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用大氣磅礴來形容我國古代王朝的名字,那印度古代王朝的名字就只能用隨意來形容了。隨意到什麼程度,比如說祖先世代是飼養員,那麼這個家族成員建立的王朝就會用飼養的動物做國名。今天我要說的這個王朝,建立者的家族世代飼養孔雀,所以就叫孔雀王朝。
公元前4世紀的後半期,婆羅門教的一個分支----佛教開始在印度次大陸傳播開來,信徒來自各個階級,但主要是下層民眾,這對等級森嚴的印度是一次大的衝擊。佛教之所以傳播迅速,是因為它主張眾生平等、反對等級制度;主張佛在心中、反對求神拜鬼;主張頓悟成佛、反對死背經書,總之,佛教是幫助人解脫的,而婆羅門教是給人增加痛苦的。
有抱負的貴族抓住佛教普及的時機,開始團結民眾,企圖建立統一的中央集權制的印度大國。當時,印度四分五裂,種族眾多,地方勢力坐大,誰都不服誰。一直有壯士想要統一全印度,苦於婆羅門教深入人心,民眾都接受剝削、活在宗教鴉片中,滿足於印度四分五裂的現狀。佛教的興起解放了底層民眾的思想,激發了他們反抗貴族的鬥志,於是才有壯士站出來,表示要掃清各族、統一全印度,建立中央集權的國家。
與此同時,亞歷山大的東徵鐵騎已經到了印度次大陸,並且徵服了一些小王朝,要不是他的部將反對,印度可能就姓「亞歷山大」了。亞歷山大的東徵切切實實讓印度民眾感到恐懼,這使得他們團結起來抵抗外敵,反過來促進了印度統一運動的發展。
統一運動中有兩位壯士不得不提一下,一個是旃陀羅笈多,另一個是他的謀士闍那迦。兩人都是難陀(印度的一個強國)人,且都是逃犯,據說他們是被陷害入獄的。入獄的經歷使他們看清了統治者醜惡的嘴臉,同時他們痛恨四分五裂的印度,渴望建立大一統的印度,但又苦於實力不足。後來他們逃到了印度西北的呾叉始,求助於亞歷山大大帝的軍隊,亞歷山大的部將們除了給兩人講述了亞歷山大大帝的英勇事跡,啥都沒幫他們。但兩人貌似受益匪淺,回去就開始聚集力量,找機會起義。
公元前323年,機會來了,亞歷山大大帝病逝於巴比倫,兩人號召印度民眾收復被亞歷山大徵服的土地。在這個號召的鼓動下,很多割據政權加入到旃陀羅笈多的解放大軍。隨著起義軍隊的壯大以及亞歷山大的軍隊撤出呾叉始,旃陀羅笈多建立了佔據印度次大陸大部分地區(除南印度外)的笈多王朝,因為他家世代飼養孔雀,所以又叫孔雀王朝。
孔雀王朝建立之初,就遭到塞琉古王國的入侵。亞歷山大大帝剛剛去世,他的部將塞琉古就引兵佔據了從小亞細亞到印度之間的廣闊領土,接著率軍攻打北印度,企圖重振亞歷山大帝國的餘威。結果適得其反,孔雀王朝打敗了塞琉古的侵略軍,並且逼迫後者交出阿富汗的一部分領土,以及搶走了塞琉古一世的女兒。至此,除了南部印度一點點領土,孔雀王朝囊括了整個印度次大陸,從孟加拉灣延伸到阿拉伯海,且向北擴張到阿富汗的喀布爾,這是印度歷史上首個中央集權王朝,波吒釐子是王朝的首都。
孔雀王朝是中央集權式王朝,國王集大權於一身,但它又是個集權不完整的王朝,因為地方上實行自治,而且國王很少幹涉地方上的事務。地方被分為多個區,類似於今天的省,國王派遣身邊的人擔任區長,負責區內一切事務。地方上的大小事務都由區長拍板決定,各區只需要定期上繳中央分派的稅收。雖說國王給地方很大的自治權,但不代表區長可以在地方上為所欲為。相反,孔雀王朝採取了多種措施嚴密監督地方長官的一舉一動,突出表現之一便是廣置密探。國王的密探基本是從侍衛軍中挑選的,遍布全國,類似於明朝的錦衣衛,嚴密監視可疑大臣的衣食住行,只要發現「可疑人員」,可以先斬後奏,這使得孔雀王朝成為人人自危的警察王朝。
雖然佛教在孔雀王朝時期得到了極大的發展,但規模遠不如婆羅門教。因此,王朝內部依然存在著等級森嚴的各種階級。人們主要被分為七個等級:第一級是王,這個應該沒爭議;第二級叫哲人階級,主要是國內的祭司人員、王公貴族和官僚將士,負責祭祀和擔任各類行政和軍隊長官;第三級是農夫階級,因為農業在孔雀王朝有重要地位,所以農夫受到重視;第四級是牧人,畜牧業和農業一樣受到重視;第五級是工匠和商業;第六、七級分別是監察官和顧問官,一聽這兩名還以為官很大,其實都不算官,只是國王的狗腿子,但很容易受到重用被提拔為官。
高等級的男子可以娶低等級的女子為妻,低等級的男子卻不能娶高等級的女子為妻。除此以外,孔雀王朝境內的各種行業組成不同的闍提,這是一種原始行會組織,類似於我國古代的匠籍,各家各族必須世代從事一種職業。等級制度是極其不公平的社會制度,可悲的是,今天的印度依然存在。
孔雀王朝三面環海、交通便利,地理位置非常優越,加之社會穩定,使得王朝的商業極其發達。有頭腦的商人一般將我國古代的絲織品販運到西方的希臘化世界及更遠的羅馬,換取那裡的玻璃、水晶、刀劍和船舶,帶回孔雀王朝出售,從中賺取豐厚的利潤。商業的繁榮給孔雀王朝帶來了可觀的商業稅。國王會安排固定的人員在重要卡口徵收商業稅,這些稅務人員有時由奴隸擔任,有時由地位低下的監察官擔任,這些人員有個特點就是易於控制。孔雀王朝的稅收種類繁多、稅額數目大,各行各業都要交稅,甚至和尚都要交稅。
為了保持市場的穩定與高效,國王統一了度量衡,並且嚴禁囤積居奇和強買強賣。密探會隨機檢查食品場、各類作坊、牧場等各種市場,發現違法現象,即刻查處。此外,國王下令修建了很多條寬廣的商路(又叫國王路),將繁華的城市和偏遠的地區連接起來。商路每隔一段距離就有一處驛站,供商人旅客歇腳休息,本國商人住在驛站需要交費,外國人都不需要。
孔雀王朝雖然商業極其發達,但它主要是個農業國家。王朝境內沃野千裡,雨量充沛,土地適合種植各類穀物,且產量非常高。孔雀王朝的國王們都非常關心農業,除了制定一些打擊村霸、保護農民的法律外,還會積極興修水利灌溉系統、製作正確無誤的農曆和農書,並且下令在各個村莊營建糧倉。每到豐收時節,國王都會派人下去檢查糧倉,一旦發現糧倉缺糧且無正當理由,全村人都會遭殃。
孔雀王朝發達的農業和繁榮的商業為大城市的興起創造了物質基礎,很多人過上了豐富多彩的城市生活。首都波吒釐子是座華麗的大城市,它是沿著恆河和桑河匯流之處的兩岸建立起來的,呈平行四邊形,面積非常大,據說有64個城門。市內有大量的客棧、旅館、飯店、劇院、賭場、妓院、手工業作坊、商店、公共廣場等,各行各業都很興旺,娛樂業尤其發達,很多舞蹈家、歌唱家和演員都會定期在劇場裡表演原創作品,有時甚至會吸引國王前來觀看。
孔雀王朝建立於323年,經過幾代人的發展,至阿育王時代達到極盛。公元前187年,末代國王布利哈德羅陀被其部將普士亞密多羅所殺,王朝滅亡。孔雀王朝奠定了今天印度大體上的疆域版圖,也使佛教得到空前的發展。
作者:禮部尚書
版權聲明:本文由「魚羊秘史」原創製作,並享有版權。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歡迎轉發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