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長安十二時辰》,哪裡有牡丹?為何形成牡丹風尚?四大原因

2021-01-08 資深人士說文史

導語:看《長安十二時辰》,長安城哪裡能看到牡丹?皇家園林、寺觀園林、私家宅第,為何形成牡丹風尚?這四大原因不可忽視

《長安十二時辰》中,有這樣的一句臺詞說的非常經典。「一個看塔的小沙彌,你如果給他半吊錢,他就會偷偷攀爬到塔頂,看盡長安城的牡丹花,小沙彌辛苦攢下的錢從不亂用,總是偷偷買來河魚去餵慈恩寺邊的流浪貓。」

這句話道出了唐人對牡丹情有獨鐘的情愫,牡丹本是一種普通的芍藥花,自唐代牡丹花堪稱「花中之王」後,牡丹就成為唐朝名副其實的「國花」,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這是描述唐人喜看牡丹的場面。

在《長安十二時辰》中,長安城觀賞牡丹的勝地有兩處,一處是西明寺,一處是慈恩寺。影視劇畢竟是影視劇,對於愛花的人來說,從影視劇中了解的信息是遠遠不夠的。唐代牡丹有哪些品種,如何引種培育的?唐代牡丹花主要分布在哪些地方?唐人為什麼這麼崇尚牡丹花呢?就著這些問題,筆者對唐朝牡丹進行深入剖析。

唐朝長安城去哪看牡丹?在唐代,長安觀賞植物主要分布在大大小小的園林中,而唐朝園林按照其性質可分為皇家園林、寺觀園林、私家園林三大類型。我們先了解下皇家園林。

唐朝皇家園林

長安城內的皇家園林主要包括三大宮殿區(太極宮、大明宮、興慶宮),三大苑(西內苑、東內苑、禁苑)以及離宮別苑(華清宮、芙蓉苑、九成宮、望賢宮、龍躍宮等)。太極宮是唐都修建的最早宮殿建築群,規模龐大,有山池水榭,構成宮內的園林勝景,但太極宮並沒有相關牡丹花記載。大明宮經過唐太宗李世民、唐高宗李治兩次修造後,規模更加宏大。

《龍城錄》記載,高宗與臣子共賞雙頭牡丹,上官昭容謂之「勢如連璧友,心若臭蘭人。」《酉陽雜俎》記載「穆宗殿前種千葉牡丹,及花始開,香氣襲人。」

由以上史料可知,大明宮內是有牡丹分布的,並且花香襲人,很明顯是新培育的品種;牡丹受到皇帝、大臣、以及皇室族人的喜愛。

長安興慶宮位於皇城東南,到開元年間,經唐室不斷擴建,面積已達2000多畝,其佔地規模雖然小於太極宮、大明宮,但其建築之精,是這兩宮所不及的。興慶宮以興慶池為主要景區,此處種滿了大量觀賞植物,其中以牡丹最為盛名。唐朝著名詩人李白在《清平調》中,歌詠紅色、白色、黃色、粉色的牡丹,就是出自於這裡。

王建《宮詞》寫到「小殿初成粉末幹,貴妃姐妹自來看,為逢好日先移入,續向街西索牡丹。」

從以上資料可知,新殿未修成前,貴妃姐妹曾移種牡丹,由此可以推測出興慶宮中牡丹分布的數量為數不少,牡丹在宮中是普遍分布的。

在三大苑中,西內苑和東內苑中,牡丹作為當時的名花是不可缺少的花卉,在禁苑的芳林園和望春宮,是花卉集中分布地,也是牡丹分布最多的區域。

唐代皇家園林中,對牡丹記載最多的要數驪山華清宮,這裡有溫泉,依山而建,園林景致優美,是唐朝皇帝的冬宮。

《龍城錄》記載唐玄宗時牡丹栽培專家宋單父,因種植牡丹技藝高超「上皇召至驪山,植花萬本。花圃建成後,明皇與貴妃來華清池,貴妃醉酒初醒,上新折一枝,與妃子遞嗅其豔,帝曰「不惟萓草忘憂,此花香豔能醒酒。」

由此看來,牡丹在華清宮及附近都有廣泛的分布,宮內殿閣附近都有牡丹,以便天子和貴妃欣賞,植花萬本,可見牡丹花的種植規模很大,皇家鍾愛牡丹,花費了大量資金。

寺觀園林區

《唐兩京城坊考》記載,唐代長安城共有僧寺64所、尼姑寺廟27所、道士觀10座,此外還有波斯寺、胡襖祠數座。有唐一代,佛教、道教都有眾多虔誠信徒,佛、道經過交融發展後,多向世俗轉化。這些寺院不僅具備宗教功能,更憑著清新優雅的園林環境成為百姓的遊玩賞花場所。其中慈恩寺以牡丹、荷花盛名,唐昌觀以玉蕊花聞名,玄都觀以桃花最繁盛。

慈恩寺的牡丹花,在唐代,牡丹種植最盛的寺廟是大慈恩寺,此寺地理位置優越,加上皇家經濟的支持,其園林建設堪稱當世之最,牡丹花在慈恩寺不但分布廣泛,並且很有特色。慈恩寺所處的外在環境優越,內部景致清幽是唐人心中立下的遊樂勝地,這種盛名正好為牡丹觀賞打下了基礎,反過來,牡丹的觀賞也為慈恩寺增添無窮樂趣。

慈恩寺共有十餘座寺院,其中清上人院、元果院、浴堂院、東廊院、太平院等五院在唐代都有牡丹栽種的記載,可見慈恩寺觀賞牡丹之處較多,更令人讚嘆的是慈恩寺牡丹多為名品,花期較長、花色、花型和數量也是長安城少有的。

興唐寺牡丹興唐寺是神龍元年,太平公主為武則天所建,窮極華麗,當時命名為國極寺,開元年間改為興唐寺。

《酉陽雜俎》記載「興唐寺有牡丹一巢,二千一百朵,其色有正暈、倒暈、淺紅、淺紫、黃、白等,獨無深紅,有花葉中無抹心者,重臺花者,其面徑七八村」

以上資料可知,興唐寺牡丹花數量朵,一棵樹能結二千一百朵花,花色繁多,幾乎囊括了唐代所有牡丹花色,但唯獨沒有深紅色,花朵碩大,並且是多葉花或千葉花(重臺花)。另外,興唐寺一株牡丹竟生有這麼多顏色,顯然說明這株牡丹應用了嫁接技術,可見,唐朝牡丹嫁接技術已經很成熟了。

大興善寺、崇敬尼寺牡丹,這兩個寺觀牡丹都很出名,並且位置相鄰。大興善寺是長安城中最大的寺廟,其牡丹雖然沒有其它寺院分布廣,數量多,但給人以奇特的感覺,這裡曾出現「牡丹合歡」,也就是一蒂雙頭現象,又稱為「並蒂芙蓉」,這種品種在唐朝非常罕見。

崇敬尼寺的地位不如大興善寺,但這裡牡丹非常出名,白居易曾在詩中寫下「唐昌觀玉蕊,崇敬牡丹期」,唐昌觀的玉蕊花譽滿長安城,崇敬的牡丹花與之並列,由此可見崇敬寺的牡丹在當時老百姓心中是多麼有名。

永壽寺牡丹,永壽寺的牡丹種植可能與建寺有關,永壽寺在隋代是被稱為延興寺,唐中宗為永泰公主追福,改為永壽寺,這位永泰公主也許是非常喜歡牡丹花,從現在考古發掘的永泰公主墓的壁畫和石棺線畫中發現了大量的牡丹圖案以及牡丹的變形圖案。

薦福寺牡丹,薦福寺原為隋煬帝官邸,在唐朝時改為襄城公主宅第,後又改為大獻福寺,武則天時期改為現在的名字。薦福寺在唐朝長安城是僅次於大興善寺的第二代寺廟,寺內園林建築有鐘樓、鼓樓、山門、大雄寶殿、小雁塔、藏經閣等,寺院還有放生池,這裡是一個環境優雅的園林景區。薦福寺的牡丹很出名,除了唐詩中有大量詩句贊詠外,直到宋代薦福寺的牡丹還常有人提及。

此外,還有西明寺牡丹,鹹宜女觀牡丹,也是老百姓遊玩賞花的好去處,特別是鹹宜女觀到了唐代中晚期成為貴族女子的棲息地,這裡不僅種植牡丹,還有買賣牡丹的,為了解決生計問題,來這裡賣牡丹討生活。

私家園林區

唐代經濟富裕、文化昌盛、政治清明,人們生活上求富、精神上求樂、居住環境上求適,特別是皇親國戚、達官顯貴、富商和文人士族,他們追求更高檔次品位的生活,爭相營建豪華宅第和園池,因此,唐朝私家園林眾多。

根據白居易《傷宅》記載,可以考證出唐代長安城及附近私家園林超過150多座,這些園林景觀都以觀賞植物為基礎,牡丹是必不可少的。在唐玄宗時期,楊國忠的宅第,裴士淹宅第都曾記載種植大量的牡丹。唐代宗時期,李益宅第牡丹開的較盛,並且牡丹花色為紫色,是各稀有品種。劉禹錫在詩句中記載渾瑊宅牡丹花開得更是惹人「徑尺千餘朵,人間有此花」,此外,類似於這樣種植牡丹的宅第在唐朝簡直是不勝枚舉,可見,唐人皆愛牡丹,並且愛的更甚。

總之,唐代長安城是全國牡丹栽培中心,也是牡丹風尚和牡丹文化的孕育地,牡丹首先發跡於宮廷,上有所愛,下必甚焉,牡丹風尚繼而擴展到達官顯貴宅第和園林,又擴展到寺觀園林,最後進入尋常百姓家。

唐代牡丹花引種傳播

武則天將野生牡丹引入宮中,牡丹文化萌芽期

在人工栽培牡丹之前,我國早有很多野生牡丹分布,但要論牡丹的文化起源,筆者認為應該從 武則天首先引種入長安開始算起。

舒元輿《牡丹賦》記載「天后之鄉,有眾香精舍,其花特異,天后嘆之苑之有闕,命移植焉。」

由此可見,武則天的故鄉盛產牡丹花,其香豔奇異,吸引了女皇,把野生牡丹引種到京師長安,成為上苑之一員。但武則天時期,唐朝國力還未達到鼎盛,經濟並未達到巔峰,牡丹僅在宮廷內流行,牡丹文化屬於開始萌芽發展時期,到了唐玄宗時期,牡丹開始在長安城內傳播。

唐玄宗將牡丹廣泛推廣種植,牡丹文化發展期

唐玄宗時期,國力昌盛,經濟富裕,並且本人十分喜愛牡丹,牡丹廣泛種植於興慶池、華清宮,甚至更廣的地方,並且這時的牡丹培育、嫁接、栽培技術有了很大的進步,花形多,花色多,品種多,姿態撼人,賞心悅目。李白在詩中寫到「名花傾國兩相歡,長得君王帶笑看」,這個婦孺皆知的故事,可以看出楊貴妃、唐玄宗非常嗜愛牡丹花。

天寶年間,由於楊貴妃的關係,楊國忠得寵,皇帝恩賜他幾支牡丹花,楊國忠對牡丹愛護備至,時常拿此誇耀,經常劇中賞花,這時牡丹開始由宮中流向社會,但是數量很有限。

唐代後期長安牡丹大量栽培種植,牡丹文化鼎盛期

唐玄宗之後,歷經唐德宗、唐憲宗時期,隨著牡丹栽培技術進一步發展,牡丹文化的傳播,很快在寺院、達官顯貴宅第、士人家中都栽上了牡丹,這一時期歌頌牡丹的詩詞也多了起來,並且多為家宅牡丹和寺觀牡丹,由此可知,牡丹已經進入了尋常百姓家,這時候培育出更多的品種,幻化出更多的色彩和花型,令唐代詩人們讚嘆不已。這一時期,長安的牡丹不僅吸引本城大量的百姓去觀賞,外地很多人在牡丹花開季節也慕名來京城觀看,「偶隨書薦入長安,由來不是求名者,唯待春風看牡丹」,由此長安城牡丹文化日漸成熟並且向全國各地傳播,進而形成牡丹風尚。

唐人崇尚牡丹的原因

唐人崇尚牡丹風尚是在諸多因素共同影響下形成的,筆者經過查閱眾多的史實資料,發現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唐朝統治者的推崇,牡丹符合唐代審美取向,唐代園林技術的發展以及受佛教影響等幾大因素來分別闡述。

唐朝統治者推崇牡丹

武則天將牡丹變為「花中新貴」

唐朝統治者對牡丹花的推崇是直接推動唐人喜愛牡丹的直接原因。我國歷史上唯一一個女皇帝武則天對牡丹的引種,開啟了唐室賞愛牡丹之風。

宋代姚勉在詩中《贈彭華翁牡丹障》中說牡丹「移來從武瞾,愛重由環兒。名花與傾國,初著沉香詞。」

這首詩點明了,唐代宮廷牡丹花首先是由武則天移植的,到了楊貴妃時期,牡丹花受到的關愛達到了頂峰。武則天為什麼這麼喜愛牡丹花呢?筆者認為,無非是這三點:

第一,武則天是女性,女人天生就愛花,名花常常象徵的美人,牡丹以其絕美的姿態自然地受到身為女人武則天的喜愛。第二,牡丹原產於武則天家鄉附近,武則天將其移植到宮廷內,無非是一種對家鄉情感的寄託。

第三,武則天作為女皇十分注重名字的寓意,她喜歡「牡丹」名字寓意,「牡」具有雄性的意思,象徵著男子;「丹」即紅色,象徵著紅心;牡丹可象徵著「男子的丹心」,暗示全天下的男子都要向女人武則天竭盡丹誠。當然,這只是筆者的一個猜想,或許武則天認為自己是具備「男人之心」,牡丹的寓意正好與她自身雄心壯志相匹配,所以對牡丹青睞有加。

正是由於武則天的喜愛,牡丹花由民間引入長安城宮廷,又由長安城到洛陽城,從此傳遍天下,使得原本默默無聞的芍藥牡丹一躍成為花中新貴。

唐玄宗對牡丹的喜愛

武則天將牡丹地位提升到「花中新貴」後,但在初唐時期,統治者比較節儉,百姓需要休養生息,其經濟條件不足以形成牡丹風尚,只是形成一種賞牡丹的宮廷文化,真正使牡丹風尚盛行起來的卻是唐玄宗對牡丹的賞愛。

《龍城錄》記載洛人宋單父奉唐玄宗詔旨培育牡丹花「上皇召至驪山,植花萬本,色樣不同,賜金千餘兩,皆呼為花師,亦幻世之絕藝也。」

唐玄宗對牡丹極其嗜愛,對於能培育出各色不同牡丹的花師,玄宗竟然能賞賜黃金千兩,也可以看出當時唐朝牡丹栽培規模很大,品種很多,唐玄宗對牡丹濃厚喜愛之情,以及求新求異的審美心理。

唐玄宗與楊貴妃的傳奇愛情故事中也多次出現牡丹,這些與牡丹的相關事件,經過後世文人的渲染傳播更具傳奇色彩,對牡丹風尚的盛行有著重要推動作用。唐玄宗時期,唐朝經濟發展達到了最高峰,百姓生活富足,人們對精神享受要求更好,使得牡丹風尚達到一定高潮。但經歷安史之亂後,對賞玩牡丹的宮廷文化受到巨大衝擊,到了唐德宗、唐憲宗時期,國力恢復,牡丹風尚才真正興盛起來進入真正的高峰,到了文宗時期,牡丹已經遍布長安城。

牡丹符合唐代審美取向

牡丹本是普通芍藥,在唐以前,漫山遍野的牡丹並不受重視,甚至被砍伐當柴燒,進入唐代卻突然被大量栽培,一躍成為花中之王的國花。筆者認為,唐人對牡丹的偏愛遠超過其他花卉,很重要的原因是牡丹與唐代整體氣質相符合。

筆者認為,首先,有鮮卑血統的李唐皇室,由於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影響,他們的審美觀點更具有雄邁豪放,疏朗率真的性格。其次,唐代社會穩定、經濟發展、文化昌盛,出現了「貞觀之治」、「開元盛世」兩大盛世局面,百姓在物質生活滿足的同時,對精神的審美需求也增多起來,這是牡丹風尚形成和興盛的基礎。再次,唐王朝採取開明、開放的政策,其強大國力、富裕的經濟將周邊國家和民族聚集於此,特別是胡人、胡風的影響,使得唐代整體氣質與傳統的漢民族有所不同。

總之,自然界中國的牡丹具有的奔放自然、舒放張揚的姿態,非常符合唐人與生俱來的自豪感和自信心,非常符合唐人整體胸懷氣質。唐以後,牡丹雖然經過進一步栽培,品種更加豐富,顏色更繁多,花型更漂亮,但都沒有再出現像唐朝這樣的牡丹風尚。

唐代園藝技術發展

唐代能夠形成牡丹風尚,與牡丹花特質也有一定關係;實際上,野生牡丹的花色較為簡單,唐代能夠出現如此多樣的牡丹花色,都是人工栽培的結果。唐人通過人工手段對牡丹進行雜交使其產生新的顏色,花型越發豐盈雍容,選育出更加符合審美觀點的牡丹。

此外,從許多詩文記載來看,唐代牡丹花不僅花型美麗,花色鮮豔而具有花香。我們從唐詩中「竟誇天下無雙豔,獨佔人間第一香」,「並香幽蕙死,比豔美人憎」等詩句,可以看出,唐朝牡丹很香,比蘭草、蕙草這些著名的香草還要香。

我們現在所見的牡丹花卻少有香味,或者即使有,也沒有唐詩中描寫的那麼濃鬱,筆者推測原因,可能是千百年來栽培選育造成的結果。

唐朝園藝技術的發展,使得牡丹品種樣式越來越多,爭奇鬥豔,不僅讓觀賞者有新鮮之感,而且不同的品種也滿足了不同個體的審美需求,如此美麗芬芳,品種豐富的牡丹,自然贏得更多唐人的喜愛。

唐代花卉移植技術的進步是牡丹能夠廣泛傳播的前提,牡丹在唐代跨地區遠距離的移植事例非常普遍,武則天將牡丹從汾州移植到長安,後來牡丹又從長安移植到洛陽、杭州、甚至翻越秦嶺移植到成都。這些成熟的牡丹移植技術,是唐代牡丹風尚能夠傳播到各地的技術保障。

佛教文化對牡丹影響巨大

筆者認為,牡丹與佛教文化,特別是佛教僧人和寺院的聯繫是推動其風尚傳播的原因之一。首先,佛教僧人對牡丹的培育做出了重大貢獻,有文獻記載慈恩寺中一叢極其罕見的殷紅牡丹是一位老和尚花費二十年時間栽培而成的,除此之外,還有許多為栽培牡丹做出貢獻的默默無聞的僧人。其次,唐代佛寺眾多,幾乎遍及全國各地,而每個佛寺都栽有大量的牡丹,這對牡丹的栽培、牡丹文化的傳播起著重要的作用。

有唐一代,牡丹與佛教已經深深地聯繫在一起,其一,以花供佛,花是佛事供桌上重要的供品之一,唐代佛教興盛,並逐漸中國化、世俗化之後,並受唐代雍容華麗的審美觀點影響,自唐開始,花形碩大,色彩豔麗的牡丹花逐漸用於佛寺插花之中。

其二,牡丹與佛教體悟相聯繫,在佛教思想中,人生有起落,花亦有枯榮,在養花、賞花過程中,從花的變化領悟到佛理,這就是所謂的「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在唐朝,駛入詩人常常借佛教的禪理,加上自己人生體悟來欣賞牡丹。

此外,在唐代,寺廟經濟得到了很大發展,人流量很大,對牡丹需求多,而牡丹價格一直很昂貴,因而寺廟經濟實力相當可觀,比一般普通家庭更有能力培育牡丹,培育出的牡丹,花開之時,能吸引更多的人入內賞花,為寺院增添香火,這種良性循環,更加促進了牡丹風尚的形成。

參考文獻:《新唐書》、《舊唐書》、《龍城錄》、《酉陽雜俎》、《全唐詩》等

相關焦點

  • 花是牡丹花,城是菏澤城,龍池牡丹:「天下牡丹看菏澤」
    從古至今,多少文人騷客對牡丹情有獨鍾,留下了無數膾炙人口的牡丹詩篇。他們借牡丹託物喻志,從不同角度,用不同筆法,勾勒出牡丹奼紫嫣紅、綺麗絢爛的「繁華畫卷」。在牡丹發展史上,先是以長安、洛陽為牡丹栽培中心,而後發展到淮陽、亳州、曹州。
  • 第一時間解讀 牡丹為何在「國花」評選中拔得頭籌?
    入畫入詩 文化底蘊豐厚 素有國色天香之稱的牡丹被譽為「萬花之王」。「惟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三條九陌花時節,萬戶千車看牡丹」,從這些詩句中,我們可依稀看到古人對牡丹的痴情和偏愛。
  • 燭影搖紅 看牡丹嬌豔
    隋時它步入宮廷,唐時又盛於長安,被譽為「花中之王」,從此名動天下。  御衣黃、葛巾紫、碧紗籠、洛陽紅,是它的顏色;珊瑚臺、老僧帽、觀音面、盛荷蓮,是它的模樣。它豔壓群芳卻殿春而至,國色天香卻並不媚俗,見慣富貴又淡若雲煙。花開時酣暢淋漓,花落時驚心動魄,盛放與枯萎之間,任是無情也動人。
  • 牡丹一朵值千金,古詩詞裡的牡丹,綻放了最美的春天
    滿園春色牡丹花,一片國色富貴來,牡丹生來就有一種帝王之氣,花開時節,冠絕群芳。古詩詞裡的牡丹,綻放了最美的春天! 紅牡丹 唐-王維 牡丹一朵值千金,將謂從來色最深。 今日滿欄開似雪,一生辜負看花心。
  • 《長安十二時辰》受關注是有原因的
    原標題:講述發生在一天中的懸疑故事《長安十二時辰》受關注是有原因的 開播以來,豆瓣評分8.6,頻上熱搜,被用戶戲稱為盛唐版「反恐24小時」的《長安十二時辰》,在優酷平臺的播出讓受眾的關注與話題持續走熱,為2019年國內平淡已久的影視劇市場帶來了久違的驚喜。
  • 絕代只西子,眾芳惟牡丹—牡丹盛開之時,十二首唯美牡丹詩詞欣賞
    …今天小編整理了十二首唯美的牡丹詩詞,在詩書中與君共賞牡丹之美。【譯文】紅牡丹的綠葉在悄悄地舒展,紅牡丹的花色有鮮有暗。面臨凋零,牡丹愁腸欲斷,請問春光,你可懂得牡丹所想?《戲題牡丹》-- 唐·韓愈幸自同開俱隱約,何須相倚鬥輕盈。陵晨並作新妝面,對客偏含不語情。雙燕無機還拂掠,遊蜂多思正經營。長年是事皆拋盡,今日欄邊暫眼明。
  • 龍池牡丹|一朵牡丹打動人心,48.6萬畝牡丹打動全世界
    牡丹美,美到萬歲,牡丹香,香飄世界。隨同文友前去那牡丹花盛開的地方採風,不由眼前一亮,心靈震撼。菏澤歷經陽光的沐浴、春風的洗禮、時代的變遷,譜寫出最新最美的篇章。一朵盛開的牡丹花,首先令人驚豔的是美麗的姿容,馥鬱的芬芳。
  • 花信風:牡丹唯美詩詞131句,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
    二十四番花信風:牡丹穀雨:一候牡丹、二候荼蘼、三候楝花【牡丹詩詞5首】1採桑子·牡丹作者:艾曉東千嬌萬態情無限,天降吉祥。佔斷春光,豈止長安與洛陽。嫣然一笑渾無奈,觸怒女皇。誰是花王,邂逅方知國色香。由來不是求名者,唯待春風看牡丹。[唐] 張祜13. 已知秦女升仙態,休把圓輕隔牡丹。[唐] 黃滔14. 長安若在五侯宅,誰肯將錢買牡丹。[唐] 李涉15. 數載幽欄種牡丹,裹香包豔待神仙。[唐] 卓英英16. 曾過街西看牡丹,牡丹才謝便心闌。[唐] 唐末朝士17. 更無輕翠勝楊柳,盡覺濃華在牡丹。
  • 又是牡丹時候
    廉萍(北京)·八卦紅樓 「穀雨收寒,茶煙揚曉,又是牡丹時候。」到看牡丹的季節了。二十四番花信風,牡丹花信,佔穀雨第一候。滿園天香國色,百花之王,果然應時而開。物候真是神奇。 說牡丹,紅樓裡自然會想到寶釵。「開夜宴」,她掣到的花籤就是牡丹,籤題「豔冠群芳」,籤詩「任是無情也動人」。
  • 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牡丹是如何成為花中之王的?
    牡丹為什麼被稱為:花中之王?要說什麼樣的花最能豔壓群芳,估計十個人裡面有九個會回答是:牡丹。牡丹作為中國的花中之王,古往今來,一直受到文人墨客的青睞。牡丹從盛唐就開始名震天下,據傳,武則天當了皇帝後,有一年冬天,她至上苑飲酒賞雪,酒後在白絹上寫了一首五言詩: 明朝遊上苑, 火速報春知 。花須連夜放, 莫待曉風吹。
  • 王子武大寫意牡丹,筆墨好灑脫
    王子武 雞 王子武(1936-),長安畫派代表人物,擅人物、花鳥,偶作山水。他的花鳥畫風嚴謹而灑落,不拘成格,用筆用墨自具特色。 王子武 喜鵲牡丹
  • 洛陽牡丹甲天下,賞花何須去洛陽,阿姑泉牡丹鬱金香惹人醉
    阿姑泉牡丹苑不僅以牡丹品種多,規模大而著稱,苑內的幾十株百年樹齡的牡丹花王更成為一大奇觀,吸引的遊人駐足觀看。這十幾株牡丹樹是景區從全國各地尋找引進回來的,每株的樹齡均在百年以上。這幾十株牡丹樹高兩米以上,每株樹開花大多在五十朵以上,顏色以紫紅、粉色為主。雖歷經百年風雨,但牡丹樹依然挺拔,花姿雍容華貴,成為觀賞的又一亮點。
  • 洛美牡丹景:洛陽的美,牡丹的香,洛陽的牡丹國色天香、花中之王
    由於洛陽氣候溫和、雨量適中、土地肥沃,加之園藝大師們巧植善種,培育出許多色、型皆佳的珍品,使牡丹變異千種,名品日增,譽滿全國,遂有"洛陽牡丹甲天下"之稱。洛陽牡丹的觀賞部位主要是花朵,其花雍容華貴、富麗堂皇,素有"國色天香"、"花中之王"的美稱。洛陽牡丹是多年生落葉小灌木,生長緩慢、株型小,株高多在0.5~2米之間。牡丹的花期是4-5月份,早晨7點開花,根系肉質強大,少分枝和鬚根。
  • 牡丹怎麼拍攝好看?掌握這8條技巧,拍出有意境的牡丹花卉照
    為了論證和論述,牡丹的內涵以及攝影的拍攝技法,我們選擇了幾首描寫牡丹的千古詩句。對於創作八詩中有畫」,牡丹的意境將起到了很大的幫助。唐代著名詩人劉禹錫的牡丹的刻畫和描寫:庭前芍藥妖無格,池上關蕖淨少情。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著名唐代詩人白居易的《惜牡丹》:惆悵階前紅牡丹,晚來唯有兩隻殘。
  • 以佔牡丹例來研究《梅花易數》的斷卦之法
    眾客愕然不信,次日午時,果有官貴觀牡丹,二馬鬥陷,群驚花間馳驟,花盡為之踐毀。  斷之曰:巽木為體,乾金克之,互卦又見重乾,克體之卦多矣,卦中無生意,故知牡丹必踐毀。所謂馬者,乾為馬也。午時者,離明之象,是以知之也。
  • 國畫名家呂寅方寫意牡丹《春風第一枝》國畫牡丹,王雪濤牡丹畫法
    國畫名家呂寅方寫意牡丹《春風第一枝》國畫牡丹,王雪濤牡丹畫法這幅國畫牡丹《春風第一枝》寫意牡丹出自南陽國畫名家呂寅方的手筆,其牡丹畫法運用了先師王雪濤牡丹畫法。呂寅方國畫牡丹《春風第一枝》這幅國畫牡丹為四尺三開寫意牡丹,也就是3平尺大小。在其牡丹畫作中屬於小幅作品。
  • 《長安十二時辰》爛尾了嗎?
    從6月27日低調上線,到8月12日落下帷幕,歷經一個半月,《長安十二時辰》收官。目前豆瓣有超過24萬人打分,分數仍然高達8.5分,與開分時的最高分8.8分僅有略微的下滑。從口碑上看,《長安十二時辰》算是善始善終。但從輿論聲勢看,《長安十二時辰》則經歷了一個不斷衰落的過程:一開始盛極一時,中途熱度平穩,到了後半程討論度就漸漸變少了。
  • 長安十二時辰:你以為的歲月靜好,不過是有人替你負重前行
    今天我們來分享他的《長安十二時辰》。在古代,古人將一天分成十二個時辰,每個時辰裡飽含著古人對天時、地利、人事的智慧解讀,指導著子孫後代過好當下的每一刻。提到長安,很多人第一時間會想到唐朝,那是中國古代最輝煌的朝代之一,煌煌盛世,萬國來朝。而長安,則是唐朝的國都,我們分享的故事,就發生在這裡。
  • 龍池牡丹|拓展三產,讓牡丹精品走進千家萬戶
    「鍾靈毓秀、人傑地靈」,山東省菏澤市因牡丹而得名。不過,這座城市不僅帶著牡丹「香氣」,更因其牡丹產業,富有貴氣與朝氣。,推動牡丹產業快速發展。 菏澤將繼續依託大美牡丹,大力發展「牡丹產業+電商、牡丹產業+直播」,適應市場需求,全面推進消費升級,培育和壯大新型支柱產業,強力推進三產服務業發展,牡丹產業即將迎來發展的「黃金時代」。
  • 龍池牡丹:花開新時代,牡丹託起小康夢
    在這條致富道路上,牡丹產業作為菏澤的特色支柱產業之一,發揮了重要的作用。龍池牡丹,作為牡丹產業鏈新興龍頭企業之一,亦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天上有香能蓋世,國中無色可為鄰。」宋代詩人李孝光的一句古詩道盡了牡丹的雍容與華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