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誇誇群」莫名火了一周了。
上周日的百度搜索還乏人問津,結果到了這周四,搜索量就飆升到了14000。微博相關話題的閱讀數也超過了2300萬。
這個據稱發端於豆瓣,商業化在淘寶,然後擴散在大學校園微信群,現在被人戲稱為「彩虹屁的集散地」。
起初,有人在淘寶試探性地買了幾毛錢到一百多不等的誇人服務,然後就被拉進了一個有著一百多個陌生人的微信群,享受了幾分鐘的誇獎轟炸。
這位顧客是個女生,她的手機屏幕上充斥著「小仙女」、「下凡的天使」等等快被用濫了的詞彙。買家即便明知這些誇獎是虛的,但還是表示頭一遭被這麼多人誇,很爽。
後來有人覺得這樣買來的誇獎流於表面,還得花錢,就出現了高校學生自發組織的誇誇群,通過人際紐帶拉進群之後,鑑於校友兼同齡人這樣的共同背景,學生們很快發現這裡的誇獎貌似更貼近實際,這也就意味著,那些話語更具真實性,也更加鼓勵人。
哪怕還是很天馬行空。
你說想休學,就會有人回覆:「年紀輕輕就想休學,說明是個很有獨立思想的人」。
你抱怨讀不進書,就會有人說:「你讀不進去書,說明你的知識水平已經超越書本了」。
進群免費,再加上誇獎別人之後自己感覺也不錯,因此,誇誇群常常剛建立不久就爆滿。
對此就有外媒解釋說:
Life pressure can be big enough, so we need to be surrounded by warm phrases, or even some blind confidence.
生活壓力這麼大,以至於我們需要生活在溫暖人心的話語裡,哪怕建立起盲目自信。
有人認為,我們從小受的教育就不是鼓勵性的,隱忍、謙卑、不張揚才是我們文化的底色。這可能解釋了,成年後的年輕人,為什麼如此需要表揚。
The "in-need-of-praise" chat groups are a reflection of Chinese culture which values modesty and humility, where openly seeking and giving praise is uncommon, leading many people to often disguise their true emotions even from their families.
「誇誇群」是中國文化的一種反映,這種文化重視樸素和謙遜,公開尋求讚美和公開給予表揚都是很少見的,這也就導致許多人經常掩飾自己的真實情感,哪怕是對自己的家人。
For young people, gaining recognition from peers is more important than getting approval from older generations, university students can feel a sense of belonging and gain encouragement in these chat groups, which is beneficial to their mental health.
對於年輕人來說,獲得同齡人的認可比得到長輩的認可更重要,大學生可以在這種「誇誇群」裡面感受到歸屬感,並且獲得鼓勵,這也就有利於他們的心理健康。
沒有人不喜歡讚賞,哪怕是假的。
As long as people’s praise doesn’t sound patently insincere, you’re likely to welcome it. Being richly recognized for what you do—or who you are—just feels good. It’s wonderfully confirming and reassuring. Most of us thrive on compliments and flattery precisely because they can buoy us up, warm our hearts, and allay fears and self-doubts.
只要別人的讚美聽起來不是很假,你可能就會接受。憑藉你的所作所為或者你是誰而被充分認可,這種感覺很好。給人強烈的被認可的感覺,特別令人舒心。我們很多人都喜歡讚美和恭維,恰恰是因為它們能鼓舞和溫暖人心,減少恐懼和自我懷疑。
但是,過度仰賴別人的正面評價,或許也會有隱憂。
If you’re insecure, and so require external confirmation to feel worthwhile or good about yourself, you』ll be especially susceptible to (or a 「target」 for) disingenuous praise with invisible strings (or a price tag) attached to it. Such praise comes at a cost.
如果你沒有安全感,並且因此需要外部的確認來感知自己的價值,那你就會特別容易碰到(或者「被當做靶子」)違心表揚,這些表揚早在暗中附帶了條件(或者標好了價碼)。這種表揚是有代價的。
不僅如此,復旦大學心理學系副教授陳侃也指出了誇誇群所隱含的「真我」與「假我」之間的矛盾。
Chen Kan, an associate professor in Fudan University’s psychology department warned that anyone giving or receiving praise in such groups should be cautious. 「The biggest risk is the constant emphasis on the 『false self,』 [which] makes it harder to see the 『true self,』」 she said.
復旦大學心理學系副教授陳侃提醒說,任何在這類「誇誇群」中給予或接受表揚的人都應該留個心。她說:「最大的風險是不斷地強調『虛假自我』,這也就使得人們很難看清『真實自我』」。
由此,我不禁想到了一個文化差異。
有朋友初到國外留學,碰到新同學特別熱情地跟她打招呼」how’s it going?(近來如何?)」,對方臉上的笑容能開出花兒來。
她有點兒楞,趕忙回了一句」well, not bad, just cramming for the project recently(還行吧,最近在「肝」項目)」. 人家就回了一句」Wow, that’s cool(噢,那挺好的).」 臉上還是那副笑容。然後就走...開...了......
她佇立在風中,不是很明白這無釐頭的cool是怎麼回事。就像她剛開始也不是很習慣,到處都聽人跟她說」wow, that’s nice, that’s great, awesome, amazing(哇,很好啊,很棒啊,超棒誒,簡直太棒了).」 自然,這些話說完也就沒有後續了。
後來她才明白,對方釋放出的善意像極了飄在空中的彩虹屁。
她慢慢習慣了,在人家的語境裡,amazing不是「棒極了」,而是「還不錯」,great不是「很棒」,而是「哦還行」,以此類推,good其實是「不咋地」的意思。
這可能就跟病菌耐藥一樣,人們對於褒獎的免疫也是逐步增加的。
好聽的話說多了,人們的「閾值」就會提高,形容詞就會失去它的語義,程度也會降低。
為了以後還能被誇獎所感動,稍微節制點兒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