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家」為何能夠成為宋朝皇帝的專屬稱呼?

2021-01-10 騰訊網

"太祖大怒,顧彥卿曰:"汝往趣官家來,不可一日留也"。在很多宋朝的史書中,經常出現官家二字。這個詞有很多重含義,它可以指為公家做事之人;也可以是臣下對君王的稱謂。

看慣了清宮戲,就會有很多人認為所有的朝代,臣子面對皇帝都是"皇上,奴婢怎樣怎樣;奴才怎樣怎樣"。不盡然也,只是因為清朝達到了皇權專制的巔峰,底下人的地位才會如此之低。

而在宋朝,文官們的地位還是很高的。在仁宗朝時,甚至能和皇帝平起平坐,坐而論道,那麼為何只有宋朝把皇帝稱"官家",而不是稱陛下或皇上呢?

(一)、自降身份,拉近與大眾的距離

"因其生育之功謂之帝"皇為上,帝為下。"皇帝的本意,是天下萬物之主,這非常契合他們所宣傳的家天下統戰思想。"秦舞陽奉地圖匣,以此進至陛下",陛下最早指的是在宮殿底下的侍候,後來演變成了對君王的直接稱呼。

前者顯得權勢逼人,而後者則威嚴端莊。與他們相比,官家要顯得親切的多。家,本來就是一個溫馨的詞彙;很容易讓人聯想到酒家,店家,商家,更加貼近百姓的生活。

1.歷代對君王的稱呼

很少有影視作品能夠恰如其分的把皇帝,稱為官家。因為這個詞,最早並不是指的君王。《烏丸鮮卑傳》"其國中有所為及官家所築城郭"。可見,它的意思指的是官府。

《三國志》:"且亦官家亦不能久為人養老也"。它最早的意思,就是朝廷或者官府,並不能直接認定為是下人們對皇帝的稱呼。歷朝歷代,稱呼皇帝都不太一樣。

《史記》"群臣有言見一老父牽狗,言'吾欲見巨公',已忽不見";在漢朝時,武帝曾被稱之為巨公;而隋唐年間稱呼為大家,也有的被叫作聖人,比如玄宗皇帝。

不論哪個都算是一種"暱稱",在書面語或者正式場合,還是會用陛下或者皇帝來稱呼。如此一來,顯得君王並不是那麼的高高在上,顯得他和文武百官們距離比較近一些。其實用官家來直接稱呼君王,宋朝也並非是首創

《南齊書》"官家大老天子"。而唐末這種現象也層出不窮,《舊唐書》"官家救兒命"。 此外,《新五代史》與《舊五代史》中也有過這種記載。

2.深入人心的官家稱謂

雖然用官家來稱呼皇帝並不是北宋首創,但卻是趙家你將其發揚光大。當時趙匡胤出去打獵,擔心有人重蹈自己發動兵變的覆轍,因此說了一句"此處無人,爾輩要做官家者,盡可為之。"意思是誰如若想要成為官家,那麼就趁現在四下無人,殺了自己。

可見,他在內心裡邊已經認同了這個稱謂。而到了仁宗時,官家已然普及。因此在電視劇《清平樂》中,歐陽修,範仲淹還有韓琦等一眾文臣在面見趙禎時,都以官家稱之。這在史料中,是有所記載的,是符合歷史史實的。

《宋史》"官家做天子日久",這是劉太后垂詢仁宗時,所說之言。可見,在後宮中人們亦是以官家之號稱之。

而外國使節來訪,或者宋朝大臣出使之時,也是用官家來指代皇帝。"皇佑二年佔城國使入京,奉表云:無有國土似得官家之土"。《蒙韃備錄》"韃靼來,韃靼去,趕得官家無處去"。

自北宋開始,官家就成為了皇帝的專屬稱號。儘管以前它曾經代指過官員,官府,朝廷。因此,也要對這兩個字開始避諱。

"程奇者家有六歲小兒,因飲酒戲謔,自稱官家,為乳母所告"。如果皇帝內心沒有認同這個稱謂,那麼乳母想告也無處可告。官家,究竟為何能夠成為皇帝的專屬稱呼?

(二)、換湯不換藥,皇帝的"近義詞"

《史記·秦始皇記》"維廿八年,皇帝作始。端平法度,萬物之紀。"秦始皇認為自己"功蓋三皇,德過五帝",所以首度發明了皇帝這個稱謂。可以說是氣勢恢宏,自那以後,所有的君王們都以此為稱,可真正能夠超越始皇帝的又有幾人。

1.自"拍馬屁"而興起的稱呼

當年宋真宗喝醉了酒,便召身邊的李仲容為他,為何自五代來,都將天子呼喚為官家。仲容對曰"三皇官天下,五帝家天下,兼三五之德,故曰官家,上甚喜"。這就純屬是臣下對皇帝的誇讚,和秦始皇的功蓋三皇,德過五帝其實是一個意思。

很顯然,真宗對這個說法十分滿意,很高興他人以此來稱呼他,所以官家這個稱呼,成了對君王的正式稱號。其實,這也是一種"自我安慰"。自唐末以來,軍閥割據"天子,兵強馬壯者為之",這已經成了深入人心的觀念。

在他們眼中,皇帝再也不沒有往日那麼神聖。今天還在給肆意宣傳君權神授,要長治久安之人,可能明天就被另一個打著同樣旗號的人給推翻了。

所以,宋朝初立,很難在明面上建立一種威權社會。所以,官家這個比較貼近百姓生活的稱謂,就被人普遍接受。而李仲容的那番話,不過是在寬慰真宗的心。

2.商品經濟繁榮,掌權者的職業化

種地的為農家、行醫的是醫家,宦官是內家,僧人是禪家。每個行業所從事的工作內容不同,對他們的稱呼也就不同。而北宋商品經濟興起,行業也逐漸變得多了起來。而君王,那是天下為官之人的指揮者,他的主要責任就是把持大局,掌控為官之人。

因此,做為官之人的當家人,就是他的工作內容,因此以這個稱呼其,也是理所應當的。北宋是出了名的國富兵弱,雖然它在軍事和外交上接連失利,不過經濟空前發達。所以,社會職業就變得更加職業化和具體化

在那個時候,皇帝就成為了一種職業。他們也並不是急著去建立絕對權威的社會,還是以相對寬容的環境逐步的恢復皇權的威信力。平民社會,開始發展起來,甚至要超過了唐朝。因此,以官家來稱呼君王是社會各個階層都能接受的。

首先,皇帝方面,他們是沿襲了五代時期的稱呼,再加上李仲容說的那番話,因此覺得也不丟面子;其次,官僚階級在那時候的地位相對較高,他們不願意卑躬屈膝的面對君王;再次,平民百姓們習慣了坊間生活,而官家,顯得與其十分貼近,倍感親切。

這也是皇帝,所想要打造的平易近人的人設

(三)、誓要成為官僚可依附之人

宋太祖雖然表面上說著要與士大夫共治天下,那不過是一種虛假宣傳罷了。他在暗地裡,還是會打壓文官集團。比如將權力分化,比如取消了坐而論道。不過名義上,還是要抬舉那些文人士大夫,因為趙宋需要通過他們來打壓武將集團。

1.讓貧寒庶族增添安全感

"學好文武藝,貨賣帝王家",這是無數學子的夢想。而宋朝重開科舉,使得一大批寒門子弟有了"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機會。比如範仲淹,"少貧,讀書長白山僧舍,作粥一器,經宿遂凝,以刀畫為四塊,早晚取兩塊,斷齏數十莖啖之,如此者三年"。

斷齏畫粥的故事廣為流傳,自幼在民間,見慣了人情冷暖,就希望有一天能夠為朝廷效力。而像他這樣的人,並不在少數。

南北兩宋,平均下來每年都有近三百人加入官僚隊伍,這其中諸如範仲淹者甚多。他們曾經在江湖上漂泊,極度的缺乏安全感。而家,則是溫暖的港灣。以官家稱之,拉近了彼此的距離,讓他們更能夠死心塌地的為自己效命。

這其實也可以算作收買人心的一種手段,大臣們也大都對趙家趙家人忠心耿耿。因此,在靖康之役後,還有那麼多的人幫著趙構重整河山;而後來的明朝,就算崇禎皇帝下令勤王,也沒有那麼多的人願意聽從其調遣。

2.重新建立起偉大形象

"三皇官天下,五帝家天下",做皇帝,自然要以天下為己任,要做到完全的大公無私,不論對誰都能夠一視同仁。所以,這也是他們在彰顯自己聖明的一種手段。宋朝的科考不像唐朝那樣有著對門第出身的限制,也不像明清那樣有著各種各樣的規矩。

只要你有本事,而又足夠忠心,就能夠入朝為官。在他們眼裡,這已經是大恩大德。如若再以官家為稱,就會顯得皇帝有些太過於疏遠。因此,官家這個稱呼還是比較妥帖的。

"自此光陰為己有,從前日月屬官家"。在唐朝時,就已經有了用官家來稱呼皇帝的先例。因此,就一直承襲了下去。

結語:

五代時期政權更迭頻繁,讓百姓們對君權神授產生了質疑。而後周就是以此來稱呼皇帝的,所以趙匡胤就照搬了過來。李仲容的解釋,又非常合乎皇帝的心意。再加上市井經濟的發展和庶族的大量湧入,使得官家成為了人人可以接受的稱呼。

相關焦點

  • 王凱自稱「官家」的背後,大宋朝天子為啥不稱「陛下」 ?
    想必大家也還記得,在前段時間熱播的《長安十二時辰》中皇上被稱為「聖人」,歷代的皇帝竟有如此多五花八門的稱呼,它們又是怎麼來的呢?一、宋朝皇帝為何叫「官家」「官家」這一稱謂民間早已有之,最初多是用來指代官府和朝廷,而以「官家」來稱呼皇帝卻也並非自宋朝才開始的。正史上首次出現以「官家」代稱皇帝的記載見於《晉書》的《石季龍載紀》:「官家難稱,吾欲行冒頓之事,卿從我乎?」
  • 清平樂:「天之驕子」宋仁宗,為何能忍受被稱「官家」,自降身價?
    五代時期,《舊五代史》和《新五代史》都有稱呼官家的先例。2. 繼承衣缽,循序發展《聞見近錄》「太祖繼位,曰此處無人,爾輩要做官家者,盡可為之。」趙匡胤的意思非常明確,這是在打獵時他對手下所說的話。就是說誰要是想做皇帝,就可以殺了自己。這直接的說明,他本人是認可這個稱呼的。這個稱謂並不是在宋朝才有的,之前也曾經代指過朝廷或者為官之人。
  • 龍袍作為古代帝王象徵,為何宋朝龍袍上卻沒有龍紋?身著曲領龍袍
    在封建社會中,龍作為帝王的專屬圖騰,用來彰顯帝王的權威,象徵自己至高無上的權利,龍成為了皇上的專屬象徵。而古代的皇帝所穿的衣服之中,皆為龍袍,形狀各異的龍彰顯出帝王的霸氣,可為什麼龍袍作為古代帝王的象徵,宋朝的龍袍上面卻沒有龍紋?
  • 宋朝官德教育:兼善天下、為官以德,為何宋代如此重視官學教育?
    有助於封建統治文化基礎的鞏固,在教訓子孫為官以德方面有很大幫助。首先,宋代家訓鼓勵修身守禮,一整套儒家禮法規範被廣泛地推廣到了民間,影響著當時的社會風氣。當時的士大夫邵雍就對自己的家庭有這樣的要求,希望自己的子孫後代能一直遵循改過錯,思賢能的家訓。對當時家門的發展給予了厚望,也為一個傳統家族能夠延續發展提供了良好的道德教育範本。其次,宋代家訓體現了濃厚的忠、孝思想。
  • 宋朝宦官童貫的生平如何?為何被稱為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歷史上著名的太監有很多,比如秦朝「指鹿為馬」的趙高,明朝「七下西洋」的鄭和,唐朝「為李白脫靴」的高力士,以及明朝人稱「九千歲」的魏忠賢,但今天我們就來探究一下宋朝宦官童貫的生平如何?為何被稱為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 宋朝第一位臨朝稱制的女主劉娥,為何沒有選擇自己當皇帝?
    華夏古代是以男性為主導的皇權政治,但凡事必有例外,如同綠葉當中的紅花一般,數千年的歷史長河中總有那麼幾位「巾幗不讓鬚眉」的女中豪傑成為當權的女主,這其中以劉邦的皇后呂雉與唐高宗李治的皇后武則天最為出名,二人並稱為「呂武」,是後世女子當權的代名詞。
  • 宋朝文人政治的巔峰,治國能臣為何會淪落為逐利小人?
    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歷史,能像宋朝這樣重視文人政治的朝代絕無僅有。不過,宋朝的文人政治也不是突然出現,而是經過幾千年慢慢積累下來的。早在戰國時期就有了文官的制度,經過歷朝歷代的發展,文官制度到了宋朝已經基本成熟。宋朝承前啟後,在文官制度上有了完善的選拔、晉升、獎懲等規範和措施。歷史的「果實」終於成熟,宋朝就成了文人政治的巔峰時期。
  • 身為皇帝卻不敢自稱「朕」,帝王生涯成為張邦昌畢生之恥
    可是,誰不想做皇帝呢?哪怕一方天地,卻有至高無上的權力,後宮佳麗三千人,生殺大權只在一念之間,百官跪地山呼萬歲,聲勢波瀾壯闊,儼然一個天下之主,這樣的皇帝榮耀多少人夢寐以求且不可得呢?哪怕當一個短命王朝的皇帝都樂意。可是,張邦昌作為大楚皇帝,他非但沒有一朝飛上天的快意,反而伏地卑微,卑躬屈膝,每日如坐針氈,甚至恨不得一死了之,這究竟是為什麼?
  • 「萬歲」一詞究竟有何特殊含義,為何中國古代要稱皇帝「萬歲」?
    但舊帝國時期,此詞成為軍國主義分子專用,所以二戰後這種儀式基本被放棄。之所以「萬歲」一詞如此敏感,原因自然不用過多解釋:這個詞在中國帝制時代是最高統治者——皇帝專用的。在中國人的印象中,相當長時間內,「萬歲」就等於「皇帝」,屬於高度敏感的詞彙。可是,這種現象到底是什麼時候開始的呢?中國的帝制時代是從秦始皇時候開始,但稱皇帝為「萬歲」又是何時開始的?
  • 800多年前的牡丹成為皇帝的象徵,劊子手被江湖人稱「一枝花」
    800多年前的牡丹成為皇帝的象徵,劊子手被江湖人稱「一枝花」。人民公園邀您賞牡丹,800多年前的鮮花叫「生花」。(王建安 攝影)河南省安陽市人民公園邀您周末賞牡丹,每年的四月份,人民公園內鬱金香、牡丹花爭相開放,為遊客帶來一場花的盛宴。最美四月來安陽,賞牡丹遊公園。
  • 古代皇帝的年號、廟號、諡號、尊號有何含義?你能區分嗎
    而皇帝作為中國古代最尊貴的人,對於文化的產出功不可沒。 古往今來對皇帝的稱呼非常複雜,關於古代皇帝的年號、廟號、諡號、尊號,十分容易讓人混淆,那麼你能知道其含義嗎? 當然,有的皇帝在位期間可能只有一個年後,比方說唐太宗李世民的年號為「貞觀」,清朝世宗的年號為「雍正」。 但是也有的皇帝在位期間也會改元,唐朝女皇武則天在位期間長達十四年,她曾先後改元近二十次,唐朝的另一位皇帝唐高宗也曾經改元多達十四次。 那麼為何皇帝在位期間需要改元呢?
  • 雍正皇帝每天上朝之前,太監們為何要在宮門前甩鞭子?
    然後皇帝駕到,官員們山呼萬歲。比如在電視劇雍正王朝中,幾次出現了這樣的鏡頭。很多人以為這是清朝專用的規矩,因為清朝是漁獵民族建立的政權。其實,真實的情況不是這樣。那麼,太監為何要在宮門前甩鞭子,這意味著什麼呢?首先講一下甩鞭子的作用,甩鞭子有專用的稱呼,被稱為靜鞭。基本上是在皇帝到來之前,太監在宮門前甩鞭子。大概意思就是:大家不要喧譁,領導馬上就要來了。
  • 宋朝駙馬圖鑑:出身勳貴世家,清一水文藝青年,皇帝女婿不好做
    皇帝的女兒也愁嫁關注我的小夥伴都知道梨白最近正在三刷電視劇《清平樂》,這部宋朝題材的電視劇改編自小說《孤城閉》,小說並不是以宋仁宗的一生為主線,而是重點講述了他的女兒,福康公主「徽柔」的成長經歷和愛情故事。徽柔一生中遇到的那些男人,包括父親宋仁宗、初戀曹評、駙馬李瑋以及默默注視、呵護她大半生的內侍梁懷吉。
  • 水滸中,粗魯的梁山好漢為何愛在頭上戴花?這是什麼暗示嗎?
    而更讓人感到啼笑皆非的是,眾多五大三粗的梁山好漢,居然也在頭上戴花,成為「花痴」。明明都是一群粗魯的男人,為何偏偏喜歡頭上戴花?這究竟是一種怎樣的習俗呢?浪子燕青,《水滸傳》中第一百伶百俐之人。他的出場,讓人印象深刻的,除了過人的機靈,還有頭上的小花。
  • 十裡紅妝,榜下捉郞:宋朝以投資「煉愛」,婚姻為何處處向「錢」看?
    前言隨著唐朝落下帷幕,進入宋朝的新篇章,原本注重門第、家世的婚姻觀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娶妻不顧門第,只求資財"成為了當時非常普遍的社會現象。在當時的婚姻中,首先看中的就是對方財產的多寡,以資產為先的社會風氣日漸盛行,更是導致了各種各樣的財婚現象出現。
  • 宋朝皇帝星座一覽,雙子座笑了
    拋開信與不信,我們本著娛樂的精神來了解一下宋朝列位皇帝的星座,看看誰才是「王者」呢?,一位是宋高宗的兒子趙旉,就是在「苗劉兵變」中被亂軍擁立起來的那位3歲小孩兒,而且即位後不久就死了,感覺意義不大;還有兩位是「宋末三帝」中的趙昰和趙昺,他們是南宋殘餘勢力擁立起來的皇帝,此時宋朝都已正式向元朝投降了,他們的意義也不大,而且,他們的具體生辰也無從可考】
  • 為何唐朝不叫李朝,宋朝不叫趙朝,古代王朝以什麼依據來取名?
    唐朝開國皇帝是唐高祖李淵,宋朝開國皇帝是宋太祖趙匡胤,這兩個朝代為何不以開國皇帝的姓命名呢? 相信這個疑問,應該是很多對歷史感興趣的朋友,腦子中偶爾靈光一現的疑問,那麼古代王朝為何不以開國皇帝的姓命名王朝呢,是以什麼為命名依據呢,今天宋安之來具體說說。 首先說一下,中國歷史上就沒有直接以開國皇帝姓命名的情況。
  • 中國有一個「稱呼」,用了它有兩個下場,一是天下之主,一是橫死
    古代的封建社會中,皇權至上,皇帝是天子,是萬物之主,他們追求長生不老,世世代代實現自己的統治,比如讓世人稱皇帝「萬歲「,身為天下第一人,掌握著至高權力,皇帝想要得到全天下人的祝賀,「萬歲」在歷史記載中出現頻繁,由此可見不管是哪朝哪代的皇帝都有著共同的願望,相傳女皇武則天更是如此,她想要得到全天下人的追捧
  • 皇帝真的自稱朕?可別被電視劇騙慘了,帶你看看歷朝歷代皇帝自稱
    中國古代的皇權專制社會,是一個等級極為分明甚至於可謂是森嚴的社會,具體表現在人們的日常行為方式,都有著很多的區別,從衣食住行乃至於是日常的稱呼上面,不同身份的人稱呼也不相同。我們在很多的古裝電視劇中,就能夠看到古代的時候,皇帝們不管什麼時候,都是自稱為「朕」的,那麼歷史上的皇帝,是否真的自稱為朕呢?
  • 宋朝官員為何佩戴白項圈?看起來太醜,卻是源於天圓地方概念
    不管是在哪個朝代當中這些官員們穿的衣服都不一樣,都特別有講究,整體的要求就是能夠顯示出這個朝代的威嚴,還能夠看得出這些人之間的等級是什麼。所有的前提都得放在美觀之上,但是對於宋朝時期的人,我們會發現這些官員們穿的衣服並不怎麼美觀,而且看起來還特別的搞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