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一年之中白晝最長、太陽最高的一天。在中國的二十四節氣之中,夏至是最富有文化哲理的節氣之一,它完美地詮釋了老子的哲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夏至,不僅盛夏至,還至天、至地、至人,參透其中所蘊含的真理,即可頓悟天地人生。
一、至天:天法道,盛極則衰
天法道,何謂「道」?《周易》云:「一陰一陽之謂道。」道即為陰陽。
依據二十四節氣的氣候特徵,一年分陰陽,夏至一陰生,冬至一陽生。從夏至日起,陰氣生而陽氣始衰,此時開始白天越來越短,夜晚越來越長,直到冬至那天才開始逆轉循環。
以道家觀點,視天地、世間、人類為一個整體,天地也是一個會呼吸的活的生命體,萬物遵循同一個法則,也就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所提倡的「天人合一」。傳統文化中所講究的生存法則,就是「順天安命」。
生活在城市中的人,對節氣的感知並不明顯,對天時的敏感度也越來越低……可如果你到鄉下,就會發現節氣天時的生動表現。夏至過後,土牆房屋的牆壁開始發黴,表示陰氣來了,帶來了潮溼。尤其在南方,正值梅雨天氣,老式的房屋不僅發黴,蘑菇都會長出來。
夏至日,陰陽開始轉換,這就是道家哲學中「盛極則衰」之理。道家之眼看向的是天地自然,告訴我們的正是天道。
《尚書》有云:「滿招損,謙受益,時乃天道」, 中國傳統文化中忌諱做人做事太滿,正所謂「水滿則溢,月滿則虧;自滿則敗,自矜則愚」,這個道理放在現在也不過時,也是千百年來顛簸不破的真理。
在物質生活極其豐富的今天,很多人都過於追求「滿溢」的狀態,不懂得適時收手。
但卻沒明白盛極則衰的人生道理:凡事不可太過,學會知足才能常樂,話不說盡留餘地,福不享盡享將來。
「花未全開月未圓」才是生命的最高境界,既安心又有盼頭!
二、至地:地法天,物極必反
地法天,天道是「盛極則衰」,那麼地道又是什麼呢?
地道是「物極必反」!
夏至時節,大地上的陽之風物開始衰落,陰之風物則開始出現了。
中國古代將夏至分為三候:「一候鹿角解;二候蟬始鳴;三候半夏生。」
一候鹿角解:古人認為,麋與鹿雖屬同科,但二者一屬陰一屬陽;鹿的角朝前生,故屬陽;夏至日陰氣生而陽氣始衰,陽性的鹿角開始脫落;而麋屬陰,故在冬至日時,角才脫落。動物比我們更知天時。
二候蟬始鳴:雄性的知了,在夏至日後因感陰氣之生,也開始鼓翼而鳴。
三候半夏生:半夏是一種喜陰的藥草,因在仲夏的沼澤或水田中生長而得名,在炎熱的仲夏,一些喜陰的生物開始出現,而陽性的生物卻開始慢慢轉入衰退。
老子說:「天之道,損有餘以補不足。」如果說人生路上出現月滿則虧的結果,是因為我們不明天道;那麼物極必反帶給我們的正是一種彌補,讓我們重返陰陽平衡的道路。
漫漫人生路,很多事情看似是挫折與失利,其實並非壞事。換一個角度,以天道的眼光去看,「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在遭遇失敗,抑或進入低谷時,有智慧的人,不會悲傷痛苦,只會視作人生的轉機,正所謂「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三、至人:人法地,陰陽中和
順應天時,合應地氣,天人合一,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最高境界與人生追求。這一追求用兩個字來概括,便是「中和」。
中和是中庸之道的主要內涵,《禮記.中庸》曰:「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意思是:人的內心沒有發生喜怒哀樂的情緒時,稱之為中;而發生喜怒哀樂時,始終用中的狀態來節制情緒,就是和。中的狀態即內心不受任何情緒的影響、保持平靜、祥和的狀態,是天下萬事萬物的本來面目;而始終保持和的狀態,不受情緒的影響和左右,則是天下最高明的道理。
這也是古人把中庸解釋為「不偏不倚」的出處。古人言「聖人不動情」,即內心不發生喜怒哀樂的情緒,始終是安寧祥和的狀態,此為中的狀態。動情時,也始終用平靜的內心來控制情緒,不被情緒所牽引與左右,此即「真常須應物,應物要不迷」的修行目標。
中,於內含藏;和,於外和順;從更高的層面而言,中和就是陰陽兩氣的和諧。
從夏至開始,陽極陰生,陰氣居於內,此時一定要注重精神調整。《周易》認為:夏屬火,對應五臟之心,因此夏至之後重在養心。夏日炎炎,易讓人心煩意亂,而煩則更熱,從而產生很多精神方面的不良影響。俗話說「心靜自然涼」,要多靜休,排除心中雜念,此為夏至的「修心」中和之術。不讓情緒左右自己;而喜怒哀樂的情緒表現出來時,又都能恰到好處,這便是中正、平和的君子之風。
走中庸之路,行中和之道,此生必得圓滿!
四、結語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都說了,那何為「道法自然」?
「道法自然」可理解為「道即自然」,宇宙天地間,萬事萬物均效法或遵循「道」的「自然而然」的規律。所以天地人之和諧一體,就是大道,就是自然,即為天人合一!
對於我們每個人而言,順應自己身心的本性,合乎天地自然的規律,以陰陽二氣的中和為依歸,自在舒展地活著,就是最好的人生狀態。這便是夏至帶給我們的人生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