爛尾20餘年,金興大廈有望復活
爛尾20餘年後,迎澤大街這座100米高的大樓有望復活。
最近,太原市行政審批局公示:「金興大廈」更名為「振興大廈」,建築功能為「商業、辦公」,建築28層、主體100.6米。
金興大廈,地處太原核心地段,迎澤大街和南宮坊街交匯處,五一廣場三晉國際飯店旁,由一幢約21、22層高的主體建築和一幢三層裙樓組成,是ST生化(現已改名為雙林生物)大股東振興集團有限公司以資抵債轉讓給上市公司ST生化的一塊資產,資料顯示,金興大酒店總建面約4萬多㎡。
其對面便是太原著名的天一宮名人會館和五一廣場,可謂「豪華地段」地標性建築,但因為土地使用證未辦理下來而導致了爛尾。
站在五一廣場,這棟爛尾樓非常顯眼,主體已經完工,周圍還有鐵架支撐,裙樓鏽跡斑斑,在2002年的衛星圖中,金興大廈就已經存在。2004年,金興大酒店內外裝飾還進行過招標,最後不了了之,據網友描述,此建築爛尾至少20多年。
去年3月6日,太原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對金興大廈地塊掛牌出讓。
4月15日,山西達景睿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以1.165億摘得該地塊,宗地面積8063.05平方米。該地塊掛牌起始價10150萬元,最終成交價11650萬元,溢價率近15%,樓面價約2608元/平方米。
山西達景睿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的大股東是史曜瑜。
史曜瑜在2015年10月被選為ST生化董事長,同時接過的還有總經理和財務總監的位置。2018年1月17日,他卸下重擔,只保留了董事長的職務。
公開資料顯示,史曜瑜生於1985年8月,史家控制的振興集團當時為ST生化的最大股東。2015年,他從兄長史躍武手中接手ST生化時,剛滿30歲。
振興集團,又稱山西振興集團,曾是頗有名氣的煤電鋁企業,一度躋身全國民營企業500強和山西省工業30強之列,原實控人史珉志曾為山西河津原首富,2001年,振興集團開始啟動建設山西金興大酒店。
但沒想到公司煤電鋁主業市場形勢急轉直下,加之對上市公司重組整合遠不如預期,振興集團陷入債務危機。原本已完成主體封頂的金興大酒店也處於停建狀態,並因為未拿到土地使用權證,成為迎澤大街上知名度最高的「爛尾樓」之一。
2012年11月,為彌補上市公司因承擔擔保責任造成的損失,振興集團以1.15億元的交易對價將停建多年的金興大酒店抵償給ST生化。
而隨著上市公司於2013年恢復上市,由振興集團「回購」金興大酒店便又成為必須要完成的兩大股改承諾之一,就這樣「爛尾」的金興大酒店便又隨之開啟被剝離之路。直至2017年,振興集團才藉助中國信達重組債務契機,成功「回購」金興大酒店,並如願完成股改承諾。
資料顯示,目前山西達景睿房地產大股東原為史躍武,與上文提及的史曜瑜應為兄弟關係,而史躍武則是如今振興集團的大股東,毫無疑問山西達景睿此次斥巨資拿地顯然直指近二十年仍未落地的金興大酒店土地證,意在重新盤活這一停建多年的「爛尾樓」。
現在,金興大廈更名為振興大廈,打上了控股股東的名號,意味著這座爛尾20餘年的超高層建築,可能就要「起死回生」了。
話說回來,迎澤大街上的爛尾樓,可不止金興大廈一座,金興大廈只是年齡最大的一座爛尾樓,還有兩座,比金興大廈還要高:
青年路口的「山西國際金融中心大樓」,也是一座爛尾樓,高120米。
300米的「山西第一高樓」爛尾
迎澤大街上最高的爛尾樓,則是太原國海廣場,若建成之後也會是山西最高樓。
國海廣場,規劃高度310米,現在還沒開建,也談不上爛尾,說胎死腹中更準確一點。
(在中國大陸,建築達100米以上的高度屬於超高層,但根據目前世界超高層建築學會的新標準規定,300米以上才能列為超高層建築。
目前的太原第一高樓是信達國際金融中心,總高度266米,地上54層,地下4層,也是山西省已建成的第一高樓。)
太原國海廣場項目坐落在太原黃金地段,緊鄰太原市金融中心迎澤東大街,總建築面積43.8萬平方米,最高高度將達到310米。為什麼說是最高高度,因為不只是由一棟樓組成,而是包括了東塔和西塔兩棟高樓,其中東塔71層,建築高度310米,西塔61層,建築高度258米,建成之後,將是一個集5A級寫字樓、國際五星級酒店、頂級精裝公寓、高端購物中心於一體的大型商務綜合體,也會是太原的新地標和新名片。
太原國海廣場項目是并州飯店改造項目的一部分。總部設在北京的帝海投資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出資用於并州飯店一期改造項目,並投資開發建設定名為太原國海廣場的并州飯店二期改造項目。
據悉,太原國海大廈本來是要在2016年建成的,後來由於種種原因,工程一直處於延遲狀態。2019年9月26日,中建七局四公司中標太原國海廣場項目施工總承包工程,合同額35億元。這標誌著項目又進入施工階段。
然而,這麼一座投資金額巨大,規劃宏偉的項目,突然又爛尾了。
工地雜草叢生,售樓部人去樓空
太原的餘先生前年在太原市國海廣場的公寓樓看中了一套房,想著公寓樓能住、能辦公,用起來很方便,便痛快地付了12萬元的首付款。可就在今年事情卻發生了轉折。
餘先生說,今年年初,突然聽說這棟公寓停工了不再蓋了,售樓部也人去樓空了。而且還給一部分人退了首付款。可餘先生和一些業主一直等到現在,都只是退還了一半的首付款,到現在已經根本聯繫不上開發商了。
太原國海廣場項目,開發商為帝海投資控股集團有限公司。施工現場早已荒草叢生,業主說,這塊地已經抵押給了銀行,開發商已經無力再蓋這塊地了。而且幾位負責人的電話也始終無法接通……
一部分業主表示,只要樓還會繼續蓋,確定交房時間,他們願意等。另一部分人表示要求退錢。
對於此事,太原市行政審批服務管理局、太原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和太原市房產管理局,都表示不知為何會停工。另外,太原國海廣場的房子五證不全,缺少一個預售證。對此業主們也很不放心。
好端端的項目為何會爛尾?
開發商帝海集團法人卸任,此前已被下發限制消費令
太原國海廣場項目的開發商是帝海投資控股集團有限公司(下稱「帝海集團」)。
據悉,為開發建設太原國海廣場,帝海集團在太原註冊成立了全資子公司——太原帝海興盛置業有限公司。
帝海集團創始人李小明,湖南湘潭人。其履歷據帝海集團官網所載,1989年自北京大學研究生畢業分配至國務院研究室,在中南海工作期間先後任副處長、處長;1994年被國務院研究室公派至美國哈佛大學甘迺迪政府管理學院留學,獲公共管理碩士學位;1998年回國,成為最早創辦實業的「海歸」之一,創辦北京中房新大陸投資管理有限責任公司。
2020年3月20日,李小明以90億元人民幣財富名列《2020胡潤全球房地產富豪榜》第212位。
因為曾在國務院、中南海工作5年的經歷,李小明將他在北京長安街上開發的城市綜合體項目命名為「國海廣場」。這是國海廣場這個名稱的由來。
不過最近,帝海集團在距離上一次法定代表人變更一年之後,再次換帥,而集團與原董事長此前已被法院下發限制消費令。
帝海投資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帝海集團」)工商信息顯示,其於近日發生法定代表人變更,童雲英卸任,溫旭接任;同日,帝海集團的管理團隊亦發生調整,童雲英不再擔任集團董事長及經理,由溫旭接任。
帝海集團的上一次法定代表人變更發生在2019年11月,由童雲英接替了邊國愛。
此前帝海集團由李小明與陳紅霞通過北京帝海湘天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與北京帝海藍天商貿有限公司持有。而在今年3月18日,帝海集團發生工商變更,原股東均退出,由北京佳興頌華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與北京興海興業商貿有限公司入主,意味著帝海集團背後股東由李小明與陳紅霞變更為孫玉發與李文。
帝海集團旗下的北京中房京貿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從事商業地產業務,以房地產投資為主,經營領域包括房地產開發、資產管理、物業管理等,旗下項目包括北京國海廣場。最高法執行信息公開網顯示,自2019年1月起,中房京貿已數度被列為失信被執行人。
卸任帝海集團法定代表人與管理職務之前,童雲英已數度被法院下發限制消費令。
童雲英及相關企業歷次被下發限制消費令的記錄,查詢結果來自中國執行信息公開網。
此前於2019年12月,太原鐵路運輸中級法院已做出另一則限制消費令,對象為帝海集團及童雲英,申請人為中鐵建設集團有限公司。
除此以外,緊鄰金興大廈的三晉大廈,也曾是迎澤大街上的知名爛尾樓,三晉大廈共分A、B、C、D四區,AC兩區即現在的三晉國際酒店及相關配套,基本完成建設及裝修,其亦曾為A股上市公司ST山水旗下重要資產,且最終亦被剝離上市公司。
為了盤活三晉大廈,十餘年間,包括太原財政局、晉商第一股、廣東金正、宋新梅等「紛紛入局」,但最終都鎩羽而歸。
資料顯示,從上市公司剝離後,三晉大廈運營主體太原市三晉大廈有限公司的大股東先後為宋新梅旗下的太原晉昇昌企業管理有限公司、太原市仙居園發展有限公司,而2019年則又變更為山西國投公司(現更名為「山西國資運營公司」)旗下的山西晉陽常茂股權投資合夥企業,法人代表則仍為宋新梅。
據了解,在太原鬧市區還有幾十處「爛尾樓」和閒置土地,共佔地近4000畝,爛尾的住宅數量也很龐大,原因莫過於決策、審批、資金鍊吃緊等因素,作為買房人,儘量挑選證件齊全的項目、選擇好開發商、多比較、少些盲目,才能避免遇上爛尾樓的悲劇。
來源:世界晉商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