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固的巴甫洛夫大樓,勝利的背後,是蘇軍不屈不撓的戰鬥精神

2021-01-16 天川歷史

作為二戰史上的代表之戰,位於伏爾加河畔的史達林格勒(今伏爾加格勒)保衛戰絕對可以說是當中的翹楚。雖然歷經幾十年的演變,當年浴血奮戰的戰場早已不復存在,但在城市的每一處戰爭遺址上,人們依然能感受到蘇德兩軍刺刀見紅的激烈場面。

這當中,位於城市列寧大街和蘇維埃路的巴甫洛夫大樓遺址更是這座英雄城市的最好代表。78年前的1942年,就在這座大樓中,24名蘇軍士兵用58天的堅守,最終贏得這場偉大戰役的最終勝利,而這座大樓也因此一戰成名。

一、大樓的英勇保衛者

提到巴甫洛夫大樓,不得不提的就是保衛這座大樓的代表——蘇軍中士雅科夫·巴甫洛夫。出生在蘇聯諾夫哥羅德州的農村家庭巴甫洛夫在1938年加入了蘇聯紅軍,先後在西南方面軍、史達林格勒方面軍等軍中服役。當1942年9月史達林格勒戰役爆發時,巴甫洛夫此時只是一名普通的偵察兵中士。

1942年9月,史達林格勒保衛戰此時已經到了最為膠著的狀態,蘇德兩軍此時已經將全部士兵和裝備投入到了這座城市之中,殘酷的巷戰在城市每一處角落中進行著,甚至連每個房間、每個樓層都成為了雙方爭奪的地點。納粹將這樣的戰鬥戲稱為"老鼠戰爭",有的軍官也不得不感嘆"哪怕我們佔領了客廳,蘇聯人也會在臥室中與我們戰鬥"。

火車站、馬馬耶夫崗、史達林格勒拖拉機廠、運河碼頭……這些曾經是城市地標的地點,此時已經變成了無數軍人的噩夢之地。雙方為了搶佔戰鬥的先機,紛紛在城中的各處地點設下堡壘,等待著對方進入已經布置好的陷阱之中。而作為一座普通的四層紅磚建築,這座無名的建築此時也成了左右戰局的一處重要戰略要地。

乍看上去,這座建築與其他城中建築並沒有什麼不同。但在地理位置上,這座建築就體現出它的"獨特魅力":位於城市中心的十字路口處,站在這裡可以看到一公裡外的戰場情況,不遠處還有一座剛剛被收復的綜合補給哨所。只要控制住這裡,蘇軍就可以成功地將德軍部隊進行分割,然後阻擋後續德軍的進攻,它的重要程度,絲毫不比布列斯特要塞和塞瓦斯託波爾要塞的作用要小。

1942年9月26日,巴甫洛夫與其他三名戰友在對戰場偵查時,發現了這座建築。經過仔細的搜索,巴甫洛夫決定佔領該樓,在堅守了兩天之後,由阿法納西耶夫中尉率領的一個支援小隊也隨後趕到,除了攜帶輕武器之外,小隊還帶來了一挺重機槍、3支反坦克槍和兩門50mm的迫擊炮。

駐守大樓的蘇軍共計24人,除了11名俄籍的士兵外,還有包括烏克蘭、喬治亞、哈薩克等其他民族的蘇軍士兵。他們共同組成了一座德國人無法攻破的堡壘。而後來的日子裡,他們與該大樓共同譜寫了一曲英勇悲壯的二戰歷史故事。

二、五十八天的堅守

在巴甫洛夫奪取大樓後不久,蘇軍在地下室中發現了30名平民。為了躲避德軍的戰火,這些百姓被迫躲進了這暗無天日的地下室中,但也成功地與死神擦肩而過。最初巴甫洛夫曾動員他們離開,但這些居民拒絕了,表示願意主動留下來與士兵們一同戰鬥。而在開戰後,這些居民也在很大程度上幫助了蘇軍士兵,成為了士兵身邊不可或缺的好幫手。

實際作戰中,男性公民積極地幫助蘇軍修建工事,必要時也可以簡單培訓後投入戰場與蘇軍並肩作戰;而女性則留守大樓內,成為臨時的擔架隊員和護士。當戰事焦灼時,這些百姓還自願擔任起了通信兵和後勤的職務,這讓蘇軍士兵可以心無旁騖地與納粹德軍進行戰鬥,解決了他們的後顧之憂。

除了百姓的表現,巴甫洛夫與戰友對大樓的防禦也值得一提:大樓的四周用四層鐵絲網與德軍分隔開,鐵絲網的後面蘇軍還挖了幾個一米多深的壕溝,裡面還灌滿了水;除了鐵絲網之外,巴甫洛夫還和戰友給德國人留了一些禮物——大量的反坦克和反步兵地雷。一旦德軍突破蘇軍火力,進入雷區的話,最後的結局就是死路一條。

為了防止德軍坦克的攻擊,巴甫洛夫將3具PTRS-41反坦克槍布置在大樓的屋頂上。德軍坦剋薄弱的頂部也不敢貿然與反坦克槍進行正面衝突,有一次德軍坦克來到大樓前時,由於反坦克地雷和反坦克槍的原因,坦克無法將自己的火力完全體現出來,最終的進攻只能不了了之。

在大樓的一層窗戶處,一挺重機槍被布置在此,外面用沙袋進行掩護。當德軍突破防線時,就會遭到重機槍的火力打擊,為了防止手榴彈破片的傷害,地板上都布滿了沙土,來阻擋破片的威力;大樓的各個入口都用家具和據馬牢牢堵住,防止德軍進入。樓層各處都布滿了隱蔽的射擊孔,每一個房間的牆壁和天花板都被打通,方便守軍在大樓各處進行機動;三樓視野最開闊處,安排了蘇軍的狙擊手和觀察哨,每一處單人射擊掩體都有沙袋進行掩護,防止敵軍的子彈殺傷。

除了上述的安排外,蘇軍還將迫擊炮陣地布置到樓層的最下方,將德軍的進攻遏制在最初的範圍之內。除了這些內部布防外,巴甫洛夫與戰友還打通了與麵粉廠大樓的地道,將兩處重要建築合併為一體,與其他友軍保持著"互通有無"的作戰策略,取得了出其不意的效果。

為了緩解戰鬥的壓力,蘇軍還在地下室修建了一個小型的會議室,在裡面不僅可以看書看報,甚至可以在裡面打牌娛樂。這座大樓此時已經成了一座牢不可摧的頑強要塞,對任何前進的德軍進行著無情的殺傷。經過58天的艱苦卓絕的戰鬥,大量德軍在巴甫洛夫和戰友的努力下成為了一具具無人認領的屍體,大樓也堅挺著保留著它最後的尊嚴。

三、永遠的巴甫洛夫大樓

1942年11月25日,蘇軍部隊經過反攻將德軍趕出了大樓的防禦區域。巴甫洛夫與倖存的戰友安全地進行了撤離,這座英雄般的建築自始至終都沒有讓德軍攻佔,成為了史達林格勒城中的一處象徵建築,德國人曾戲稱該大樓是一座"要塞",可見蘇軍的防禦措施有多麼的成功。

1943年2月2日,史達林格勒保衛戰勝利結束。當蘇軍指揮官瓦西裡·崔可夫中將(時任軍銜)來到這座大樓面前時,無不譏諷地說道:"德國人攻佔這座大樓的死亡人數都超過了攻佔巴黎時的數量"。這座大樓戰後也以巴甫洛夫的名字命名,成為了現在的"巴甫洛夫大樓"。

而巴甫洛夫本人也因為駐守大樓期間的英勇舉動,獲得了"蘇聯英雄"稱號,並獲得了列寧勳章和紅旗勳章。戰後巴甫洛夫擔任了當地區委書記等諸多角色,1981年9月29日,巴甫洛夫與世長辭,終年63歲,去世前夕,他還被授予"英雄城市伏爾加格勒的榮譽市民"稱號,以表彰他對這座城市的巨大貢獻。

經過戰爭的洗禮和時間的流逝,原本的巴甫洛夫大樓已經嚴重損壞無法繼續使用。原來的巴甫洛夫大樓只剩下了一片殘存的牆壁,而在原本大樓的位置被一個新大樓所替代,但當時英勇的壯舉卻永遠地留在了人們的心中。

在大樓遺址的紅牆上,蘇聯人民留下了這樣一段振奮人心和感人肺腑的話語:"這個建築融合了戰爭與勞動的豐功偉績,我們會保衛並重建你,親愛的史達林格勒!"每年都會有無數的百姓和老兵代表,來到這座英雄建築的遺址前,共同回憶70多年前那場振奮全體蘇聯軍民的偉大戰鬥。

結語

巴甫洛夫大樓,這個凝聚了全體蘇聯軍民浴血奮戰和堅貞不屈的歷史建築,不僅會永遠留在所有愛好和平的人們心中。它身上所蘊含的愛國主義精神,也將永遠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當地民眾,成為當地一座永不磨滅的歷史豐碑。

參考資料

1.《史達林格勒保衛戰的199天》

2.《第二次世界大戰史:蘇聯篇》

3.《史達林格勒:改變歷史的戰役》

4.《巴甫洛夫大樓》

相關焦點

  • 桑代克的貓,巴甫洛夫的狗,斯金納的小白鼠,口訣記起來
    "桑代克的貓,巴甫洛夫的狗,斯金納的小白鼠,班杜拉的娃娃。"分別指的是什麼呢?它們指的是四位大咖所做的實驗:桑代克通過貓開籠取食實驗提出了試誤說,巴甫洛夫通過狗進食的搖鈴實驗提出了經典性條件作用理論,斯金納通過小白鼠的迷箱實驗提出了操作性條件作用論,而班杜拉通過波波玩偶實驗提出了社會學習理論。下面我們來具體看一下。  桑代克的試誤說。桑代克通過貓開籠取食實驗提出了學習的三個基本規律:準備律、練習律和效果率。
  • 此人害得蘇軍損失近百萬人,反搞得史達林不好意思處決他
    1945年4月發生的塞洛高地戰役,被視為二戰蘇軍進攻不計傷亡的一場典型戰役。此役,蘇軍9000多門火炮排了數十公裡,對德軍狂轟濫炸,這陣勢在人類戰爭史上也可謂是非常罕見。而負責指揮的蘇軍名將朱可夫,更是因「打仗靠人多」而頗為詬病,這句話可不僅僅是敵人質疑,甚至在蘇軍高層內部都有人敢這樣說。眾所周知,二戰爆發前夕,朱可夫並沒有取得「一人之下萬人之上」這樣高的地位,相反,諸如巴甫洛夫這樣水平的將領,甚至都能與朱可夫相提並論。
  • 巴甫洛夫的經典性條件作用理論
    一、考情分析此部分知識點在特崗考試中主要以考查客觀題為主,最常考的形式為例子型的選擇題,因此大家需要對巴甫洛夫通過做狗進食的搖鈴實驗得出的規律有深入的理解,能夠通過題幹給出的例子去選出符合哪一規律。(3)人看到紅綠燈,實際上是看到了紅綠燈背後的抽象符號意義,紅綠燈是一種交通語言,紅燈代表著不允許通行,綠燈代表著允許通行,人眼裡的紅綠燈已經變成了一種有特殊意義的「語言」,因此人看到紅燈停屬於第二信號系統。
  • 展現不屈不撓的民族精神
    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系列活動接近尾聲的金秋季節,2015年10月,葉青松推出了新作《一軍之長》(貴州人民出版社),這無疑是為紀念活動獻上了一份收官厚禮。但他們從不畏懼戰爭,他們為了民族的獨立,國家的解放,所表現出來的大智大勇,不屈不撓的精神,是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財富。四是語言簡潔明快。全書沒有廢話,用直白的語言,簡潔的文字,把一個個人物性格刻畫得活靈活現,給人以身臨其境之感。  《一軍之長》給我最深的感受有五個方面。一是軍長們對黨無比忠誠。他們的理想信念堅定,目標明確,跟著共產黨走,推翻舊政權,建立新中國,讓受苦大眾過上好日子。
  • 偏執性精神障礙有哪些臨床表現?
    原創 編委會 上海精神衛生飄揚的綠絲帶導報專欄主辦:上海市醫學會精神醫學分會 上海市心理衛生服務行業協會 上海市預防醫學會社會醫學專委會承辦:徐匯區精神衛生中心按巴甫洛夫學派的觀點,這類人的神經系統具有抑制過程不足,興奮過程佔優勢的特點。當遇挫折時,神經系統的興奮過程就過度緊張,在大腦皮質形成了病理惰性興奮灶。這個「孤立性病灶」與異常牢固的情感體驗和意圖有關,並且由於它的興奮性非常強烈,通過負誘導的機制在其周圍出現廣泛的抑制,阻滯了大腦皮質其他部分對它的影響,因而患者對自己的精神狀態缺乏批判,這就是系統妄想形成的由來。
  • 不屈不撓的英雄氣概 不怕犧牲的獻身精神
    最後,五壯士縱身跳下懸崖深谷,為國捐軀,體現了不屈不撓的英雄氣概,不怕犧牲的獻身精神,譜寫了一曲氣壯山河的讚歌。是的,我讀後深刻地體會到五壯士的崇高精神,是中國人民的驕傲。五壯士對敵人是那樣的刻骨仇恨,對人民是那樣的赤膽忠心。我從五壯士寧死不屈的戰鬥中,感悟到人生的真諦。
  • 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投降後 中國東北戰事仍未停息 蘇軍繼續猛攻
    75年前,即1945年8月14~15日,牡丹江之戰爆發,這場戰鬥是整個蘇聯出兵東北過程中最殘酷、最血腥的一仗。牡丹江市人口30萬人,是重要的交通樞紐,日軍第124、126、135師4萬多人駐守在這裡。但是,蘇軍決心突破日軍防線,儘快結束戰爭。第9航空集團軍的飛行員繼續空襲日軍的運輸車隊、鐵路設施和軍營。此時,日本關東軍的航空力量依舊沒有表現出真實戰鬥力,反而是高射炮變得更加活躍。在8月14日的戰鬥中,日軍高射炮火擊落了三架蘇軍雅克-9戰鬥機(如圖),其中兩架墜毀在日軍防線背後,另一架墜毀在蘇軍控制區。另外還有一架雅克-9、兩架佩-2倍擊傷,因此戰鬥損失為六架。
  • 電影《鐵甲鋼拳》,不屈不撓的精神最可貴!
    大壯開始被影子和這個傻乎乎的兒子打動,支招打對方的要害,第二局的時候,對方機器人直接被影子一拳就打到系統錯亂,完事後影子第一次勝利讓大壯改變了對兒子和影子的看法,看著兒子沒日沒夜地訓練影子,大壯也會將自己多年來的拳擊經驗教給影子。
  • 洛夫:情愁一滴淚
    仍記得2011年11月27日那個最為深情的晚秋,細雨濛濛,夜露微涼,洛夫先生偕夫人陳瓊芳女士在洞口縣慶祝五十年相濡以沫的金婚之情,以詩歌的名義見證他們浪漫的永恆之愛。時任縣委書記、詩人黎仁寅以一首《子夜讀信》拉開了洛夫詩歌之夜的序幕,已八十有三的洛夫先生面色紅潤,精神健朗。詩人們陸續上臺,在鐳射的旋轉中綻放詩歌的芳華,洛夫先生時而鼓掌,時而靜聽,面目如佛。
  • 諾門坎戰役的貓膩:蘇軍鋼鐵洪流傷亡比日軍大?日軍藏了多少數字
    那麼,諾門坎之戰到底發生了什麼,日軍和蘇軍到底傷亡幾何?為何蘇軍一戰就能擊垮日軍的銳氣呢?三國以滅亡當時世界其他強國為目標,約定在戰爭勝利後分割世界。  日本遠在東亞,他面對的是國土廣大的中國以及蘇聯。在1931年佔領中國東北後,日本人建立了偽滿洲國政權,開始在中國東三省發展自己的勢力。而根據和德國的約定,軸心國之間要同仇敵愾,軍事上相互協作。德國希望日本有朝一日能在遠東「踢蘇聯的屁股」,兩邊夾擊蘇聯,策應歐洲戰場。
  • 1945年8月,蘇聯出兵東北消滅日本關東軍:蘇軍付出了多少犧牲?
    其中,關東軍第1方面軍在黑龍江孫吳,牡丹江,勃利一線,向蘇軍繳械投降。在遠東戰役,關東軍第1方面軍的戰鬥最激烈的地方,也損失最大的日軍部隊。8月20日,向蘇聯投降的日軍承認,主要戰鬥參與者日本第5軍,損失25000人。  第3軍損失15000人,日軍第1方面軍一共損失4萬人以上。後來在1952年3月,日本統計,第5軍戰鬥戰死8929人,第3軍戰鬥戰死4547人。不含,失蹤,失去聯繫人員。當面蘇軍是遠東第1方面軍,戰鬥減員17225人,其中陣亡3254人,104人失蹤,13867人負傷。
  • 2天俘虜50萬人,怕蘇軍報復
    沿途雖然沒有發生大規模的戰鬥,但英軍卻飽受著「鐵拳」的襲擾,一枚小小的火箭彈就能摧毀一輛坦克,極大地幹擾了部隊的前進速度,擔任突擊的1000輛坦克中有625輛被摧毀,或受重傷不能使用。蒙哥馬利只是催促部隊,加速前進。
  • 不屈不撓的出處、釋義、典故、近反義詞及例句用法 - 成語知識
    近義詞有:堅忍不拔、百折不撓、視死如歸,反義詞有:卑躬屈膝、奴顏婢膝,不屈不撓是褒義成語,聯合式成語;可作謂語、定語、狀語;含褒義,形容人頑強。不屈不撓的詳細解釋:成語名稱:不屈不撓(bù qū bù náo)成語釋義:屈、撓:彎曲。不屈服。形容不畏強暴和困難;十分頑強;決不屈服。成語出處:東漢 班固《漢書 敘傳下》:「樂昌篤實,不橈(撓)不詘(屈)。」
  • 鑽進道奇WC51「中吉普」曾是蘇軍主力裝備 俄羅斯博物館僅存兩輛
    與蘇聯汽車普遍採用的手搖式雨刷器不同的是,道奇WC51採用了發動機驅動的氣動雨刷器,很多蘇軍駕駛員都對這種資本主義的小玩意兒讚賞不已。這樣道奇WC51可以很容易變成一輛戰鬥車輛,不過該車更多的還是執行運輸和拖曳任務。畢竟蘇軍有很多性能不錯的戰鬥車輛,根本不需要這樣的美國車直接參戰。道奇WC51的92馬力發動機非常強勁,在當時也算是相當出色的裝備,因此WC51具有很好的機動性。美軍通常用它來充當牽引車,運輸各種輕型火炮和拖車,而道奇WC51執行這樣的任務時,顯得非常得心應手。
  • 1945年德國投降後,蘇軍能不能推平歐洲,將美軍為首的盟軍趕下海?
    740萬)和500多萬(其中美軍300多萬),雙方陸軍的數量分別是800多萬(其中蘇聯陸軍600多萬)和400多萬(其中美國陸軍260多萬,不包括陸航),雙方地面戰鬥部隊(戰鬥部隊並不都是戰鬥人員)的數量分別是500多萬(其中蘇軍地面戰鬥部隊400多萬)和200多萬(其中美軍地面戰鬥部隊150多萬)。
  • 殺死200萬阿富汗軍民卻失敗了:1979年12月25日蘇軍入侵阿富汗
    這裡很快成為遊擊隊的樂園,他們控制了阿富汗超過百分之八十的農村地區,不斷對蘇軍發動襲擊。在阿富汗,蘇軍和阿富汗遊擊隊進行的是一場貓和老鼠的遊戲,戰鬥永無止境。遊擊隊很快找到了他們的最好目標,就是蘇軍的運輸車隊。10萬蘇軍駐紮在阿富汗,每天需要大量的補給物資。長長的補給車隊,必須沿著阿富汗僅有的3條公路長距離行駛數百公裡,才能完成運輸任務。
  • 敗局已定的1944,為何德軍死戰不退,拒絕投降,背後有三大原因
    戰爭打到沒有辦法繼續戰鬥下去的時候,或者出現絕對的劣勢,一般來說和談甚至投降會是最後的選擇。然而,二戰中的德國可謂是打到了最後,直到1945年4月下旬希特勒自殺身亡,柏林實際被蘇軍用蠻力攻克的情況下才終於放棄抵抗。從作戰的角度看,德軍是堅持到了最後一刻才投降的。
  • 不屈不撓頑強拼搏--從抗震救災看民族精神(圖)
    「為了挽救同胞們的生命,他們不吃飯,不睡覺,一周來一直戰鬥在四川汶川大地震的救援第一線。正是這些志願者、戰士和救援人員不屈不撓的精神把這個已經無數次遭受過外來入侵和各種災難的國家一次又一次地從廢墟中拯救過來。」西班牙《世界報》以《一個摧不垮的民族》為題這樣報導。  「人不是為失敗而生的。一個人可以被毀滅,但不能被打敗。」
  • 從農村貧苦人家闖出來的蘇軍大將朱可夫,為何會讓日德膽寒?
    最後他加入了更高規格的軍隊,在一次慘烈的戰鬥中面對人數眾多的敵軍大舉進攻,朱可夫以指揮的身份率領100人面對敵軍2000餘人。 僅僅一年之後,他又憑藉在戰鬥中的戰功晉升為了大將一職,成為蘇軍當中的翹楚。1941年的6月,《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失效。納粹德國出人意料的攻打蘇聯,讓準備不足的蘇軍傷亡慘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