聰明的投資者都是守財奴
巴菲特曾經說過:絕大多數的投資者,無論是個人還是機構,都會發現,最好的投資股票的方式是購買那些收費最低的指數基金。
美國先鋒集團的創始人約翰博格爾,在其一本書中曾經說過:很多人以為複利可以帶來高回報,他們沒有意識到的是疊加的費用也會把投資者回報消耗殆盡。
那麼這些容易被投資者忽略的基金費用,主要都體現在哪些方面呢?下面我就來具體講講這個問題。
主動型基金經理過高的收費
上面這張圖對比的是主動型股票基金和被動型指數基金之間投資者收益的差別。根據Financial Markets Research Center對於美國股市1984-1998(15年)的歷史紀錄做的統計,他們得出結論:主動型基金的投資者,到最後只是分到了投資回報的47%左右;而被動型指數基金的投資者,分到了投資回報的87%左右。
那麼為什麼主動型基金的投資者分到的投資回報要遠遠小於被動型指數基金的投資者呢?主要原因是主動型基金經理的收費要高很多。比如上面的圖表顯示,在主動型基金中,基金經理費用(expense ratio)高達12%,而被動型基金的相同費用只佔2%。主動型基金的銷售提成佔8%,而被動型基金沒有銷售提成。
大家平時耳熟能詳的那些大基金,基本都是主動型基金。而大家耳熟能詳的原因之一就是他們在市場宣傳上花的力氣比被動型基金多很多(比如電視廣告,報紙,網際網路等等),這些開銷都不是免費的,最終都需要有人來買單。而購買那些基金的投資人就成了最終的買單者。
過多的交易產生過高的稅費
目前國內可供投資者選擇的基金絕大部分都是主動型基金,這些基金交易策略背後的一個隱含費用問題值得我在這裡稍微展開討論一下。
顧名思義,如果是一個主動型基金,那麼其目的是要通過不同的交易策略來戰勝市場,取得比市場平均回報更高的投資收益。而要獲得這些超額收益,絕大部分主動型基金都需要進行大量的買賣和交易。
數據來源:晨星
上圖對比的是主動型基金(上圖藍色柱子)每年的換手率(Turnover)和被動型指數基金(上圖紅色柱子)在同一時間段的換手率。舉個例子來說,標準普爾500指數基金一年的換手率大約為3%,也就是說一年下來,有3%的股票(500支股票中的15支)需要被替換(賣出/買入)。
而同樣的美國大規模股票主動基金,其換手率高達60%,也就是說一年下來其股票組合中的60%需要被替換。從這個例子中我們就可以明白,主動型基金相對於被動型指數基金來說,其涉及的買賣交易次數要高很多(20倍左右),因此產生的交易費用(券商佣金,買入賣出價差, 以及被高頻交易程序刮掉的費用)也會高很多。
交易次數過高,給投資者帶來的另一個成本是稅(Tax)。因為如果投資者在買入賣出中有盈利,那麼照絕大部分國家的稅法,投資者是需要繳納資本所得稅的。
數據來源:晨星
上圖對比的是美國主動型基金和指數型基金在稅前和稅後的投資回報(1981-2005年,共25年)。如果沒有算上所得稅,主動型基金(行業平均)的回報比標準普爾500指數基金差了40%左右。但如果算上稅,兩者之間的差距更大,達到了55%。也就是說,主動型基金要比指數型基金上繳更多的稅。
美國著名的經濟學家,哈佛大學教授Michael Jensen早在1984年接受福布斯雜誌採訪時就說過:要系統性的戰勝市場非常困難,但是要系統性的給券商大把的佣金卻不那麼困難。
在金融市場裡,我們每個人都是投資者。注意並控制自己的投資費用至關重要。控制成本,是投資者讓自己變聰明需要跨出的第一步!
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財經記者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