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老戰士紀念碑前佇立

2020-11-25 濟南時報
  

老戰士向紀念碑敬禮。(本報記者 蘭萃 攝)□王 川
  編者按 中國人民解放軍山東老戰士紀念廣場位於長清區孝裡鎮龍泉官莊南側的山東人文紀念園內,由中共山東省委老幹部局與山東福壽園共同投資興建,佔地6000多平方米,其主體部分是一道全長72.6米的老戰士紀念牆。紀念牆的中間是一組大型浮雕,兩邊是以「軍」為單位的老戰士名單。紀念牆刻有12個在山東誕生或由山東部隊為主組建的軍及12個軍首任軍首長的姓名和部隊簡要戰史。在各部隊番號下,鐫刻著該部隊老戰士的名字。
  清明前夕,20餘位作家來到中國人民解放軍山東老戰士紀念廣場採風,感受春天盛景,為新時代而歌。濟南作家王川寫下了《在老戰士紀念碑前佇立》一文,以緬懷先烈,追古懷遠。
  福壽園。似乎沒有更合適的名字以一種吉祥的祝福獻給永生。時間因而具備了與生命同行的永恆性。那些人並沒有離開,而是被光陰推送到了我們看不見的地方——遠方,或者高處。他們或許已經匯入發光的星系。在地球上,我們即使眺望或仰望,也看不到他們的背影。
  紀念碑上留下了他們名字,一個個與形象分離的符號,我們再不能將他們合二為一。眾多的筆畫在這裡休止、堆砌,那曾經一次次被呼喚過的——那些急促的、悠長的、高亢的、深切的、以各類方言託起的發音,曾讓他們回眸、傾聽、佇立、回應,擁有生命的表情定格於無數個瞬間,無論是歸來還是離去,無論是相逢還是話別,無論是喜出望外還是淚流滿面,無論是在愛著還是在痛著……至少,這些鏨刻的名字曾以一道目光與所有的呼喚相遇。
  如今,名字已然失去了身份,那些通過空氣、穿過空間抵達的呼喚已經消失,像密集的流星雨,倏然穿過夜晚的宇宙;或仍存在某個人的心裡,如仰望星河的祈禱,如持續的想念與默念。我知道,這些名字所代表的那些人,像眾多參與過歷史塑造的人一樣,以龐大的群體說明著歷史書寫的難度和人類記憶的難度,面對諸多的無解,一座龐大的紀念碑是多麼乾淨、明亮,仿佛一切都可以歸之於最終的簡單,儘管普魯斯特曾言:「歷史隱藏在智力所能企及的範圍以外的地方,隱藏在我們無法猜度的物質客體之中。」我還是想走近一步,觸摸他們陡然定格的一生,想像所有不同的年齡歸於石碑聳立的那一刻。那一刻,所有的猜度都喪失了意義,歷史關上了一道大門。
  我知道,還有稀少的健在者,名字也被刻在上面。他們預知或預支了自己的歸宿,他們曾經是那龐大的隊伍中的一員,奮鬥也罷,犧牲也罷,他們曾以一個都不能少的整體確認自己的存在,如今依然如此。我相信,這就是生命最重要的記憶。記憶如此堅韌,沒有一個人會被排除在外,他們中的每一個都是所有人,他們所有人都是其中的每一個。他們無法分離,即使一抔泥土劃定了生死之界,他們依然可以彼此證明、彼此確認、彼此擁有、彼此融合。所謂生死離別,不過是他們早就約定過的默契,誰先誰後都沒有太多的關係。他們活在時間之間,活在歷史之間,此後依然活在這片園林之間,共同經歷無數個春夏秋冬、風雨際會,在有限的空間內,走過沒有盡頭的時間。
  他們在戰火烽煙中行走,沒有誰比他們走的路更多、更長、更難,甚至在中途倒下。他們遠離故土,但他們走過的地方都是故土。有時候,他們會在異鄉停下來,躺在夜晚的大地上夢見家鄉,醒來,又在鄉親的目送中感到腳下分明正是家鄉的泥土,薺麥青青、蛙鳴處處、高粱穗紅、蘆荻雪飛……他們到處看到家鄉的美景,那些被毀滅過的,那些在毀滅後再度復活的。於是,泥土成了最重要的事物,是牽掛,是養育,是來路,是懷抱,也是歸宿,如母親,如她的肌膚,散發著熟稔的味道與體溫,如歌如詠,如泣如訴。
  沒有一種儀式莊重如捧起一把泥土,慢慢撒入祭壇。在這裡,在石面寬展的紀念碑前,我看到棕紅色大理石質的故土壇和30座淺粉色徵戰壇,五色的泥土來自他們走過的山川、灑過血的大地、開過花的墓園、憶念過的故裡,它們遠道而來,匯聚於此,彼此交融、滲透,甚至慢慢褪卻原初的色澤,變得堅硬而沉寂,被石板和玻璃永久封存,不再被雨水澆灌,被奔瀉的水流攜裹,坍塌,散失,從一棵樹抵達另一棵樹,從一叢草抵達另一叢草,從一座山抵達另一座山。它們回歸了最終的棲息地,與一種心念膠合在一起。它們曾被親人的手掌焐熱,每一個分子都貼近過皮膚下面流淌的血液和脈搏,那血液和脈搏是他們生命的延續。那些泥土是從他們的腳下或身下捧起,歸入永恆的封藏。即使腳印隨即消失,身軀很快風化,泥土及其封存的密碼也能見證記憶與歷史,見證時間與生命,並在春天一次次被喚醒。
  是的,草木依然枯黃、沉睡,但早春的玉蘭正含苞待放,二月蘭和紫花地丁已綻開它們謙遜的花瓣。綠柳才黃,春風駘蕩,三面環山的福壽園正被春天的手掌輕撫,伴著無聲的呼喚,山谷與大地已經遍布萬物萌動的回音。
  我感到,九頂蓮花山環繞的空間裡,時間之流分作兩種樣態、一部分靜止、棲落在巖石、泥土、墓碑、天空之上;一部分伴隨我的腳步,穿行於草木、花朵、溪流和呼吸之間。一部分已經永恆、合攏,一部分正在生長、打開。
  還有,一部分想念,在這裡撒下一枚枚種子,在明天,在久遠的未來,以一片不倒的葳蕤絢爛於你的視野,無論是回眸還是眺望,它們都在那裡安靜地等候。
2019年3月19日於濟南歷下皇亭

相關焦點

  • [特別報導]觸摸崢嶸歲月——江漢日報紀念碑誕生記(圖)
    回到幾十年前戰鬥過的地方,老報人的腳步也變得輕快起來從尋訪遺址、選址建碑到紀念碑落成揭幕,在將近一年的時間裡,我們一次又一次走近雙河,走近那段歷史,觸摸那段崢嶸歲月。當我們最終佇立碑前時,才驀然發現,54年來,《江漢日報》的血脈一直在《湖北日報》湧流,她有力跳動著的脈搏一刻也未曾停息。她,就是湖北日報的根!
  • 抗美援朝老戰士70年後見到了戰友……
    兩位老戰士,曾在抗美援朝戰場上並肩作戰,時隔70年,在2021年的元旦在中國軍視網特別直播活動中,兩位老戰士相見了。高萬功、古文正兩位老戰士,是我們尋訪到的英雄。在2021年元旦這天, 兩位曾在朝鮮戰場上並肩作戰的老英雄,在中國軍視網特別直播活動中相見了。
  • 《美國紀念碑谷風景》笑面虎-聯合拍攝
    美國紀念碑谷風景【高清圖第1幅】本作品是來自寧波業餘攝影師烏女士在有著攝影聖地的鄂州區域拍攝美國紀念碑谷風景【高清圖第2幅】本作品是來自海南業餘攝影師伍女士在有著攝影聖地的河北區域拍攝美國紀念碑谷風景【高清圖第3幅】本作品是來自大連業餘攝影師寧女士在有著攝影聖地的寧波區域拍攝
  • 2014蘋果設計獎揭曉 《紀念碑谷》《小3傳奇》入選
    在剛不久前結束的WWDC上,蘋果除了介紹了旗下最新系統OSX Yosemite以及iOS8之外,同時也公布了2014年蘋果設計獎的獲獎作品,其中獲獎的遊戲有5款,分別是Blek《手指畫線》、DEVICE 6《6號裝備》、Leo’s
  • 【方志四川•影像】雅安解放70周年老戰士影像(一)
    【方志四川•影像】雅安解放70周年老戰士影像(一) 2020-11-24 07: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紀念碑谷烏鴉人是誰 烏鴉人背景詳細解析_紀念碑谷_18183手遊門戶
    在遊戲紀念碑谷中,烏鴉人是一個什麼樣的角色?是好的壞的?烏鴉人的背景是什麼?今天18183小編就將和大家一起來聊聊紀念碑谷中關於烏鴉人的那些事兒!
  • 萊州熱心市民捐出民國紀念碑(組圖)
    李文介老先生教書育人、關愛學生,一生桃李滿天下,去世之後,學生們出資為他建了這塊紀念碑。紀念碑的材質是漢白玉,碑高2米左右,寬70公分,厚20公分。這麼多年來,雖然碑體曾被人挪用,但經返還後李成娥的祖輩、父輩們一直都認真保護著。父親曾囑託李成娥,如果這塊兒碑有保存價值的話,一定要將其捐給國家,如今,李成娥將其捐給市博物館,也是完成了父親的遺願。
  • ...所社區開展革命生日、歲月留痕為抗美援朝老戰士過生日慶重陽...
    今年10月25日是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10月21日下午,小寨路街道212所社區開展「革命生日、歲月留痕」為抗美援朝老戰士過生日、慶重陽主題活動,聆聽抗美援朝老兵講述過去的故事。參加活動的老戰士有:第一批入朝的中國人民志願軍戰士,曾參加軍遇裡戰役、雲山戰役等五次戰役,1948年作戰於遼南丹東一帶,時任40軍司令部作戰參謀,現已88歲高齡的於得水;參與朝鮮建設
  • 老戰士範明理:「我們是新四軍,打日本鬼子不畏懼」
    人民網南昌8月31日電 (肖成)雖然已經過去這麼多年,但是談起新四軍抗擊日本侵略軍的歷史,老戰士範明理依舊記憶猶新。 範明理現年92歲,1941年5月入伍,是原新四軍5師13旅38團看護長、醫助。範明理回憶:「當時,日本鬼子打到家門口了,為了抗日,我參加了新四軍。當時新四軍規模不算大,但是我參加幾天後,就逐漸增加好多人。」
  • 香港烏蛟騰舉行「勿忘九一八」 抗日英烈紀念碑公祭活動
    今天(18日)下午,香港烏蛟騰舉行以「勿忘九一八」為主題的抗日英烈紀念碑公祭活動。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活動現場,參與的愛國人士奏唱國歌、向英烈紀念碑默哀、三鞠躬,並向英烈紀念碑敬獻花圈。之後呼喊「勿忘九一八」「銘記歷史」等口號,現場氣氛熱烈。
  • 在奇維塔泰戰役中,特別設立的一個紀念碑是什麼樣的
    在奇維塔泰戰役中,特別設立了一個紀念碑,按照一定規格精心設計,面積大概有一棟50層的房子那麼大,年代據說是古代的禮儀之邦。以前的房子外觀比較簡單,顯得比較笨重,在現代城市中很難看到,一經修建完成就珍藏在紀念碑中,不願意被清除。
  • 67年前,94噸的人民英雄紀念碑碑心石,是如何從山東運到北京的?
    北京天安門廣場最具代表性的,除了天安門外其實還有一個建築,那就是屹立在廣場中心的英雄紀念碑。1952年動工的英雄紀念碑重達103噸,耗時6年建造完成。而建造過程中最難的一步不是雕刻打磨,也不是設計施工,而是將94噸的碑心石從山東運往千裡之外的北京。
  • 永泰麒陽村麟瑞塔巍然佇立 激勵後人讀書重教育
    福州新聞網5月3日訊(福州日報記者 張鐵國/文 鄭帥/攝 通訊員 董揚潔)在永泰縣大洋鎮麒陽村後卞村口,一座5層六角形全木結構的古塔巍然佇立,鎮守一方。  該塔叫麟瑞塔,是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據史料記載,它建於明萬曆年間(1595年前後),由鄢氏八世祖火爰公首倡建成,如今已有400多年歷史。塔高22米,底層周長42米,佔地400平方米。
  • 兩位抗美援朝老戰士70年後相見,他們還有一個未了心願
    兩位抗美援朝老戰士70年後相見。他們還有一個未了心願,那就是尋找兩位戰友,信息分別為:張斌, 95歲左右,浙江杭州一帶人,入朝作戰時為20軍政治部幹事,1970年前後任20軍58師173團政委,後任59師政治部副主任。李金山,大概1927生人,河南人,1947 年參軍,26軍78師234團一營三連。1951年春在391高地阻擊戰中失去右胳膊。
  • 一九四九年九月三十日,毛澤東主席在人民英雄紀念碑奠基儀式上宣讀...
    一九四九年九月三十日,毛澤東主席在人民英雄紀念碑奠基儀式上宣讀碑文(實況錄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