搖滾樂隊新褲子
《就是不妥協斯基》:
一根筋從來不會彎腰走路
碰到頭也不會哭
一根筋的真相
就是闖自己所想
鬱亮說:
我們現在就是要討好年輕人、做品牌年輕化,年輕人才是未來。
鬱亮說:
目前來看,我們現在是把「活下去」當最高戰略。
鬱亮還說:
房地產經歷了土地紅利、金融紅利時代後,目前已經進入管理紅利時代。在管理紅利時代,房地產行業回歸成一個普通行業。
變年輕:
有紋身,算嗎?
鬱亮
當今36歲的萬科,正努力的想變成一位風華正茂的青年:加活力、去創新、有激情……而這3個詞,作為標籤貼在萬科董事會主席鬱亮身上,也同樣合適。
這一次,鬱亮身著萬科的定製潮服——款白色T恤,胸前是「筋廠製造」,背後則是「不撞南牆不回頭」。
這樣著裝其實頗有深意,特別契合今年第四場也是最後一場媒體交流會的舉辦地——深圳,這裡不僅有萬科總部,還有萬科當下正在傾力打造的新項目——南頭古城。還在南頭古城裡特別設置了「撞南牆」。
他說:「撞了南牆的人都是有故事的人,趁著年輕去撞撞南牆,老了再撞南牆就不太好了。」
而如此這般抖著「機靈」,萬科目標已經「昭然若揭」。它在費盡心機的展現自己的年輕、自己的價值觀。而目的則是融入95後、00後的話題圈。
在談到萬科討好年輕人、做品牌年輕化,有人問鬱亮做過討好年輕人的事情的是什麼,鬱亮笑著說:我有紋身,算嗎?
其實對於品牌年輕化戰略,萬科內部不乏反對聲音。鬱亮說:方案出來以後,很多人反對,覺得萬科這麼大一家公司不應該這麼搞,但是我認為,只要沒有太大壞處,就應該嘗試去做一下。
36歲的萬科變潮了——人到中年,不要「油膩」,而要「逆生長」,要「一根筋」。
但萬科並不僅僅是為了凹造型,這種品牌年輕化的訴求背後有業務上的訴求。
泊寓外景
比如我們去看了萬科規模最大的泊寓,它居然在一樓大廳角落裡放了個電影院。邊上有便利店,我看見有的年輕人在大廳的桌子上吃飯,有的在埋頭學習,氛圍簡單、真實、生氣勃勃。另一側還有一個公共書房,環境舒適雅靜,碩大的有品質感的書架上擺滿了書,這是一處豐盛的精神家園。這裡住的大多是在大城市獨自打拼的年輕人,他們很灑脫也常常很孤獨,而這些東西挺懂他們,都很有溫度。
泊寓內景
235間房源短短一周時間實現滿租。年輕人最想要的生活方式,美妝、直播、健身、擼貓……這裡都能提供,它像是給年輕一代創造的烏託邦。
南頭古城
除了「泊寓」還有萬科南頭古城的舊改項目。這座有1700多年歷史的古城,正在煥發出新面貌。城樓得到了精心修繕,已成斷壁的原始老城牆,最大程度保存了原貌,供後來者參觀。
這裡沒有讓人厭倦的風格整齊劃一,傳統和現代的交融毫無違和感。
危機感驅動而非危機驅動
從之前的「白銀時代」到「活下去」,還是這次提出的「一根筋」,萬科每一次對於房地產行業下的定義都引發行業熱議。
鬱亮:
「其實我們是想跟朋友真誠交流,也想真誠告訴員工,必須有危機感,但很多人把『感』字拿掉了,只有危機。」
萬科對市場每一次論斷背後都伴隨著自我調整。「白銀時代」後啟動大規模多元化探索和嘗試;「活下去」後開始收斂和聚焦,並著手調整組織構架和實施事人匹配;而「一根筋」背後又意味著萬科怎樣的戰略轉向?
鬱亮說:「目前來看,我們現在是把「活下去」當最高戰略。萬科的理念就是跟著城市發展,跟著滿足客戶的需求,一根筋到底,認真做事。」
在迭代的過程中,會有淘汰很正常。「進化是誕生新的物種,又蓬勃發展,幾乎所有人都喜歡進化。但進化最大代價是死亡,沒有舊物種的死亡,就沒有新生命的茁壯成長。一個企業需要代際傳承,才能使新生代進化成功。」
而印在鬱亮背後的「沒有撤退可言」,似乎也是萬科對時下「三道紅線」壓力下的表態。
「慢變量」,房地產行業回歸成一個普通行業
「大家總是更關注像宏觀調控這樣的短期變量,而忽略了慢變量。比如,人口的拐點變化,不同機構推測,2025-2027年左右,中國總人口會下降,這是基本上不可改變的慢變量,關注慢變量更關鍵。」當然,短期變化萬科也在留意著,但在過去的應對策略中,萬科已經把這個因素擺平過去了。
鬱亮說,管理紅利時代告訴我們,房地產行業是中國國民經濟中眾多產業的一個普通行業。這就對企業提出了更高要求:
第一,靠全面競爭能力,和中國製造業一樣,有短板的企業都活不長久。
第二,做正確的事情,如果選錯了賽道,也有很大問題。
第三,有強大組織能力,怎麼把個人能力變成組織能力,這是事人匹配的問題。
第四,最後才是每一個環節的精益運營。同時,人越來越貴,所以要科技賦能。
「萬科要將團隊打造成冠軍組織。」鬱亮用電影《奪冠》舉例說,「保證萬科每一個在場的人保持最好狀態」。
交流中,鬱亮表現出對「人」的無比重視。「萬科泊寓店長,在之前我們認為一定要是本科學歷,後來發現錯了,本科學歷的大學生讓他去做這種服務人的工作,他會覺得屈才了,必然不會拿出100%的服務精神,後來我們轉變了思路,不再要求本科學歷,突然發現這個業務做得越來越好。」
如今的萬科經歷了大規模的業務、組織、人事調整,將房地產繼續作為核心業務,物業、泊寓、物流、商業、教育和冰雪度假等業務也成為萬科業務新賽道上的主要板塊。
在組織架構上,萬科也實行全面事業合伙人制度,集團高管、區域負責人、中層負責從員工變身合伙人。在原來業務基礎上,新增了教育事業部、食品事業部以及萬物梁行等業務單元部門。
如果說這些調整是萬科為了迎接「變量」而做出的「變」。這一次提出「一根筋」又顯示了萬科在房地產行業的不變,萬科再次強調了對房地產的看好,並表示會在房地產及相關賽道上一根筋的發展下去,即便「撞了南牆也不會回頭」。
在鬱亮看來,隨著時代發展,人們對住房的需求也在升級,「原來書房只是個擺設,今年疫情期間成為主要工作場所。」這種新的需求考驗的是房企的產品競爭力,所以萬科認為目前房地產已經進入管理紅利時代。
「新花樣」
交流會上萬科正式對外宣布,萬科物業更名為:萬物雲。
那麼,萬物雲是什麼?
你的生活會因為它的改變發生什麼?
「首先萬物雲並非雲計算或者雲服務,」朱保全說「從城市到園區、從寫字樓到家,皆為空間,空間科技服務的範疇比物業服務更大,在空間(Space)裡的設施、設備、資產、人及商業活動皆可通過技術(Tech)連接。」
交流會現場,朱保全現場公布了萬物雲品牌樹,萬物雲包含Space、Tech和Grow三大模塊。其中,Space模塊包含歸屬社區空間服務的「萬科物業」、「樸鄰發展」,歸屬商企空間服務的「萬物梁行」,和歸屬城市空間服務、全國首個以城市服務為定位的全新品牌「萬物雲城」;Tech模塊則包括「萬睿科技」、「第五空間」,分別提供軟硬體服務能力、數字運營和行業人工智慧服務;Grow模塊的「萬物成長」是公司的孵化器,持續連接成熟企業、孵化創新企業。
「萬物雲將定義空間科技服務,其核心特徵是開放。物業公司、供應鏈上下遊、各類生態合作夥伴都可以在平臺上獲得我們多年積累的技術、流程、標準等核心服務產品與服務能力。」
朱保全還演示了「星塵」作業系統,「萬物雲將技術融入空間,帶來的不僅僅是服務效率提升,還有管理的顆粒度和透明度的提升。」
更名後,從物業到空間,萬科可以服務更多客戶、服務客戶的更多方面。萬物雲與其他物業公司之間將不再是競爭關係,而是一種科技時代的合作關係。
當然萬科物業還在,它將更專注住宅物業,其他商寫等業務則將由其他品牌來承接,比如萬科物業攜手戴德梁行誕生的萬物梁行、萬物雲城等。
鬱亮與寧波負責人趙曉磊(左)、南通負責人丁寧(右)
「話寧波」
鬱亮:寧波這幾年發展特別快,是寧波讓浙江有了除杭州外的第二個核心。
最後
「朋友」,親切的兩個字,是今年萬科媒體行的主題。
而長達3個多小時的媒體交流會因為內容豐滿讓人不覺乏味。氣氛活躍,話題精彩,恰似老友相聚。
萬科正嚼著「青春寶」,帶著「筋廠」這張新名片,和滿滿的活力、創新的想法,堅持一根筋的認真精神,不撞南牆不回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