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很大,願我們遠行去《行星》

2021-01-08 騰訊網

突然就想起來質子那句話:「宇宙很大,生活很大,我們一定還能相見的。」

宇宙大到不知所蹤,我們偏安於銀河系荒涼懸臂的一顆藍星上,仰頭望星空。

「有些人會問我們為什麼要探索宇宙?難道我們不應該先處理好地球上的種種問題,然後再投入時間、精力和資源去探索那些星星嗎?我認為把注意力完全放在地球這個宇宙塵埃上是莫大的錯誤,那將意味著我們人類決定蜷縮在太陽系的一個小角落裡,對我們所做的事情迷惑不解,那將意味著我們人類決定為了越來越珍貴的資源而相互鬥爭,把自己限制在薄薄的一層大氣之下,一塊渺小的巖石之上,而不是去探索那條由夜晚星光勾勒出的立體路徑。」——by布萊恩·考克斯教授。

最近看完《行星》,又刷新了對太陽系的認識,只能零散的寫一些感受。

首先感嘆的還是這部片子的策劃創意,以及種種影視語言。可能文科生多少有點創作的「追求」,作為一個現代文科生,多麼想拍一部科學電影。

一、高起點出精品,《行星》特效用在了刀刃上。即使不用漫威那樣的特效(至少在我看來不是花裡胡哨),視角設計的好,完全也能拍出美輪美奐的震撼太空。比如土星撕裂冰質衛星,形成光環的那一幕;再比如各種探測器,孤獨的,緩緩的在幽深宇宙中獨行的場景,是太空歌劇的無垠感。

不得不說,影視的形態,畫面的表現力超過文字。2017年時,我依稀記得有新聞說土星探測器卡西尼號燃料耗盡,要墜毀了,那是一則普通的新聞。然而看了《行星》不到一小時的講述,才了解卡西尼號短暫的二十年人生,了解探測器用微弱的電磁波向人類描述它的發現,然後耗盡生命墜入那顆行星成為故事的一部分,以及明知道是模擬的墜毀場景,也令人難過。

卡西尼號

「我們剛剛得知45秒後探測器發出的信號會消失,探測器也將墜毀,土星見證了太陽系歷史上的一些最壯觀的場面,現在卻在吞噬講述它非凡故事的探測器,卡西尼號探測器和土星最終融為一體。經過長途飛行我們前往土星,去體驗和探索這至美的景色,但最終我們會在地球上提升對宇宙的認識。卡西尼號探測器和它的科研團隊,稱得上是最偉大的探險家之一。」

在科普片裡,往往訪談人物的畫面一出現,就成了低成本的「說教時間」,然而《行星》不是,畫面裡的每個人,眼裡都有星光。《行星》把科學家和工程師都拍出來「高級感」。

二、太空探測走了很遠,原來就是美國走了那麼遠。

(以下總結摘錄自豆瓣上的影評:遠眺星空、俠心漸廣:致敬片中探測器及科研團隊)

水星-距太陽5800萬公裡

2004 信使號水星探測器

金星-距太陽1.08億公裡

1982 金星13號探測器

地球-距太陽1.5億公裡

火星-距太陽2.3億公裡

1964 水手4號探測器

1971 水手9號探測器

2005 火星勘測軌道飛行器

2011 好奇號火星探測器

2013 火星大氣與揮發物演化探測器

2018 Insight號探測器

木星-距太陽7.8億公裡

1989 伽利略號

2007 黎明號探測器

2011 朱諾號探測器

土星-距太陽14.3億公裡

1977 旅行者1號探測器

1977 旅行者2號探測器

1997 卡西尼號探測器

天王星-距太陽29億公裡

1977 旅行者2號

海王星-距太陽45億公裡

1977 旅行者2號

冥王星-距太陽59億公裡

2006 新視野號探測器

太陽系外

Now 旅行者1號已飛出太陽系

Now 旅行者2號已飛出太陽系

美國的探測器,造訪了太陽系主要的行星。據聞阿波羅之後,NASA三分之一的經費花在深空探測。一顆顆探測器的設計、發射、運控,無一不體現當時最高的技術能力,美國強大的科研和工業實力,」其探測的深度、廣度和取得的科研成果都遠遠超過了世界上其他國家的總和「。

軌道動力學設計很複雜,進行軌道設計時,需要精心計算沿途經過的行星引力,利用來進行加速、減速或轉向。比如朱諾號,它的太陽能電池帆板技術,轉換效率非常高,據說現在的民用產品也望塵莫及,核電池是深空探測的能源備份。當時探測器的技術能力,可靠性和軟體健壯性已經非常強,同時因為九十年代以來光電器件水平的提高,探測器所以被賦予的任務多。

木星探測器朱諾號

大家看到的是探測器拍回來的照片,然而,所有這些科學數據的處理分析,系統建設、人才隊伍傳承,甚至比研製太空飛行器還要漫長艱難。行星的製作和發行猜測是2000萬美元,然而,素材成本可能是幾十億上百億美金堆出來的。

所以,還是要非常富足,要發展,才能更進一步做「好奇心」的探索,我們財政部的處長才不會問,去月球幹什麼,GDP佔多少,才能為人類命運共同體,拓展視野的界限。

模擬土星光環的形成

三、真實的歷史真的充滿意外

以前覺得,太陽系的行星還有什麼太神秘的嗎?

然而《行星》講述的,僅僅太陽系,是一部富於意外和巧合的故事。火星以前可能適宜生命存活,土星的衛星可能不是產於太陽系的,冥王星之心下居然有可能是海洋,太陽系曾經多姿多彩。

可能是火星以前的樣子

旅行者號繼續獨自步入黑暗之境,來到太陽系邊緣,進入星際空間。宇宙的最不可理解之處在於它是可以理解的。宇宙很大,生活很大,我們不該僅僅在地球上相見,只有走出去,才能看到更廣闊的世界,才能更好的理解自身。

相關焦點

  • 宇宙中有多少行星?
    圖源:NASA克卜勒望遠鏡只尋找足夠大、環繞軌道距離恆星足夠近、並且碰巧處於我們視線所在的直線上的行星。在銀河系中至少有一兩千億顆行星,況且這還只是下限。如果真的要估算行星的數量,你會得到一個至少擴大一個(如果你還要推斷行星系外層行星的數量,那就更可能是兩個)數量級的結果:在我們這一個星系中就有接近十萬億!現在我們知道,銀河系不是宇宙中唯一的星系。
  • 宇宙或遍布鑽石行星,鑽石產量遠超地球,人類卻無法去開採!
    在浩瀚的宇宙中,存在著數不勝數的天體。有一些星體的鑽石產量遠遠超過地球,甚至還成為了「鑽石行星」,足以可見,在地球上極其珍貴的鑽石在那些星球上已經成為了普遍的存在。
  • 宇宙中大多數行星都「無家可歸」
    但是在此之外,除了這些恆星和圍繞它們運行的天體,在銀河系中還有大量沒有中央恆星的行星:它們是宇宙中的流浪行星。我們認為,從小的星團到星際空間再到巨型星系中心,流浪行星無處不在。據我們所知,這些在宇宙中漫無目的流浪行星的數量至少可以比肩我們已經確定的行星,而且它們可能會更多。
  • 宇宙中的天體大小排名:最大行星、最大恆星、最大星系都是誰?
    宇宙之大,無奇不有,在浩瀚的宇宙中,存在萬億顆星系,不計其數的恆星與行星,人類一直都想弄清楚宇宙究竟有多大,可是面對龐大的宇宙,人類又顯得無能為力,不說宇宙就是人類生活的太陽系已經很大,狹義的太陽系直徑長達200億公裡,廣義太陽系半徑則長達2光年(包括柯伊伯帶和奧爾特雲), 僅僅這樣的距離人類發射的旅行者1號等深空探測器飛行40
  • 宇宙的生死循環 行星和恆星驚人的死亡方式
    我們沿著時間線索,探索宇宙中的生與死。有些行星和恆星的死亡方式規模浩大。但我們尚未介紹最驚人的毀滅方式,猛然爆炸成超新星不算什麼。產生所謂的超高速恆星才叫驚人。超高速恆星非常酷,因為它們不同於我們銀河系裡的普通恆星,他們能逃離星系。
  • 宇宙中的例外,為什麼有的行星會逆行?
    行星違章「逆行」,打破宇宙的規則! 在我們的太陽系裡,所有的大行星都沿著太陽的自轉方向繞太陽公轉,而且公轉的軌道面與太陽的赤道面基本存在於同一個平面上。
  • 專訪鄭永春:胸懷宇宙天地寬 ——行星科學家、卡爾•薩根獎獲得...
    更大的一個學科叫行星化學,或者叫地球與行星科學。地球本身是一顆行星,與其它行星有很多共性。研究冥王星,我們就拿地球與冥王星相比較,不然太遙遠的東西就太深邃、無法理解。國外大學裡一般有地球與行星科學系,中國叫地質系或地質礦產系,我們是從應用領域的角度來說的。
  • 專訪鄭永春:胸懷宇宙天地寬 ——行星科學家、卡爾薩根獎獲得者談...
    但是歐陽自遠院士對月球研究這個領域的描述點燃了我的興趣,然後我就遵從內心做了決定,踏入了與月球結緣的科研道路,也隨著時間的推移成為了一個行星科學的研究者。宇宙化學與比較行星學的通俗解釋中國數字科技館:確切地說您的研究方向全稱是宇宙化學與比較行星學,您能簡單跟我們解釋一下這個名詞嗎?鄭永春:我畢業於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
  • 地球的鑽石含量只有0.001%,我想去宇宙中的鑽石行星開採!
    地球的鑽石含量只有0.001%,我想去宇宙中的鑽石行星開採!隨著像哈勃太空望遠鏡、苔絲號衛星和克卜勒望遠鏡這樣的太空任務,繼續提供對系外行星屬性的洞察(圍繞其他恆星的行星),科學家們越來越有能力拼湊出這些行星的樣子,它們的組成,以及它們是否可以居住,甚至可以居住。
  • 宇宙中最恐怖的行星
    宇宙中最恐怖的行星太空有許多區域是我們所不知道的,宇宙對我們來說神秘又陌生!而且那些系外行星有些行為極為詭異又神秘,但它們其實是非常恐怖的,人類根本無法生存。HD 209458b風之行星其表面刮著令人恐懼的大風,估計風速可達到6200英裡每小時。
  • 行星科學本科班誕生 「宇宙最強專業」到底學點啥
    能留下的學生都有一個「行星夢」 行星科學,有的學生認為是去月球「撿石頭」、有些學生以為只是物理或地理的一個分支……事實上,行星科學是研究行星、衛星、彗星等天體和行星系的基本特徵以及它們形成和演化過程的科學。行星科學以深空探測為主要研究手段,由地球科學、空間科學和天文學等學科構成。 對於這門「高大上」的學科,許多學生都想要嘗試一下。
  • 「宇宙最強專業」—行星科學本科班誕生!
    行星科學是一門新興的交叉學科,它的建設是推動我國成為深空探測強國和行星科學強國的重要基礎,構建完善的行星科學教育體系勢在必行。中國科學院院士、地球與行星科學學院院長、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長吳福元提出建設行星科學一級學科。 2018年12月4日,行星科學一級學科建設論證會在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召開,與會專家一致建議中國科學院大學牽頭建設行星科學一級學科。
  • 伊對:為什麼我們要去火星?因為宇宙中還有太多我們未知的浪漫
    2300多年前,詩人屈原仰望星空,揮筆寫下名篇《天問》,闡發對宇宙萬物的哲思。2300多年後,「天問一號」承載著中華民族對宇宙探索的文化傳承奔向火星,邁出了我國自主開展行星探測的第一步。「為什麼我們要去火星」,一時之間,這個問題引發無數網友熱議。伊對認為,我們之所以孜孜不倦地探索太空,是因為宇宙中還有太多我們未知的浪漫。
  • 太陽系中最大行星是木星,那麼在宇宙中,最大的行星又有多大?
    宇宙中最大的行星可能有多大準確的說即使沒有證據我們也能計算出最大的行星有多大,因為行星的質量是有上限的,為什麼會這樣呢?這有兩個原因,但造成的因素只有一個:引力!首先隨著行星質量的增加,它不僅會留住更多的巖石與塵埃,還能留住各種氣體元素,比如宇宙中最豐富的元素氫,它在地球上根本就呆不住,但在木星上大部分都是氫!
  • 宇宙中十大最致命的神秘行星
    宇宙對於人類來說既神秘莫測又觸不可及,宇宙中存在的一些現象或物質有很多我們目前是尚不知曉的。科學家們每一次進入太空,都希望能夠有重大的發現,這樣對於深入了解宇宙就更進一步。現在就讓我們走進宇宙中最離奇的「十大致命」行星,一探究竟吧!!
  • 關於宇宙中7個有趣的冷知識,最後那顆行星你想去嗎?
    宇宙已經誕生137億年的時間了,人類直到上個世紀才開始探索宇宙,在這個廣闊的空間裡總是不斷有新的發現,下面來看看關於宇宙中在哪些奇特的冷知識。1、宇宙中最冷的地方科學家在距離地球5000光年的半人馬座發現了宇宙中最冷的星雲——回力棒星雲,這片星雲由一顆古老的恆星發生超新星爆發形成的,在爆炸後溫度降到了-272.15攝氏度,只比最低的絕對零度高了1度,理論上來說這片星雲的樣子是不會再變化了,這裡也像是時間被停滯的區域。
  • 人類發現宇宙最大行星
    人類發現宇宙最大行星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8月10日 11:03 來源:人民日報     發 現    人民日報北京8月9日電   綜合新華社等媒體報導:在最新一期的國際學術刊物《天體物理學雜誌通訊》上,美國天文學家宣稱在遙遠的「大力神」星系觀察到一顆行星,它是迄今人類發現的最大行星。
  • 行星碰撞產生宇宙鑽石
    行星碰撞產生宇宙鑽石 2020-10-11 08:1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在我們的銀河系中,離群的行星比恆星更多
    這項研究的作者,位於俄亥俄州的天文學家薩姆森·詹森稱:這給了我們一個進入我們意料之外所獲得的世界的機會。想像一下我們的小巖石行星在空間中自由地漂泊,這就是這項任務所能幫助我們發現的。當我們看待看待這個宇宙的的視野不斷拓寬,我們意識到了我們的太陽系是特別的,通過研究流氓星球,羅曼將會幫助我們認識到我們在這個宇宙計劃中我們有多合適。
  • 宇宙中的「天堂」和「地獄」,科學家發現2顆最特別的行星!
    不知道大家是否看到過一則關於NASA拍攝到「上帝之城」的消息,據說是NASA的望遠鏡在觀測宇宙的時候,意外的在黑暗中發現了一座漂浮在宇宙中的城市,當時很多人都認為,那裡就是傳說中的「天堂」,相信上面存在著宇宙中的超級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