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八卦符號的由來,歷來有不少種猜測。
其中一種猜測,認為八卦卦象原本是古文字。
梁啓超是持這一觀點的最知名代表人物。他說:「八卦是古代的象形文字卻很可信」。
一、卦象與古文字
卦象與古文字,毫無疑問存在諸多相似之處。
最明顯的就是坤卦。劉道生先生就曾指出,古文「坤」字作「巛」,是「坤卦之倒形」。
這是極為正確的,陰爻符號不僅可以寫成「--」的樣子,還可以寫成∧形,坤卦的卦象如果用三個∧形的陰爻畫出,正好就是一個翻轉了90度的「巛」。
下圖中是商代青銅器上所刻的一個坤卦符號,恰恰正是「巛」字形。
直到西漢前期的馬王堆帛書《周易》上,古文的坤字仍然寫成「巛」的樣子,與坤的卦象完全一致。
但是,並非每個八卦的卦象都能夠與文字對應起來。
比如《易緯.乾鑿度》就曾經為了湊數,硬生生把乾、坤、離、坎、巽、震、艮、兌這八卦,說成是古文中的天、地、火、水、風、雷、山、澤八字。
然而將古文字與卦象一對照就會知道,兩者毫無相似之處。
唯一能夠與《乾鑿度》說法扯得上邊的坤卦,卦象也只是與古文「巛」字相似,並非古文「地」字。
二、八卦與數字
我們認為,把古文字當成八卦卦象的起源,實際上倒因為果了。
事實的真相應該是:先有了八卦的卦象,才有了與八卦相關的古文。
我國成體系的成熟文字,從目前發現的材料來看,還只能夠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的商代甲骨文。更早期的文字,只有零星發現,而且釋讀存在極大的困難。
而八卦的卦象,則遠遠不止三千年。
2012年開始發掘的橋頭遺址,位於義烏市城西街道橋頭村西邊,年代距今約8000-9000年。在這個遺址中,出土了數量驚人的彩陶。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這些彩陶上,赫然有兩個由六道陰陽符號組成的卦畫!
這兩個八千多年前的卦象符號,其中一個已經模糊不清,只能依稀辨識出下卦似乎是一個乾卦;另外一個,則是由震和坤兩個卦象組合而成的標準《豫》卦!
在江蘇海安青墩遺址出土的鹿角上,同樣刻畫著六千年前的卦畫符號:
最具陰陽象徵意義的卦象符號,則是刻在大汶口遺址出土的一把象牙梳上:
在這把象形梳上,十一個乾卦的卦象排成了大「S」形,大「S」的腰間則畫著兩個標準的坤卦。乾和坤兩組卦象組成起來,就是一個類似太極圖案的「8」字形,8字的上下兩個圈中,各有一個方向相反的「T」形的符號(個人覺得這兩個符號應該類似像甲骨文上、下二字,表示天地和陰陽)。
三、從卦象到文字
我們可以發現,卦象最晚從八千年前就已經出現,而文字在三千多年前才開始成熟。
這中間,相隔著數千年的漫長時光。
卦象與文字之間,隔著什麼呢?
我們認為,填補了從卦象到文字之間這段空白的,是數字。
毫無疑問,今天的學者們已經在考古材料中發現了大量的數字卦。
所謂「數字」卦,顧名思義,就是用數字組成的卦。與我們熟知的六個陰陽符號組成的卦象不同,數字卦是由六個數字組成的。
最早的數字卦,可以追溯到商代。
這些數字卦,一直沿用到戰國時代,在包山楚簡等出土材料中,我們還能夠看到,戰國時期的古人仍然在運用數字卦來進行卜筮。
這些數字卦上,出現的數字有一、五、六、七、八、九等。
在上海博物館藏的戰國楚簡《周易》,其陰陽爻也是數字來表示的。陽爻是以數字「一」來表示,陰爻是以數字「八」來表示:
在馬王堆出土的帛書《周易》和清華大學收藏的戰國簡《筮法》中,陽爻仍是以數字「一」表示(有學者認為這個字是「七」字的簡化),陰爻則是以數字「六」(古文六字寫作「∧」)表示。
有學者認為,是先有了數字卦,然後才出現了由「一」和「--」這兩種抽象的陰陽符號組成的卦。
然而考古發現已經確鑿無疑地證明,是先有了由陰陽符號的六畫卦,然後才有了六個數字組成的數字卦。
早期數字卦的存在,清晰無比地向我們證明:最早期的陰陽卦象符號,本身已經具備數字的含義,甚至是最早的數字。
我們認為,最早時候的古人就已經將陰陽的符號視為奇數和偶數。正如大汶口上的象牙梳,乾卦的數量是11個,為奇數;坤卦的數量是2個,為偶數。
奇數為陽,偶數為陰,這個傳統做法一直延續數千年,體現在戰國晚期,人們仍然是以奇數「一」(或七)表示陽爻,以偶數六(或八)為陰爻符號。
將數字卦中的六個數字,按照「陽奇陰偶」的原則,就可以轉換成標準的六畫陰陽卦。
因此,八卦本身既是符號(象),又是數字(數)。
「象數」,就是以六十四卦為主體架構的《周易》之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