近年來,「國潮」悄然興起,並颳起強烈風暴。
「國潮」熱背後不僅是中國製造、中國品牌的崛起,更是中國情懷、中國自信的彰顯。
「國潮」的字面釋義雖簡單明了——「中國+潮流」,但其內涵卻豐富多維。從表現形式看,「國潮」既可以是體現中國文化的復古中國風,也可以是展現國際潮流的創新中國風,中國元素在傳統與現代的碰撞中巧妙結合,形成燦爛多姿的時尚潮流。從載體看,「國潮」既有以實物產品為載體的中國製造之潮流,也有以文化現象為載體的中國文化之潮流,比如漢服文化的興起等。從影響範圍看,不僅本土的時尚品牌紛紛爆紅,而且其他領域的國產品牌也逐漸被國人所接受和喜愛;不僅華為、李寧等中國新製造在國際社會受到人們的追捧,而且許多中華老字號也得到越來越多消費者的青睞。「國潮」的迅速火爆看似是一種偶然的社會現象,其實是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的必然結果,其背後有著經濟、文化等多方面的動因。
文化自信提升是「國潮」熱形成的驅動力。在世界格局中,一個國家的經濟地位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其國際地位,而國際地位又影響著其國民對身份和民族文化的認同感。中國經濟地位的上升,是文化自信得以提升的保障,也是中國元素得以流行的必要條件。
五千年的中華文明,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產,璀璨的文化也需要經濟的滋養。如今,漢服成為一種時尚,漢服推行者希望通過傳統服飾的復興探尋民族文化的根源與博大精深;600歲的故宮成為網紅,年輕人愛上故宮的文創產品,故宮博物院推出的文創產品超過8700件。故宮文創受追捧,不僅由於故宮的「老」,還因為文創產品的「新」。「國潮」熱展現的是人們對國家現在和未來發展的積極心理狀態,是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更是文化自信的提升。
政府、媒體、企業共同行動是「國潮」熱形成的強大助力。近年來,人們對傳統文化的關注度不斷高漲,媒體也加大了對傳統文化的宣傳力度,在各大平臺上推出了形式多樣的高質量文化節目,例如《中國詩詞大會》《國家寶藏》《上新了故宮》等,收視率、口碑都非常好,既有效普及了傳統文化知識,讓更多人懂得並熱愛傳統文化,也提高了人們的文化認同感。
讓「國潮」成為常態,讓中國品牌成為人們心目中高品質產品的代名詞。潮流是動態的,它可能是一種時尚而短暫的興起,然後迅速消失。但是,當潮流大面積興起並長時間存在時,它就會成為一種穩定而普遍的社會常態。我們不能讓「國潮」成為一陣風式的潮流,曇花一現,而是要讓它成為當代中國社會的一種積極文化。在「國潮」中,「潮」要變,「國」要穩。產品、理念、個性、技術等基本構成元素需要與時俱進、推陳出新,不斷引領「國潮」新風尚,讓中國創造、中國文化、中國元素成為永遠的市場熱點。
從國際環境看,當前世界經濟形勢複雜多變,製造業重新成為全球競爭的焦點,中國製造面臨著發達國家的「前堵」和新興經濟體的「後圍」。保持「國潮」不退,需要我們發揮創新精神和工匠精神,努力成為科技強國、製造強國和質量強國,從而突出重圍,實現「中國製造」向「中國創造」、「中國產品」向「中國品牌」的轉變,讓中國品牌成為人們心目中高品質產品的代名詞。
1932年春,贛州城下,馬蹄聲急,喇叭聲咽。這是紅軍三個軍團攻城鏖戰的第10個晝夜,但贛州城門依然未被攻開。城外章貢兩江環扣,關山緊鎖如黛,城牆高聳入雲。紅軍傷亡巨大,開始向「瑞興於寧」蘇維埃根據地撤回(贛州市域東北)。烽煙散盡,戰場闃寂,羅霄山脈蒼茫似海,贛州城廓殘陽如血。
戰役發起之前,攻城方案幾經商榷。紅一方面軍毛總政委堅決反對攻城。理由是紅軍缺乏重型攻城武器,不可能打下「鐵贛州」;在中心城市外圍繼續發展蘇區,「圍而打援」才是好棋。這個英明的洞見給贛州寫下了一個歷史性的註腳:
贛州的問題,關鍵在蘇區!
由於受到「左」傾冒險主義思潮的影響,決策層並沒有採納這個正確的思路。攻佔中心大城市是蘇聯革命模式的靈魂,中國的革命運動重心也隨之從壯大蘇區轉移到了佔領中心城市上去了。
遺憾的是,轉移的不止是重心,還有紅軍。
錯誤的戰略思路隨後直接導致了第五次「反圍剿」的失利,中央紅一方面軍選擇戰略轉移。長徵讓熱血的贛州土地隨之冷卻,只是誰都沒想到這一冷就是80餘年。時至今日,橫空出世的「新蘇維埃」早已變成「老蘇區」,燎原的星火業已闌珊,以至很多人看到「贛」這個字都會皺緊眉頭:一個章,一個貢,一個反文念什麼?「環江西自貿區」、「環江西都市圈」成了茶餘飯後的經典笑談。作為江西省域雙核之一的贛州,蟄伏在層巒疊嶂之中,苦苦思索「金角銀邊」環繞下「草肚皮」的突圍之路。
贛州老矣,尚能幹否?如果可以,應該怎麼幹?
「怎麼幹,怎麼幹」是一句歌詞,出自歌曲《雙截棍》,收錄於周杰倫2001年發行的專輯《範特西》。嘻哈說唱的外殼,裹挾著中國風的歌詞內容,在千禧年後重新定位了國人的民族自尊。周杰倫在歌中一邊踢開東亞病夫的招牌,一邊為自己爭取到歌壇「國風第一人」的招牌。
誰也不曾想到,距離《雙截棍》發行近20年後,時間向前,時尚卻打了迴旋。
2018年,北京市通州區中關村科技園區。北京奧運會後的第10個新年,並沒有讓李寧集團感動輕鬆。集團創始人、前奧運會冠軍李寧撫摸著自己的奧運金牌在辦公室枯坐冥思:到底運動是什麼?運動服裝又是什麼?這個創立於1990年,歷經快30年的經典品牌,面臨著所有老品牌的共同問題:老化。
品牌老化,但思路不能僵化。為了尋求與年輕人共情,為公司30周年慶典造勢,李寧一度推出「90後李寧」的營銷戰略——請運動明星代言,花巨資投放廣告。宣傳海報上大大地寫著「Make the Change」。李寧想要改變。
但改變的只有廣告語,而沒有改變年輕人,更沒有改變品牌繼續老化的頹勢。
2018年的春節隨之到來。那年紐約時裝周上的「中國日」(chinaday)走秀活動,有個環節是運動主題。活動承辦方迅馳時尚找到李寧,問要不要去紐約走一場秀,李寧只當是參加一個普通活動就答應了。他隨手點了7個設計師,用1個月的時間就交付了56款服裝設計方案,以上個世紀8、90年代中國運動員的隊服為元素進行設計。時間很急,來不及去想「Make the Change」這種廣告語,只把「中國李寧」四個大繁體字印在了衣服上。時也命也!「中國李寧」居然解鎖了公司增長的密碼。依靠其品牌的大獲成功,李寧集團營收從2017年底的88.74億元快速拉升到2018年的105億元,增長率高達18.3%。相較之下,自2013年到2017年,集團年均增長率僅為11.7%。李寧沒有想到,在自己的名字前面加上「中國」兩個字,衣服就能成為爆款,當然字得是繁體字。
時代有了風口,成功便有了共性。美妝行業的花西子推出了現象級產品——「雕花口紅」;陳冠希的CLOT與耐克合作推出限量款鞋「紅絲綢」……現象背後都在印證著一個事實:國潮已經崛起。就連密室逃脫也緊跟這波浪潮,深化產品供給側改革,搞出了一檔《胭脂扣》的金牌劇本。
國風攜波帶浪,壯闊澎湃成了國潮,衝刷出寬廣的賽道。不止古風、國風,就連普通國產、國牌都看到了機會。「李寧們」弄懂了國潮就是未來, 凡是中國的,就是最好的。
國潮的紅色讓贛州的臉上有了血色。80多年前紅過一次的贛州,現在想再紅一把。
這是贛州的機會。
一直以來,贛州的紅色都瞄準了文旅。但文旅增長的邏輯十分殘酷:不做第一,就得唯一(乾鼎:第一是高度,具備市場的高勢能;唯一是切入市場的角度,便於發動側翼戰);二者不佔其一,只能淘汰出局。萬幸的是,國潮邏輯之下,「紅色打法」在變化:紅色不僅可以用來旅遊,還能賦能產品,提升製造業附加值。不論是中國李寧,還是雕花口紅,抑或是紅絲綢鞋,都是將紅色延展到了產品之上後獲得奇效。很多人都忘了,製造業微笑曲線的開頭,不止有研發,還有設計。研發是技術創新,設計則是內容創新。
產品的內容就是產品的態度,當年「穿森馬就是森馬」的中二風格廣告語,讓90後成功找到了殺馬特的感覺。段永平從「小霸王」辭職,創立「步步高」,其態度就是:世間自有公道,付出總有回報。說到不如做到,要做就做最好, 步步高!
這就是態度之於產品的力量。
技術創新需要人才,那是北上廣深這樣大戶人家才有的底子。老蘇區知道:所謂「智造」哪有那麼容易。相比之下,紅色內容創新就不要那麼硬核的門檻。中國李寧告訴我們:只要會寫繁體字印在衣服上,你就是這條街上最靚的仔。如果贛州堅持以工業立市,用紅色加持,那麼相對於北上廣深的「智造」,贛州的製造業戰略則應該是「赤造」。
廣發證券2020年8月的行業研究報告顯示,國潮興起的重點關注領域主要包括以下6個方面:小家電、智能家居、新能源汽車、消費電子、小食品、美妝。再來看贛州的家底,增長點也是6個,歸納為「兩城、兩谷、兩帶」,分別是汽車、家居、稀金、醫藥、電子、紡織服裝。與廣發證券的研報相對應,贛州的汽車、家居、電子產業是擁有廣闊潛力空間的「國潮+」領域,而醫藥和紡織服裝行業也同樣極其容易被「紅色」賦能。國潮紡織服裝已有李寧的成功先例。醫藥的國潮品牌,國人則更不會陌生。定心丸,金創藥,雲南白藥用現在的眼光來看都是原汁原味的「國藥」。不需要漫長的研發和硬核的技術創新,短期內通過紅色內容的賦能,贛州的增長馬力應該能推升幾個檔次。
在國潮風口之下,贛州製造需要給它一點紅色看看。
中部崛起是江西必須要回答的命題。贛州無疑是全省為數不多能答好這道題的尖子生。題目很難,贛州苦苦追尋答案,祭出「北上南下"的戰略,四處借力。時空摺疊,兜兜轉轉奮力突圍的今日贛州,像極了當年的蘇區紅軍。贛州「北上」的是中央的支付轉移,「南下」的是大灣區的產業轉移,而當年的紅軍跋涉著進行戰略轉移。
轉移似乎是這片土地的宿命。
但也許就跟當年一樣,贛州既不用「轉」更不用「移」。終點就在自己的腳下,而答案一直在風中飄揚:贛州的問題,關鍵在蘇區!
面對國潮,贛州該啟航了。(正文完)
■ 本文內容(圖文)轉自網絡,僅用於學習交流,並不用於商業用途。文中觀點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乾鼎至成文旅立場,文章和圖片內容僅供參考。如不慎侵犯第三方權益,請與我們聯絡,我們將第一時間進行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