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據「理想原則」的人,在找對象時遇到不符合心中理想標準的人就過,可能會一直錯過很多其實挺合適的人。在這個過程中也把自己的最佳擇偶年齡錯過了,結果到最後找的人還不如當初自己錯過的,這樣的情況並不罕見。或者有一天找到了認為符合自已理想標準的人,但結婚後生活一段時間才發現,這個人並不是自己認為的那個樣子,於是大呼「你這個騙子」,然後在失望中離婚或勉強維持的情景我們也不會太陌生。因為理想的人並不存在,有人認為自己找到了,那最大的可能是自己的幻象在起作用,是自己想像出來的完美對方,並不是真實的對方。只是對方身上有幾個特點像心中的幻象,就以為他(她)就是自己想要找的那個完美的人,當婚後一起生活段時間看到真實對方時,失望已是必然。
而依據「現實原則」的人,因為找對象的標準是擇優錄取,往往都能在最佳結婚的年齡結婚。因為內心接受這個人已經是我能找到的最好的了,也是最適合我的了,所以,在遇到對方呈現出缺點時,會對自己說,這就是他(她),他(她)就是這樣的,失望少,也更容易幸福。一份對印度兩種婚姻產生模式的研究證實了這一點,自由戀愛和包辦婚姻,其實,只要我們了解了印度的「包辦婚姻」是如何進行的,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他們的「包辦婚姻」會在兩年後比「自由戀愛」婚姻還要幸福了!
他們包辦的方式,其實不同於我們傳統意義上認為的包辦,傳統的中國的包辦婚姻,遵循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很多夫妻在拜完堂掀開紅蓋頭之前是沒有見過面的,這完全剝奪了個人意志的參與,只有父母的理性參與,沒有個人的感性的參與,不幸福的當然多而印度的「包辦」則不同,年輕人找對象時一般是父母先通過家族等人際關係幫助物色對象,父母見過後會幫助挑選四五個候選對象,年輕人的相親就是在父母篩選出的候選對象裡進行的他們要選擇出自己最喜歡的,這就是擇優錄取依據的是「現實原則」這其實也很像現在國內挺多地方農村年輕人找對象的方式。
一般在農曆小年左右,在外打工的單身小夥子或姑娘回到了家裡,這時離除夕也只有幾天時間他們要在這幾天時間裡連續相親,見上兩三位或更多相親對象。而這些相親對象,則基本都是他們的父母家人在他們回來之前,就已經幫他們選擇好的,用一句職場裡的話來說,都是做過「背景調查」的,到了除夕夜前後,他們要在很短的時間裡決定選擇哪位作為最線選擇的對象,因為農村一般年後正月初幾男方就要到女方家送禮了,這也叫定親。至於時間,各地風俗不太一樣,有的地方是正月初二,有的地方是正月初四或其他日子。
一般在幾天後,女方到男方家回禮,見見男方家人,基本上這對年輕人的戀情就算是對外公開了,從此開始具有唯一性和排他性,農村叫作定好了。春節假期結束以後,各地務工人員又開始返回工廠,這對定了親的年輕人會像其他人一樣,返回打工的地方。有的則可能已經是兩人一同外出打工了。來年春節,他們可能會提前回家,因為他們要結婚了,再過一年,一個寶寶出生了,我沒有看到過有人對這種找對象模式的幸福情況做過調查,但我們知道,農村的離婚率很低,遠遠低於城市。
雖然找對象的方式不是決定離婚率的唯一因素,但幾乎可以肯定,如果要做調查的話,結果可能會跟印度的包辦婚姻很接近,他們最終的婚姻幸福指數整體高於城市裡的自由戀愛。當然,不可否認,農村人選擇的對象一般都是 知根知底的,這也為以後的幸福生活打下了較好的基礎,這種找對象的模式遵循的就是「現實原則」擇優錄取。其中既有理性的參與,又有感性的參與,通常父母先做的背景調查是代表理性部分,子女相親時看有沒有感覺,是感性的參與,除上在我伯身辺,絕大多數的人找寸象都是不自黨地按個原則迸行的,比如同學之同成為夫妻的,很多就是在同學群體這樣的一個有限的範國內擇優錄取,也像是一個孤島。
同事之間淡戀爰的也是如此,在所有的單身異性同事之同,選擇一個自己最滿意的開始一些私下的接觸,慢慢發展成戀人如果你一直是按照「理想原則」在找対象,而又想要找到一個合適的對象,想要婚姻幸福,你也可以改變一下自己的「理想原則」就像印度的父母子女「包辦」婚姻一樣,為自己包辦一場婚姻,我把這稱為「自我包辦計劃」簡稱乙計劃,啟動一個依據「現實原則」的擇優錄取式的戀愛計劃。想要啟動乙計劃,你現在要做的第一件事情,是為自己設置一個時間截止日期,到了這個日期,你不是就要結婚了,而是確定一個戀愛對象。這個戀愛對象是你在從現在到這個日期間能找到的最優選擇,就像一些農村地區的年輕人要在除夕前後決定一個定親的人樣,叫作定好了。
然後跟這個人認真地戀愛,這並不是說選擇的這個人就一定是會結婚的,如果發現實在不合適,還是可以分手的,然後再一次啟動自己的乙計劃。設置這個期限,你需要考慮到你的現實情況,如果你有時間經常相親,時間可以短些,比如三五個月。如果你不能保證經常有時間相親,時間就要長些,比如半年以上,重點是你有足夠的時間可以見到足夠多的人,這樣你才能有擇優錄取的資格,這個時間範圍,本質上是畫出了一個擇偶的人數範圍。
把自己的孤島呈現出來,然後在自己可以接觸到的現實的孤島上的人裡擇優錄取一個,在執行乙計劃時,你可以對相親對象要求長相、要求學歷、要求工作、要求房子、要求性格等,但與之對應的是你要去為你的要求積極去努力。努力擴大自己認識人的數量,基數越大,擇優錄取到的人可能會越優秀。像是國家招公務員,報考的人越多,找到最優秀的人的機率越大,或者說,你可以有無數條的擇偶標準,但最後你選擇的那個,是在所有相親對象中綜合條件最合適的那個、你最滿意的那個,這個人就是最好的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