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尋將」寧陽:11萬元天價蛐蛐是怎麼煉成的?

2021-01-08 騰訊網

記者 | 牛其昌

編輯 | 趙孟

1

輾轉12個小時的綠皮火車,再乘坐1個小時的大巴,67歲的劉偉國和妻子從上海趕往位於泰山西南70多公裡處的山東省寧陽縣。從1992年至今,這條路他們逢秋便至,從未間斷。

「蟲客」們從全國各地蜂擁至此。捕捉、選拔、收購……圍繞一種生命僅百天的小蟲,在短短一個多月的時間裡,返鄉捕蟲的「撬子手」和成千上萬的愛好者齊聚一年一度的盛會。這個平日並不為人熟知的縣城,因全國蟋蟀交易集散地而名聲大噪。

近日,網傳一則「寧陽天價蛐蛐賣出11萬」的消息引爆輿論,也再次引發網友對於蟋蟀產業的關注。寧陽縣政府為此曾專門做過統計,該縣每年可吸引近2萬名蟋蟀愛好者前來收購,交易總額約5億元,圍繞蟋蟀產業產生的各類綜合經濟效益超過7億元。其中,寧陽縣泗店鎮從事蟋蟀捕捉的人數佔該鎮全部鄉村勞動力的比例高達60%。

寧陽縣泗店鎮沙莊蟋蟀交易市場。 攝影:牛其昌「尋將」

2020年8月21日凌晨5點,劉偉國夫婦準時從入住的農戶家出發,乘坐三輪摩託直奔位於泗店鎮沙莊的蟋蟀交易市場。儘管飄著雨,交易市場上依舊人頭攢動。幾百張桌子一字排開,從村口的104省道一直綿延至田間的玉米地。

「老闆看看我這個,是個紅牙,這牙多大。」劉偉國選了個靠近街口的位置支開攤位,等候在此的農婦們便紛紛上前掏出自家的「寶貝」。

農婦們習慣把蛐蛐裝在拳頭大小的白瓷罐裡,再用橡皮筋將罐口箍好後放進編織籃,沿道路兩側攤位一路兜售。若蟲客感興趣,她們就將白瓷罐挨個放在攤位上,等待鑑別、出價。

劉偉國頭戴補光燈,小心翼翼地揭開瓷罐的鐵皮蓋,一手熟練地用芡草撩撥蛐蛐使其「開牙」,另一隻手罩在上方防止蛐蛐跳脫。一番逗弄下,蛐蛐的鬥性被逐漸點燃,亮出一對鉤壯的大牙向芡草「廝殺」。「甕城」之中,小小的蛐蛐翻轉騰挪,不時振翅發出清亮的聲音,似乎在宣告自己是勝利的一方。

「這隻你想要多少?」在上海土生土長的劉偉國自稱是半個山東人,討價還價時,總喜歡操一口帶有滬腔的山東話。玩蟲大半輩子,這對夫妻連續來山東已經接近30個年頭,年輕時一年中最多曾來過20次,早已練就了「在上海說上海話,在山東說山東話」的本事。

「200吧,剛才有人給這個價我都沒賣。」相比鑑別蛐蛐的玩家,農婦們的心裡往往對價格並沒有底,根據買家對於蛐蛐的反映,她們一般只會報一個能夠讓自己接受的預期價位。畢竟在她們看來,如果沒有買家願意出價,蛐蛐幾乎一文不值。

「嘴巴不行,個頭也不大,最多30塊,再多我就不要了。」咬定一口價的劉偉國很快佔了上風,農婦見幾番討價無果,最終接受了報價。

劉偉國鑑別蟋蟀。 攝影:牛其昌

類似這樣的蛐蛐,劉偉國平均每天過目不下上千隻,偶爾遇到心儀的,還會拿出專門的設備對蛐蛐稱重。在泗店市場上,只要一提起「收蟲的上海夫婦」,幾乎沒人不認識他們。

即便是在上海的蟋蟀圈裡,劉偉國夫婦同樣小有名氣,儘管他們經營多年的萬商花鳥市場門店面臨關閉,但如今依然有不少蟲友會直接去老兩口家裡挑選蟋蟀。「現在還沒回上海,好多剛選好的蟋蟀就已經被預定出去了。」劉偉國的妻子說道。

沙莊交易市場只是當地蟋蟀交易集散地的一個縮影,在泗店這個面積只有50多平方公裡的小鎮,幾乎每個村的村頭都會自發形成一個交易市場,小則擺三五張桌子,大則攤位綿延數百米。隨著氣溫升高,一些交易市場還會轉移陣地,時至凌晨,燈火通明。

村裡的男女分工明確,青壯年主要負責在前一天晚上逮蛐蛐,然後將蛐蛐大致分級,家裡的農婦們第二天拿到市場販賣。市場上來自全國各地的蟲客大致分為「京津冀」和「江浙滬」兩派,無論他們參加什麼級別的「南北對抗賽」,首選的幾乎全部是出自泗店的秋蟲。

對於像劉偉國一樣的資深蟲客來說,蛐蛐看似大同小異,實則各有千秋,篩選鬥蟋的過程充滿了儀式感,「講究一個蟲緣」。

「就好比古代帶兵打仗一樣,很多人每年來寧陽就是為了選將的。要想選出獨當一面的『將軍』,不僅表面上要看色澤,看個頭,看品種,甚至是牙形、腿形、翅膀和須的形態,更要憑感覺發掘蛐蛐內在的靈性跟氣質。」來自石家莊的蟲友邵作海對「尋將」如數家珍。他在年輕時曾經歷過「上山下鄉」,鬥蛐蛐是那個特殊年代裡為數不多的樂趣。

邵作海退休後,玩蟋蟀已經不僅僅是一種樂趣,更是一種情感寄託。「每年的寧陽之旅就像是一種朝聖,不管我在哪裡,從事什麼工作,都不會阻礙我過來尋找愛將。」他說。

在歷史上,無論是宮廷達官貴人,還是市井小民,蛐蛐似乎總能牢牢牽住他們的神經中樞。蛐蛐的奧秒之處,正是在於它難以被看透,一將難求。

而對於年輕一點的蟲友張鵬飛來說,挑選鬥蟋的過程同樣令他痴迷。「如果自己發掘培養的苗子贏了,就很有成就感,別的什麼都不圖,就是為了跟朋友們爭個面子。」

張鵬飛來自山東濰坊,平時從事外貿工作,每年8月份都會請年假到泗店鎮挑選蛐蛐。在過去不到一周的時間裡,他花費兩萬塊錢購買了近200隻蛐蛐。在他眼裡,幾乎所有蟲友都有一個共同特點,那就是「打小兒喜歡」。

「現在有了一定經濟基礎,每年立了秋都忍不住要來上一趟。」張鵬飛說。

「下山東」

蟋蟀生長適應性強,在我國分布廣泛,北起遼寧南至海南,西起陝西東至沿海諸省,幾乎隨處可見它們的身影。可為何各地蟲友獨愛寧陽蟋蟀?

當地流傳著這樣一則傳說:乾隆皇帝愛好蟋蟀,便派人分赴全國各地遍搜鬥蟋名蟲,大車小輛運回都城。然而路過寧陽泗店時突遇雷電,馬驚狂奔,車翻蟲散。自此,全國各地的名蟲在寧陽聚集繁衍,生根延續。

在蟲客們的眼中,出自寧陽的鬥蟋被公認為個頭大、性情剛烈、彈跳力強、勇猛善鬥,古代便被譽為「江北第一蟲」。「山東蟋蟀甲天下,寧陽蟋蟀霸五洲」,其中又以泗店鬥蟋最為著名,歷代曾被奉為皇宮貢品,是全國鬥蟋愛好者爭相追捧的品種。

中華寧陽蟋蟀博物館負責人商積春對此曾做過研究,寧陽獨特的地理位置和豐富的物產,造就了鬥蟋繁衍的天堂。「這裡的土壤為鈣質褐土,酸鹼適度;地下水資源豐富,氣候適宜,溼度相當;土地肥沃,五穀齊全,食料眾多,營養豐富,是繁衍鬥蟋名品的主要因素。」

根據學術界的研究,因水質和土壤利於蟋蟀鈣化,山東有一條自北往南的蟋蟀產區,位於東經116°30'-117°30'之間,包含寧陽、樂陵等16個地區。其中,又以寧陽和寧津最為出名,兩地蟋蟀彪悍善戰,歷史上曾出過不少「猛將」。

商積春介紹,早在清代鬥蟋名著《功蟲錄》中曾有記載,寧陽鬥蟋黃麻頭戰敗上海梅花翅而獲得「賜宮花披紅巡各殿」,且獻蟋者朱鉦撫獲賜赤金百兩;《鬥蟋隨筆》中記載了光緒21年至1940年間,在26個全國蟋蟀悍將中,寧陽就佔9個。

蟲客們以前習慣把到山東捉蟲、買蟲統稱為「下山東」,而1949年以後最早一批「下山東」的蟲客,還要追溯到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的天津人。

在泗店鎮泗店村村支書王騰健的記憶裡,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他的爺爺曾在連接寧陽和兗州的公路邊開了一家茶館,取名「王家老店」。某一年秋天,忽然有十幾個從天津來的客人經過此地,據說是專門來泗店逮蛐蛐的。帶頭的「天津老張」提出想在店裡住下,但由於當時條件有限,只能把小麥秸稈往房間地上一鋪,十幾個人擠在「草蓆」上過夜。

「天津老張」滿載而歸,他的寧陽蛐蛐不負眾望,連克勁敵,這也引起了來自北京、上海一些對手的關注,「天津人到山東逮蛐蛐」的消息不脛而走。有人說,「天津老張」正是津門曾在皇宮做過太監的張姓人的侄子,他得知皇宮裡的好蛐蛐全部出自山東寧陽,於是才親自帶人到當地尋將。

泗店蛐蛐自此名聲大噪,全國各地慕名而來的大戶越來越多。每年立秋前後,泗店的房前屋後、田間地頭,逐漸多了手提馬燈,躬身用銅絲網罩捉蛐蛐的身影。這是日後逐漸形成著名的蟋蟀交易集散地的前奏。

「以前蟲季一到,火車必然超載,當地賓館也會爆滿,想買一張上海到兗州的臥鋪票簡直難比登天,座位底下躺的都是人。」劉偉國回憶,有人為了休息,只能躺在座位底下,臉不得不緊貼著別人的腳後跟。而無論是在賓館飯店,還是在返程的車廂裡,也總是少不了蛐蛐的叫聲。

「天價」蛐蛐

當年或許誰都不會想到,捉蛐蛐竟然可以成為一門賺錢的生意。如果說天津人率先用「以物易物」的方式走進了寧陽的玉米地,那麼真正讓寧陽蟋蟀賣出身價的則是上海人。

「最早是以物易物,天津人基本上是用糖果、電池甚至手電筒來換蛐蛐。當地人開始還不知道什麼樣的是好蟲,後來跟著來收蟲的人,漸漸都學會了。」讓王騰健沒想到的是,童年的玩物會變成當地致富的黃金。

多位蟲友回憶道,改革開放初期,寧陽當地最貴的蛐蛐不過一兩塊錢。有村民將一隻蛐蛐賣了一塊錢,甚至還激動地放鞭炮慶祝。直到上世紀九十年代,一個名叫潘志連的上海老闆來到泗店,高調打出「大蛐蛐500元一隻」,才將蟋蟀的身價推向高峰。

無獨有偶,在德州寧津的市場上,同樣也有一位上海的老蟲客把驢拴在樹上,並在牌子上寫道,「如果有好蛐蛐留下,就可把驢子牽走」。一時間村民紛紛奔走相告,拿上自己視如家珍的好蛐蛐給這名蟲客鑑賞。

進入2000年以後,開著豪車、資產雄厚的老闆越來越多地出現在市場上,很快成為「大戶中的大戶」。他們出手闊綽,每年會包下十個攤位,拉起橫幅收蟲,有的甚至還會直接在當地購買臨街商鋪。

彼時,泗店當地唯一一家農信社在蟲季過後曾打出紅色橫幅,慶祝該社「存款過億元」。對於一個鄉鎮農信社來說,平時存款過億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年年的蟲季,網上流傳的一則「寧陽天價蛐蛐賣出11萬」的消息再次成為人們熱議的話題。有人調侃,「辛苦工作一整年,不如去鄉下逮蛐蛐賺錢」。

在王志的記憶裡,從他兒時記事開始,每年秋天都有慕名而來的南京客商住在他們家裡。「時間久了便漸漸產生了感情,就跟自己的家人一樣。一聽屋外有南京口音,就知道是他們來了,整個村裡就跟過年一樣。」

王志今年30歲,大學畢業後回到家鄉泗店,他的叔叔是當地有名的「撬子手」(圈內對於蟋蟀捕手的職業稱謂),經常會被大戶們邀請去北京、上海、天津。在他童年的記憶裡,大戶們經常會給他的叔叔帶一些禮物回來,比如淘汰的電器、衣服鞋子、手錶等,當時村裡的第一臺電視機正是他從天津扛回來的。

每年立秋後的第一場雨飄落,蛐蛐順利褪下最後一次殼,雄蛐蛐震動翅膀「鳴叫」,意味著一年蟲季的開始。每到這時,捉蟲堪稱是泗店當地的一項全民運動,許多在外務工的青年也藉此機會返鄉充當「撬子手」,幾戶不參與的甚至成了村裡人口中「不務正業」的那類人。

「撬子手」在玉米地捕捉蟋蟀。 攝影:牛其昌

8月21日晚上11點,泗店鎮蟋鳴街兩側的青紗帳裡燈光閃現。「撬子手」石洪財身披一件軍綠色的外頭,在帽子上套好頭燈,鑽入了一人多高的玉米地裡。他時而停下腳步傾聽蛐蛐的叫聲,時而彎下身子屏住呼吸,如雷達一般辨別蛐蛐的方位和大小。

「逮蛐蛐是個體力活,這幾年越來越難逮到好蛐蛐了,尤其是今年雨水偏多,溫度達不到。」順著蛐蛐鳴叫的方向,石洪財撥開層層包裹著的玉米葉艱難前行,葉片劃在臉上被汗水浸潤,泛起沙沙的疼痛。石洪財一鑽就是一整夜,這樣的日子在蟲季要持續一個多月。

今年30歲的石洪財平日靠跑長途車為生,每個月固定工資最多7000元,而一季「撬子手」的收入至少能賺2-3萬元。由於從小就對捉蛐蛐耳濡目染,對於如何捕捉好蟲,他有著自己的一套經驗。

「好蛐蛐基本都是後半夜逮到的,因為夜越深,聲音定位便越準確。」石洪財說。他每天晚上8點至12點下地,中間休息幾個小時,到凌晨四五點時,蛐蛐開始出來汲取露水,這時在地頭或者通風的寬溝裡很容易找到好蟲。

石洪財曾經捉到最貴的一隻蛐蛐,被一個東北開礦的老闆花了5萬元買走,後來他聽說這支蛐蛐在上海的比賽中「連打七路」,最終「封盆養老」。老闆為了紀念這隻蛐蛐,還特意找人把它製作成標本擺在家中。回憶起這隻蛐蛐的赫赫戰功,石洪財仍然難掩興奮。

保護蟲源地

王太井是泗店村的一戶貧困戶,前些年因為患了腦梗,行動不便,由於女兒已經出嫁,家裡的民宿基本靠老伴一人打理。蟲客是他們的主要收入來源。

「在這裡已經吃了快30年的飯,一開始魯菜的味道偏鹹,我們吃不習慣,後來他們慢慢根據我們的口味在菜裡放白糖,現在吃著就跟上海的口味一樣。」來自上海的客商不住地誇讚王太井老伴的手藝。

今年蟲季,王太井家裡的7個房間一共住了12個客商,這一個多月的收入就有五六千塊錢。相比之下,一年承包出去的4畝地也只能換來三千多塊錢的收入。

泗店村總共有300多戶人,其中100多戶家裡是開民宿的,價格在每天60-100元不等。「有的民宿已經開了30多年,每到蟲季幾乎都是爆滿狀態,客商來晚了恐怕還訂不到房間。」王騰健介紹。

王太井在自家開的民宿。 攝影:牛其昌

圍繞蟋蟀產業產生的各類經濟效益,寧陽縣在2017年曾做過一次調研。

寧陽縣政府提供給界面新聞的數據顯示,2017年寧陽縣蟋蟀交易期間(按35天計算),泗店鎮從事田間蟋蟀捕捉的人數約為1.6萬人,佔泗店全部鄉村勞動力人口的近60%。

期間吸引了來自北京、天津、上海、杭州等二十多個城市的近2萬名蟋蟀愛好者前來收購,僅收購蟋蟀的花費平均每人達2-3萬元,交易總額約為5億元。包括蟋蟀交易、住宿餐飲、蟋蟀用具、交通物流等,經測算以及通過相關行業收益概算,2017年寧陽縣圍繞蟋蟀產業產生的各類綜合經濟效益超過7億元。

不過,在當地一些政府官員看來,儘管寧陽蟋蟀產業名聲很響,但卻難以形成稅收,實際對於地方財政的貢獻不大,「蟋蟀產業主要是富了當地百姓,政府方面也會為此儘可能做好服務工作。」

產業紅火的背後,寧陽也面臨蟲源枯竭的窘境。早在2010年,當地已出現捕蟲要去200裡地外的情況。2014年8月,寧陽縣曾發出「保護蟲源地,蟲籽回故鄉」的倡約,呼籲全國蟲客把寧陽蟋蟀蟲卵放歸故裡,以此讓本地良種蟋蟀長久繁衍。當年,寧陽就收到全國各地蟲友運回的「蟲籽」10000多條。

2018年,泗店鎮還與上海一家公司在柳樓村建立了1000畝「寧陽蟋蟀自然保護區」,將產自泗店的優質蟋蟀卵子在此播撒,以便代代繁殖。

「今年一共收了500多條,再過一個多月就可以開鬥了。」8月22日中午,劉偉國夫婦抬著裝滿蟋蟀瓷罐的小車,小心翼翼地邁上返回上海的大巴車。經過四五十天的悉心照料,這些瓷罐中的「戰將」將出現在各大賽場,迎來屬於它們的戰役。

相關焦點

  • 北京鬥蛐蛐大賽將至 上萬玩家奔赴山東淘蟲(圖)
    鬥蛐蛐北京2萬多老少爺們兒參與 挑選手 魯地蟋蟀「個兒大、牙硬、善戰」鬥敗本地貨——(圖)  山東蛐蛐蹦進京 蟲販月入超萬元  分析:山東土質適合蟋蟀生長 種植業提供豐富 口糧超過一半 北京玩家赴魯淘蟲 10月1日將比賽  秋天是鬥蛐蛐(蟋蟀)的黃金時節
  • 一隻蛐蛐賣了11萬!山東這個縣,蟋蟀產業能帶來6億年產值
    而就在此時,寧陽泗店鎮蟋鳴街的一間門頭房裡,90後小夥王衝的蟋蟀代售中心正開始一天的忙碌。一個專業燈箱下,17歲的當地男孩胡越凡,正給一隻蟋蟀稱重、拍照,不久後,這條蟲將上網拍賣,成交後,它就被裝進竹筒,在紙箱裡暫住幾天後,便順著物流送達天南地北的蟲客手裡。黑風口蟋蟀交易市場與村落間自發形成的蛐蛐交易市場不同,當地年輕人在網上開闢了範圍更大的交易天地。
  • 老北京什麼時候興起鬥蛐蛐的?
    蛐蛐,學名叫蟋蟀,又名促織。昆蟲綱,直翅目,蟋蟀科,善鳴,好鬥。因為一聽到蛐蛐叫喚就知道是入秋了,天氣將逐漸變涼,提醒人們:該準備過冬禦寒的衣服了,故有「促織鳴、懶婦驚」之說。不知是誰先發現的,雄性蛐蛐爭鬥起來挺好玩兒的,於是就把它們逮回來,令其爭鬥、觀其勝負,以博一樂。白露、秋分、寒露,正是玩蛐蛐的時節。「勇戰三秋」,就指的是這三個節氣。
  • 1月8日、1月15日——18日,寧陽這些路段將實行交通管制!
    其中參加英語聽力考試的5143人,172個考場;參加日語聽力考試的320人,11個考場。設2個考點,分別是寧陽一中90個考場,全部為英語考場;寧陽四中93個考場,82個英語考場,11個日語考場。考試時間為1月8日上午,分兩次進行考試。每次考試時長20分鐘,兩次考試開考時間分別是上午9:00和上午9:55。2020年普通高中學業水平考試於1月15日-19日進行。
  • 小時候經常捉蛐蛐,現在你有多久沒有見過蛐蛐了
    不道你還記不記得蛐蛐的樣子,全身都是褐色,頭部有兩根很長的觸角,全身共有六條腿,在地上一蹦一蹦的,一般在夜間活動。小時候家裡窮,沒錢買肉,家裡也沒電視,所以一到晚上,我和鄰居家的小朋友都會拿著電燈去到草叢邊或者路燈下捉蛐蛐。
  • 85萬元重慶一尾號888888手機號強制拍出!來看看國內還有哪些天價...
    11月24日到11月25日,重慶市渝北區人民法院在阿里司法拍賣平臺,對被執行人蔣某的電話號碼13983888888的使用權進行拍賣,起拍價30萬元,經過240次競價,最終自然人仇某以85萬元拿下,較起拍價30萬元,高出183.33%。
  • 85萬元,重慶一尾號888888手機號強制拍出!來看看國內還有哪些天價...
    11月24日到11月25日,重慶市渝北區人民法院在阿里司法拍賣平臺,對被執行人蔣某的電話號碼13983888888的使用權進行拍賣,起拍價30萬元,經過240次競價,最終自然人仇某以85萬元拿下,較起拍價30萬元,高出183.33%。
  • 富人蛐蛐窮人命,《濟公鬥蟋蟀》寓意了什麼?
    鬥蛐蛐就是他們找到的最佳遊戲之一,甚至為此一擲千金,讓小小的蛐蛐變得身價不菲。在《濟公鬥蟋蟀》裡,張木匠就感嘆:富人買一隻蛐蛐的錢,夠窮人吃好幾年!不過,蛐蛐除了給富人帶來快樂,還會帶來什麼呢?讓我們一起看看這部改編自《濟公傳》的老動畫,體會其中蘊含的放到今天也不過時的寓意。
  • 天價月餅捆綁銷售賣10萬元 開發票「任君選擇」
    多番禁令之下,到底是誰還在力撐「天價月餅」的胃口?  「天價月餅」改頭換面 開發票「任君選擇」  記者在多個城市採訪發現,在中央「反四風」持續深入貫徹下,「天價月餅」風光不再,市面上大多數月餅的價格均在300元以下。然而,仍有一些天價月餅「改頭換面」,或藏身於五星級酒店,或捆綁銷售於超市。
  • 蛐蛐上高層 半夜叫不停
    昨日,《洛陽晚報》記者諮詢了相關專家,為您解答為何今秋蛐蛐格外多。  蛐蛐上高層,半夜叫不停  「我在這小區住了5年,還是頭一次碰到家裡進蛐蛐的事兒。」洛龍區的劉女士說,她家在13層,自從上周下了場大雨,家裡就出現了好幾隻蛐蛐。
  • 尾號99999的手機號賣出16萬元天價 已用於償還搬磚錢
    原標題:尾號99999的手機號賣出16萬元天價 已用於償還搬磚錢   一些數字特殊的手機號很值錢,這事大家都聽說過了,現在阿里
  • 許昌:蛐蛐「爬」上高樓擾居民 專家:能飛幾十米高
    9月10日,市民王先生撥打本報熱線電話2770000反映:最近幾天,我家突然出現幾隻蛐蛐,晚上吵得人睡不好覺。我家在17樓,這些蛐蛐是怎麼爬上來的?記者李嘉核實報導:當日19時許,記者來到市區某小區王先生的家。
  • 摩羯座:你以為冷漠是怎麼煉成的?
    只是務實的摩羯座知道,人情冷暖,兼出於偶然,也將消失去偶然。那麼,從不抱希望,失望也會更少吧。我勸你善良,你以為冷漠是怎麼煉成的你勸摩羯座不要冷漠,摩羯座勸你善良。沒有經歷過的事情,你沒有資格說摩羯座。如果是你,也許你也會變得和他一樣,如果是你,也許變得比他「更壞。」所以,別勸摩羯座不要冷漠,我勸你善良,你永遠無法了解別人的痛苦,也永遠無法理解別人的做法。
  • 蛐蛐、蟋蟀、蟈蟈有什麼不同?在古代為何喜歡鬥蟋蟀?
    蛐蛐(即蟋蟀)黑色,頂部有長鬚,尾部有針。蟋蟀俗名蛐蛐、夜鳴蟲(因為它在夜晚鳴叫)、將軍蟲、秋蟲、鬥雞、促織、趨織、地喇叭、灶雞子、孫旺,土蜇,"和尚"則是對蟋蟀生出雙翅前的叫法。據研究,蟋蟀是一種古老的昆蟲,至少已有1.4億年的歷史,還是在古代和現代玩鬥的對象。蟈蟈全體綠色。觸角鞭狀,長於體軀。複眼卵圓形。前翅近膜質,較弱,前緣向下傾斜,靜止時左翅覆於右翅之上方。
  • 11月24日|新早讀來了!命案20年未破,八旬父親懸賞10萬為女尋真兇
    茅臺冰淇淋全國首店亮相津城11月23日,讓眾多明星嘗過忍不住點讚、舔一口就上頭的人氣網紅甜品——茅臺冰淇淋亮相南開區大悅城。這家跨界冰淇淋店不僅有茅臺冰淇淋,更有鳳香型、清香型、濃香型、赤霞珠、甜白葡萄酒等總共6款別具一格的酒香冰淇淋集結亮相,給津城市民帶來一場別具一格的味覺盛宴。命案20年未破,八旬父親懸賞10萬為女尋真兇近日,湖南岳陽。
  • 天價老火腿萬元一隻 稱可永久收藏再升值
    一萬元一隻的火腿你會買嗎?近日,島城市場上出現了一種售價高達萬元的火腿,商家稱這種火腿不但口感好,並且可以升值,存放的時間越長越值錢。島城食品專家介紹,發酵火腿由於其獨特的製作工藝可以存放很長時間,近些年來也像葡萄酒、普洱茶一樣逐漸成為一種收藏品。但島城理財師認為,火腿的收藏市場並不成熟,普通投資者要謹慎購買。
  • 日本拍出天價螃蟹 一隻蟹500萬日元 破世界紀錄
    日本拍出天價螃蟹 一隻蟹500萬日元 破世界紀錄 2019-12-24 15:31:22 來源:中國新聞網  |  作者:佚名> | 字號:A+ | A- 【日本拍出天價螃蟹】12月23日,日本東京舉辦了一場金氏世界紀錄認定儀式,一隻螃蟹被認定為「拍賣中成交的最貴螃蟹」。
  • 來看看國內還有哪些天價手機號
    來源 | 重慶商報11月24日到11月25日,重慶市渝北區人民法院在阿里司法拍賣平臺,對被執行人蔣某的電話號碼13983888888的使用權進行拍賣,起拍價30萬元,經過240次競價,最終自然人仇某以85萬元拿下,較起拍價30萬元,高出183.33%
  • 延津130多個村莊的農民靠逮蛐蛐發家,月入四五萬 | 豫記
    蟋蟀,又叫蛐蛐,是秋季河南農田裡最常見的昆蟲,但沒有太多人注意到它的價值。河南延津縣的農民卻不一樣,他們將一隻蛐蛐賣到八千甚至更高的價格,並做成了大產業。全縣130多個村莊70%的農民一到八九月就去逮蛐蛐,一個月掙個四五萬都是小意思。
  • 南宋賈似道非說鬥蛐蛐是治國之術 還寫出中國首部相關專著《促織經》
    ,那時城南破爛得不行,尤其萬明路後邊那一溜胡同裡,到處是搖搖欲墜的磚房,完全無法想像這裡在民國時曾經是大名鼎鼎的「城南遊藝園」之所在,野草長得有半人來高,蛐蛐的叫聲此起彼伏,清脆得像剛從架子上摘下的小黃瓜,人的腳步一走近,它們就停止了鳴唱,可是儘管如此,經驗豐富的舅舅們還是能將它們翻出並拿下……可惜我從小就害怕各種昆蟲,所以聽聽叫聲尚可,連走近了看都是不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