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見,加德滿都,這個我在國外生活最久的城市。」5月7日中午,中國雕塑家劉洋在朋友圈裡如是寫道。這天下午,他與其他300多名滯留尼泊爾的中國公民分別搭乘兩架包機返回中國,經過兩個半小時的飛行,於傍晚抵達成都。他將在這裡完成14天的隔離,再按照相關管理規定和流程,返回家鄉哈爾濱。
1月初,劉洋因雕塑工作離開哈爾濱,去往沙烏地阿拉伯、印度等國,接著前往尼泊爾,在喜馬拉雅山下完成他的雕塑。劉洋原本打算接下來前往哥倫比亞或是回國,沒想到被疫情留下。3月24日,尼泊爾開始「封國」,劉洋孤身一人被困在首都加德滿都的一家賓館裡,共計44天。
尼泊爾宣布「封國」後,全國性封閉政策一延再延,作為國際雕塑創作營聯盟秘書長,劉洋把大把精力傾注到對接和落實全世界雕塑家展示他們的專業防護中來,截至記者發稿時已有95個國家的121位雕塑家加入進來。對劉洋而言,從事藝術中的「重工業」——雕塑,防護設備是工作必備品,這樣行為藝術式的大規模展示,為的是提醒人們注意個人防護。
而滯留尼泊爾期間陪伴劉洋的防護設備,只有一個需要更換過濾件的防毒面罩、幾個反覆用了多次的布口罩,還有一隻一直擱在包裡沒捨得用的一次性口罩。
5月7日回國這天,這枚一次性口罩終於派上了用場。
1
四個月的海外漂泊
今年48歲的劉洋,有著豐富的從業經歷。他擺過地攤,蹬過三輪,做過白領,當過紙媒的記者,也在央視做過導演。後來他成為一名雕塑家,且在國際雕塑行業中都算是非常活躍的一位。世界對他而言,就像一座巨大的博物館。過去十年間,劉洋的足跡遍布30多個國家,在四大洲的一座座城市中「建造風景」,留下了70多座雕塑作品,和雕塑一起留存在世界各地的,還有中國文化。
儘管漂泊對劉洋是常態,但和許多滯留中國人一樣,尼泊爾原本不在他常待的計劃之內。
2020年1月9日,劉洋登上了去沙特的飛機,他將在利雅得的使館區創作雕塑,出國門不足半月,他就聽見國內新冠肺炎疫情暴發的消息。回憶起在沙特的日子,劉洋將自己形容為「每天像個新聞發言人一樣」,回答關於蝙蝠、猴腦的傳言。到了1月底,劉洋準備去印度的時候,疫情形勢已經變了,太太在哈爾濱「禁足」,「我在沙特的時候擔心中國,我在印度的時候擔心我老婆」。
當時劉洋以為國外相對安全,正好可以完成接下來的工作再回國。2月14日,劉洋完成了在印度的雕塑後趕往尼泊爾。此時的尼泊爾航空對中國公民有了嚴格的要求,必須要離開中國國境30天以上才可入境,恰好劉洋符合。劉洋在尼泊爾製作雕塑的地方海拔2000多米,位於喜馬拉雅山脈中段,海拔8167米的世界第七高峰道拉吉裡峰腳下。劉洋用兩周時間創作出了一座五六噸重、2.2米高的石質雕像,取名《博卡裡》,在尼泊爾語裡的意思是「湖」。
劉洋在尼泊爾成功創作出了一座五六噸重、2.2米高的石質雕像,取名《博卡裡》
在喜馬拉雅山做雕塑那一陣,劉洋幾乎處於一種與世隔絕的狀態,也未注意疫情發展。3月6日他回到首都加德滿都後,還參加了當地的傳統節日「灑紅節」。劉洋記得當時沒人戴口罩,灑紅節結束後,當地人對他說,「你們不聽話,政府已經不讓大型聚會了。」劉洋這才知道,尼泊爾已經進入一個相對緊急的狀態,他意識到需要購置口罩了,但其實在尼泊爾能買到的只有防塵用的普通布口罩,「加上我在印度買的黑色口罩,和尼泊爾當地買的兩個黑口罩,我囤了好幾個口罩,但都不是醫用口罩。」
2月底到3月初的尼泊爾。劉洋(左)受到當地人的歡迎,大家都沒有戴口罩
後來,航班改了又改,劉洋所能做的只有等待。尼泊爾政府3月23日晚間決定,從3月24日上午開始實施全國性封鎖,為期一周,之後封鎖一再延長。
「封國令」,意味著劉洋接下來四十多天的活動空間,主要是賓館這20多平方米的房間裡。
2
來,展示你們的專業防護吧
劉洋手上唯一能真正起到防護作用的,似乎還是他離開沙特前留下的一枚一次性口罩。「我知道未來會用得到,」他一直擱在包裡沒捨得用,他想留到回國的時候。
這個口罩唯一一次派上用場是他過邊境的時候。「從沙特到印度時,飛機上沒有人戴口罩,我要戴他們覺得我挺怪的。從印度去尼泊爾的時候,飛機上戴口罩的人比較多了,其實我路上是沒有戴的,只是過邊境的時候才拿出來戴了十幾分鐘,我就又裝起來了。口罩我也沒捨得扔,因為我覺得這個口罩未來對我是非常重要的東西。」
劉洋住的賓館是當地人開的,每天房價60元人民幣,一日一餐都是賓館老闆提供的雞蛋蓋蔬菜炒飯,連吃一個多月,竟也沒吃膩。適逢當地的雨季,每天下午三點多總會下一場暴雨,劉洋聽著滾滾的山雷,平添幾分孤獨。
滯留在尼泊爾酒店的劉洋,吃了一個多月的雞蛋蓋蔬菜飯
尼泊爾「封國」初期,劉洋直覺的反應是未知與不安。他加了幾個滯留在尼泊爾的中國公民的微信群,估計有三四百名群友,他們有人在當地做網購、網紅,也有的是來喜馬拉雅山徒步的。能否順利離開尼泊爾是群裡討論最多的話題,劉洋圍觀群友的信息久了,焦慮情緒不由自主地蔓延。
之後,尼泊爾幾次延長封城時間,「我心想反正也這樣了,得找點事幹了,」劉洋開始整理舊照。4月5日,他在朋友圈裡發了個「九宮格」圖,展示過去的工作照,並配文,「論戴口罩,我是專業的」。
朋友圈反響熱烈,加上Lady Gaga發起全球頂級明星抗疫義演消息的發布,給了劉洋靈感,「能否發動全球雕塑家展示他們的專業防護?」
「國外現在戴口罩的也沒有那麼多,很多人不覺得這是必須要做的,」劉洋說,平日的雕塑現場時常噪音繞耳、粉塵起飛,口罩、護目鏡等都是雕塑家們的標配。身為國際雕塑創作營聯盟(ISSA)秘書長,劉洋與幾位聯盟成員商議後,敲定了初步計劃:邀請100個國家的雕塑家代表提供佩戴專業防護設備的工作照,然後拼接成一張巨大的照片牆,以強大的視覺衝擊力倡導大家重視戴口罩。
3
藝術家宅在家中,我們總要做點事情
此次徵集活動是以ISSA的名義發起的,ISSA是2012年由劉洋發起成立的非營利性的、民間自發國際學術組織,如今已有80多個國家的400多名雕塑家加入聯盟。徵集文案很簡短,是劉洋寫的,大意是疫情期間,藝術家宅在家中,我們總要做點事情。
徵集初期很順利,基於聯盟本身的影響力,很快便收集到了二三十個國家的照片。接下來,因時差、語言和文化差異等問題,劉洋面對的是「累並快樂著」的溝通過程。一般情況下,他會一大早起床回復來自美洲的雕塑家的郵件,白天則主要與相似時區的亞洲地區的雕塑家溝通,到了晚上再返回來處理來自歐洲方面的回覆。
「有的雕塑家腦袋比較直,他們沒想到還可以用這樣的方式去影響世界,我會勸對方,『你不僅僅是一位藝術家,還是一位世界公民』。也有的雕塑家看到英文郵件壓根不搭理。跟每個人解釋的方式都不同,但我也挺懶,我也經常會複製。」有趣的是,只掌握英語這一門國際語言的劉洋,還借用翻譯軟體準備了多個模板的溝通內容。
4月24日,劉洋發布了首批90個國家、100位雕塑家的專業防護展示。透過這些照片也能尋到不少好玩的規律。劉洋舉例說,歐洲雕塑家配備的設備往往很專業,有護目的、護耳的,還有護膝的,防護效果也好,相較之下,不少非洲雕塑家平時對專業防護的重視度不足。
這些照片中不乏搞怪版,也被劉洋保留了下來。比如用書本遮面的;與同樣戴著口罩的雕塑作品合照的;口鼻和雙耳均戴了口罩的;用口罩夾帶捲紙的;還有把面具戴在後腦勺上,造型像「外星人」的……劉洋留意到,搞怪版多來自於浪漫的西歐國家。
「藝術家們雖然停止了工作,但仍以此平常創作時的模樣,轉借對世界的提醒,我們不只愛惜自己,更希望大家有認知,早日讓疫情結束是我們身為相互依存之全體人類的責任。」劉洋說。
4
「我應該回家了,我好久沒回家了」
作為一名職業雕塑家,劉洋一年的時間裡往往會有半年在世界各地做雕塑,是名副其實的「藝術行者」。十年間,他已經在30多個國家留下了70餘座雕塑作品,遍及除南極外的所有大洲,他的理想是雕塑作品的數量能達到100座。
劉洋說,創作營非常適合雕塑家自由創作,多國雕塑家在一起做雕塑,是多元文化的碰撞,是各國藝術的融合。而劉洋的一個習慣是,他所參與創作的每一處雕塑,都要刻上「CHINA LIUYANG(中國劉洋)」的落款。
過去,劉洋與ISSA的雕塑家們是在用藝術作品進行碰撞與交流,而「百國雕塑家展示專業防護,一百個國家,一百張面具」的活動,在劉洋看來是ISSA成立以來凝聚力最強的一次活動。
第一批《全球抗疫 百國雕塑家展示專業防護》的組圖發布後,在國際雕塑圈反響不小,不少人在FACEBOOK等社交媒體上分享。「至少行業之間『鬧』得很熱鬧」。不斷有藝術家發來郵件要求加入,5月7日劉洋回國這天,發給南方+記者的最新組圖版本顯示,參加的國家數量增加至95個,雕塑家數量變為121位。
全球疫情並未結束,劉洋接下來的雕塑工作都已擱置。原定於今年3月的哥倫比亞創作營目前推到了8月,7月份的德國創作營可能也要暫停。下半年,劉洋原計劃去摩洛哥、突尼西亞、埃及等國家,現在都沒了動靜。
「所有雕塑家都放下了『屠刀』」劉洋調侃道。
回國這一天,劉洋期盼了太久,但當他5月7日走出機艙,踏上成都這片土地的那一刻,反倒異常平靜。
劉洋最迫切想做的就是,在成都完成14天隔離,然後,回家。
「我應該回家了,我好久沒回家了」。
目前,妻子在家鄉哈爾濱等他,女兒則在義大利米蘭留學,母親也被隔在三亞。「我們家幾口人被隔在四個地方。母親剛過完生日,每年生日差不多我都在,雖然我不是很浪漫地記住這件事的人,但只要時間允許我都在,馬上又是母親節,我年齡都這麼大了……多看看家人很重要。」
【來源:南方plus客戶端】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