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不同顏色的官服,都有何區別?皇帝如何辨別文官武將?

2021-01-11 網易

  封建時期,皇帝幾乎每日都要召見文武大臣們商議國家大事。可是,每日早朝,覲見皇上的文武大臣,其人數要達到上百位之多。

  人多嘴雜,再加上皇上日理萬機,那應該如何區分每位大臣的品級,以及所屬職能的不同呢?

  原來,古代官員面見皇上或是參加重大典禮時,皆會身穿官服。官員們品級不同,相應的官服樣式也就不同。

  

  宋朝也有其獨特的官服制度,從顏色來看,宋代官服共分為四種顏色。分別為紫色、緋色、綠色和青色,那這四種顏色的官服,彼此之間有何區別?

  官服制度源於數千年前的原始部落,由於當時文明發展程度不高,但又滋生出萌芽狀態的等級制度。

  部族中只有首領一級的統治階層,才能享有更大的特權。穿衣服時,階層高的人其服裝樣式,以及原材料更加精細,顏色上也與其他人有所區別。

  三皇五帝時期,堯、舜、皇帝的著裝樣式和顏色上,就與其他人有諸多不同之處。

  《周易》:「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蓋取諸乾坤。」

  正是因為等級高的人才能身穿華服,便由此形成了中國獨特的官服制度。

  

  隋唐之前,官服的顏色還沒有那麼細緻劃分。

  隋文帝楊堅建國後,也逐漸形成了隸屬唐、宋、明三朝獨特的官服制度。

  杜甫《徒步歸行》:「青袍朝士最困者,白頭抬遺徒步歸。」

  大家都知道,宋朝的建立始於公元960年,由太祖趙匡胤取代後周而建立北宋。

  北宋建國初期各項制度,均是承襲唐朝以及五代十國,官服制度同樣也不例外。

  元豐改制之前,趙匡胤規定,青色官服適用於九品以上官員,綠色官服則是七品以上官員,緋色官服則代表五品以上,紫色官服則是三品以上的朝中大員。

  元豐改制之後,青色官服被擯棄不用,七品包括七品以下的官員,只能身穿綠色官服。六品以上的官員,則是身穿緋色官服。四品以上的官員,其官服顏色還是紫色。

  

《宋史·職官九》:「已上文武三品已上服紫,五品已上服緋,九品已上服綠。」

  南宋時期,也沿用了宋神宗趙頊的這一安排。

  

  再來著重分析下,宋朝這幾種顏色的官服,都有哪些具體的區別?

  要說起宋朝官服制度細緻區別,還要將時間回溯至唐文宗時期。唐文宗大和六年(832年),青色官服基本被棄之不用。

  因為不太好區分青色和綠色這兩種顏色,導致唐朝一些七品以下的官員,常常僭越身份等級,身穿綠色官服。

  後來這種現象太過普遍,唐文宗便順水推舟,直接不許官員穿青色官服。

  北宋建國之後,趙匡胤全面繼承了唐朝的官服制度,又將被棄之不用的青色官服拿了出來。

  

北宋翰林學士李昉:「準詔,定車服制度。禮部式,三品已上服紫,五品已上服朱,七品以上服綠,九品以上服青,流外官及庶人並衣黃。

  此外,宋朝的官員品級以及職能也有很大不同。

  

  為了弱化武將權力,宋朝不斷增設各種無用的文官機構。

  比如趙匡胤設置的「樞密院」,還有趙光義時期的「中書門下」。這一系列舉措,導致兩宋一朝的「冗官」問題非常突出。

  還有一個壞處則是,政府職能部門變多之後,原本1個人的任務量,卻需要3-4個人來完成。

  且各個部門之間沒有細緻的職能劃分,反而拖沓行政效率,這也體現在了宋朝官品與職能太過混雜的現狀上。

  比如文臣之間還分為「正官」、「散官」。所謂「正官」,就是該官員隸屬於不同部門,有著非常嚴格的上下級歸屬。「散官」則是北宋皇帝們,刻意為了分化武將權力,而開設的虛職或者無用官職。

  譬如,朝奉郎,奉直郎等等都是光有品級,卻沒有明確歸屬的官品,同時還細分為在京官員與地方官員。

  

  武官與文官一樣,也有這樣的「正官」和「散官」制。

  元豐改制之前,「正官」與「散官」的官服顏色混雜不堪。到了元豐改制之後,宋神宗又詳細區分了。如開封府儀同三司、金紫光祿大夫等較為嚴格的官員品階,此時官服的顏色,還有細節上,相較於之前有了一些不同之處。

  

北宋楊億:「故事,加散官至五品必以上聞。今朝散、銀青猶關命服。

  「散官」光有品級,實際只是虛職。而有些官員雖品級不高,但是手握實權。

  出於個人地位、身份不同。元豐改制之後,宋朝皇帝會給這些立過大功的官員特賜「魚袋」。

  「魚袋」便是佩戴於腰上的小荷包,共分為金、銀兩種不同顏色。

  一般來說,五品以上的官員可以身穿官服,佩戴銀色魚袋。四品以上的官員,則是可以佩戴金色魚袋。

  因此,到了宋神宗一朝,又額外加了「魚袋」,用來彰顯官員的身份。

  

  可能說到這裡,就有同學會問了:每次都有數百位文武大臣面見皇上。那宋朝皇帝如何辨別哪位是文官,哪位是武將?

  唐朝末年,各地藩王擁兵自重,導致唐朝對武將加恩泛濫。到了唐末和五代十國時期,各種將軍、元帥遍地走。

  趙匡胤為了區分武將與文官的不同,北宋建國之初,他便規定武將的官服顏色為紫色,並稱為光祿大夫。

  宋神宗時期,不同身份、地位的武將,在腰帶上還有所區別。

  高品級的武將,其腰帶規格、材質,比低等級武將華美不少,加上武將不允許佩戴「魚袋」。這樣皇上召見文武大臣時,就能通過各種對應的顏色,詳細區分出文官、武官,及其個人品級了。

  

  綜上所述,歷朝歷代的官服,皆根據當時所處時代與環境的不同,細節上也會有不同之處。

  宋代官服制度源於隋唐二朝,元豐改制之後,宋朝官服對應的顏色,又有了更加細微區分。

  大體上,宋朝在於通過衣冠服飾嚴格的等級制度,繼續鞏固「君尊臣卑」的等級觀念,宣揚皇權至高無上的封建糟粕思想。

  不過從皇上到各級官員服飾不同,也對當時的社會與政治制度起到很大的影響。

  人們可以通過官服圖案,花紋與顏色,詳細分辨出官員品級。

  參考資料:《宋史·職官九》

  圖片源於網絡,若有侵權,請告知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清朝文武補子有何寓意?
    清朝《大清會典》規定,皇帝的朝服一般是明黃色,但皇帝衣服根據不同的季節選擇材料也各不同,顏色也並不是只有明黃色一種,如祭天和天壇祈谷時用的是藍色,日壇朝用的是紅色,月壇夕月時用的是淺藍色。清代服飾制度還規定,要與不同的冠帽如朝服冠,吉服冠、常服冠、行服冠相應,腰間都具有相應的腰帶。
  • 為什麼朱元璋、朱棣可以一言九鼎,而後期皇帝卻處處受文官制約?
    經歷的不同造就了不同的人,也造就了不同的皇帝,這大致就是開國之君和守成之君的區別所在。  在北京保衛戰結束後,于謙的這些政策被保留了下來,比如京城的團營部隊,於是乎文官的權力增大,武將被進一步削弱,五軍都督府的權力大多收回了兵部。土木之變雖然讓明軍損失了十萬士兵,卻給了文官們強大自身的機會。
  • 古代制服誘惑:運籌帷幄,定天下之事的背後,竟由小小官服決定?
    天子和群臣都要穿上正式的冠服,用來表示對上蒼的敬畏。並且冠服制度初步建立於夏商時期,經過多年的發展到周朝,趨於完善。(西周貴族的服飾)西周禮服主要分為"上衣下裳"。這就是被我們後來人常常說的的"衣裳"。周朝的官員進行祭祀活動的時候身穿最貴重的冕服,但都是靠頭上的冠,以及是章紋,組玉以及身上的不同配飾來區別身份的不同和高低。
  • 小學生發現教材配圖有誤:宋朝知縣官服顏色不對
    據《法制晚報》29日報導,近日,北京二中亦莊學校五年級女生張秋實,在學習語文教科書裡成語故事「水滴石穿」時發現,書中一幅配圖有誤:宋朝知縣的官服應為青綠色,而不是紫色。她還指出圖中官帽上下垂的帽翅也與歷史不符。為此,她給人民教育出版社寫了一封信。
  • 宋朝文人政治的巔峰,治國能臣為何會淪落為逐利小人?
    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歷史,能像宋朝這樣重視文人政治的朝代絕無僅有。不過,宋朝的文人政治也不是突然出現,而是經過幾千年慢慢積累下來的。早在戰國時期就有了文官的制度,經過歷朝歷代的發展,文官制度到了宋朝已經基本成熟。宋朝承前啟後,在文官制度上有了完善的選拔、晉升、獎懲等規範和措施。歷史的「果實」終於成熟,宋朝就成了文人政治的巔峰時期。
  • 「重文輕武」不光是宋朝有,清朝也有,而且到了後期還很嚴重
    重文抑武或重文輕武是宋朝建立後的國策,由於宋太祖趙匡胤通過陳橋兵變奪權建立了宋朝,且當時五代時期下屬推翻上司奪權稱帝的現象相當普遍,所以對武將非常不放心,採用杯酒釋兵權的方式,用豐厚的待遇以解除他們對中央皇權的潛在威脅。但是,這種重文輕武的情況,在清代的官僚體制中也表現的較為明顯。它的特點就是:清朝文官手中的實權遠遠大於武將。
  • 易經智慧:從宋代官服,看懂《易經》五行
    《論語·冠義》中記有:「冠者,禮之始也。是故古者聖王重冠。」可見,古代的聖賢帝王非常重視帽子的禮儀。有個成語「冠冕堂皇」本意就是指皇冠,也就是帽子。在影視劇中,很多皇帝帶的「冠冕」都是向《西遊記》玉皇大帝那樣,黃金珠寶鑲嵌,白玉十二垂旒,確實冠冕堂皇。
  • 宋明兩朝的滅亡並非偶然,兩朝都有個致命缺陷,不亡才怪!
    同時,宋朝的皇帝還非常嚴厲地管控著軍隊,這就導致軍隊的戰鬥力不斷被削弱,將士們的凝聚力也不高,在戰場上敗得一塌塗地也是常事。再來說說明朝,朱元璋一上臺就開始重文輕武,尤其是土木堡之變後,明朝武將的地位更是一跌再跌,早就跌出了歷史的平均水平。那些熱血的將士們在戰場上不顧性命地廝殺,立了一次次奇功,這些功勳卻比不上文官花幾個時辰寫的一篇文章。
  • 「官家」為何能夠成為宋朝皇帝的專屬稱呼?
    在很多宋朝的史書中,經常出現官家二字。這個詞有很多重含義,它可以指為公家做事之人;也可以是臣下對君王的稱謂。 看慣了清宮戲,就會有很多人認為所有的朝代,臣子面對皇帝都是"皇上,奴婢怎樣怎樣;奴才怎樣怎樣"。不盡然也,只是因為清朝達到了皇權專制的巔峰,底下人的地位才會如此之低。
  • 為何北宋文官地位比武官高?透過「文不換武」,看武將的尷尬處境
    勢力不強的武官,因為統治者的忌憚,因此一般不能實現很大的抱負,北宋時期甚至有很多剛立戰功就被召回的將領。  在這種情況下,自然是很少有人願意去出任武職,連帶著很多有理想有擔當的將士,都只能在這種背景下被埋沒。
  • 宋朝官員為何佩戴白項圈?看起來太醜,卻是源於天圓地方概念
    不管是在哪個朝代當中這些官員們穿的衣服都不一樣,都特別有講究,整體的要求就是能夠顯示出這個朝代的威嚴,還能夠看得出這些人之間的等級是什麼。所有的前提都得放在美觀之上,但是對於宋朝時期的人,我們會發現這些官員們穿的衣服並不怎麼美觀,而且看起來還特別的搞笑。
  • 從朱元璋到朱棣的制度變化,淺談明朝為何是以太監來制衡文官集團
    雖然這個比喻更多是調侃,但還是有一定道理的,因為明朝在很長一段時間裡,的確是皇帝與文官集團的抗衡歷史,為此皇帝抬出的親信太監與文官集團鬥的是相當激烈,諸如天啟時的閹黨魏忠賢大力打壓東林黨。
  • 易中天為什麼說明朝皇帝是中國歷史上最差勁的皇帝?
    這項制度得到了當時文官集團的廣泛支持,偏偏明朝文官集團的權力又很大。我們來想,皇帝最重要的事情是什麼?治國?不,筆者認為是傳承,是為了把皇位一代一代的傳承下去。 在明朝,皇帝從繼位到立太子,都是被事前計劃好的。皇帝最重要的本職工作也就沒有了,指望一個毫無動力的皇帝兢兢業業的治國理政顯然不太可能。
  • 宋朝經濟發達,為什麼卻如喪家之犬,節節南退?
    筆者以為有以下幾個方面原因: 1.不能快速鞏固基本盤 經過五代十國的大混戰、大洗牌之後,各方勢力趨於穩定,而北宋建國後,在地理上面臨十分尷尬的局面,重要的戰略要地都不在撐控,特別是北面的戰略要衝燕雲十六州。 北宋的北面主要是遼朝和北漢兩大勢力。
  • 宋朝的年夜飯,與我們今天的年夜飯有什麼區別?
    然而,在宋朝,他們的年夜飯與我們的年夜飯又有什麼區別呢?事實上,由於宋朝是一個很有風採的朝代,所以,這個朝代商業發達,文化繁榮,唐詩宋詞,天下聞名。此外,宋朝皇帝也很有人情味兒,大臣們也很有風骨,所以,一般老百姓的小日子也就過得有滋有味。因此,宋朝人的年夜飯相對於其它朝代就顯得非常豐富。並且,如果僅僅從年夜飯的味道而言,甚至,都有可能超越我們現代。
  • 腰間盤脫出和突出有何區別 如何自我辨別
    日常大家都聽過腰椎間盤突出這種疾病,可是卻不能準確說出是腰椎間盤突出還是脫出。甚至不明白這兩種疾病的區別。而下面我們將與大家一同了解腰間盤脫出和突出有何區別?以及在生活中如何調養。腰椎間盤是什麼?腰椎間盤突出一般有以下表現1.腰部活動受限,以前屈彎腰時表現最為嚴重。2.出現壓痛、叩痛等感覺,一般疼痛部位與病變的部位比較一致。3.仰臥抬腿受限,因為腰椎間盤突出導致神經受到壓力,做直腿抬高測試時,在60°以內就容易出現疼痛難忍。4.感覺出現障礙,表現為下肢出現麻木、刺痛、感覺減退。5.肌肉無力。
  • 原來有這麼大權力
    原來有這麼大權力學歷史的我們知道,從古到今每個朝代的制度其實說白了也就是大同小異吧,因為這些都是圍繞著皇權的中心,不管那個管理者還是大官最後還是在皇帝的手下當值,回顧歷史上的一切,再看看現在這個任官制度,不過就從我們國家開始衰敗的最後一個朝代清朝來說,當時在清朝時代的時候我們不知道有沒有仔細了解過那個朝代的官職到底是什麼樣子,還有在清朝時候官職和現在我們在行政的這些官員他們的級別有什麼區別
  • 將領跟皇帝喝了幾杯酒,兵權被取消了,皇帝說:哪有喝酒那麼簡單
    建隆元年末,也即公元960年,黃袍加身的趙匡胤卻睡不著覺了,他喊上丞相趙普,君臣之間有了這樣一番對話,對話記載在《續資治通鑑》中。趙匡胤先問趙普:「自唐季以來數十年,帝王凡易八姓,戰鬥不息,生民塗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兵,為國家計長久,其道何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