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官德教育:兼善天下、為官以德,為何宋代如此重視官學教育?

2021-01-16 蘇田歷史達人

「成人教育」是指區別於普通全日制教學的一種不限年齡、性別,為普通大眾提供教育的形式。在當今社會有許多已經參加工作,渴求知識的人,因為在小時候無法接受良好教育就選擇了成人教育。古代政治的主流就是為政以德,做官之德是官員這一主體和行政主體不斷發展而形成的為官為政的道德規範。

為政以德,具有普遍的約束意義,更具有特殊非凡的價值,對官德的教育應該從日常的道德品質和價值觀念這一些方面來進行規範,從這些方面來對官員進行薰陶、規戒、約束。結合我們前面所說到的成人教育,在宋朝就很重視對當朝官員的成人教育。

宋朝的官德教育大致可以分為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等幾類,這就要求官員都應該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質,如清正廉明、辦事勤懇等,我們從中也可以窺見宋朝如此重視官學的教育的態度,那接下來我們就來探討為什麼宋朝這麼重視官學教育。

一、 宋朝時期的官學教育

1、宋朝時期家庭教育出現家訓這一官德教育的嶄新形式。

家訓文化是古代以儒學為主體的社會意識形態,而衍生出來的一種家庭內部所的道德傳承家訓的核心,一般都是傳統的儒家文化,也是家庭教育的一種特殊的文獻的形式,宋代的家訓內容多為和睦,親友勸學讀等等,這些家訓大都由士大夫階層撰寫,以儒家的倫理綱長常為核心。有助於封建統治文化基礎的鞏固,在教訓子孫為官以德方面有很大幫助。

首先,宋代家訓鼓勵修身守禮,一整套儒家禮法規範被廣泛地推廣到了民間,影響著當時的社會風氣。當時的士大夫邵雍就對自己的家庭有這樣的要求,希望自己的子孫後代能一直遵循改過錯,思賢能的家訓。對當時家門的發展給予了厚望,也為一個傳統家族能夠延續發展提供了良好的道德教育範本。

其次,宋代家訓體現了濃厚的忠、孝思想。在宋代家國一體的思想觀念的影響下,忠和孝的關係非常密切,也經常被當做一體來連用。對父母的孝要轉移到對君王的忠,也體現在忠君愛國的表現上,一切的一切最後都會轉化為對國家的忠心耿耿。

之後,家訓有著豐富的人文主義色彩。為什麼要說它帶有著豐富的人文主義色彩呢?因為宋朝要求在日常的交易中不能貪圖別人的錢財,不能見利忘義,對商戶的發展有很多的限制,一切的都要以家族利益、本家族的和諧興盛為主,這種觀念具有一定的進步,色彩非常值得我們現在的肯定。

最後,是勤政愛民。勤政愛民這四個字一直都是對中國古代傳統君主的一個希望和要求,因為只有君王懂得勤政愛民,百姓生活才能安居樂業,官吏才能堅守崗位,做好自己分內之事,維護整個國家機器的運轉。體察民情,造福百姓都是為官之德,應有之義。官員就當以國事為重,以百姓為重,百姓意見的傳輸口向上傳向下達,將國家管理裡的井井有條。

由此觀之,我們可知宋代的家訓主要是以倫理道德的薰陶為主要方面,一般都在強調「父父子子、君君臣臣」的傳統的封建等級關係和倫理綱常,透過宋代的家訓,我們也可以看到,這也是進行官德教育的很重要的途徑,德為先的教育理念也奠定了宋代官家子女的心理素質,為他們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打下了好的基礎。

2、宋朝時期在學校教育之中有官學和私學的兩種形式

宋代教育發達,學校規模龐大,宋代學校的規模上到中央,下到地方,從官學到私學, 呈現出蓬勃發展的景象。

官學分別分為中央官學和地方官學,因為戰火導致官學蕭條,也由於當時物資匱乏,官方的重視實在不夠,但國局穩定之後又重修官學,通過科舉考試來提升人才素養,提倡科舉。由於官府對當時教育經費的管控非常嚴格,官學的發展也非常的滯後。直到崇寧元年第三次興學運動開始,才增加了官學的種類和規模,促進了宋代文化教育事業的發展。

私學在兩宋時期,由於官學的日益發展,漸漸地私學也隨之繁榮,創辦私學的多為退職的飽讀詩書的官員,他們的儒家理論經驗非常豐富,也因為有官場的經驗,所以對教導下一批官員子弟有很大的幫助,也能交給他們很多為官為政的思想理念和道德觀念。總而言之,官學與私學在中國古代的社會相輔相成,各自發揮作用,為封建王朝培養了大量的官僚人員,有不可替代的教學作用。

二、宋代重視官學教育的背後

1、第一個原因就是宋朝深受儒家思想的影響,所以重視官德教育。

宋代是儒學發展的一個高峰期。心學和理學都得到了很大的發展,而且當時理學也是官方認可的官方學說。理學家宣揚的「存天理,滅人慾」的道德規範,符合了統治階級的根本利益,使得呢這個理學成為了當時的官方哲學,尤其在唐末五代的時候,藩鎮割據戰亂不斷,宋朝初年國家經濟凋敝,百姓道德素養低下,周邊的少數民族遼金不斷地侵擾對宋朝邊境地區,邊境民不聊生。

無奈的的中央政府,急需要迫切重建這種封建倫理道德。因為當時的社會現實急需這種文化思想的統一,它要求人們要克制自己的物質欲望,以緩解當時物質匱乏的問題,這樣才能從根本上維護封建統治,所以這一時期宋代統治階級要求要大興文治。崇孔尚儒加強封建綱常禮教的教化,無論是政府官員還是普通百姓,都必須接受封建教化,維護這一時期的封建統治。

2.第二個原因就是為了維護當時的統治需求,為官從政者如果不清正廉潔,與整個社會系統的構建和整個政治系統構建都是不利的。

上面的為官者不能做出表率,那底下的黎明百姓的生活就會苦不堪言,君主為政以德就會出現上行下效的風範,有助於整朝官員形成優良品德。如果君主失德,那麼必然吏治就將不清明,就會出現政風日下的局面。忠臣廉吏難以為繼,官員們大多都成為一丘之貉,互相包庇,貪汙百姓,使得民不聊生。

在這一背景下,就註定了君德和官德在一定意義上是相通的,君王與官吏如果都自覺地遵循這種封建倫理的綱常道德,注重自身品德建設的話,那麼將會吏治清明百姓安居樂業。君王勵精圖治、勤儉節約,士大夫,清正廉潔、為政以德、體恤百姓的疾苦,得到民眾的擁護,維護了國家的安全與穩定。

宋代吸取了唐朝滅亡的教訓,並結合自身所面對的物質匱乏,世風日下的事實,所以為了維護社會的穩定,要求子孫後代都必須有高尚的品德為政,重視教育。這一方面就成為了祖祖代代相傳的家法,勤儉治國,為政以德、約束外戚,一直要堅持下去,才能一直為國家的長治久安作出貢獻。所以在宋代開國時也會形成那種重視文官,而不重視武官,但隨著後來的一系列事情的發展和統治者政策的調整,也會造成了冗官冗兵的局面,這也是先人未曾預料到的。

3.第三個原因就是重文抑武的治國方略,也讓宋朝很重視官德方面的教育。

因為當時宋朝是武官將領黃袍加身,成為宋朝的開國皇帝。所以太祖立國之初就定下了與士大夫的共治天下的祖宗家法,嚴格要求子女。與士大夫共治天下而削弱武官權。從開始就更偏向於以儒家的理念來治理國家,也激發了大批士大夫官員報效君王的熱情。

這些受到過官德教育的士大夫也一直積極為國家謀劃,平日多以爭論為形式為國家積極建言獻策,以他們強烈的憂患意識和對政治時局的把握助力宋朝的發展,當時的韓愈在朝為官就提出了很多建設性的意見,猶如得其道,不敢獨善其身,而必以兼善天下,即道德主張為官以德,也是傳統的封建社會中士大夫要教育子女的重要內容之一。

三、總結

那麼上面一系列的論斷,我們可以看出宋朝對於官員道德修養的重視,對於「為政以德」這一觀念的延續。宋代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都有它獨特的新的變化,跟以往的朝代不甚相同,而他的官德教育領域了的發展,也有著屬於自己朝代獨特的標識。

北宋初期勵志較為親民,也是由於君主十分重視官德教育的原因,堅持將法律與道德教化相融合,但兩宋中後期失去了王朝初期君主精明強幹、明察秋毫,官德教育式微的情況下,也出現了「庸碌荒政」的局面,但當時的大夫們的「匡扶天下」之志,並沒有被磨滅,又為官德教育提供了有益的啟迪,既穩定了當時的社會秩序,也一定程度上為當時宋朝的發展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相關焦點

  • 「官家」為何能夠成為宋朝皇帝的專屬稱呼?
    在很多宋朝的史書中,經常出現官家二字。這個詞有很多重含義,它可以指為公家做事之人;也可以是臣下對君王的稱謂。 看慣了清宮戲,就會有很多人認為所有的朝代,臣子面對皇帝都是"皇上,奴婢怎樣怎樣;奴才怎樣怎樣"。不盡然也,只是因為清朝達到了皇權專制的巔峰,底下人的地位才會如此之低。
  • 南哲思享|楊維中:論僧格培養、叢林教育與現代佛學教育的結合
    義淨自述,自己的出家依止師是善遇法師,住於竺法朗所開創的神通寺。我們來看善遇法師和慧智禪師。善遇法師 (584---646 ) , 義淨在文中以「七德」來刻畫敘述善德的事跡。其一,博聞。法師內學、外學兼通。其二,多能,指善遇法師的藝術修養。其三,聰慧。「讀《涅梁經》,一日便遍。」此事可能發生於其年輕時候。其四,度量,處理世俗事務的寬 宏大量。其五,仁愛也。」
  • 王凱自稱「官家」的背後,大宋朝天子為啥不稱「陛下」 ?
    想必大家也還記得,在前段時間熱播的《長安十二時辰》中皇上被稱為「聖人」,歷代的皇帝竟有如此多五花八門的稱呼,它們又是怎麼來的呢?一、宋朝皇帝為何叫「官家」「官家」這一稱謂民間早已有之,最初多是用來指代官府和朝廷,而以「官家」來稱呼皇帝卻也並非自宋朝才開始的。正史上首次出現以「官家」代稱皇帝的記載見於《晉書》的《石季龍載紀》:「官家難稱,吾欲行冒頓之事,卿從我乎?」
  • 女性地位最高的宋朝,為何孕育出了「失節事大」的貞節觀?
    並且宋朝大興科舉,打破了唐以前的士族壟斷社會,錢穆先生說:「宋以下,始是純粹的平民社會。」隨之而來的,是宋代社會觀念的巨變。宋代官僚嫁娶不再以氏族為重,而是女以嫁士大夫為榮。世俗社會男女婚嫁不顧門第,而以對方家庭是否富有為標準。商品經濟的發達帶來了城市生活的繁榮,平民社會的出現帶來了教育的普及,許多禮俗和倫理觀念也隨之變化。
  • 重視孩子教育,教育有方法的星座,能把孩子培養成才
    古代有孟母為了孟子的讀書教育問題,三次搬家的故事。在當代的社會競爭越來越激烈的情況,孩子的教育問題漸漸被家長重視起來,各種補習班紛紛上線,家長也絲毫不會心疼自己的錢包,打著一切都是為了孩子的口號,可是卻給孩子帶來無限的負擔。
  • 宋朝桐木韓氏 門族之盛,為天下冠
    韓億畫像。  桐木韓氏在宋朝曾產生過相當大的影響,號稱「門族之盛,為天下冠。在朝廷評其德,在士大夫語其學,在公卿之後論其世,鹹多韓氏」。當時有「棠棣行中為宰相,梧桐名上識韓家」的詩句。  韓億,字宗魏,祖籍真定府靈壽縣,後徙居開封府雍丘縣(今河南杞縣),北宋名臣。  韓億的家世,最早可以追溯到他的曾祖父韓惟忠。
  • 明朝嚴苛的宮廷教育
    明代宮廷教育有著怎樣的作用?  事先聲明,此文章為原創,請大家支持原創。  我們中國老百姓有句俗語,叫做「再窮不能窮教育」,這句話完美凸顯了教育在我國的重要意義。現代教育,我們現代人都很熟悉。那古代的教育呢?我猜很多人都不是太清楚。
  • 宋代科技文化繁榮與工匠精神
    雕版印刷技術至宋代已臻成熟,無論書寫還是刻印都相當精美,具有很高的研究價值和收藏價值。在收藏界,素來有「一頁宋版、一兩黃金」的說法。    明代嘉靖年間的錢塘學者高濂指出宋版書的優點是:「宋代刻書,雕鏤不苟,校閱不訛;書寫肥細有則,印刷清朗,故以宋刻為善。」    第二,宋版書的用紙與裝幀富有特色。
  • 文明程度較高的宋代,為何佔卜大為風行?內裡隱藏深刻社會原因
    錢若水後來,官雖至樞密副使,四十四歲即去世。開封相國寺和臨安中瓦等「士大夫必遊之地,天下術士皆聚焉,凡挾術者,皆得厚獲之來」。如北宋名臣寇準「十九擢進士第」,而「有善相者」卻說:「君相甚貴,但及第太早,恐不善終。若功成早退,庶免深禍。蓋君骨類盧多遜耳。」後來寇準也居然落得與北宋初盧多遜類似的可悲下場。
  • 我縣重視教育事業發展 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近年來,縣委、縣政府始終把教育事業放在優先發展位置,不斷加大對教育工作的投入力度,大力改善辦學條件,完善教育基礎設施建設,築牢教育均衡基石,全力推進我縣教育事業高質量發展。
  • 宋代女子好眉妝,「素臉紅眉」很時尚,帶你領略宋代修眉新風尚
    宋代女性從人類社會誕生以來,形象便在人們的心目中佔據了很大地位。無論是內心知識素養的豐富還是外部面容的精美,都是形象組成中的重要部分,它們也因此被人們所普遍重視。然而,由於古代中對女性歧視的社會現象嚴重,導致她們很難接受正規教育,在知識素養的成長上也就進入一個艱難境地。
  • 印度人為何數理那麼強?揭密印度虎媽的教育哲學
    印度教育重視培養精英,父母覺得孩子最好的出路,還是男生當工程師,女生當醫生。 印度基礎教育問題重重。雖然政府透過免費和強制,要求農村百姓和貧民送6-14歲的孩子去上學,但是印度的輟學率仍然高達40%,文盲率也高達30%。而且這樣的數字可能被低估。此外,女生的輟學和文盲的問題,更是嚴重。
  • 宋朝:現代的拂曉時辰
    直至宋代,宵禁之制才被突破,城市中徹夜燈火通明,笙歌不停。我們不妨說,中國社會的繁華夜生活是從北宋開始的。 在北宋汴梁,「夜市直至三更盡,才五更又復開張,耍鬧去處,通宵不絕」;「冬月雖大風雪陰雨,亦有夜市」。宋人筆記《鐵圍山叢談》記錄的一個細節,可印證汴梁夜市的繁榮:「天下苦蚊蚋,都城獨馬行街無蚊蚋。馬行街者,京師夜市酒樓極繁盛處也。
  • 普樂課堂:探索創造力教育與學科教育的深度融合
    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在中小學階段,為孩子們創設一個發展創造力的支持性環境,並且重視孩子的創造意識、創造動機和創造性人格的培養。而普樂課程的研發團隊和實驗學校,就是在做這件非常有意義、非常有價值的事情。她所在的北師大兒童創造力發展與教育研究中心正在做開展國際聯合項目,近期研究證明一個支持性學習環境,有利於激發學生創造性的課堂,教師能展現更多的創造性教學行為的課堂,能夠有效激發學生自主性動機,進而提高其創造性行為表現,最後促進學生學習成績的提升。而我們的「學科+創新思維」的教學,正為學校課堂提供了這樣一個創造性課堂環境和教學策略。相信在下一階段的教學幹預研究過程中,我們能夠證明這樣的效果。
  • 構建新型社區大教育格局——南京市雨花臺區西善花苑小學多年打造...
    南京市雨花臺區西善花苑小學,於2013年9月開辦,隸屬於雨花外國語小學教育集團。學校以「世界為兒童打開,兒童為世界煥彩」為辦學願景,以「擇善·力先」為校訓,倡導師生不斷「向善」和「向上」,做更好的自己。
  • 宋朝文人政治的巔峰,治國能臣為何會淪落為逐利小人?
    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歷史,能像宋朝這樣重視文人政治的朝代絕無僅有。不過,宋朝的文人政治也不是突然出現,而是經過幾千年慢慢積累下來的。早在戰國時期就有了文官的制度,經過歷朝歷代的發展,文官制度到了宋朝已經基本成熟。宋朝承前啟後,在文官制度上有了完善的選拔、晉升、獎懲等規範和措施。歷史的「果實」終於成熟,宋朝就成了文人政治的巔峰時期。
  • 宋朝文化:宋代百官衣冠服飾
    第一類,戴五梁冠的限於一二品,為宋代的最高級官員,地位相當宰相、副宰相。第二類,戴三梁冠,是三品、四品、五品官,為朝廷的中級官員。第三類,戴兩梁冠的,為普通官員,是六品以下的官員。《宋史·輿服志》指出宋與隋唐官品不同時說:「隋唐冠服皆以品為定,蓋其時官與品輕重相準故也。今之令式,尚或用品,雖因襲舊文,然以官言之,頗為舛謬。」
  • 教育的最大威脅在於:我們太不重視考試
    不認真嚴肅看待考試,考試就回過頭來摧毀教學很多人以為我們很重視考試,錯,其實我們太不認真嚴肅看待考試。如果我們重視考試,請問,老師用多少時間出段考考卷?用多少時間改考卷?我們讓學生用多少時間考試?非常、非常、非常少。考試是一種檢測工具,任何工具都有好的和爛的。
  • 為何劊子手聽到「刀下留人」就停手?看這13個字,你也不敢下刀
    為何正在執刑的劊子手,聽到刀下留人就停手了?看到這13個字,你也不敢下手。 律法嚴格的宋朝 宋代的律法有一條是這樣規定的:「凡死囚臨刑叫冤者,再勘問陳奏。」
  • 諸葛亮一個「南陽布衣」,如何對天下的情況如此了解?
    導語:諸葛亮一個「南陽布衣」,如何對天下的情況如此了解?看三國的人經常會驚嘆諸葛亮的足智多謀,而且各種各樣的文學作品,對諸葛亮的評價都非常高,因為在他的身上有太多神奇的事情,不過我們了解的諸葛亮,基本上都是劉備三顧茅廬之後的事情,對於之前的事情並不是很了解,那麼我就很奇怪,當時身在南陽草廬的諸葛亮,如何對天下的情況如此了解?未出三分地,便知天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