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隨著農曆羊年的腳步越來越近,各種諸如「十羊九不全」、「羊年是『寡婦年』,不宜嫁娶」、「屬羊的人命薄福淺」等所謂羊年不吉祥的論調,再次侵襲。這些傳言著實讓不少市民望「羊」興嘆。
十二生肖中的「羊」到底招惹了誰?這些「羊年不祥」的傳言真的如此嗎?
【傳言】十羊九不全
【正解】「十羊九不全」是訛傳
古代曾流傳的「十羊九福全」,是說羊象徵著幸福美滿,有人誤寫成「十羊九弗全」,在口耳相傳中,又被訛傳為「十羊九不全」。
【傳言】屬羊的人命薄福淺
【駁斥】羊自古都是「吉祥物」
民俗專家傅孫義表示,屬相只有中國和少數東方國家使用,西方國家都講星座。那麼羊屬相到底好不好,也要中國人自己說了才算,不能把西方的一些傳統,用到中國的屬相中來。他說,羊年「十羊九不全」「屬羊的人命薄福淺」等怪論,沒有任何的科學依據,文獻中也沒有任何的記載,都是民間傳說。
對這些論調,今年70歲、研究中原文化數十年的鄭州市作家協會副主席趙富海認為,純屬無稽之談。 「羊是一個重要的文化符號,歷來都是吉祥的象徵,被世人推崇,咋會不吉祥?」他說,「羊」字在古代和「祥」字通用,在眾多古文物的銘文中,「吉祥」也多作「吉羊」。按照古時說法,三羊寓「三陽」,寓意祛盡邪佞,吉祥好運接踵而來。因此,羊被視為吉祥的象徵。
【傳言】女屬羊,命根硬,克夫克爹又克娘
【駁斥】女子屬羊命不好,是封建迷信,經不起推敲
中國命理佔卜理論為例,人的命運得看年、月、日、時四柱,一柱兩字,一共八字,這是初始參數,然後根據這個推命盤、看五行,相生相剋、鬥數四化,刑衝會合等等等等,複雜如同高數作業,經過一系列精密計算,才能略窺一個人的命格趨勢。
羊年地支屬未,八字裡只佔了一個字。只有八分之一的數據,卻鐵口直斷一個人一輩子的運程,別說半仙,就是神仙也做不到。所以單獨把羊年拿出來判斷吉兇,根本不符合算命的運轉原理。
【傳言】羊年是寡婦年
【反駁】羊年並非「無春年」
民間流傳全年沒有立春的年份就是「寡婦年」,記者翻閱日曆看到,從2015年2月19日至2016年2月7日為農曆的「乙未」年」,其中2016年2月4日為立春,這一年並不是「無春年」。
那麼「無春年」就是「寡婦年」嗎?民俗專家傅孫義表示,這種說法沒有任何的依據,也沒有任何的道理,一年當中有無立春,這只是一種自然現象,陰曆和陽曆轉換的過程,與兇吉並沒有任何的關聯,不宜嫁娶、生子這個說法就更是無稽之談了,市民也千萬不要因為迷信而耽誤了自己的終身大事。
趙富海也表示,人的屬相與命運也沒有必然聯繫,根據屬相來決定是否結婚、生育的做法實屬荒唐。
【傳言】羊年多災
【駁斥】羊年並非多災
大家知道,自然災害主要包括氣象災害、地震、海洋災害及農、林病蟲草鼠害等,其中氣象災害約佔60%以上。我國幅員遼闊,季風氣候明顯,旱、澇、風、雹、低溫冷害等每年均有不同程度的發生,是世界上氣象災害嚴重的國家之一。天氣氣候變化是由太陽活動、人類活動等綜合影響的結果,儘管其變化是錯綜複雜的,但也具有一定的周期性。例如,我國氣象學家通過對降水的研究,就發現有2年、3年、5年、11年、22年等的周期。而且這些周期不一定是連續出現,有時表現為交錯或間隔發生。目前,尚未發現羊年即災年的規律。
從實際的氣象災情分析,建國以來出現的4個羊年(1955、1967、1979、1991)中,在全國範圍內,除1991年屬大災年之外,1955年為一般年景,1967、1979年則屬於較為風調雨順的年景。而出現大災年如:1954年(澇)、1963年(澇、旱)、1972年(旱、低溫冷害)、1978年(旱)、1988年(旱、澇)等均不屬羊年。從北京市的情況看,1991年雨季早,6、7月份雨水偏多,北部和西部山區局部因山洪、泥石流造成了嚴重災害。但到7月底,全市地下水位平均埋深比去年同期升高0.43米,密雲水庫蓄水量1978年以來第一次超過20億立方米,對嚴重缺水的首都來說,其利弊該是三、七開或是對半,還值得研究。而1962、1965、1968、1972、1975、1980、1981等重旱年及1956、1959、1963、1969等重澇年的序列中,也沒出現另外三個羊年的「足跡」。可見,羊年與災年並非是「孿生兄弟」。
◆ 羊字的由來
羊,祥也,像頭角足尾之形。甲骨文和金文的「羊」字都是簡化了的羊頭形象,而羊頭形象又特別突出了彎卷的角,使人一見便知是羊而不是別的動物。這種以局部替代整體的造型方法,是漢字象形的主要方式之一。
漢字中,很多表示褒義的字都以羊為偏旁部首,如美、善、義等。《說文》中寫道:「美,甘也,從羊從大。」即「羊大為美」。《三字經》開頭說「人之初,性本善」,「善」字也以羊為偏旁部首。還有「義」字,「羊我為義」,指儀則、法度。
◆ 羊文化的精神內涵
羊為人們的生活或祭祀而犧牲,是有「義」之物。羔羊似乎懂得母親的艱辛與不易,所以吃奶時是跪著的。羔羊的「跪乳」被人們賦予了「至孝」和「知禮」的意義。《三字經》說:「羊初生,知跪乳。」據文獻反映,人們很早就把羊的「道德」視為人的道德準則和榜樣。《詩經·召南·羔羊》序曰:「召南之國化文王之政,在位皆節儉正直,德如羔羊也。」為什麼說人「德如羔羊」?孔穎達解釋道:「《宗伯》注云,羔取其群而不失其類。《士相見》注云,羔取其群而不黨。《公羊傳》何休雲,羔取其贄之不鳴,殺之不號,乳必跪而受之,死義生禮者,此羔羊之德也。」《後漢書·王渙傳》也有類似說法:「故洛陽令王渙,秉清修之節,蹈羔羊之義……」所謂「羔羊之義」,說的就是人格化了的羊的優秀道德品質。在漢代思想家董仲舒眼裡,羊有角不觸人,殺之而不悲啼,跪享母乳,知仁、知義、知禮,集美德於一身,是仁人君子學習的榜樣。羊的美德反映了人們對羊的精神感受和對羊秉性的人格化概括。 (根據光明網、長春日報、泉州晚報等媒體報導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