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系列活動接近尾聲的金秋季節,2015年10月,葉青松推出了新作《一軍之長》(貴州人民出版社),這無疑是為紀念活動獻上了一份收官厚禮。用作者自己的話講,「當兵27年,在子彈飛舞的世界裡行走了15個年頭」,可以說是葉青松走進黨史軍史研究領域15年,辛勤耕耘,精心創作所結出的一顆豐碩果實,也給人們留下了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
讀完《一軍之長》,我讓作者描寫的32位開國軍長,帶進了那個炮火連天、戰火紛飛的年代,倍感革命成功不易,吾輩更應倍加珍惜。中國革命取得成功,靠的是黨的正確領導,靠的是老前輩的浴血奮戰。
戰爭年代,這些軍長是那個時代的傑出代表。葉青松思路暢然、層次井然地把32位軍長呈現到人們面前,使《一軍之長》有了四個鮮明的特點。一是人物栩栩如生。作者在寫人物,抓住了性格特點,寫得有血有肉,惟妙惟肖。用不多的筆墨,勾畫出了一個個鮮活的人物,不落俗套。正如書中所言:紅四軍的老人們聚到一起,總會談起兩撥子人馬,一撥子是什麼樣的「糙活」都敢攬,一打仗就喊「燒鋪草」的「猛將」,比如王近山、劉昌毅、胡奇才、查玉升等;一撥子是腦子活、有定力、懂得盤算手下兵馬存亡的「智將」,比如皮定均、聶鳳智和周志堅等。二是故事引人入勝。32位開國軍長,每個人都是一本精彩的書,都有自己的傳奇故事,都有吸引人眼球的閃光點。該書講故事開門見山,直截了當,抓住了要點和關鍵,雖未展開詳細敘述,卻給人展開了廣泛的現象空間。比如,「虎軍長」王必成、剿匪司令賀晉年、「愛玩」的軍長秦基偉、「佛光將軍」張國華、毛澤東的愛將曾思玉等等一個個感人的故事在我的腦海裡留下了深刻的印記,震撼著我的心靈。三是情節跌宕起伏。32位開國軍長生在國破家亡、兵荒馬亂的年代。他們從投身革命那天起,就抱定了從戎報國的決心和信心。他們在槍林彈雨中穿行,在驚濤駭浪中成長,戰爭年代腦袋都在褲腰帶上別著,隨時都有人頭落地的危險,天天都在和死神打交道,都經歷著生與死的考驗。但他們從不畏懼戰爭,他們為了民族的獨立,國家的解放,所表現出來的大智大勇,不屈不撓的精神,是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財富。四是語言簡潔明快。全書沒有廢話,用直白的語言,簡潔的文字,把一個個人物性格刻畫得活靈活現,給人以身臨其境之感。
《一軍之長》給我最深的感受有五個方面。一是軍長們對黨無比忠誠。他們的理想信念堅定,目標明確,跟著共產黨走,推翻舊政權,建立新中國,讓受苦大眾過上好日子。從投身革命那天起,就把自己交給了黨,把個人生死置之度外。比如書中寫的「陝北雄鷹」第四軍軍長王世泰,相信是作者特別安排的一位軍長。他理想信念堅定,目標明確,跟著共產黨走,推翻舊政權,建立新中國,讓受苦大眾過上好日子。他從投身革命那天起,就把自己交給了黨,把個人生死置之度外。王世泰這種對黨無比忠誠的品格,給當下一些陽奉陰違、自行其是,說一套做一套,做「兩面人」,搞政治投機主義者一個響亮的耳光。二是軍長們從不貪生怕死。《一軍之長》一書中,書寫了兩位獨臂軍長,「天下第一軍」軍長賀炳炎和為了「共產」而當兵的彭紹輝。他們兩人在戰鬥中斷了臂,仍然要求留在部隊中同敵人戰鬥。不知是作者有意安排,還是無意巧合。兩位獨臂軍長的不怕流血犧牲的精神,是值得永遠學習的。還有書中描寫的軍長陶勇,先斬後奏,炮擊英國軍艦,一「炮」成名。軍長王必成在解放戰爭中所展示出來的虎威,軍長成鈞當敢死隊隊長的「膽量」,都被作者寫活了。三是軍長個個都是打仗高手。作者在自序中寫道:「時刻為打仗而準備的軍隊,是為和平道路鋪墊基石!軍人的職業字典裡鐫刻著兩個字:打仗!本書編寫的戰爭年代的32位軍長,個個都是打仗高手。」確實是這樣,書中的軍長王近山說:「我這個人別的不會幹,打仗是我的本行,我甘願為人民打一輩子仗。」軍長張仁初也是一名被譽為打仗不要命的「瘋子」。在抗日戰爭中,參加過平型關大戰。在一一五師挺近魯西中作為團長的張仁初機智突圍護師部。參加了解放上海的戰役,一舉解放了上海城。四是軍長個個秉公無私,他們以國家和民族利益的大局為重。他們做到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從沒想過貪圖安逸,追求享受。他們是真正的共產黨人,真正做到了無私無畏。比如書中的「佩劍將軍」軍長張克俠,臥底敵營二十載,秘密加入中國共產黨,在淮海戰役中,他和何基灃的戰場起義,打亂了國民黨的整個部署,成了人民解放軍在淮海戰役中的第一場勝利。五是軍長們也不是完人。他們都是個性鮮明、有稜有角的人。比如書中的王近山,15歲參加紅軍,跟著徐向前南徵北戰,20歲即成為紅軍年輕的師長。然而就是這樣一位戰場上的猛將,他後來卻遭遇了一場感情上的變故,人生的軌跡發生了意料不到的變化……
輝煌的人生傳奇,寶貴的歷史資料。《一軍之長》所描述的這32位開國軍長,展現給我們的是時代所需要的不屈不撓的民族精神財富。正如數十名退役名將聯合推薦所說,該書閱讀後受益匪淺,做人找到楷模,傳承可以興家。
責任編輯:方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