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終其一生離不開一個「情」字,伴侶之情最受注目和期待,人們希望在伴侶身上找到情感的深度需求,《親密關係》這本書通過諮詢案例,闡述了伴侶在情感中的深度需求和情緒已經生命存在感的交織命運,使得人們更清晰自己的情感需求。
⒈精神共鳴、所謂靈魂伴侶
精神共鳴並不難,來自人類對安全感和價值體現的基本需求,門當戶對,或是行俠仗義,鋤強扶弱,本能對人性最基本的認同
男女之間,最明顯的是英雄救美,用強壯的身體保護柔弱的女子,這種保護形成最原始的男女搭配和精神共鳴,比如救命之恩,以身相許之類的。
志趣相投、志同道合,比如梁山伯與祝英臺。
《白蛇傳》裡的許仙和白娘子,白娘子的善良和忠誠,輔佐許仙治病救人,一生一世的守護。
《牛郎織女》裡的放牛娃與七仙姑,一個耕地、一個紡織,經典搭配的愛情,為世人所嚮往。
情感共鳴,還產生於各類情感,志同道合,生死之交、高山流水遇知音、八拜之交、為君子兩肋插刀。
關二爺的桃園三結義,義薄雲天。
王子與公主的童話愛情故事,以結婚為結局,以生活為開始,生活中,這些神話了的情感,始於共鳴,終於現實,會遇到情緒和情感的深度需求。
會有不打不相識、君子之交淡如水,兩情若是長久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概括說:一首歌曲的高潮,就在情感精神的共鳴,而無論親情、友情、愛情,都可以體償到。但歌曲不止有高潮,只想體驗高潮的情感不是健康和完整的人格,是人性貪婪欲望的一部分,是幼稚和不成熟的。
⒉情緒出口,無條件接納和不離不棄
情緒哪裡來?來自原生家庭、童年經歷、青少年期的經歷等。與靈魂伴侶的不同之處在於,即使靈魂伴侶也不能實現無條件接納和不離不棄,靈魂共鳴往往是在於一剎那,而接納情緒在於日久天長,在於過去的積澱和對未來的需求一致。
人們觸發情緒的點不同,但情緒的觸發明顯來自過去的傷痛,羞辱和否定帶來的羞辱感,隨後的控制與反控制,無論是行為暴力還是語言暴力,都指向情感的分裂。
夫妻本是同林鳥,大難臨頭各自飛,受物質制約或一方消損而出現的,比如一方生病、生活不能自理,另一方跑了。
受精神和情感制約,一方成長較快,找到更高甚至可以付諸一生去追隨的精神需求,放棄原有的感情。
人終其一生要尋找的是陪伴,而父母、子女、夫妻只能是半程或是大半程,這樣人生才完整,誰不期待孩子有屬於自己的愛情、婚姻、事業呢?誰不期待自己安享晚年呢?
關於無條件接納,也要看任性的程度,任性到突破底線,法律都不允許何況道德,何況人性,把任性放在宏觀的人性中去探討,有些可以接納,有些要尋找原因,找到原因,心理有病就治,不要互相拖累。
⒊實現理想、缺憾彌補
夫妻同心、其利斷金,夫妻之間的四種狀態,志同道合,各行其是,歡喜冤家,分道揚鑣。
志同道合:對情感的需求沒有過度的要求,有共同家庭理想和目標,有可期許的未來,對人生的每個階段有不同的價值標準和底線,把對方位置擺好,對教育子女和孝順老人有基本一致的框架。
各行其是:女強男弱容易產生各行其是,簡單說物質的保障比較平衡,互相看不上,而不是互相滿足,受傳統觀念影響,女性的情緒反彈比較明顯,我嫁你有什麼用之類的,很多女生由此產生了優越感,綁架和控制男生,導致情感失衡。
農村婚配,男人出來打工,女人在家操持,女人守著忠貞,男人有了新人,這種各行其是是經濟形勢帶來的情感缺失和不確定,於是更多的農村打工成了夫妻配,共同出門打工,而孩子成為留守兒童,又產生情感缺失和教育問題。
歡喜冤家:有感情基礎,男女有別,互相不認可,看不上,但沒有上升到原則和底線,只是情緒的互相不接納,和節奏不同,不合拍,往往因為情感和子女和經濟等原因,湊合著。
簡單說,憑自己的能力,誰都沒有信心找到更好的,但仍然在權利和家庭地位的爭奪上不甘示弱,博弈,探討是非對錯,很多感情疲倦期的夫妻容易產生互相指責埋怨,生活沒有存在感,沒有新意。
歡喜冤家在人生的不同階段,情緒和情感不會特別強烈,畢竟人生本身還是豐富多彩的,中年、老年都還有事情做。
丁克家庭和單身的最大缺失
丁克家庭最大問題不是沒有子女,單身最大問題不是沒有伴侶,他們共同的是情感體驗不夠豐富。
無論什麼年紀的生命都要刷存在感,而存在感的空間在情感裡,情感在關係裡。
即使你義薄雲天,愛國,愛體育,愛旅遊,這些關係和情感都不是可以長久陪伴和依賴的。
丁克會說自己有靈魂伴侶有依賴,但沒有牽絆的情感,從靈魂伴侶到志同道合到歡喜冤家到分道揚鑣,一套流程下來,只因沒有牽絆。
有些人很佛系,就怕給別人情感添麻煩和牽絆,你會發現,活哭會鬧會撒嬌,永遠比大義凜然、義薄雲天活的更滋潤,更長久。
抱怨源於不認命,積極的處世源於體驗和刷生命的存在感。
微思未來:歡迎你來看《親密關係》這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