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位修行高深的老和尚,收養了一條流浪狗,每天都要在傍晚吸食老和尚在為狗送飯的同時,總是念念有詞地喚著:「放下!放下!」弟子們覺得很奇怪,就問:「您為什麼總是說『放下』呢?」老和尚不語,讓他們自己去悟。弟子們就觀察老和尚,終於發現:每天當師父餵完狗後,就不再讀經了,而是自己到院中打打太極拳、悠閒地散散步或者看看日落,愜意地享受生活。
弟子把觀察的收穫告訴了師父,老和尚微笑地點點頭說:「你們終於明白了。其實我在叫狗的時候,也是叫自己『放下』,讓自己放下許多事情因為人們不可能在一天內做完所有的事情,你只要將一天中最重要的事情做完就已經很好了一個會生活的人知道調整自己的生活,會給自己的心靈鬆綁。承受煩惱已經成為了現代人的一種日常感情,大部分人都曾經擁有這種感受。放下名的累,放下利的困,放下情的傷,也許才能擺脫身心的疲憊,也許才能普度自己的心靈,也許才能讓自己在鬧市中尋求一塊心靈的綠地。
有時候正是太在乎自我,反而成為煩惱的源泉。嬰兒不僅不會受五光十色的外物幹擾,甚至連自己是什麼都不知道,活得純真快樂。成人則欲動而神亂,心動而氣耗,情慾動而精散,很難返回先天的直常,所以老子說:「你能返回嬰兒的境界,就進入了道的境界。」回到嬰兒的狀態只是一個比比喻,就是回到本來無欲無為的狀態從懂事開始,直到長大成人,我們的欲望和貪心越來越重,我們的苦和雜念越來越紛繁。人之所以活得累,就是想得太多。每個人都有被他人所牽累、被自己所負累的時候,只不過有些人會及時地調整,而有些人卻深陷其中。不同時代的人有著不同的精神狀態,以前,人們的物質生活很貧窮,但精神狀態卻很好;如今,人們的物質生活提高了,可精神生活卻匱乏了,心的負荷沉重了。尋尋覓覓,何時讓生命本色回歸自然?何時在精神的泥潭中突圍?何時讓滿是皺紋的心靈舒展?人之所以會痛苦,就是追求的太多。明知道有些理想永遠無法實現有些問題永遠沒有答案,有些故事永遠沒有結局,有些人永遠只是熟悉的陌生人,可還是會在苦苦地追求著,等待著,幻想著。人之所以會心累就是常常徘徊在堅持和放棄之間。如果我們能懂得取捨,能做到堅持該堅持的,放棄該放棄的,那該有多好!
人之所以不快樂,不是我們擁有的太少,而是我們計較的太多不要看到別人過得幸福,自己就有種失落和壓抑感。其實你只看到了別人的表面現象,或許他過得還不如你快樂。人的欲望是無止盡的,人人都在追求高品質的生活,人人都想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人人都在為了自己的目標整天忙碌著,奮鬥著,得到了開心一時,得不到痛苦一世。
人之所以不幸福,就是沒有知足心。幸福就如一座金字塔,有很多層次,越往上幸福越少,得到幸福相對就越難;越是在底層越是容易感到幸福,越是從底層跨越的層次多,其幸福感就越強烈。人之所以不知足,就是有著太多的虛榮心。人不是因為擁有的東西太少,而是想要的東西太多面對著諸多的誘惑,有多少人能把握好自己,又有多少人不會因此而迷失自己。
古人說:「耳根如飆谷傳聲,過而不留,則是非俱謝;心境如月池沒色,空而不著,則物我兩忘。」對所聽到的事情,對於所想過的事情,心是若能像月色倒映水中,空無不著痕跡,那麼便可以做到超然的境界。世人放不開對外物的留戀,希望永久保有,事實並不可能,因此不免陷痛苦之中,執著於得失之間。人與空谷靜潭之別便在於一「俗」字,七情六慾牽絆我們於世上。
當年,惠能大師作偈雲:「本來無一物,何處染塵埃。」超脫物外、超越自我,這是一種什麼心境?平常心。以平常心觀不平常事,則事事平常事來就應,不思慮,不計較。過於計十較,過於思慮,人們就會被雜念所困就會失去自我,成為雜念之奴。得失心不放下,想要不痛苦都不可能。人生有太多的欲望,不懂得放下只能與憂愁相伴,在人生的道路上迷失方向。
人生要過得有意義,需要用平常心來生活,用感恩心來待人,用無著心來處事,用菩提心契佛心《金剛經》上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對於事事無著的人而言,內心是「虛空」的,所以大肚能容,沒有偏袒,不必執求。佛家又雲:「憂生於執著,懼生於執著;凡無執著心,亦無所憂懼。」面對貪、嗔、痴及諸煩惱時,我們能夠悠遊法界,心靈自由,就會當下自在。
人和世間萬物皆為一體,是自然之子,來於物化,去於物移,生生死死,均為物質運化。人應該拋棄小我,成就大我,最終的目標是無我。物我兩忘,這才是真正與天地融為一體,實現自我獲得快樂的根源。生活不能太沉重,推窗見日,豁然開朗,讓陽光遍灑生命的每一個角落,使整個身心沉浸在輕鬆悠閒的寧靜淡泊之中,讓生命從此多一份從容與灑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