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會穴——長命百歲保健穴

2021-01-18 百年養生

百會穴是人體最高的一個穴位,又被稱為長壽穴。百會。百,數量詞,多之意。會,交會也。百會名意指手足三陽經及督脈的陽氣在此交會。本穴由於其處於人之頭頂,在人的最高處,因此人體各經上傳的陽氣都交會於此,故名百會。三陽五會、三陽、五會名義與百會同,三陽指手足三陽經,五會指五臟六腑的氣血皆會於此。百會穴位置在頭頂正中線與兩耳尖連線的交點處。

百會穴首見於《針灸甲乙經》,歸屬督脈,別名「三陽五會」。《採艾編》云:「三陽五會,五之為言百也」,意為百脈於此交會。百脈之會,百病所主,故百會穴的治症頗多,為臨床常用穴之一。通過對這個穴位的保健和鍛鍊可以提升人體的真氣,從而調節心腦系統的功能,對頭痛、眩暈、低血壓等都有很好的治療效果。百會穴是養生保健的一個好穴位,平日有時間不妨多按摩。

定位此穴道時要讓患者採用正坐的姿勢,百會穴位於人體的頭部,頭頂正中心,可以通過兩耳角直上連線中點,來簡易取此穴。當前髮際上五寸,後髮際上七寸,前後髮際之間的直線距離相當於12寸。(或以兩眉頭中間向上一橫指起,直到後髮際正中點。)

百會穴是大腦的總司令

當人頭痛、失眠、煩躁、眩暈的時候,都會下意識地去揉腦袋。有人會揉太陽穴,有的人揉眉心,有的人揉印堂,有的人用冷水洗把臉,有的人甚至用冰塊敷。這些雖然都可以減輕一些不適,但都不是最好的法子。哪種方法是最有效的呢?按摩諸陽之會、百脈之宗的百會穴。

百會穴位於頭頂的正中線和兩耳尖連線的交點處,也就是在頭頂的正中心。古人為什麼將這個部位起名為「百會」呢?百者,多也;會者,交會之處也。在《會元針灸學》中也曾說道:「百會者,五臟六腑奇經三陽百脈之所會,故名百會。」就是說,百會穴是人體諸多穴位的交匯處。

打個比方說,如果頭部是人體的總司令,那麼,百會穴就是總司令的大腦,可以說是核心中的核心。事實上,這樣評價百會穴一點兒也不為過,因為,在人體的12條經絡中有6條都匯集於百會穴,它們分別是手太陽小腸經、手少陽三焦經、手陽明大腸經、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陽膽經、足陽明胃經。並且,這6條經都和有「陽脈之海」美譽的督脈相交匯。

因此,經常按摩這個穴位,可以將我們人體的一半經絡以及大部分的穴位都帶動起來。對於身體漸虧、身體虛弱的中老年朋友來說,更可以起到補陽填陰的作用。

按摩百會可增壽

可以這樣說,每天按摩百會穴100次,活到100歲沒問題。我臨床經常要用到這個穴位,所以,我知道它對治療頭痛、高血壓、低血壓、失眠、焦慮、心悸、健忘、癲狂等效果都不錯。最近,我在翻看古醫典籍的時候發現,它可以治療的疾病非常之多,簡直讓人驚訝。除前面說到的,它還可以治療受風頭重、心煩、中風、耳鳴、洩瀉、便秘、脫肛、耳聾、鼻塞不聞香臭、頭不可左右顧、熱病汗出而善嘔等症。

百會穴的保健方法

一、按摩法:用掌指來回摩擦百會至發熱,每次100下。

二、叩擊法:用右空心掌輕輕叩擊百會穴,每次100下。

相關焦點

  • 敲一敲就能消除疲勞的穴位:百會、風池、印堂、太陽穴
    今天我就帶大家認識一下,消除疲勞的四大穴位:百會、風池、印堂、太陽穴!百會穴:提神醒腦、升舉陽氣,百病皆治。按百會穴,好比天降甘霖,滋潤萬物,把人體蔫了的機能、心神和意志重新激活,讓人振作,所以,百會不僅是一個治病的大穴,還是一個改變人精神面貌的神穴。百會穴在頭頂正中央,是人體的最高點。為什麼叫百會呢?
  • 按摩三穴 提神解乏
    如何緩解這種不適感,日常不妨常按一按太陽、風池、百會三個穴位。從中醫角度講,太陽、風池、百會三個穴位都位於頭面部,具有提神醒腦的作用。從現代解剖學來講,三個穴位下分布有顴神經、面神經、額神經、下頜神經等神經的分支,能刺激皮下遍布頭面部的血管和神經,增加供血、興奮大腦,進而達到提神解乏的作用。
  • 董氏奇穴 十十部位 正會穴
    取穴:正坐,以細繩豎放頭頂中行,前垂鼻尖,後垂頸骨正中,另以一繩橫放頭頂,左右各垂耳尖,此兩繩在頭頂之交叉點是穴。手術:針深一分至三分。[詮解發揮]穴名新釋:在頭部正中央,為多條經絡之交會,故名。定位及取穴:即百會穴,在頭頂之正中央。
  • 行間穴
    行間穴的作用行間穴意義:肝經水溼風氣由此順傳而上。氣血特徵:氣血物質為天之下部的溼熱水氣。運行規律:一是吸熱後上炎天部,二是循肝經傳至太衝穴。行間穴功效:生風化火。行間穴有疏肝洩熱,舒利胸脅,清肝瀉熱,涼血安神,熄風活絡的作用。
  • 圖解88個精選穴,一穴一用
    太衝穴:位於位於足背側,第一、二蹠骨結合部之前凹陷處。  5、癱瘓穴、高血脂穴——環跳  環跳:在臀外下部,當股骨大轉子最凸點與骶管裂孔連線的外1/3與中1/3交點處。  10、止痛、冠心血管穴、心肌梗塞穴、發熱穴——羶中  11、補血穴、瘙癢、調節血液穴——血海
  • 行間穴-- 足厥陰肝經 -- 五腧穴(滎穴)
    主治病症:行間穴主治頭目、肝腎、前陰、神志等疾患:如頭痛目眩、雀目內障、目赤紅腫、迎風流淚、疝氣、莖中痛、月經不調、崩漏帶下、癓瘕積聚、遺精白濁、遺尿、癃閉、厥證、善驚、癲疾、中風、急慢驚風、厥心痛、咳逆、嘔吐、胸脅痛、少腹腫、手足拘急、四肢厥冷、腳氣紅腫、消渴、便秘、身熱、喉痺、口眼喁斜等。
  • 【每日一穴】足竅陰穴:疏洩肝膽,清利頭目,通經活絡
    穴 都有誰答對了呢 足竅陰為經穴名足竅陰是足少陽膽經的井穴,五行屬金。足即足部,竅即孔竅,陰為陽之對,開竅於耳目的腎和肝均屬陰髒,此穴在足部,善治耳目諸疾,故名足竅陰。 【腧穴釋義】 1、足竅陰。足,指穴在足部。竅,空竅之意。陰,指穴內物質為陰性水液。該穴名意指膽經經水由此回流體內的空竅之處。
  • 國醫大師賀普仁-火針臨床常用對穴30組
    對穴療法又稱雙穴療法,就是選用兩個在治療上互相配合,發揮協同作用的穴位進行治療的方法。賀老在臨證治療中非常重視各個穴位的基本特性和主治性能。勞宮配照海治療口腔潰瘍,在《景嶽全書》中記載:「口瘡者,下焦陰火也……」勞宮為心包經滎穴,五行屬火,照海為腎經,五行屬水,兩穴相配既滋腎陰又清心火。
  • 眉毛外側凹陷的地方,有個穴位叫絲竹空,眼皮跳不停的首選穴
    是手少陽三焦經的最後一個穴位,具有疏調三焦氣機、清利頭目的功效,是治療目疾之要穴。一般用短針水平的刺入,或者按摩來刺激這個穴位,古書上記載是禁止艾灸的,至於什麼原因沒去深究,我們不要去挑戰就是了。絲竹空主治的是偏頭痛,眼花,看東西天旋地轉,目赤腫痛,眼瞼跳動,牙齒痛,癲癇等眼睛周圍及頭部的疾病。為什麼有這些功效呢?
  • 怎麼取穴呢?記住這5點!
    (1)穴位在精不在多:曾有人統計過,經穴由《內經》的160個,《明堂孔穴》、《針灸甲乙經》的349個,發展到《銅人腧穴針灸圖經》、《十四經發揮》的354個,《針灸資生經》、《針灸大成》的359個,以後人們在經穴以外又發現許多有效穴,就把他列為經外奇穴或新穴。到目前為止,穴位大約有一兩千個,真可謂之「人身分分寸寸皆是穴」。
  • 下脘穴、中脘穴、上脘穴——和胃健脾「三劍客」!
    下脘穴、中脘穴、上脘穴,這三個穴位的組合具有和胃健脾、消積化滯的功效。臨床當中主要用於治療腹痛、腹脹、納呆、嘔吐、呃逆、洩瀉等消化系統的病症。上脘穴、中脘穴,及下脘穴,均出自《針灸甲乙經》,是隸屬於任脈的穴位。同時這三個穴位均為胃之募穴,具有和胃健脾、降逆利水的功效,是和胃健脾的三大要穴。
  • 手少陽三焦經穴圖解
    手少陽三焦經穴,歸屬於手少陽三焦經的腧穴。據《針灸甲乙經》及《醫宗金鑑》等書載述,手少陽三焦經所屬穴計有:關衝穴、液門穴、中渚穴、陽池穴、外關穴、支溝穴、會宗穴、三陽絡穴、四瀆穴、天井穴、清冷淵穴、消濼穴、臑會穴、肩髎穴、天髎穴、天牖穴、翳風穴、瘛脈穴、顱息穴、角孫穴、耳門穴、耳和髎穴、絲竹空穴。    本經一側23穴(左右兩側共46穴),其中13穴分布於上肢背面的正中線上,10穴在頸、側頭部。首穴關衝,末穴絲竹空。
  • 【每日一穴】行間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