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教育」是指區別於普通全日制教學的一種不限年齡、性別,為普通大眾提供教育的形式。在當今社會有許多已經參加工作,渴求知識的人,因為在小時候無法接受良好教育就選擇了成人教育。古代政治的主流就是為政以德,做官之德是官員這一主體和行政主體不斷發展而形成的為官為政的道德規範。
為政以德,具有普遍的約束意義,更具有特殊非凡的價值,對官德的教育應該從日常的道德品質和價值觀念這一些方面來進行規範,從這些方面來對官員進行薰陶、規戒、約束。結合我們前面所說到的成人教育,在宋朝就很重視對當朝官員的成人教育。
宋朝的官德教育大致可以分為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等幾類,這就要求官員都應該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質,如清正廉明、辦事勤懇等,我們從中也可以窺見宋朝如此重視官學的教育的態度,那接下來我們就來探討為什麼宋朝這麼重視官學教育。
一、 宋朝時期的官學教育
1、宋朝時期家庭教育出現家訓這一官德教育的嶄新形式。
家訓文化是古代以儒學為主體的社會意識形態,而衍生出來的一種家庭內部所的道德傳承家訓的核心,一般都是傳統的儒家文化,也是家庭教育的一種特殊的文獻的形式,宋代的家訓內容多為和睦,親友勸學讀等等,這些家訓大都由士大夫階層撰寫,以儒家的倫理綱長常為核心。有助於封建統治文化基礎的鞏固,在教訓子孫為官以德方面有很大幫助。
首先,宋代家訓鼓勵修身守禮,一整套儒家禮法規範被廣泛地推廣到了民間,影響著當時的社會風氣。當時的士大夫邵雍就對自己的家庭有這樣的要求,希望自己的子孫後代能一直遵循改過錯,思賢能的家訓。對當時家門的發展給予了厚望,也為一個傳統家族能夠延續發展提供了良好的道德教育範本。
其次,宋代家訓體現了濃厚的忠、孝思想。在宋代家國一體的思想觀念的影響下,忠和孝的關係非常密切,也經常被當做一體來連用。對父母的孝要轉移到對君王的忠,也體現在忠君愛國的表現上,一切的一切最後都會轉化為對國家的忠心耿耿。
之後,家訓有著豐富的人文主義色彩。為什麼要說它帶有著豐富的人文主義色彩呢?因為宋朝要求在日常的交易中不能貪圖別人的錢財,不能見利忘義,對商戶的發展有很多的限制,一切的都要以家族利益、本家族的和諧興盛為主,這種觀念具有一定的進步,色彩非常值得我們現在的肯定。
最後,是勤政愛民。勤政愛民這四個字一直都是對中國古代傳統君主的一個希望和要求,因為只有君王懂得勤政愛民,百姓生活才能安居樂業,官吏才能堅守崗位,做好自己分內之事,維護整個國家機器的運轉。體察民情,造福百姓都是為官之德,應有之義。官員就當以國事為重,以百姓為重,百姓意見的傳輸口向上傳向下達,將國家管理裡的井井有條。
由此觀之,我們可知宋代的家訓主要是以倫理道德的薰陶為主要方面,一般都在強調「父父子子、君君臣臣」的傳統的封建等級關係和倫理綱常,透過宋代的家訓,我們也可以看到,這也是進行官德教育的很重要的途徑,德為先的教育理念也奠定了宋代官家子女的心理素質,為他們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打下了好的基礎。
2、宋朝時期在學校教育之中有官學和私學的兩種形式
宋代教育發達,學校規模龐大,宋代學校的規模上到中央,下到地方,從官學到私學, 呈現出蓬勃發展的景象。
官學分別分為中央官學和地方官學,因為戰火導致官學蕭條,也由於當時物資匱乏,官方的重視實在不夠,但國局穩定之後又重修官學,通過科舉考試來提升人才素養,提倡科舉。由於官府對當時教育經費的管控非常嚴格,官學的發展也非常的滯後。直到崇寧元年第三次興學運動開始,才增加了官學的種類和規模,促進了宋代文化教育事業的發展。
私學在兩宋時期,由於官學的日益發展,漸漸地私學也隨之繁榮,創辦私學的多為退職的飽讀詩書的官員,他們的儒家理論經驗非常豐富,也因為有官場的經驗,所以對教導下一批官員子弟有很大的幫助,也能交給他們很多為官為政的思想理念和道德觀念。總而言之,官學與私學在中國古代的社會相輔相成,各自發揮作用,為封建王朝培養了大量的官僚人員,有不可替代的教學作用。
二、宋代重視官學教育的背後
1、第一個原因就是宋朝深受儒家思想的影響,所以重視官德教育。
宋代是儒學發展的一個高峰期。心學和理學都得到了很大的發展,而且當時理學也是官方認可的官方學說。理學家宣揚的「存天理,滅人慾」的道德規範,符合了統治階級的根本利益,使得呢這個理學成為了當時的官方哲學,尤其在唐末五代的時候,藩鎮割據戰亂不斷,宋朝初年國家經濟凋敝,百姓道德素養低下,周邊的少數民族遼金不斷地侵擾對宋朝邊境地區,邊境民不聊生。
無奈的的中央政府,急需要迫切重建這種封建倫理道德。因為當時的社會現實急需這種文化思想的統一,它要求人們要克制自己的物質欲望,以緩解當時物質匱乏的問題,這樣才能從根本上維護封建統治,所以這一時期宋代統治階級要求要大興文治。崇孔尚儒加強封建綱常禮教的教化,無論是政府官員還是普通百姓,都必須接受封建教化,維護這一時期的封建統治。
2.第二個原因就是為了維護當時的統治需求,為官從政者如果不清正廉潔,與整個社會系統的構建和整個政治系統構建都是不利的。
上面的為官者不能做出表率,那底下的黎明百姓的生活就會苦不堪言,君主為政以德就會出現上行下效的風範,有助於整朝官員形成優良品德。如果君主失德,那麼必然吏治就將不清明,就會出現政風日下的局面。忠臣廉吏難以為繼,官員們大多都成為一丘之貉,互相包庇,貪汙百姓,使得民不聊生。
在這一背景下,就註定了君德和官德在一定意義上是相通的,君王與官吏如果都自覺地遵循這種封建倫理的綱常道德,注重自身品德建設的話,那麼將會吏治清明百姓安居樂業。君王勵精圖治、勤儉節約,士大夫,清正廉潔、為政以德、體恤百姓的疾苦,得到民眾的擁護,維護了國家的安全與穩定。
宋代吸取了唐朝滅亡的教訓,並結合自身所面對的物質匱乏,世風日下的事實,所以為了維護社會的穩定,要求子孫後代都必須有高尚的品德為政,重視教育。這一方面就成為了祖祖代代相傳的家法,勤儉治國,為政以德、約束外戚,一直要堅持下去,才能一直為國家的長治久安作出貢獻。所以在宋代開國時也會形成那種重視文官,而不重視武官,但隨著後來的一系列事情的發展和統治者政策的調整,也會造成了冗官冗兵的局面,這也是先人未曾預料到的。
3.第三個原因就是重文抑武的治國方略,也讓宋朝很重視官德方面的教育。
因為當時宋朝是武官將領黃袍加身,成為宋朝的開國皇帝。所以太祖立國之初就定下了與士大夫的共治天下的祖宗家法,嚴格要求子女。與士大夫共治天下而削弱武官權。從開始就更偏向於以儒家的理念來治理國家,也激發了大批士大夫官員報效君王的熱情。
這些受到過官德教育的士大夫也一直積極為國家謀劃,平日多以爭論為形式為國家積極建言獻策,以他們強烈的憂患意識和對政治時局的把握助力宋朝的發展,當時的韓愈在朝為官就提出了很多建設性的意見,猶如得其道,不敢獨善其身,而必以兼善天下,即道德主張為官以德,也是傳統的封建社會中士大夫要教育子女的重要內容之一。
三、總結
那麼上面一系列的論斷,我們可以看出宋朝對於官員道德修養的重視,對於「為政以德」這一觀念的延續。宋代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都有它獨特的新的變化,跟以往的朝代不甚相同,而他的官德教育領域了的發展,也有著屬於自己朝代獨特的標識。
北宋初期勵志較為親民,也是由於君主十分重視官德教育的原因,堅持將法律與道德教化相融合,但兩宋中後期失去了王朝初期君主精明強幹、明察秋毫,官德教育式微的情況下,也出現了「庸碌荒政」的局面,但當時的大夫們的「匡扶天下」之志,並沒有被磨滅,又為官德教育提供了有益的啟迪,既穩定了當時的社會秩序,也一定程度上為當時宋朝的發展做出了突出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