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蘊藏的「三至真理」:至天,至地,至人

2021-01-10 大有玄機張昀棠

夏至,一年之中白晝最長、太陽最高的一天。在中國的二十四節氣之中,夏至是最富有文化哲理的節氣之一,它完美地詮釋了老子的哲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夏至,不僅盛夏至,還至天、至地、至人,參透其中所蘊含的真理,即可頓悟天地人生。

一、至天:天法道,盛極則衰

天法道,何謂「道」?《周易》云:「一陰一陽之謂道。」道即為陰陽。

依據二十四節氣的氣候特徵,一年分陰陽,夏至一陰生,冬至一陽生。從夏至日起,陰氣生而陽氣始衰,此時開始白天越來越短,夜晚越來越長,直到冬至那天才開始逆轉循環。

以道家觀點,視天地、世間、人類為一個整體,天地也是一個會呼吸的活的生命體,萬物遵循同一個法則,也就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所提倡的「天人合一」。傳統文化中所講究的生存法則,就是「順天安命」。

生活在城市中的人,對節氣的感知並不明顯,對天時的敏感度也越來越低……可如果你到鄉下,就會發現節氣天時的生動表現。夏至過後,土牆房屋的牆壁開始發黴,表示陰氣來了,帶來了潮溼。尤其在南方,正值梅雨天氣,老式的房屋不僅發黴,蘑菇都會長出來。

夏至日,陰陽開始轉換,這就是道家哲學中「盛極則衰」之理。道家之眼看向的是天地自然,告訴我們的正是天道。

《尚書》有云:「滿招損,謙受益,時乃天道」, 中國傳統文化中忌諱做人做事太滿,正所謂「水滿則溢,月滿則虧;自滿則敗,自矜則愚」,這個道理放在現在也不過時,也是千百年來顛簸不破的真理。

在物質生活極其豐富的今天,很多人都過於追求「滿溢」的狀態,不懂得適時收手。

但卻沒明白盛極則衰的人生道理:凡事不可太過,學會知足才能常樂,話不說盡留餘地,福不享盡享將來。

「花未全開月未圓」才是生命的最高境界,既安心又有盼頭!

二、至地:地法天,物極必反

地法天,天道是「盛極則衰」,那麼地道又是什麼呢?

地道是「物極必反」!

夏至時節,大地上的陽之風物開始衰落,陰之風物則開始出現了。

中國古代將夏至分為三候:「一候鹿角解;二候蟬始鳴;三候半夏生。」

一候鹿角解:古人認為,麋與鹿雖屬同科,但二者一屬陰一屬陽;鹿的角朝前生,故屬陽;夏至日陰氣生而陽氣始衰,陽性的鹿角開始脫落;而麋屬陰,故在冬至日時,角才脫落。動物比我們更知天時。

二候蟬始鳴:雄性的知了,在夏至日後因感陰氣之生,也開始鼓翼而鳴。

三候半夏生:半夏是一種喜陰的藥草,因在仲夏的沼澤或水田中生長而得名,在炎熱的仲夏,一些喜陰的生物開始出現,而陽性的生物卻開始慢慢轉入衰退。

老子說:「天之道,損有餘以補不足。」如果說人生路上出現月滿則虧的結果,是因為我們不明天道;那麼物極必反帶給我們的正是一種彌補,讓我們重返陰陽平衡的道路。

漫漫人生路,很多事情看似是挫折與失利,其實並非壞事。換一個角度,以天道的眼光去看,「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在遭遇失敗,抑或進入低谷時,有智慧的人,不會悲傷痛苦,只會視作人生的轉機,正所謂「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三、至人:人法地,陰陽中和

順應天時,合應地氣,天人合一,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最高境界與人生追求。這一追求用兩個字來概括,便是「中和」。

中和是中庸之道的主要內涵,《禮記.中庸》曰:「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意思是:人的內心沒有發生喜怒哀樂的情緒時,稱之為中;而發生喜怒哀樂時,始終用中的狀態來節制情緒,就是和。中的狀態即內心不受任何情緒的影響、保持平靜、祥和的狀態,是天下萬事萬物的本來面目;而始終保持和的狀態,不受情緒的影響和左右,則是天下最高明的道理。

這也是古人把中庸解釋為「不偏不倚」的出處。古人言「聖人不動情」,即內心不發生喜怒哀樂的情緒,始終是安寧祥和的狀態,此為中的狀態。動情時,也始終用平靜的內心來控制情緒,不被情緒所牽引與左右,此即「真常須應物,應物要不迷」的修行目標。

中,於內含藏;和,於外和順;從更高的層面而言,中和就是陰陽兩氣的和諧。

從夏至開始,陽極陰生,陰氣居於內,此時一定要注重精神調整。《周易》認為:夏屬火,對應五臟之心,因此夏至之後重在養心。夏日炎炎,易讓人心煩意亂,而煩則更熱,從而產生很多精神方面的不良影響。俗話說「心靜自然涼」,要多靜休,排除心中雜念,此為夏至的「修心」中和之術。不讓情緒左右自己;而喜怒哀樂的情緒表現出來時,又都能恰到好處,這便是中正、平和的君子之風。

走中庸之路,行中和之道,此生必得圓滿!

四、結語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都說了,那何為「道法自然」?

「道法自然」可理解為「道即自然」,宇宙天地間,萬事萬物均效法或遵循「道」的「自然而然」的規律。所以天地人之和諧一體,就是大道,就是自然,即為天人合一!

對於我們每個人而言,順應自己身心的本性,合乎天地自然的規律,以陰陽二氣的中和為依歸,自在舒展地活著,就是最好的人生狀態。這便是夏至帶給我們的人生啟示!

相關焦點

  • 夏至:萬物至繁時
    夏 至 由 來 夏至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被確定的一個節氣。公元前七世紀,先人採用土圭測日影,就確定了夏至。據《恪遵憲度抄本》:「日北至,日長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極也。 中國民間把夏至後的15天分成3「時」,一般頭時3天,中時5天,末時7天。這期間我國大部分地區氣溫較高,日照充足,作物生長很快,生理和生態需水均較多。
  • 農曆二十四節氣之夏至:日至長而影至短,夏至有雨三伏熱
    二十四節氣表二十四節氣分別是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和大寒。夏至是二十四節氣當中的第十個節氣,也就是太陽達到黃經90°時,約在芒種節氣之後15天,是夏季的第四個節氣,一般每年在公曆6月20、21、22三天之中,2018年6月21日為今年夏至節氣。
  • 夏日北至,仰望最絢爛的星空(組圖)
    直射北回歸線中點,5000年首次  一碗麵,傳承千年的祭祀那麼美麗的星空在哪裡  在越來越接近夏至的時間裡,城市裡的氣溫不可抑制地上升,35℃、37℃、39℃,隨著溫度計上的水銀柱不斷向上攀爬,炎熱的盛夏早已猝不及防地開始了。  今天是夏至,你想好了這樣的熱烈之夏該如何度過嗎?嘗試和我們一起享受自然的夏夜吧!
  • 6月22日0時38分夏至已至 民間有吃涼麵習俗
    6月22日0時38分夏至已至 民間有吃涼麵習俗 2015-06-22 08:28:36來源:華西都市報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唐云云 夏至是陽極之至,陰氣始生。這一天,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到達一年的最北端,北半球的白晝達最長,而且是越北白晝越長,海南和黑龍江,白天時間差距可以達到5個小時。  華西都市報訊(記者 王浩野)懶懶的陽光,不時偷個懶躲在雲朵後面;嫩嫩的荷花,努力從浮萍中鑽出來露面。6月22日0時38分,夏至已至,這是24節氣中最早被確立的節氣,也是北半球全年白晝最長的一天。
  • 從2015年至2024年,連續10年「三伏」都是40天
    12日,長達40天的「三伏」正式登場,這也標誌著真正暑天的開始。天文專家表示,根據統計數據,從2015年至2024年,連續10年的「三伏」都是40天。「初伏」和「末伏」都是10天,「中伏」天數不固定。當夏至與立秋之間出現4個庚日時,「中伏」為10天;當出現5個庚日時,「中伏」為20天。
  • 2月12日至2月17日1號線老街至羅湖施工停運6天
    20日共9天延長全線網運營時間至24時。2月21日至28日共8天地鐵1號、3號、4號、5號、11號線將延長運營1小時。據悉,2021年春運時間為1月28日開始至3月8日結束,共計40天。春節放假時間為2月11日開始至2月17日結束,共7天。
  • 君子之交淡如水「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
    人與人之間相處,如何處理正常朋友的關係,往往見仁見智,「人至察則無徒」君子之交淡如水,我們怎樣對待呢?  成語云:「水至清則無魚 人至察則無徒」,用現在的白話來說就是:「水太清了,魚就無法生存,要求別人太嚴格了,就沒有夥伴。現在有時用來表示對人或物不可要求太高。
  • 恭迎大勢至菩薩聖誕 念誦大勢至菩薩心咒
    明天是2017年9月3日,農曆七月十三,是大勢至菩薩的聖誕。讓我們一起恭迎大勢至菩薩聖誕,一起來念誦大勢至菩薩心咒。《思益經》說:「我投足一處,震動大幹,及魔宮殿,故名得大勢。」大是所證之法身,以法身豎窮橫遍,故名大;勢是能證之般若,以般若智內破煩惱惑,外伏諸魔怨,故名勢;至是究竟義,即解脫德,以菩薩位鄰極聖,證近於佛故名至。
  • 冬至福至運至!這3個生肖好運將至!
    「天時人事日相催,冬至陽生春又來」  冬至 · 福至  冬至是24節氣中最早被制訂的一個,時間在每年的公曆12月21日-23日之間,古人認為自冬至起,白晝一天比一天長,陽氣回升,天地陽氣開始興起漸強,代表下一個循環開始,是大吉之日。
  • 佛教梵唄:大勢至菩薩真言和大勢至菩薩心咒
    大勢至菩薩,根據「觀無量壽經」記載大勢至菩薩以獨特的智慧之光遍照世間眾生,使眾生能解脫血光刀兵之災,得無上之力。因此,大勢至菩薩被認為光明智能第一,所到之處天地震動,保護眾生,免受邪魔所害。大勢至:音譯摩訶娑太摩缽羅缽跢。意譯作『得大勢』、『大精進』。略稱勢志菩薩、勢至菩薩。
  • 大勢至菩薩真言
    大勢至菩薩(梵Maha^-stha^ma-pra^pta,藏Mthu-chen-thob)淨土信仰中的重要菩薩。又譯作摩訶那缽、得大勢、大勢志、大精進,或簡稱勢至、勢志。為阿彌陀三尊之一,與觀世音菩薩同為阿彌陀佛的脅侍。
  • 南懷瑾老師:至真至善至美的一真法界
    唯有《華嚴經》所講的,認為這個世界無所謂缺陷,即使是缺陷,也是美的;這個世界是至真、至善、至美;是一真法界,萬法自如,處處成佛,時時成道。這也就是所謂的華嚴境界。《圓覺經》講的是一乘圓教,沒有所謂大乘、小乘之分,只有「見性成佛」,而且是無所偏的圓教。......
  • 何緣大勢至菩薩?
    堅力功德,今可還起,大地震動,雨須曼華;十方諸佛,已授汝記,當來得成,人天梵尊。 ——《悲華經》在漢地佛教信仰中,淨土法門一直佔據著重要地位,以西方三聖為代表的淨土法門亦成就了「家家阿彌陀,戶戶觀世音」的盛況,然,在三聖中,阿彌陀佛右邊,手捧蓮花那位菩薩,您可曾知道?
  • 【二十四節氣】冬至冬節,夜至長而晝至短。
    【二十四節氣】冬至冬節,夜至長而晝至短。唐、宋時,冬至是祭祀天、祖先的日子,皇帝要率領大臣到郊外舉行祭天大典;普通庶民百姓則要祭拜逝去的祖先。明、清時,皇帝要在冬至這天舉行祭天大典,謂之「冬至郊天」。文武百官要向皇帝呈遞賀表,相互之間也要投刺祝賀。所以,即便到了現在,南方的很多地方,外出的人,都要回家過冬至節,表示年終有所歸宿。
  • 1月20日起昆明至臨滄動車增開至4對
    雲南網訊(記者 夏方海)1月12日,記者從中國鐵路昆明局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昆明局集團)獲悉,自1月20日起,將進一步擴充大臨鐵路運能,昆明至臨滄動車每天將增開至4對,大理至臨滄將增開至5對。
  • 5.字源識字--至、到、倒(僅用拼音識字無法理解漢字的本義)
    1.誰會想到這三個字竟與生孩子有關?2.還告訴你怎樣接生?至(止zhì )是由土和育的省形結合而成的字。土指示地面;至的上部是育的省形「 」是子的倒立之形,折「 」表示園或弧,這裡指小孩子的圓頭,出生時頭向下先出;加點「 丶」指示孩子的頭已經離開子宮,出來了;橫「一」指示嬰兒出生後橫躺於產床上。至可表示孩子從出生到落地的過程。借「止」聲來補充「至」字的意義,說明孩子落地妊娠過程終止。至是個偏旁部首字,如到、倒、致、侄、郅、臻等。至的本義指孩子出生的過程。
  • ...元旦:2021年1月1日至3日放假,共3天。二、春節:2月11日至17日...
    一、元旦:2021年1月1日至3日放假,共3天。二、春節:2月11日至17日放假調休,共7天。2月7日(星期日)、2月20日(星期六)上班。三、清明節:4月3日至5日放假調休,共3天。四、勞動節:5月1日至5日放假調休,共5天。4月25日(星期日)、5月8日(星期六)上班。五、端午節:6月12日至14日放假,共3天。
  • 我們真的理解「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的意思嗎?
    「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是《大戴禮記·子張問入官篇》中的一句名句,也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句至理名言。其中,「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也成為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成語。然而許多人可能沒有注意到「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和「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的含義可能與大多數詞典的不同。《大戴禮記》張文儒的第65個兒子寫道:「……故君子蒞民,不臨以高,不道以遠,不責民之所不能。今臨之明王之成功,而民嚴而不迎也;道以數年之業,則民疾,疾者闢矣。故古者冕而前旒,所以蔽明也;統絖塞耳,所以弇聰也。故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
  • 情深不壽的兩大星座,用情至深至真,生命因此而脆弱不堪
    03、情深不壽之人 說實話,在adam的解盤生涯中,所遇到的用情至深至真之人,著實少了些,用十個手指頭都能數得多出來。 為什麼呢?我也說不清。或許,是我遇到的人,皆不是深情之人,或許,如今這個時代,人們都沉迷於對名利、物質的追求,已不再相信愛情。
  • 手骨軟如綿囊者,至富至貴.
    因為手骨軟如綿囊者,至富至貴。      就是說手軟得像綢緞一樣的人,日後必然富貴。是至富至貴,可不是一般的富貴,根據諸多搜集和經驗總結,擁有這樣的手的人,達到的富貴程度遠非常人能及了。有時候新聞裡會有這些人揮手的照片,你們可以觀察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