濃濃傳統年味!農家土灶蒸裝糕 祈願生活節節高

2021-01-08 東方網

原標題:視頻|濃濃傳統年味!農家土灶蒸裝糕 祈願生活節節高

  「有錢沒錢,蒸糕過年」,新年吃糕是不少地方的傳統習俗,南北同風,寓意著生活美滿,一年高過一年。以前家家戶戶都會在新年之際,自製糕點,現在這種傳統已日漸式微,不過在一些農村地區,不少家庭都還保留著自製糯米糕,迎春過年的老傳統。隨著春節來臨,村民們又開始為蒸糕過年做起了準備,這農家的土灶臺上也再次升騰起了濃濃的傳統年味來。

  一大清早,青浦區練塘鎮聯農村村民徐巧梅家的灶頭間裡已經是一派忙碌的景象。徐大姐是附近有名做糕能手,他們家做出來的糯米糕不僅香糯有韌勁,又不粘牙,附近不少村民到來春節都會拜託徐大姐做地道的農家糯米糕。

  據介紹,在上海農村地區這樣的農家糯米糕也被稱為「裝糕」,村民們說,做裝糕是祖祖輩輩留下的傳統,裝糕不僅保存時間比較長,能夠用於招待春節期間上門的親朋好友,而且由於糕和高是諧音,同時也寓意著來年的生活蒸蒸日上,節節高升。

  裝糕的糕粉是由浸泡過的糯米碾磨成的水磨粉,加上適當比例的粳米粉,然後在模具內先鋪上一次糕粉,再加入豆沙等餡料,然後在覆蓋一層糕粉,把粉刮平,然後撒上適量的糖,端到土灶臺上用旺火將其蒸透定型。別看這裝糕的製作看起來簡單,但是要做到香甜軟糯又不粘牙,還真有不少講究。

  此外,火候對對蒸糕也十分重要,裝糕放進蒸籠以後隔水蒸,要迅速往爐膛裡添加柴火,保持旺火的火力至少十分鐘以上,這樣做出來的裝糕會帶有農家土灶特有的柴火香。

  徐巧梅介紹,用高壓鍋蒸裝糕對於市區的市民來說,不失為一種可行的方法。而且裝糕的形狀、大小、顏色、配料可以都根據自己喜好,自行搭配,找到最適合家人的口味。說著徐巧梅拿出另外一套模具,演示了另一種圓形裝糕的製作方法。

  據介紹,除了常見的豆沙餡外,還有芝麻、豬油、蓮蓉、椰蓉、五仁、百果等也都可以成為裝糕的餡料,裝糕的形狀可以自由選擇,市面上有不少做糕的模具可供選擇,圓的、方的、五角星形、花朵形狀的都有。

相關焦點

  • 農村土灶,被專家要求拆除,到底是為了什麼?
    燒土灶「燒飯」是農村居民的傳統習俗,在農村已經有幾千年的歷史了。作物秸稈、樹葉、枝條、玉米芯、花生殼等都是很好的"燃料",不僅價格低廉,而且"土煮"的飯菜更香。但今天,有專家建議,農村應該全面禁止使用土灶,這到底是為什麼?
  • 鄉村的年味,過的就是個情味
    01、臘貨#人文#冬至進九,有的農家便開始殺豬宰鵝,殺雞宰鴨,而後醃臘。那些年,家家戶戶都耕種田地,有糧,自然得看些豬雞鵝鴨,為年而備。年味,年味,沒點臘貨叫個什麼年呢?親戚六眷來了拿什麼饗客?香,是美食的頭等要素,色不正則不香,香不濃則味不佳。農家生活總祈盼老天爺垂佑——五穀豐登靠風調雨順,六畜興旺靠氣候平順,這曬臘貨也不例外,也賴天助。倘遇陰雨或是飄雪,得等老天爺露笑臉時再起滷曝曬,只是,或燒或蒸前得入水浸漂,漂出那多漬入的鹹味。
  • 過年不吃糕,如何節節高丨愛申活暖心春
    過年不吃糕,如何節節高丨愛申活暖心春 2020-01-28 15:0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臘月二十三朱仙鎮啟封故園將舉行祭灶神巡遊儀式 回歸濃濃年味
    農曆臘月二十三,是傳統小年,這一天,啟封故園將舉行盛大的年文化節開幕儀式,因為當天是我國傳統的祭灶神日,現場還舉行傳統祭灶神巡遊儀式,讓您一同回味消失已久的民俗及濃濃年味。小年並非專指一個節日,由於各地風俗,被稱為小年的節日也不盡相同。
  • 【元旦手工】100多款超人氣新年創意手工,年味濃濃~
    新燈 年籠 紅火火的燈籠,象徵新年的喜氣,不論將它掛在哪裡,都會營造出濃濃的過年氣氛,快來做些年味十足的燈籠掛起來,裝飾春節的家
  • 迎財運、聚財氣、拜財神,來中國第一水鄉,祈願新的一年財源滾滾
    是誰說江南沒有年味的?那是你沒去對地兒。 不久前和幾個朋友去了蘇州周莊的香村·祁莊,這裡家家戶戶貼對聯、貼窗花、貼福字,紅紅火火。
  • 喜慶的爆竹聲沒有了 真正的年味就是濃濃的人情味
    其中,「年味」是一個重要話題。有人覺得,喜慶的爆竹聲沒有了,年味有些不足。實際上,民俗是在推陳出新中發展的。「爆竹一聲除舊」,確是春節的一種傳統民俗,它的產生,源於農耕時代,既寄寓著當時人們用以驅魔避邪的願望,也適應當時人口稀少、居住分散的狀況,可以增添熱鬧喜慶氣氛。
  • 10米巨幅春聯亮相鎮江西津渡 帶來濃濃年味
    「攬勝西津渡,正春意盎然,收來詩畫三千卷;憑欄北固樓,嘆雲帆浩蕩,賦得江山第一流。」拿點對聯回去喜慶,有年味,真的很好。」   現場市民熱情高漲久久不散,兩個多小時的活動,書法家和書法高手們幾乎一刻也不得閒。省書法家協會會員吳行春表示:「用我們的一技之長寫福送春聯,為大家送去溫暖,是很有意義的活動。」
  • 【年味兒】蒸蒸日上,即墨花餑餑蒸出濃濃年味兒
    【年味兒】蒸蒸日上,即墨花餑餑蒸出濃濃年味兒 2021-01-15 17:3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炸油糕 節節高 除夕飯桌上的山西年味
    「油糕我從小就吃,我們那地方不產小麥,過年吃上一頓油糕,就是改善生活了。」姥姥出生在山西東北部的昔陽縣,黍米是那裡主要的糧食作物。除了油糕,還有棗糕。「蒸鍋里舖一層黍米麵,再鋪一層棗,上了氣,再鋪一層面、一層棗,至少要鋪八九層。」姥姥說,「太麻煩了,現在都不做了。」「現在家裡都吃上白面了,這黍米做的油糕才更稀罕。」小時候每年春節,姥姥都會親自做油糕。
  • 別開生面的「年味」體驗!大足區青少年宮開展特色校外實踐活動
    {"title":"別開生面的「年味」體驗!,1月3日,重慶市大足區青少年宮組織40餘名學員到拾萬鎮五彩稻田開展了「濃濃年味,永久傳承」暨關愛留守兒童綜合實踐活動。什麼是年味?年味是一對紅紅的對聯兒年味是一聲聲的爆竹鞭炮年味更是一桌熱騰騰的團圓飯年味還是什麼?
  • 新春大吉,濃濃年味帶回家
    如果不趕個集、逛個街,就不叫完整意義上的過年,很多人抱怨現在年味淡了,卻不知道變淡的原因正在於此。恒基廣場上的新春大集,讓我們把濃濃的年味帶回家。小時候跟著大人趕集,緊緊地拽著大人的衣角,興奮地盯著街道兩旁地攤上各種吃的玩的,巴望著大人多買幾樣。
  • 30年老師傅教你包出好吃農家大包子,能吃三個算好漢
    30年老師傅教你包出好吃農家大包子,能吃三個算好漢切記!地道農家大包子,30年面點老師傅揭秘,這樣調餡才好吃這次的活動是百城百味,讓我想起了我們家鄉的大包子。我們飯店門口是一家當地老字號包子鋪,據說已經開了三十多年了。招牌也不夠響亮,入口門框上面有一張舊木的牌匾還算醒目,上面只有五個大字,「農家大包子」。
  • 大紅燈籠高高掛,濃濃年味亮出來
    在中國傳統習俗中,每逢佳節便張燈結彩,這裡的燈指的就是燈籠,它是喜慶的象徵,是節日必不可少的點綴。中國燈籠,又被稱為燈彩。早在公元八世紀的唐朝就有使用燈籠的記錄。每年喜慶的節日裡,人們都掛起象徵團圓意義的紅燈籠,來營造喜慶的氛圍,期許著來年能夠紅紅火火、闔家團圓。今天給大家介紹的是安奇樂易旗艦店的植絨大紅燈籠,外觀、材質、做工、性價比都超值哦!
  • 這篇《社日》描寫農家生活生動活潑,富於濃鬱的生活氣息
    王駕(生卒年不詳),唐河中(今山西永濟)人,字大用,號守素先生。大順元年(890年)進士,授校書郎,官至禮部員外郎。與司空圖、鄭谷為詩友。《全唐詩》存其詩六首。我國古代春秋季節有兩次例行的祭祀土神的日子,分別叫作春社和秋社。在古代以農業為主的我國,春社和秋社不僅是人們祈盼風調雨順、人壽年豐的節日,也是人們聚眾遊樂,集會競技,歡宴社交的大好日子。
  • 2020年臘八節微信說說句子有哪些?適合臘八發的說說祝福語
    2020年臘八節微信說說句子有哪些?今天是2020年臘八節,適合臘八發的說說祝福語你準備好了嗎?整理2020你那臘八節微信朋友圈經典說說句子和簡訊祝福語,趕緊發給你的領導客戶、親朋好友吧!臘八臘八,過了臘八就是年,期待新年的到來!》》》推薦閱讀:臘八節傳統臘八粥的做法是什麼?
  • 農村土灶上的大鐵鍋的6印、8印、10印,是什麼意思,印指的是什麼
    以前農村人在蓋房子時,都會在家裡廚房建兩個土灶,土灶分為一大小小,修完土灶後便將大鐵鍋也固定到土灶上,大土灶上的鐵鍋多是固定的,幾乎不會搬動,小土灶上的鐵鍋可以根據需要換成鐵鍋或者是鋁鍋。以前人們區分大鐵鍋的大小時會用到印,比如常見的6印,8印,10印,那麼這個一「印」指的是什麼呢?
  • 超熱韓劇廚房秀 韓國人氣女演員廚房生活(組圖)
    被「韓流」洗禮了N年,也逐漸看出了些門道。韓劇最擅長從家長裡短及瑣碎的日常生活中來發展劇情,拖沓的劇情和平凡的對白,也曾經飽受詬病,但韓劇仍然有不少擁躉,我也曾是粉絲之一。我想,韓劇最徵服我的,就是劇中散發的濃濃溫情及誠意。沒有誠意,韓劇舊不成其為韓劇,劇中的客廳和廚房也就沒什麼看頭了。
  • 盛世夕陽美 濃濃敬老情丨我縣舉辦2020年重陽節文藝晚會
    盛世夕陽美 濃濃敬老情丨我縣舉辦2020年重陽節文藝晚會 www.panzhihua.gov.cn     發布時間:2020-10-27      選擇閱讀字號:[ 大 中 小 ]     閱讀次數:
  • 寧夏這款國潮風葡萄酒重慶受追捧,濃濃中國味道,看了想過年…
    她心裡的中國葡萄酒要有家的味道、團圓的味道、中國獨有的年味,帶著煙火氣息,能為大家傳遞喜慶祝福之意。當天,「玖禧年」帶著濃濃的中國傳統文化及時尚潮流元素隆重登場。這是新派插畫家根據中國人最熟悉的喜慶熱鬧生活場景創作,我想做得是中國特色的葡萄酒,有態度有溫度的酒莊。 「80年代,當一瓶葡萄酒在過年時被擺上餐桌,全家人不知從何下手打開,父親動用了各種工具,倒出一杯帶著木塞碎屑的葡萄酒,我說真難喝,誰也沒想到有一天我成為葡萄酒的推廣大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