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踢皮球」式養老,去完姑娘家去兒子家,其實也沒什麼不好。
農村的家庭,尤其是我們上一代,大多是多兒多女的情況。按正常來說,這樣的家庭養老難度不會大,畢竟兒女多,每個兒女也不用分散那麼多的精力在養老上。如果我國人口老齡化加劇,而且80、90後一代多數為獨生子女,未來的養老壓力可想而知。而我們的父輩就不存在這種情況,這個時候就體現了兒女多的好處。
但是兒女多真的好養老嗎?未必,現實中我們看過很多這種的悲劇,老人一輩子含辛茹苦將幾個子女拉扯大,到老了卻沒有一個人願意接自己去養老。這是現實,也是老人的悲劇。較好一點的情況是,兒女輪番贍養老人,也就是老人在這個兒子家住一個月,再去那個姑娘家住一個月。這樣家庭的兒女都不希望父母一直在自己家,大家輪番承受這個孝盡的「苦」。於是「踢皮球」式的養老模式出現了。
其實對於這種養老模式,冥冥之中還是讓人覺得有一種悲哀。傳統的孝道成了完成的任務,沒有了一點點情感因素。輪番伺候老人的情況,顯得老人成了大家的累贅,成了每個人不願意長時間去碰觸的事情。而孝道的實際存在形式是家人的相處,一個月的任務完成後,再也不願意去見父母,這種心態成了很多兒女的常態。說實話,這是一種父母不能承受的無奈之輕。
但話又說回來,這種模式畢竟比沒人贍養要好得多。而且這種「踢皮球」式養老不止在農村,在城裡更是普遍。城裡人都很忙,很多家庭無法承擔常年伺候老人的責任。子女多的情況下,就出現了這種輪番伺候老人的情況,而且在市裡,老人的觀念也很進步,不給一個孩子長時間添麻煩,這種模式也是一種好的方法。大家都不用背負什麼包袱。而如今農村人也是進城打工,和城裡人一樣忙碌,這種輪番養老模式也算是一種好的辦法。其實只要父母沒有包袱,子女孝心常在,那就沒有什麼問題。最終還是取決於我們自身的想法。
想想也不錯,這個月去姑娘家,下個月去兒子家。其實兒媳婦和女婿再不願意,但是一個月還是很容易挺過去的。如果始終在一個子女家養老,那麼大多數情況長時間相處肯定會有矛盾,反而不利於養老。此外這種情況在老人去世後,在財產分配時也會有一定的積極作用,畢竟每個兒女付出的都一樣。沒有了那種只在一家養老情況下的財產紛爭。
百善孝為先,不論那種模式養老,只要心存孝道,我認為老人都會開心的。「踢皮球」式養老,去完姑娘家去兒子家,其實也沒什麼不好。你們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