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看《長安十二時辰》,長安城哪裡能看到牡丹?皇家園林、寺觀園林、私家宅第,為何形成牡丹風尚?這四大原因不可忽視
《長安十二時辰》中,有這樣的一句臺詞說的非常經典。「一個看塔的小沙彌,你如果給他半吊錢,他就會偷偷攀爬到塔頂,看盡長安城的牡丹花,小沙彌辛苦攢下的錢從不亂用,總是偷偷買來河魚去餵慈恩寺邊的流浪貓。」
這句話道出了唐人對牡丹情有獨鐘的情愫,牡丹本是一種普通的芍藥花,自唐代牡丹花堪稱「花中之王」後,牡丹就成為唐朝名副其實的「國花」,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這是描述唐人喜看牡丹的場面。
在《長安十二時辰》中,長安城觀賞牡丹的勝地有兩處,一處是西明寺,一處是慈恩寺。影視劇畢竟是影視劇,對於愛花的人來說,從影視劇中了解的信息是遠遠不夠的。唐代牡丹有哪些品種,如何引種培育的?唐代牡丹花主要分布在哪些地方?唐人為什麼這麼崇尚牡丹花呢?就著這些問題,筆者對唐朝牡丹進行深入剖析。
唐朝長安城去哪看牡丹?在唐代,長安觀賞植物主要分布在大大小小的園林中,而唐朝園林按照其性質可分為皇家園林、寺觀園林、私家園林三大類型。我們先了解下皇家園林。
唐朝皇家園林
長安城內的皇家園林主要包括三大宮殿區(太極宮、大明宮、興慶宮),三大苑(西內苑、東內苑、禁苑)以及離宮別苑(華清宮、芙蓉苑、九成宮、望賢宮、龍躍宮等)。太極宮是唐都修建的最早宮殿建築群,規模龐大,有山池水榭,構成宮內的園林勝景,但太極宮並沒有相關牡丹花記載。大明宮經過唐太宗李世民、唐高宗李治兩次修造後,規模更加宏大。
《龍城錄》記載,高宗與臣子共賞雙頭牡丹,上官昭容謂之「勢如連璧友,心若臭蘭人。」《酉陽雜俎》記載「穆宗殿前種千葉牡丹,及花始開,香氣襲人。」
由以上史料可知,大明宮內是有牡丹分布的,並且花香襲人,很明顯是新培育的品種;牡丹受到皇帝、大臣、以及皇室族人的喜愛。
長安興慶宮位於皇城東南,到開元年間,經唐室不斷擴建,面積已達2000多畝,其佔地規模雖然小於太極宮、大明宮,但其建築之精,是這兩宮所不及的。興慶宮以興慶池為主要景區,此處種滿了大量觀賞植物,其中以牡丹最為盛名。唐朝著名詩人李白在《清平調》中,歌詠紅色、白色、黃色、粉色的牡丹,就是出自於這裡。
王建《宮詞》寫到「小殿初成粉末幹,貴妃姐妹自來看,為逢好日先移入,續向街西索牡丹。」
從以上資料可知,新殿未修成前,貴妃姐妹曾移種牡丹,由此可以推測出興慶宮中牡丹分布的數量為數不少,牡丹在宮中是普遍分布的。
在三大苑中,西內苑和東內苑中,牡丹作為當時的名花是不可缺少的花卉,在禁苑的芳林園和望春宮,是花卉集中分布地,也是牡丹分布最多的區域。
唐代皇家園林中,對牡丹記載最多的要數驪山華清宮,這裡有溫泉,依山而建,園林景致優美,是唐朝皇帝的冬宮。
《龍城錄》記載唐玄宗時牡丹栽培專家宋單父,因種植牡丹技藝高超「上皇召至驪山,植花萬本。花圃建成後,明皇與貴妃來華清池,貴妃醉酒初醒,上新折一枝,與妃子遞嗅其豔,帝曰「不惟萓草忘憂,此花香豔能醒酒。」
由此看來,牡丹在華清宮及附近都有廣泛的分布,宮內殿閣附近都有牡丹,以便天子和貴妃欣賞,植花萬本,可見牡丹花的種植規模很大,皇家鍾愛牡丹,花費了大量資金。
寺觀園林區
《唐兩京城坊考》記載,唐代長安城共有僧寺64所、尼姑寺廟27所、道士觀10座,此外還有波斯寺、胡襖祠數座。有唐一代,佛教、道教都有眾多虔誠信徒,佛、道經過交融發展後,多向世俗轉化。這些寺院不僅具備宗教功能,更憑著清新優雅的園林環境成為百姓的遊玩賞花場所。其中慈恩寺以牡丹、荷花盛名,唐昌觀以玉蕊花聞名,玄都觀以桃花最繁盛。
慈恩寺的牡丹花,在唐代,牡丹種植最盛的寺廟是大慈恩寺,此寺地理位置優越,加上皇家經濟的支持,其園林建設堪稱當世之最,牡丹花在慈恩寺不但分布廣泛,並且很有特色。慈恩寺所處的外在環境優越,內部景致清幽是唐人心中立下的遊樂勝地,這種盛名正好為牡丹觀賞打下了基礎,反過來,牡丹的觀賞也為慈恩寺增添無窮樂趣。
慈恩寺共有十餘座寺院,其中清上人院、元果院、浴堂院、東廊院、太平院等五院在唐代都有牡丹栽種的記載,可見慈恩寺觀賞牡丹之處較多,更令人讚嘆的是慈恩寺牡丹多為名品,花期較長、花色、花型和數量也是長安城少有的。
興唐寺牡丹興唐寺是神龍元年,太平公主為武則天所建,窮極華麗,當時命名為國極寺,開元年間改為興唐寺。
《酉陽雜俎》記載「興唐寺有牡丹一巢,二千一百朵,其色有正暈、倒暈、淺紅、淺紫、黃、白等,獨無深紅,有花葉中無抹心者,重臺花者,其面徑七八村」
以上資料可知,興唐寺牡丹花數量朵,一棵樹能結二千一百朵花,花色繁多,幾乎囊括了唐代所有牡丹花色,但唯獨沒有深紅色,花朵碩大,並且是多葉花或千葉花(重臺花)。另外,興唐寺一株牡丹竟生有這麼多顏色,顯然說明這株牡丹應用了嫁接技術,可見,唐朝牡丹嫁接技術已經很成熟了。
大興善寺、崇敬尼寺牡丹,這兩個寺觀牡丹都很出名,並且位置相鄰。大興善寺是長安城中最大的寺廟,其牡丹雖然沒有其它寺院分布廣,數量多,但給人以奇特的感覺,這裡曾出現「牡丹合歡」,也就是一蒂雙頭現象,又稱為「並蒂芙蓉」,這種品種在唐朝非常罕見。
崇敬尼寺的地位不如大興善寺,但這裡牡丹非常出名,白居易曾在詩中寫下「唐昌觀玉蕊,崇敬牡丹期」,唐昌觀的玉蕊花譽滿長安城,崇敬的牡丹花與之並列,由此可見崇敬寺的牡丹在當時老百姓心中是多麼有名。
永壽寺牡丹,永壽寺的牡丹種植可能與建寺有關,永壽寺在隋代是被稱為延興寺,唐中宗為永泰公主追福,改為永壽寺,這位永泰公主也許是非常喜歡牡丹花,從現在考古發掘的永泰公主墓的壁畫和石棺線畫中發現了大量的牡丹圖案以及牡丹的變形圖案。
薦福寺牡丹,薦福寺原為隋煬帝官邸,在唐朝時改為襄城公主宅第,後又改為大獻福寺,武則天時期改為現在的名字。薦福寺在唐朝長安城是僅次於大興善寺的第二代寺廟,寺內園林建築有鐘樓、鼓樓、山門、大雄寶殿、小雁塔、藏經閣等,寺院還有放生池,這裡是一個環境優雅的園林景區。薦福寺的牡丹很出名,除了唐詩中有大量詩句贊詠外,直到宋代薦福寺的牡丹還常有人提及。
此外,還有西明寺牡丹,鹹宜女觀牡丹,也是老百姓遊玩賞花的好去處,特別是鹹宜女觀到了唐代中晚期成為貴族女子的棲息地,這裡不僅種植牡丹,還有買賣牡丹的,為了解決生計問題,來這裡賣牡丹討生活。
私家園林區
唐代經濟富裕、文化昌盛、政治清明,人們生活上求富、精神上求樂、居住環境上求適,特別是皇親國戚、達官顯貴、富商和文人士族,他們追求更高檔次品位的生活,爭相營建豪華宅第和園池,因此,唐朝私家園林眾多。
根據白居易《傷宅》記載,可以考證出唐代長安城及附近私家園林超過150多座,這些園林景觀都以觀賞植物為基礎,牡丹是必不可少的。在唐玄宗時期,楊國忠的宅第,裴士淹宅第都曾記載種植大量的牡丹。唐代宗時期,李益宅第牡丹開的較盛,並且牡丹花色為紫色,是各稀有品種。劉禹錫在詩句中記載渾瑊宅牡丹花開得更是惹人「徑尺千餘朵,人間有此花」,此外,類似於這樣種植牡丹的宅第在唐朝簡直是不勝枚舉,可見,唐人皆愛牡丹,並且愛的更甚。
總之,唐代長安城是全國牡丹栽培中心,也是牡丹風尚和牡丹文化的孕育地,牡丹首先發跡於宮廷,上有所愛,下必甚焉,牡丹風尚繼而擴展到達官顯貴宅第和園林,又擴展到寺觀園林,最後進入尋常百姓家。
唐代牡丹花引種傳播
武則天將野生牡丹引入宮中,牡丹文化萌芽期
在人工栽培牡丹之前,我國早有很多野生牡丹分布,但要論牡丹的文化起源,筆者認為應該從 武則天首先引種入長安開始算起。
舒元輿《牡丹賦》記載「天后之鄉,有眾香精舍,其花特異,天后嘆之苑之有闕,命移植焉。」
由此可見,武則天的故鄉盛產牡丹花,其香豔奇異,吸引了女皇,把野生牡丹引種到京師長安,成為上苑之一員。但武則天時期,唐朝國力還未達到鼎盛,經濟並未達到巔峰,牡丹僅在宮廷內流行,牡丹文化屬於開始萌芽發展時期,到了唐玄宗時期,牡丹開始在長安城內傳播。
唐玄宗將牡丹廣泛推廣種植,牡丹文化發展期
唐玄宗時期,國力昌盛,經濟富裕,並且本人十分喜愛牡丹,牡丹廣泛種植於興慶池、華清宮,甚至更廣的地方,並且這時的牡丹培育、嫁接、栽培技術有了很大的進步,花形多,花色多,品種多,姿態撼人,賞心悅目。李白在詩中寫到「名花傾國兩相歡,長得君王帶笑看」,這個婦孺皆知的故事,可以看出楊貴妃、唐玄宗非常嗜愛牡丹花。
天寶年間,由於楊貴妃的關係,楊國忠得寵,皇帝恩賜他幾支牡丹花,楊國忠對牡丹愛護備至,時常拿此誇耀,經常劇中賞花,這時牡丹開始由宮中流向社會,但是數量很有限。
唐代後期長安牡丹大量栽培種植,牡丹文化鼎盛期
唐玄宗之後,歷經唐德宗、唐憲宗時期,隨著牡丹栽培技術進一步發展,牡丹文化的傳播,很快在寺院、達官顯貴宅第、士人家中都栽上了牡丹,這一時期歌頌牡丹的詩詞也多了起來,並且多為家宅牡丹和寺觀牡丹,由此可知,牡丹已經進入了尋常百姓家,這時候培育出更多的品種,幻化出更多的色彩和花型,令唐代詩人們讚嘆不已。這一時期,長安的牡丹不僅吸引本城大量的百姓去觀賞,外地很多人在牡丹花開季節也慕名來京城觀看,「偶隨書薦入長安,由來不是求名者,唯待春風看牡丹」,由此長安城牡丹文化日漸成熟並且向全國各地傳播,進而形成牡丹風尚。
唐人崇尚牡丹的原因
唐人崇尚牡丹風尚是在諸多因素共同影響下形成的,筆者經過查閱眾多的史實資料,發現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唐朝統治者的推崇,牡丹符合唐代審美取向,唐代園林技術的發展以及受佛教影響等幾大因素來分別闡述。
唐朝統治者推崇牡丹
武則天將牡丹變為「花中新貴」
唐朝統治者對牡丹花的推崇是直接推動唐人喜愛牡丹的直接原因。我國歷史上唯一一個女皇帝武則天對牡丹的引種,開啟了唐室賞愛牡丹之風。
宋代姚勉在詩中《贈彭華翁牡丹障》中說牡丹「移來從武瞾,愛重由環兒。名花與傾國,初著沉香詞。」
這首詩點明了,唐代宮廷牡丹花首先是由武則天移植的,到了楊貴妃時期,牡丹花受到的關愛達到了頂峰。武則天為什麼這麼喜愛牡丹花呢?筆者認為,無非是這三點:
第一,武則天是女性,女人天生就愛花,名花常常象徵的美人,牡丹以其絕美的姿態自然地受到身為女人武則天的喜愛。第二,牡丹原產於武則天家鄉附近,武則天將其移植到宮廷內,無非是一種對家鄉情感的寄託。
第三,武則天作為女皇十分注重名字的寓意,她喜歡「牡丹」名字寓意,「牡」具有雄性的意思,象徵著男子;「丹」即紅色,象徵著紅心;牡丹可象徵著「男子的丹心」,暗示全天下的男子都要向女人武則天竭盡丹誠。當然,這只是筆者的一個猜想,或許武則天認為自己是具備「男人之心」,牡丹的寓意正好與她自身雄心壯志相匹配,所以對牡丹青睞有加。
正是由於武則天的喜愛,牡丹花由民間引入長安城宮廷,又由長安城到洛陽城,從此傳遍天下,使得原本默默無聞的芍藥牡丹一躍成為花中新貴。
唐玄宗對牡丹的喜愛
武則天將牡丹地位提升到「花中新貴」後,但在初唐時期,統治者比較節儉,百姓需要休養生息,其經濟條件不足以形成牡丹風尚,只是形成一種賞牡丹的宮廷文化,真正使牡丹風尚盛行起來的卻是唐玄宗對牡丹的賞愛。
《龍城錄》記載洛人宋單父奉唐玄宗詔旨培育牡丹花「上皇召至驪山,植花萬本,色樣不同,賜金千餘兩,皆呼為花師,亦幻世之絕藝也。」
唐玄宗對牡丹極其嗜愛,對於能培育出各色不同牡丹的花師,玄宗竟然能賞賜黃金千兩,也可以看出當時唐朝牡丹栽培規模很大,品種很多,唐玄宗對牡丹濃厚喜愛之情,以及求新求異的審美心理。
唐玄宗與楊貴妃的傳奇愛情故事中也多次出現牡丹,這些與牡丹的相關事件,經過後世文人的渲染傳播更具傳奇色彩,對牡丹風尚的盛行有著重要推動作用。唐玄宗時期,唐朝經濟發展達到了最高峰,百姓生活富足,人們對精神享受要求更好,使得牡丹風尚達到一定高潮。但經歷安史之亂後,對賞玩牡丹的宮廷文化受到巨大衝擊,到了唐德宗、唐憲宗時期,國力恢復,牡丹風尚才真正興盛起來進入真正的高峰,到了文宗時期,牡丹已經遍布長安城。
牡丹符合唐代審美取向
牡丹本是普通芍藥,在唐以前,漫山遍野的牡丹並不受重視,甚至被砍伐當柴燒,進入唐代卻突然被大量栽培,一躍成為花中之王的國花。筆者認為,唐人對牡丹的偏愛遠超過其他花卉,很重要的原因是牡丹與唐代整體氣質相符合。
筆者認為,首先,有鮮卑血統的李唐皇室,由於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影響,他們的審美觀點更具有雄邁豪放,疏朗率真的性格。其次,唐代社會穩定、經濟發展、文化昌盛,出現了「貞觀之治」、「開元盛世」兩大盛世局面,百姓在物質生活滿足的同時,對精神的審美需求也增多起來,這是牡丹風尚形成和興盛的基礎。再次,唐王朝採取開明、開放的政策,其強大國力、富裕的經濟將周邊國家和民族聚集於此,特別是胡人、胡風的影響,使得唐代整體氣質與傳統的漢民族有所不同。
總之,自然界中國的牡丹具有的奔放自然、舒放張揚的姿態,非常符合唐人與生俱來的自豪感和自信心,非常符合唐人整體胸懷氣質。唐以後,牡丹雖然經過進一步栽培,品種更加豐富,顏色更繁多,花型更漂亮,但都沒有再出現像唐朝這樣的牡丹風尚。
唐代園藝技術發展
唐代能夠形成牡丹風尚,與牡丹花特質也有一定關係;實際上,野生牡丹的花色較為簡單,唐代能夠出現如此多樣的牡丹花色,都是人工栽培的結果。唐人通過人工手段對牡丹進行雜交使其產生新的顏色,花型越發豐盈雍容,選育出更加符合審美觀點的牡丹。
此外,從許多詩文記載來看,唐代牡丹花不僅花型美麗,花色鮮豔而具有花香。我們從唐詩中「竟誇天下無雙豔,獨佔人間第一香」,「並香幽蕙死,比豔美人憎」等詩句,可以看出,唐朝牡丹很香,比蘭草、蕙草這些著名的香草還要香。
我們現在所見的牡丹花卻少有香味,或者即使有,也沒有唐詩中描寫的那麼濃鬱,筆者推測原因,可能是千百年來栽培選育造成的結果。
唐朝園藝技術的發展,使得牡丹品種樣式越來越多,爭奇鬥豔,不僅讓觀賞者有新鮮之感,而且不同的品種也滿足了不同個體的審美需求,如此美麗芬芳,品種豐富的牡丹,自然贏得更多唐人的喜愛。
唐代花卉移植技術的進步是牡丹能夠廣泛傳播的前提,牡丹在唐代跨地區遠距離的移植事例非常普遍,武則天將牡丹從汾州移植到長安,後來牡丹又從長安移植到洛陽、杭州、甚至翻越秦嶺移植到成都。這些成熟的牡丹移植技術,是唐代牡丹風尚能夠傳播到各地的技術保障。
佛教文化對牡丹影響巨大
筆者認為,牡丹與佛教文化,特別是佛教僧人和寺院的聯繫是推動其風尚傳播的原因之一。首先,佛教僧人對牡丹的培育做出了重大貢獻,有文獻記載慈恩寺中一叢極其罕見的殷紅牡丹是一位老和尚花費二十年時間栽培而成的,除此之外,還有許多為栽培牡丹做出貢獻的默默無聞的僧人。其次,唐代佛寺眾多,幾乎遍及全國各地,而每個佛寺都栽有大量的牡丹,這對牡丹的栽培、牡丹文化的傳播起著重要的作用。
有唐一代,牡丹與佛教已經深深地聯繫在一起,其一,以花供佛,花是佛事供桌上重要的供品之一,唐代佛教興盛,並逐漸中國化、世俗化之後,並受唐代雍容華麗的審美觀點影響,自唐開始,花形碩大,色彩豔麗的牡丹花逐漸用於佛寺插花之中。
其二,牡丹與佛教體悟相聯繫,在佛教思想中,人生有起落,花亦有枯榮,在養花、賞花過程中,從花的變化領悟到佛理,這就是所謂的「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在唐朝,駛入詩人常常借佛教的禪理,加上自己人生體悟來欣賞牡丹。
此外,在唐代,寺廟經濟得到了很大發展,人流量很大,對牡丹需求多,而牡丹價格一直很昂貴,因而寺廟經濟實力相當可觀,比一般普通家庭更有能力培育牡丹,培育出的牡丹,花開之時,能吸引更多的人入內賞花,為寺院增添香火,這種良性循環,更加促進了牡丹風尚的形成。
參考文獻:《新唐書》、《舊唐書》、《龍城錄》、《酉陽雜俎》、《全唐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