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千世界,人海茫茫,相遇便註定緣分一場。請點擊右上角「關注」,歡迎來到我的世界。
一,導語
有句俗語叫養兒防老,所以一般人都會說:多要個孩子,將來好為自己養老,也減輕子女的負擔。
究竟,這個觀點對不對呢?
對此,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理解。
有的人說:子女多了,未必是件好事,養老的時候,子女之間相互推脫,一家撂挑子,其他各家就會相互效仿。
也有的人說:父母老年病患的時候,一個子女根本就照顧不過來,精力達不到,很多時候力不從心,多個子女就可以相互輪換……
似乎,他們都各有道理。不同的家庭、教育方式的差異,導致思維方式的不同。
那養老的時候,兒女之間有什麼區別呢?到底兒子家裡靠譜呢,還是住女兒家好呢?
有人說,女兒是貼心小棉襖,在女兒家比較好;也有人說兒子才是自己家裡的人,兒子、兒媳再不好也是自己人。
針對這種情況,我們來看一下身在其中的三個老人,看看她們怎麼說的。
二,真實案例
01
李老太,75歲。(為方便敘述,全文採用第一人稱)
我有三個孩子,兩個女兒,一個兒子,平時實行的是「輪養」制度,每個孩子家呆三個月,到了時間,其它孩子就來接我。
住在兒子家裡的時候,我兒在外邊打工,只有兒媳婦一個人在家,她也不願意做飯,平常就是湊合吃,她吃什麼我就吃什麼。有時候,一個月都不見葷腥。
兒媳婦其實是個很愛說話的人,在外邊跟別人有說有笑的,但是跟我說的很少,可能是因為沒有共同語言吧,至於她對我好不好,就那樣吧,給我口飯吃,我就滿足了。
住在女兒家吧,總覺得不得勁。兩個女兒對我還可以,但就是女婿不冷不熱的。特別是女兒婆婆也在的時候,感覺自己就像個外人,心理上很難把那兒當個家。
說實話,甭管住在哪個孩子那裡,都不如住在家裡自由、方便。
02
王老太,67歲。
老伴去世的早,我不願一個人在家裡,就在兒子、女兒家輪流住。
在兒子家住的時候,兒媳婦整天跟我吵架,說我多管閒事。
我能不管麼,她跟我兒吵架,我能當沒事麼?哪個為娘的不幫自己的孩子?
我也不怕她,還能怎麼著?她見我這個樣子就不再理我。只要我在那裡,她要麼回娘家,要麼就嫌棄我。我倆整天這樣對著幹,兒子心情也不好,我也住夠了。
我這個兒子也是個沒心沒肺的,我幫他對付兒媳婦,他還讓我少說話,真是不讓人省心,兒媳婦不孝順,兒子也不好,我也不願在那裡住。
在女兒家住的時候還好,雖然她有時候也跟我吵吵兩句,但畢竟是娘倆連心,沒有隔夜仇。在她那裡,我女兒當家,女婿即使不樂意也不敢言語,日子還算過得順心。
我覺得:老年最好的依靠應該是女兒家,至於兒子、兒媳婦百搭。
03
宋老太,71歲。
我6個孩子,原來是每個孩子各住兩個月,但我後來住夠了,又回到自己家裡開始獨居,雖說年齡大了不方便,但感覺還是住在自己家裡好。
我這個人臉皮薄、自尊心強,看不了子女的臉色,寧可自己受點罪,也不願跟他們同住。
住在兒子家裡,兒媳婦不是說我偏心,就是不願意搭理我,整天耷拉一張臉。我一共兩個兒媳婦,偏什麼心呢?也沒有什麼可偏心的啊?手心手背都是肉,但她們非說我沒有一碗水端平。
在女兒家裡,有的女兒也埋怨我:哥哥結婚的時候給錢給房,卻沒給她們,為什麼養老的時候,女兒們還得出錢出力呢?不公平。
她們說的也有道理,但原來那個社會,不都這樣麼?給兒子蓋房子,給兒媳婦彩禮,這都是幾千年來的風俗啊,我們也是按照風俗來的。
可現在又興男女平等,我們只是跟著潮流走,何錯之有呢?
說白了,女兒也不願意管;而兒子、兒媳婦也嫌我們是累贅。
所以,我覺得,甭管兒子家,還是女兒家,都不是我的歸宿。
三,給老年人的建議。
1
沒有特殊情況,儘量不要跟子女住一起。
由於生活習慣、思維方式及立場的不同,磕磕絆絆、吵吵鬧鬧在所難免,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
特別是有些老年人住到孩子家時,想當孩子的家,或對其伴侶說三道四,這樣做覺得是在保護自己的孩子,實際上是在破壞他們的夫妻感情。
老人住在子女家裡,可能覺得約束和彆扭,或小輩們的某句話說的不恰當,自己就會多想或生氣;可小輩們的感覺,何嘗不是如此呢。
所以,儘量保持一碗湯的距離,距離產生美。
2
把心放寬,就當什麼都沒聽見、沒看見,其它愛啥啥。
如果實在沒辦法,自己又沒有自理能力,也沒有錢住養老院,那就只能住在兒女家裡。
首先:住在子女家裡,要學會尊重女主人和男主人,畢竟自己是去投奔子女養老的,不是去當家做主的,凡事少說話、少參與,做個慈眉善目的老人。
其次:把心放寬,甭管小輩們說什麼,別跟他們一般見識。就當什麼沒聽見、也沒看見,該吃就吃、該喝就喝,這就是好日子。
最後:住在子女家裡,千萬不要和自己的兒子或女兒一夥,對付他們的伴侶。這不是在幫孩子,而是在破壞他們的夫妻關係和家庭團結。
要記住:管住嘴,做個睿智的老人。
3
在身強力壯時,存好養老錢。
靠天靠地,靠兒靠女,不如靠自己,只有自己才是最好的依靠和歸宿。
在身強力壯時,多儲蓄,給將來養老做準備,多給自己留後路,防患於未然才是上策。
足夠的錢,會使你的老年過得相對輕鬆,不用看兒女臉色,不用手掌心朝上,養老的自主權力大了,幸福指數就會相對的提高。
所以說,有錢才是硬道理,有什麼都不如有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