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馬市,山西省西南部的一個小縣城。早在7000萬年前,就有人類在此繁衍生息;春秋時曾為晉國古都,其經濟文化地位亦可見一斑。然而,輝煌的歷史只是談資。於我而言,它還有一個深沉厚重的名字——故鄉。
我18歲讀大學離家,如今已有11載。十年廣州,近半年在成都,距離故鄉都是千裡之外。無論路途有多遙遠,每年春節,必須回家。那裡有我最親愛的父母家人,還有忘不了的故鄉味道。
除夕夜的飯桌上,家鄉味道來了個大集合。油糕,是每年都會出現的,也是最具山西特色的一味。
回家太晚,沒能看到家人製作油糕的過程,只能靠75歲的姥姥講述了。
「油糕是用黍米做的,粘粘的。」從原料開始,這道美食就飄著濃濃的黃土高坡味兒。黍米又叫黃米,是古代五穀之一,顆粒比小米略大,有粘性。黍米生長在中國北方地區,以山西北部地區的最為優質。
「黍米磨成面,用涼水和好,上鍋蒸。」姥姥說。半小時後,蒸好的黃米出鍋晾涼,搓成條,揪成劑子,再擀成包包子大小的面片,裡面包上調好的紅豆沙餡,一個油糕就做好了。
「油糕我從小就吃,我們那地方不產小麥,過年吃上一頓油糕,就是改善生活了。」姥姥出生在山西東北部的昔陽縣,黍米是那裡主要的糧食作物。除了油糕,還有棗糕。「蒸鍋里舖一層黍米麵,再鋪一層棗,上了氣,再鋪一層面、一層棗,至少要鋪八九層。」姥姥說,「太麻煩了,現在都不做了。」
「現在家裡都吃上白面了,這黍米做的油糕才更稀罕。」小時候每年春節,姥姥都會親自做油糕。如今她老人家年歲已高,做糕的活傳到了大姨和媽媽手中。無論怎樣,這道傳統美食,從沒在家裡的餐桌上消失。
大年三十這天,全家老小在我家聚齊,四世同堂,共十四口。為了奉上一桌完美的年夜大餐,午飯後,爸媽就在廚房忙活起來。拌涼菜、燉排骨、炸雞翅、蒸鯧魚……
下午4點過,油糕下鍋。熱油與澱粉的結合,讓油糕的淺色外皮變成金黃,味道既軟糯又香甜。
今年的年夜飯,還融合了四川味——臘肉。臘肉煮好切片,和茶樹菇煸炒
下午5點,飯菜上齊,十四人上桌,準時開宴。
姥姥今年75歲,四個孫兒都已工作,常年在外。一年中,也只有在過年這個難得的日子裡,所有子孫、甚至曾孫女,能夠圍繞在她的身邊。無論一年過得如何,除夕夜的飯桌上,留存的只有喜樂與團圓。
封面新聞記者 曹菲 山西侯馬攝影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