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0多年前的牡丹成為皇帝的象徵,劊子手被江湖人稱「一枝花」。人民公園邀您賞牡丹,800多年前的鮮花叫「生花」。(王建安 攝影)
河南省安陽市人民公園邀您周末賞牡丹,每年的四月份,人民公園內鬱金香、牡丹花爭相開放,為遊客帶來一場花的盛宴。最美四月來安陽,賞牡丹遊公園。
牡丹原產於中國,歷隋唐至今,隨著牡丹的廣為種植,牡丹已經滲透到了傳統文化的各個領域。宋儒周敦頤云:「牡丹,花之富貴者也。」在歷史上,牡丹長期被視為富貴、吉祥的象徵。
牡丹品種繁多,千姿百態,加之又主產於民族重要發祥地中原地區,開放於春盡之時,不與百花爭春。故在長期的文明進程中,牡丹也因此被賦予了豐富而多元的意義。
南宋時期,牡丹花成為國家象徵。牡丹以洛陽為主要產地,在宋室南遷之後,人們借思念牡丹而思念中原,牡丹便成為了思念故國的重要載體。人們往往以此與代表國家的皇帝、皇權相比附,出現了所謂的花後、花相、近侍等名目,更使牡丹成為國家的象徵。
宋金、宋元、明清之際,牡丹還被賦予民族的意義。宋朝男人大都喜歡戴花,古典名著《水滸傳》中有許多梁山好漢的稱呼與花有關,病關索楊雄「鬢邊愛插芙蓉花」,浪子燕青的「鬢邊長插四季花」,而劊子手、滿臉橫肉的蔡慶,生來愛戴一枝花,江湖人稱為「一枝花」。
男人戴花,唐已有之。但是,不甚普遍。明清時期也曾有之,不過是偶爾為之。唯有兩宋時期,男人戴花蔚然成風,十分盛行,甚至連身為九五之尊的皇帝也是樂此不疲,而每當出遊、聚餐之時,皇帝身邊的隨行人員、禁衛、官兵無不是頭戴一支花。
據有關史料記載,有一次,宋真宗與群臣遊賞宜春殿,到了賜花時,「出牡丹花百餘盤,千葉者才十餘朵,所賜止親王、宰臣」。其它則是仿製的生花,也就是人造花。即便是人造花,也要分為三品。
宋朝皇帝賜花有許多特別的講究,最主要的有兩大講究:一是皇帝賜花的「花色」和場合有講究,皇帝賜花以真花最為珍貴。所謂真花就是鮮花,在當時叫做「生花」。其它則是仿製的生花,也就是人造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