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文梅
回望2020年,「最美逆行」、「共克時艱」、「脫貧攻堅」等或將成為許多人心中不可抹去的年度關鍵詞。對於中國公益來說,這同樣是驚心動魄的一年。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讓中國公益猝不及防地加入到這場抗疫之戰中。從個人、公益機構到企業,一點點匯成了一道洪流,成為抗疫之戰中一支特殊的力量。
抗疫給中國公益的2020年打下了特殊的印記。正如2008年汶川地震的公益覺醒被稱為中國「公益元年」,2020年也將成為中國公益成長史中的重要節點。
如果說抗疫是中國公益的主戰場之一,2020年的中國公益也活躍在國家發展的每一個主陣地上。
2020年11月,貴州省政府宣布,省內9個縣退出貧困縣序列。至此,國務院扶貧辦確定的全國832個貧困縣全部脫貧摘帽,全國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已經完成。在脫貧攻堅戰中,社會力量通過企業幫扶、扶貧捐贈、志願服務、社會工作等不同方式,發揮了重要作用。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之年,也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收官之年。作為中國社會發展和國民生活必不可少的重要元素,新時代公益慈善事業如何與國家發展戰略保持同步,中國公益慈善事業走過跌宕起伏的2020年。
疫情對企業公益的大考
2020年1月下旬,武漢因新冠肺炎疫情正承受著前所未有的壓力,眾多醫院乃至湖北全境醫療物資告急,正在疫情一線徹夜奮戰的醫護人員們,面臨著缺少防護、藥物、器械、食品的艱難境地。
與此同時,一批愛心款物正向武漢馳援。全國不少愛心企業及個人紛紛通過各種途徑捐贈款物,表達關懷。根據公益媒體統計,截至1月25日(正月初一)20時,全國大額捐贈款項已超26億元(包括各募捐發布平臺的相關項目),這其中還不含無法預估實際價值的物資捐贈,其中首批捐贈就過億的企業就近10家。
據2020年10月中旬發起的第十一屆「中華慈善獎」候選對象網絡投票顯示,為新冠肺炎疫情進行慈善捐贈的企業達139家,其中捐贈額達1000萬元以上的112家,這112家企業共計捐贈92.779592億元,其中現金及有價證券51.571938億元。以此計算,僅這112家企業的捐贈資金就佔到社會捐贈資金的八分之一以上。捐贈額在1000萬元至1億元的80家,1億元以上的32家。
實際上,企業家們在抗疫之戰中所做的遠非捐贈可以涵蓋。一批企業以自己的專長,在資源籌措、物流配送、日常的交通運輸、醫務人員的餐飲接送保障等方面都做出了貢獻。他們也是逆行者。
而在中國有效控制疫情之後,這些企業回到自己的主戰場,投入經濟復甦之戰。中國經濟最早實現了復甦,並成為2020年主要經濟體中唯一實現正增長的,企業家功不可沒。
2020年,除了對新冠肺炎疫情進行定向捐贈以外,許多企業還將目光聚焦於教育、扶貧等重點發展領域。
4月,萬科企業股資產管理中心與清華大學教育基金籤署捐贈協議,將其持有的2億股萬科股票捐贈給基金會。
9月,河仁慈善基金會宣布向福建、湖北、貴州三省捐贈14億元,助力扶貧、救災、醫療、教育等項目,其中福建省9億元,湖北省3億元,貴州省2億元。
11月20日,國務院新聞辦舉行「萬企幫萬村」民營企業家代表中外記者見面會。福耀集團創始人、董事長曹德旺表示,企業家賺了錢,就要承擔社會責任,體現義利兼濟,為中國社會和諧發展做出應有貢獻,這也是他堅持公益慈善事業的初衷。
據了解,自2015年10月,中國工商聯、國務院扶貧辦等共同啟動「萬企幫萬村」精準扶貧行動以來,全國已有近11萬家民營企業精準幫扶12.71萬個村,帶動和惠及1500餘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參與規模之大、幫扶範圍之廣、投入力度之強前所未有。
眾所周知,脫貧攻堅只是消除了絕對貧困問題,鞏固脫貧成果、推進鄉村振興、實現共同富裕,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而在此期間,企業和企業家的持續關注和鼎力支持是推動這項事業可持續發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災難中成長,打造公益組織品牌力
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後,社會組織的參與為抗擊疫情爭取了很多時間,也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一線抗疫需求和壓力。他們展開慈善募捐活動,為受疫情影響嚴重地區採購急需物資,提供資源對接和多種形式的志願服務。
在此期間,湧現出不少工作效率高、執行力強的公益組織。此外,還有許多平凡卻又偉大的公益人和志願者,在疫情最嚴重的時候,不顧感染的風險,依然穿梭在城市的各個社區,為大家送去急需的各類生活物資,他們的無私奉獻得到了社會公眾的由衷認可。
但同時,由於機構人員專業度欠缺、信息公開不及時以及真假信息混雜等多種因素,導致疫情期間社會公眾對個別公益組織產生質疑的聲音,無形中又一次損害了中國公益慈善行業的公信力。比如,武漢市紅十字會及湖北省紅十字會等組織在疫情發生後收到了大量資金和物資捐贈,但由於資金撥付慢、物資分發不及時,一度成為輿論焦點。正如媒體在疫情期間的調查顯示,接近60%的網友表示最關心的是公益組織的善款募集和使用情況。
就眼下來說,2020年因疫情導致的經濟形勢對公益組織必定會有較大影響,現實也對公益組織未來工作方向提出了更高要求:公益組織開展籌款和項目運作的同時,提高職業化和專業化的水平迫在眉睫。在此基礎上,公益組織才有可能將項目執行做實在、做到位,才有可能突破瓶頸,得到切實的提高和發展。
當然,公益組織職業化和專業化水平的提高絕非一日之功,需要政府、企業、捐贈人以及社會各界的呵護扶持。讓我們用心澆灌和培養這朵尚在萌芽期的小花,給予足夠的耐心和包容,等它慢慢長大。
慈善法規日趨完善,助推公益事業發展
回望時間日曆,我們欣喜地看到,2020年推出的一系列公益慈善政策法規,無疑已經成為中國公益事業的「助推器」和「加速器」。
5月,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表決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我國民事權利保護進入法典時代。《民法典》系統確立非營利法人的法律地位,將對健全社會組織法人治理結構,加強社會組織法人的引導和規範,促進社會治理創新產生重要影響,為公益事業發展規劃了一個全新的時代。
5月,財政部、稅務總局、民政部聯合發布《關於公益性捐贈稅前扣除有關事項的公告》。由此,慈善法規定的稅收優惠有了更為明確的執行措施,將有力促進慈善捐贈與慈善組織的發展。
7月至9月,全國人大常委會開展了慈善法執法檢查。10月15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張春賢向全國人大常委會作《關於檢查〈中華人民共和國慈善法〉實施情況的報告》。《報告》指出,慈善法實施促進慈善事業穩步發展,但目前還存在一些突出問題,建議反思短板不足,有針對性加以改進。這將促進慈善法的進一步完善,為慈善事業的發展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
10月,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通過《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建議》提出,「發揮第三次分配作用,發展慈善事業,改善收入和財富分配格局」。慈善事業將在實現共同富裕中發揮重要作用,新的發展機遇期到來。
12月,財政部公布《財政部關於修改<財政票據管理辦法>的決定》。公益慈善的捐贈票據作為財政票據的一種,同樣受到《財政票據管理辦法》的規範。《決定》的發布,將加速電子捐贈票據工作的推廣速度。
公益慈善事業是社會救助制度和兜底保障制度的有益補充,是實現社會第三次分配的關鍵要素。一個日趨完善的慈善和公益法律法規體系,規範的同時,更有鼓勵和引導的作用。這意味著公益慈善機構可以放心放手去做事,而稅前抵扣等制度性安排,一方面推動更多的普通人和企業心向公益慈善,與此同時,也可能為公益慈善機構獲得更多的善款和支持提供了持續的支持。
2021,中國公益求索之路
當我們告別2020,迎來2021,面對眼前這張充滿張力又亟待完善的中國公益慈善事業成績單,面對未來中國公益之路可能遇到的若干挑戰和考驗,讓我們保持初心,回歸原點,不妨多些設問,多些反思,多些期待——何為公益?公益的核心價值是什麼?公益是一個行業、一個領域、一些社會組織的事,還是全社會共同的價值設定?
身處社會大變革時代,中國公益必須直面和解決社會失衡和割裂等社會問題,匯集公眾意見,推動公共政策和制度創新,要從直接籌集資源、具體解決問題,向推動社會創新、改善公共政策方向擴展,從更深層次彰顯公益的社會價值和深遠意義。
中國公益慈善事業的啟蒙與教育是否已經完成?
提升公眾公益教育,推動思想解放等層面的工作必須步伐加快。促進業界與跨界人士了解和理解公益慈善的全球發展現狀和未來趨勢,超越簡單意義上施與受的公益慈善認知,追求形式與內涵的真正融合。
面對全球一體化的不斷推進,中國如何在具有國際共性的社會問題領域發揮積極作用?
公益慈善的國際化融合不斷加劇的今天,公益慈善需要全球化視野和心態。因而,在新冠疫情病毒尚未被消滅的後疫情時代,中國應擁有更廣闊的心胸,承擔更大的責任,在解決貧困、性別歧視、種族衝突、流行性疾病、環境汙染、恐怖主義等全球性問題方面發揮作用,凸顯貢獻。結合「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國際視野和發展思想,中國公益組織走出國門開展人道主義救援和國際發展援助成為必然,國際化人才建設和培養體系的建構與完善成為實現這一目標的重要基礎。
縱觀當下,中國正在成為全球網際網路公益慈善引領者,網際網路對公益慈善事業產生了廣泛而又深刻的影響,比如以騰訊、阿里、新浪等為代表的IT企業合力創造了全新的公益慈善基礎設施,改變了公益慈善主體之間的連接方式,擴大了公眾參與,拓展了資源空間。在2020年新冠疫情抗疫行動中,網際網路公益平臺也成為公眾了解和響應參與中國慈善公益組織行動的重要窗口,網際網路公益平臺和網際網路企業公益用行動造就了網際網路公益慈善形態的「中國樣本」,使之成為愈發重要的中國公益慈善力量。
放眼未來, 公益慈善行業亟須透明化、可信化變革,如何保證公益慈善行業透明化發展,重建信任機制,已然成為公益慈善行業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可以預見的是,區塊鏈技術因其去中心化、公開透明、信息可追溯、通過智能合約自動執行等優勢,可將公益慈善信任機制進行重構,正好對應性解決了傳統公益慈善項目的流程複雜和暗箱操作等問題,進而實現「全民公益」的美好願景。
新商業文明下,以商業手段解決社會問題必定會成為驅動中國企業持續成長與發展的下一個核心競爭力,值得欣喜的是,包括中國在內的全球許多國家已經不斷凸顯財經向善、商業向善的趨勢,商業與公益慈善事業的融合也必將成為未來社會發展的主流。
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強調:「向上向善的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休戚與共、血脈相連的重要紐帶。」
公益慈善事業的美好如陽光雨露,消弭風雪,撫平滄桑。
國民愛心奉獻的力量如銀河繁星,照亮他人,溫暖山河。
2021,讓公益與愛繼續與你溫暖相伴。
責任編輯:方鳳嬌 主編:文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