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年悽涼的老人,不是子女不在身邊,而是老人自己做了最壞的選擇

2021-01-15 春夏秋冬道尋常

文|夏兒(此文為原創,版權歸屬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圖片源自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如果你現在正值壯年,那麼設想一下,30年或者40年後你希望自己會過一種什麼樣的生活?

如果你現在已經年老,六七十歲的年紀,眼下你正在經歷的生活,真的就是你最好的狀態嗎?

若你已老,當你說出很多事情你都已經無能為力的時候,那麼為何你不提前為自己做一些打算呢?

人們常說不管什麼時候,最能指望得上的人都是自己;人們也說雖然生活時常讓人感覺無奈,可真正的最無奈往往都是人們自己的選擇。

人上了歲數,很多事情確實會變得力不從心。有的老人會想著子女能夠陪在身邊,這樣自己的日子才有盼頭,畢竟有子女在的地方才是家。可現在的事實是,很多老人上了歲數後都沒辦法和孩子們生活在一起,要不就是子女們忙工作和事業去了外地,要不就是老人自己不願離開故土,終歸結果都是父母和孩子處於一種異地的關係。

那麼對這些老人來說,子女不在身邊,就是最悽涼的事情嗎?其實未必,那些晚年生活真正悽涼的老人,多半和子女在不在身邊關係是不大的,而最重要的還在於老人自己的選擇。

子女不在身邊的晚年生活,未必就是最悽涼的

對老人來說,如果自己一把年紀,可子女不在身邊,確實是會感覺有些孤獨,可若老人晚年自己能夠把時間安排好,和一些喜歡的朋友一些做一些自己喜歡的事情,每天自己找找樂子。照樣日子也可以過得充實有意義。

畢竟年輕的時候人們忙工作,忙瑣事,大部分時間都在為別人而活,為責任而活。上了年紀,自己看開了很多事情,不再去勉強一些事情,也有了時間可以去替自己考慮了,若老人們願意,晚年日子照樣可以活得很精彩。而子女們不在身邊,也意味著老人們其實是無需再為子女們操太多的心,再加上若子女孝順,他們每天給自己打電話或者視頻、語音,各種聯繫也是很方便的。再不濟,現在的交通也很便利,即便子女不在身邊,確實很想念的時候一張車票就解決了問題。

所以子女不在身邊的晚年生活,對很多老人而言都不是最悽涼的。

晚年真正的悽涼,多半是因為老人自己的選擇

其實多上了歲數的老人而言,真正的悽涼往往也是老人自己的選擇。類似如有的老人上了歲數卻不服老,不僅自己各種逞強、闖禍,還總是一味地折騰,天天給親友惹麻煩,以至於最後弄得眾叛親離,身邊最親的人都視自己如同麻煩和包袱,最終老人的日子也只能是過得一團糟。

而這樣的悽涼生活,其實老人完全是可以不去選擇的。可否認不了的是,生活中卻總有一些老人,他們信奉生命在於「折騰」即便自己一把年齡,依舊不消停。今天想個這,明天想個那,並且自己總是負責闖禍,然後讓子女給自己收拾爛攤子,若子女稍有不願意,他們還會各種吵罵,往往弄得是鄰裡不寧。

當老人因自己的固執,導致身邊的親人都開始放棄他的時候,可以說才是其真正孤獨日子的開始。所以這裡也建議老人家,上了歲數就要服老,接受現實,然後好好地過自己的晚年日子。

所以說人上了歲數要服老,自己能夠接受現實,並且可以調整好自己的心態才是最關鍵的。

【今日話題:如果可以選擇,上了歲數後你會願意和子女們一起生活嗎?】

相關焦點

  • 強勢的老人晚年生活更悽涼?兒女說了大實話,讓人心寒
    文|好孕姐都說強勢的人,不吃虧。我鄰居張阿姨年輕時強勢,處處爭先,在外工作是一把好手,在內持家也是一家之主的做派。但是,到了晚年,她日子過得相當悽涼。三個子女,沒一個願意接她同住,雖然也都給她很多生活費,但卻很少回來看她。周圍的人就感慨:強勢的人晚年悽涼啊。
  • 老人想要有「福氣」,多對子女做這3件事,不會晚景悽涼
    人活一輩子,無論是認真工作還是結婚生子,都是圖一個晚年享樂。我們經常會羨慕一些有福氣的老年人,羨慕他們的晚年生活十分愜意,兒女孝順,含飴弄孫,忙碌了一輩子,終於可以在年齡大的時候享清福。可相對來說,也有一些老人晚年十分悽涼,不僅兒女不在身邊,連哪個孩子養老也成了問題,甚至就連生病住院,兄弟姐妹之間都得互相推諉逃避,吝嗇盡絲毫孝心。
  • 晚年不幸的老人,不是孩子不孝順,也不是沒錢,而是這種父母
    一個院裡的王爺爺和劉爺爺是從小一塊長起來的,經歷、家庭背景都十分相似,不同的是,王爺爺現在跟老伴拿著不高的退休金,過著神仙般的日子,劉爺爺老兩口每天焦頭爛額。原來,王爺爺有兩兒一女,退休之後明確跟子女表示:我和你媽退休了,熬了一輩子也該享受享受生活了。
  • 80歲老人的感悟:趁早明白這三個道理,才能避免晚景悽涼!
    在完整的人生旅途之中,大多數人都會經歷晚年。有些老人的晚年生活是豐富多彩的,他們養魚弄花,子孫環繞膝前,晚年生活對於他們來說,便是如同夕陽紅一般美好;而有些人的晚年生活則是落寞凋敝的,他們孤獨寂寞,即使有子女,子女也不願意陪伴在他們身邊,這樣的老年人,晚年生活對他們來說,便就如同冬天一般寒冷難熬。
  • 「晚年孤獨,必有徵兆」:身上有這三個特點的人,大多晚景悽涼
    當他年過古稀之後,時常感覺到孤獨,總是打電話給他的子女,抱怨他們不來看自己,其實,老人的子女並非不來看他,只是他們一來,與老人說不上幾句話,就會被老人劈頭蓋臉的痛罵一頓,然後被攆走。 所以,他的子女寧願每個月轉錢給他,也不願再來到他的身邊,與他接觸。
  • 老人感悟:晚年最靠得住的不是錢和兒子,而是年輕時善待兒媳婦
    可結果出人意料,兒媳天天給她煲湯,晚上還來醫院陪床,她出院後,兒媳更是把她接回自己家住,但卻總對她客客氣氣,整天沒個笑臉。或許,她兒媳婦只是在替自己的老公盡義務,自己內心一點也不想伺候這個沒幫襯自己一點的婆婆吧。所以,這位80多歲的老人,現在見人就說:晚年養老最靠得住的不是錢和兒子,而是年輕時善待兒媳婦。
  • 退休老人的自述:晚年只想自己一個人過,這些養老方式我不接受
    導語: 都說養兒防老,人這一輩子忙忙碌碌養育子女就為了到了晚年子女能給自己養老,但是到了晚年子女的養老方式老人真的可以接受嗎? 子女成家之後對於自己的父母就很少有時間去顧及被忽略的老人晚年過得很苦。
  • 70歲的老人自述:我有退休金和房子,只搭夥不領證,晚年很幸福
    這是公園裡70歲老人的自述,我經常看到他們一起散步聊天畫畫,我一直以為他們是結婚多年的夫妻,和他們聊天才知道,他們是搭夥過日子的老伴。 聽了他們的故事,心裡暖暖的,這不就是老年人想要的生活嗎?只談戀愛不結婚,這不是耍流氓,而是真正的黃昏戀。
  • 為什麼強勢的人往往晚景悽涼,守弱的人反而不會?老人漏嘴道玄機
    這天,老人見我無趣,就邀我到他家喝茶聊天,笑談古來今往的趣事。老人的庭院裡,種著一些小竹子,在微風中,在暖日下,竹影婆娑,綠意泛濫,真讓人心曠神怡啊。和老人喝普洱茶,聊人生,我提出一個問題:為什麼強勢的人往往晚景悽涼,守弱的人反而不會?老人卻笑而不談,只是天花亂墜地說起了古今中外的強勢人物的下場,身邊一些強勢人物的晚景悽涼。
  • 為什麼有些老人早年努力,也無法避免晚景悽涼?
    為什麼有些老人早年努力,也無法避免晚景悽涼?因為過於現實、過於世俗化,缺乏深植於內心深處對人性的悲憫。就算是對自己的家人與子女,也沒有一種真正的、一視同仁的憐惜與尊重,家庭教育失敗所致。一、偏心父母為什麼會偏心?
  • 66歲老人的感悟:在子女家各住20天,終於明白誰才是我晚年的依靠
    對年邁的父母而言,想必最幸福快樂的生活莫過於兒孫滿堂,自己身體康健。當然啦,如果年邁的老人兒女雙全那就更好啦,那樣就可以在不同的子女家輪流居住享受到不同的生活樂趣,這樣的晚年生活簡直不要太幸福。那麼,老了以後在兒女家輪流居住的老人,他們的晚年生活又是怎樣的呢?我們一起來看看這位老人又是怎麼說的呢?
  • 79歲患癌老人挖洞等死:不連累子女,是父母最大的溫柔
    湖南武岡一獨居老人身患癌症後,自己挖坑鑽進洞裡等死。據了解,該老人身患淋巴癌全身疼痛,子女又都在外地打工,而且幾番治療都沒有治好,為了不拖累子女,才想出鑽進洞裡等死的辦法。其實,這個新聞最令人心酸的不是獨居老人挖洞等死,而是那句"不拖累子女"。連死都不怕,只怕拖累子女黃磊在《奇葩說》裡談到,中國式父母的特點是不麻煩子女。
  • 不幫兒媳照顧孫子的婆婆,晚年過得如何?85歲老人直言:後悔了
    如果兒媳剛進家門,婆婆就以女主人的身份各種欺壓兒媳,也不怕兒子兒媳不給自己養老,因為大眾都是會攻擊不孝子的,所以老人根本不怕孩子不養老,也就開始為所欲為。確實,子女有贍養老人的義務,但一個是心甘情願感恩的贍養,一個是應付差事敷衍的贍養,這兩種有很大的差別,老人也是可以感覺得到的。
  • 最孤苦伶仃的三生肖,晚年不愁吃不愁喝,子女卻不在自己的身邊
    但是當孩子長大後,很孝順也很有出息,卻很少有時間陪伴在我們的身邊,這個時候我們才意識到,我們晚年最想要的無非就是子女的陪伴;下面就讓我們一起看看,最孤苦伶仃的三生肖,晚年不愁吃不愁喝,子女卻不在自己的身邊。
  • 心理學:晚年生活舒坦的老人,多半「自私」又「貪財」
    也就是說,把他人的個性特徵納入自己獨特的框架中,按照自己的思維方式進行理解。上面這件事中,孫子之所以不相信奶奶,是因為他習慣佔有,並且不懂得分享。所以在他眼裡,周圍的人都和自己一樣,喜歡佔有。晚年過得不舒坦的老人都跟上文中的奶奶一樣,把最好的都給孩子,很是無私。但正是這種無私,讓孩子不懂得分享,讓他變得自私自利,只考慮自己。
  • 為什麼有些老人註定會晚景悽涼?
    都不知道這種人怎麼想的,真是沒了媽就沒了爹。活該老了沒人管」這樣的案例看到過很多,每次看到的時候,心裡還是忍不住揪作一團,我們還年輕,尚未老,無法理解人在晚年時所做的決定。《都挺好》裡,蘇大強對保姆蔡根花的狂熱追求,大抵能帶給我們一些啟示,男人相較於女人,生性是涼薄的。不會因為妻子去世就一直選擇一個人生活,反而會在最短的時間裡,給自己找到老伴。
  • 人到六十,這三件事儘量少做,容易導致晚景悽涼
    越到晚年,我們越應該定期的給自己清零,放下煩惱和欲望。尤其是到了六十歲這個年紀,就該學會看淡所有的得與失,該忘的忘,該放的放,活得從容一點,簡單一點。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年輕時因為生活而努力,到老應該有一個低姿態,該放手時就放手,不要執著才好。人到六十,這三件事儘量少做,容易導致晚景悽涼。別再透支自己的健康。
  • 性格越自私小氣的老人,晚年生活過得越「滋潤」,原因值得深思
    於是父母們拼了命的把一生所得砸到子女身上,為的就是求個晚年老有所依,卻沒想到把人生壓在子女的良知上面是多麼可怕的一件事。就我觀察,越是無私奉獻的老人,晚年生活反而過得越差;反之,越是自私小氣的老人,晚年大多活得非常滋潤,這其中涉及多方利益問題,值得大家深思。手裡有糧,心中不慌這句話的應用範圍之廣幾乎可以橫貫古今,現實中所有人都適用,而老年人尤其如此。
  • 到了晚年,有錢和沒錢有什麼區別?2位老人的故事揭露答案
    聽一聽下面這兩位老人的故事,那麼將會為你揭開答案。01在很多人看來,馮女士是一個有點自私的老人,因為她身旁的那些老姐妹們都會不遺餘力地為自己的子女付出,年輕的時候把孩子照顧得無微不至;人到中年的時候把孩子的學業放在首位;而在兒女成家之後,他們也老了,他們仍然會把自己的退休金和積蓄全部拿出來供孩子們買房結婚養孩子。
  • 晚年有福氣的老人,都有以下特質,不用出錢不用出力兒女也孝順
    很多老人都會哭鬧自己的子女不孝順,好不容易拉扯大的好幾個孩子一個都不管自己,甚至連花錢送敬老院也會發生爭執。有的時候,不能單聽一面之辭,為何會發生這種狀況,或許不都是兒女的問題,可能是老人年輕的時候過於溺愛他們,導致他們不懂得感恩,或是老人太挑剔,會來事兒,導致沒有子女能照顧得來。晚年有福氣的老人,都有以下幾種特質,不用出錢不用出力兒女也很孝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