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最強專業」—行星科學本科班誕生!

2021-01-08 騰訊網

2020年12月26日,成都理工大學行星科學英才班班主任李春輝向記者透露該校設立的全國首個行星科學領域的本科班(以下簡稱英才班)已完成組班,21位學生將於2021年春季學期正式開始上課。

行星科學是一門新興的交叉學科,它的建設是推動我國成為深空探測強國和行星科學強國的重要基礎,構建完善的行星科學教育體系勢在必行。

成都理工大學從零起步,進行行星科學本科人才培養,探索、完善行星科學領域的教育教學體系,培養更多符合國家戰略發展和前沿科學需求的專業化人才,提升我國深空探測的科研能力和國際影響力

行星科學教育的探索早已開始萌芽

2018年2月8日,中國科學院大學地球科學學院正式更名為地球與行星科學學院。中國科學院院士、地球與行星科學學院院長、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長吳福元提出建設行星科學一級學科。

2018年12月4日,行星科學一級學科建設論證會在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召開,與會專家一致建議中國科學院大學牽頭建設行星科學一級學科。

2019年1月6日上午,中國科學院大學第四屆學位評定委員會第11次會議評審通過了行星科學一級學科建設培育工作的申請,此後,行星科學的學科建設,正式開始。

2019年7月2日,中國高校行星科學聯盟在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成立。這個由中國科學院大學牽頭,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京大學、浙江大學等27家單位聯合發起的行星科學聯盟幾乎匯集了中國行星科學研究的主力軍,被媒體稱為「宇宙最強高校聯盟」。

雖然此前在國家學科設置中沒有行星科學學科,但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北京大學等國內一流高校以交叉學科的方式,在地球物理學、地質學、空間物理學等學科下已開展行星科學的研究生教育。

但事實上,行星科學研究生招生與本科有著很大的不同。行星科學研究生建立在多年學習的基礎上,對這門學科有著較深的了解,能夠明確自身報考意願,入門後也能一直堅持下去。但本科學生則有所不同,沒有經歷過本科4年的「歷練」,想要在一開始就走上這條路,則需要以濃厚的興趣為支撐。

為何成都理工大學要先行先試設立行星科學本科班?作為中國地球科學高層次人才培養與科學研究基地之一,成都理工大學在地質、能源、資源科學等方面有著傳統優勢。

據了解,成都理工大學成立了行星科學國際研究中心,聘請學術領軍人才開展行星科學研究和教學。該行星科學國際研究中心是以知名行星科學家劉耘教授為首席科學家,以知名行星化學和地球化學家張兆峰教授和行星深部物理學家孫新蕾教授為主要學術帶頭人設立的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機構。

新聞來源:科技日報等(有刪減)

相關焦點

  • 行星科學本科班誕生 「宇宙最強專業」到底學點啥?
    【行星科學本科班誕生 「宇宙最強專業」到底學點啥?】105名學生參與了行星科學本科班的招生報名,卻只有40名學生參加了面試,最終錄取的,僅21人。想要走上研究行星這條路,需要以濃厚的興趣為支撐。「行星科學本科人才培養已經迫在眉睫,不幹不行了。」
  • 行星科學本科班誕生 「宇宙最強專業」到底學點啥
    2020年12月26日,成都理工大學行星科學英才班班主任李春輝告訴科技日報記者,該校設立的全國首個行星科學領域的本科班(以下簡稱英才班)已完成組班,21位學生將於2021年春季學期正式開始上課。行星科學學科建設是推動我國成為深空探測強國和行星科學強國的重要基礎。因此,構建完善的行星科學教育體系勢在必行。
  • 科學家在宇宙中觀測到行星的誕生,發生在520光年外的御夫座!
    科學家希望通過觀測新生恆星了解我們的太陽系是如何形成的,目前位於智利的歐洲南方天文臺首次發現了行星誕生的過程,這個宇宙事件發生在距離地球有520光年的御夫座AB的恆星系統中,在御夫座AB恆星的周圍聚集了一大團密集的氣體和塵埃,這種情況與太陽系形成之初的狀況非常相似
  • 宇宙的生死循環 行星和恆星驚人的死亡方式
    我們沿著時間線索,探索宇宙中的生與死。有些行星和恆星的死亡方式規模浩大。但我們尚未介紹最驚人的毀滅方式,猛然爆炸成超新星不算什麼。產生所謂的超高速恆星才叫驚人。超高速恆星非常酷,因為它們不同於我們銀河系裡的普通恆星,他們能逃離星系。
  • 專訪鄭永春:胸懷宇宙天地寬 ——行星科學家、卡爾•薩根獎獲得...
    眾所周知,成為一名科學家很不容易,成為一名宇宙探索這種看似遠離「煙火生活」的科學家更是需要興趣和機會,很好奇您是在何種契機下選擇成為一名「行星科學家」的呢?可以講講這背後的故事嗎?  鄭永春:現在大家對月球探測和火星探測都耳熟能詳,嫦娥系列月球探測器可謂是「網紅」一族。但是十六年前,月球研究可謂個大冷門,甚至比現在北大的古生物專業更冷,幾乎沒有人願意學跟月球相關的專業。
  • 專訪鄭永春:胸懷宇宙天地寬 ——行星科學家、卡爾薩根獎獲得者談...
    眾所周知,成為一名科學家很不容易,成為一名宇宙探索這種看似遠離「煙火生活」的科學家更是需要興趣和機會,很好奇您是在何種契機下選擇成為一名「行星科學家」的呢?可以講講這背後的故事嗎?鄭永春:現在大家對月球探測和火星探測都耳熟能詳,嫦娥系列月球探測器可謂是「網紅」一族。但是十六年前,月球研究可謂個大冷門,甚至比現在北大的古生物專業更冷,幾乎沒有人願意學跟月球相關的專業。
  • 漫威宇宙最強五大神明—行星吞噬者將登錄《漫威:未來之戰》?!
    線索二、宇宙訪問者來自宇宙的訪問者?《漫威:未來之戰》在線索中透露了一個重要的信息,就是這位訪問者有著高速移動的能力。與神奇四俠聯繫起來,我們就會想起在電影《神奇四俠2》中那位踩著滑板來地球的訪客——銀影俠。
  • 同樣是行星,為何很多星球都沒有大氣層?原來這是宇宙的恩惠
    不過,在地球上看起來很正常的事情,到了宇宙之中,就變得特別起來,這是因為大氣層並不是固態行星的專屬配置,那麼,為何很多固態行星上沒有大氣層呢?為何很多行星上沒有大氣層?首先,讓我們先來看一下大氣層是如何出現的。
  • 行星吞噬者的悲劇人生,差點吞噬整個宇宙,結局卻是淪為炮灰!
    行星吞噬者是漫威宇宙中一位極為強大的原生神靈,他擁有吞噬整個世界的潛力,誕生於宇宙創世之初,花費了數百萬年的時間成長,最終達到了自己的巔峰狀態,甚至被不少種族認為是宇宙中最可怕的天災之一
  • 宇宙中有多少行星?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還記得克卜勒空間望遠鏡嗎?它的名字來自天文學家約翰內斯·克卜勒,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用這座望遠鏡尋找環繞其他恆星的與地球大小相近的行星。克卜勒空間望遠鏡。圖源:NASA克卜勒望遠鏡只尋找足夠大、環繞軌道距離恆星足夠近、並且碰巧處於我們視線所在的直線上的行星。在銀河系中至少有一兩千億顆行星,況且這還只是下限。如果真的要估算行星的數量,你會得到一個至少擴大一個(如果你還要推斷行星系外層行星的數量,那就更可能是兩個)數量級的結果:在我們這一個星系中就有接近十萬億!現在我們知道,銀河系不是宇宙中唯一的星系。
  • 磁星,宇宙中磁場最強的天體,當它爆發時威力有多大?
    宇宙中的磁場主要是由各式各樣的宇宙天體所發出的,所以這些磁場又被稱之為天體磁場。在太陽系之中,太陽作為太陽系的恆星自然擁有著強大的磁場,而在太陽之外,很多行星也都擁有自己的磁場,我們的地球也在其列。 事實上地球生命的存在也得益於地球磁場的保護,如果地球沒有磁場,那麼地球也就不再是一顆宜居行星了。
  • 天文學、地質學專業點評和就業前景薪資揭秘
    理 科  什麼樣的一門學科 從觀測與理論兩個方面揭示宇宙的奧秘  天文學是以宇宙間天體(天體、天體系統以至整個宇宙)為研究對象的一門科學。具體來說,如使用X射線和紅外線觀測銀河系的位置及動向,各行星的表面狀態;研究行星、恆星、太陽系、銀河系的構造和演化歷史;觀測和分析來自宇宙的電波,進而探究宇宙怎麼形成的;分析隕石成分;觀測太陽活動;進行在太空站上人類所需的食品及氧氣等實際應用方面的研究等,這些都將是天文學要努力探索的問題。通過學習,還會使你更明確如宇宙中會不會有其他形式的生命存在這樣的更令人興奮的問題的解答。
  • 老人夢見宇宙爆炸 醒來寫4000字科學筆記
    近日,家住北京的王殿魁老人,連續多個晚上夢到「蟲洞、宇宙大爆炸、穿越」等宇宙場景。雖然做夢原本是一件稀鬆平常的事情,但細心、嚴謹的王殿魁老人卻並不這麼想,他仔細回憶夢中的情景,竟然寫出了近4000字的科學筆記,其中包括「正反物質」、「中微子」、「能量場」等等專業的科學名詞。在文章最後,王殿魁老人還呼籲保護地球,支持可持續發展。
  • 宇宙很大,願我們遠行去《行星》
    突然就想起來質子那句話:「宇宙很大,生活很大,我們一定還能相見的。」 宇宙大到不知所蹤,我們偏安於銀河系荒涼懸臂的一顆藍星上,仰頭望星空。
  • 宇宙中大多數行星都「無家可歸」
    但是在此之外,除了這些恆星和圍繞它們運行的天體,在銀河系中還有大量沒有中央恆星的行星:它們是宇宙中的流浪行星。我們認為,從小的星團到星際空間再到巨型星系中心,流浪行星無處不在。據我們所知,這些在宇宙中漫無目的流浪行星的數量至少可以比肩我們已經確定的行星,而且它們可能會更多。
  • 宇宙中最大的行星有多大?它能裝下32萬個地球,比地球重4000多倍
    宇宙浩瀚廣闊,有無數的星系組成,每一個星系都有恆星和行星的存在,恆星是星系的中心,也是一個星系的老大,它的質量佔據絕對優勢,依靠強大的引力束縛著引力範圍內的行星圍繞它運動。太陽系是銀河係數千億個星系中的一員,有恆星太陽和八大行星組成,太陽的質量佔到了太陽系總質量的98.76%,因此其它行星只能圍繞它運動。
  • 科學界八大宇宙誕生理論各抒己見,宇宙大爆炸理論搖搖欲墜
    同樣,本篇文章是水木比較用心寫的一篇科學宇宙探索文章,文章有些長,但並不多餘,相信讀完後會有所受益的。正文:宇宙浩瀚無邊,深遠幽邃。我們只知道被它囊括於裡,卻從來不知道它的真正模樣,更不知它真正的大小,甚至它的真正年齡。宇宙起源於哪裡?或者說,宇宙究竟是怎樣誕生的?自人類文明發展以來,對它的起源之謎,便開始了探索之旅,直至今日,這種探索之旅仍在進行之中。
  • 宇宙目前已知最大行星,半徑是木星3倍多,運動軌跡大於冥王星
    宇宙是有限而有無窮的,從目前人類的技術水平來看,我們只能窺視宇宙的冰山一角,而從目前來看,人類發現了最大的星球,2005年,天文學家首次觀測到豺狼座gqb,這個豺狼座gqb始終圍繞著一顆年輕的恆星運轉,從軌道半徑來看,豺狼座gqb的運動旋轉軌道半徑相當於冥王星公轉軌道的2.5倍,對於這個發現,曾一度引發科學熱議。
  • 水星離太陽最近,受到太陽輻射最強,卻是晝夜溫差最大的行星
    2018-10-29 22:54:58 來源: 科學奇譚說 舉報
  • 太陽系中最大行星是木星,那麼在宇宙中,最大的行星又有多大?
    木星的黑暗歷史據說木星早期並不在現在的軌道上,太陽系成型後因為軌道共振的關係,重新調整到了現在的軌道上,這一動帶來了太陽系內最大的暴雨,只是這是彗星的暴雨,月球上和地球上都遭受了彗星大轟炸,幸虧是地球早期,尚未誕生生命,要不然地球生命能被它消滅十次!不過聽說地球上的水可能是這次大規模的彗星撞擊帶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