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上的捲軸、上海世博會中國館「會動」的清明上河圖,這是水晶石的兩張「名片」,也讓「水晶石」聲名鵲起。然而這家亞洲最大的數字視覺展示企業近日卻傳出將要倒閉破產。這家明星公司究竟怎麼了?
據報導,3月25日起,社交網絡上流傳開一篇《別哭,水晶石》的文章,文章稱公司董事長盧正剛2014年新年給所有成員發出的一封電子郵件暗示公司已經陷入破產危機,這一傳聞一便另業內唏噓不已。28日,水晶石董事長盧正剛終於就破產傳聞發文回應,稱網文所提到的情況實際上是「北京水晶石改制,把大公司拆小,私有化,解決長期來發展遇到的天花板問題」。
水晶石曾經是中國CG行業當仁不讓的傳奇,亞洲數字視覺展示最大規模的企業,中國文化創意產業的領軍者。然而緣何突然到來破產的邊緣?
屢屢賠本賺吆喝
據業內人士透露,在工程領域承接諸如奧運此類大型國家項目,幾乎是擴大知名度的最佳捷徑。陸永剛深諳此行業「潛規則」,早在2000年,還僅有50人規模的水晶石便已經參與了北京申奧。隨後經過北京奧運會和上海世博會,水晶石在業界聲名鵲起,而2012年倫敦奧運會更使得公司蜚聲世界。
雖然各領域的企業都不惜血本投入來掙得「露臉」的機會,力求一戰揚名立萬,但往往一個項目下來都造成巨額虧損。對此,盧正剛也坦承「2012年倫敦奧運會業務的不斷投入讓公司虧損很大,想要賠錢賺吆喝,但是現在看來是有點早了」。
為儘早上市:一味突飛猛進
水晶石的野心很大,但明顯有些冒進。2007年,水晶石引入了君聯資本(原聯想投資),此次合作,雙方把上市做進了未來五年的規劃。由於創業板對企業有盈利連續增長的硬性要求,水晶石為求業績增長,在隨後幾年大量承接項目。水晶石相關負責人對外表示,這其中包括一些水晶石本身並不擅長的項目。而業務攤子鋪大,不僅增加人力成本,還削弱了自身的優勢。
在快速擴張的過程中水晶石也沒能及時細化管理,導致公司人員臃腫,內鬥不斷。2000年「水晶石」的人員規模不過50人左右,而到2012年一度發展到了3000人,除卻這些,其在香港、洛杉磯、倫敦、東京、新加坡等城市都設立了分公司和辦事處。
另外,其目前的危機很有可能是內鬥引發。一位業內知情人士表示,水晶石在這一部分的確涉足太廣,導致內部管理有些混亂。而另一位不願意透露身份的水晶石供應商則表示,「水晶石是行業的老大,不會輕易倒下,也不能倒下,只是管理出現問題,有點內鬥,大公司都存在。」
對於管理的不善,盧正剛已然無法迴避,對外他公開承認「如果你說我攤子鋪太大的話,我承認。以前什麼項目都做,每遇到一個新項目,學習成本和人員成本都是巨大的。」
市場狹窄:一旦波動將傷筋動骨
水晶石在大手筆接大項目,突飛猛進的時候,作為行業領袖,卻並未著力,開拓新的市場點。而當中央限制「三公消費」等政策出臺後,演藝公司受衝擊非常大,很多企業倒閉或者停業。市場格局變化給水晶石不可避免帶來衝擊,原來有可能接到的一些事業單位展演訂單,很多都被砍掉了。
由此可見,當一家行業裡的領軍企業,忽視了市場的拓寬,忽視了公司的細化管理;卻一味迅猛擴張,一味賠本賺吆喝,出現危機似乎並不是很奇怪的事。
給中國文創企業哪些啟示?
據光明日報的報導,「隨著各地政府對文化產業的重視,隨著企業聲名遠揚,各種機會和誘惑也會增加。」中央財經大學文化經濟研究院院長魏鵬舉說,「不是說企業不應向外擴張,而是要在擴張中算清自己的帳,量力而行,不能一時衝動,盲目擴張。」
同時我們也可以看到,一些動漫公司在異地擴張後,人員和管理成本增加,不僅影響主業,而且外地的公司也做不大、最後只能成一個「空殼公司」。魏鵬舉特別指出:「一些地方政府往往錦上添花多,雪中送炭少,企業遇到困難還得自己解決。文創企業要有『定海神針』,把握好自己的腳步,步步走穩。」
「水晶石的一些分公司是根據市場需要、根據不同階段的業務而成立的。但也有一些是因為配合地方政府的需要而設立。」水晶石公司這樣分析自己種下的「苦果」。「市場是殘酷的,但也是公平的。」中國傳媒大學文化研究院學術委員會主任齊勇峰分析說,「按地方政府行政需要和政績工程設立的公司,不符合市場要求,必然會受到市場規律的懲罰。」事實也證明,水晶石在2013年不得不關閉一些經營困難的地方分公司或對其進行改制,按市場需要,將公司規模降至合理水平。
(責任編輯:DF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