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衛星雷射通信「行雲二號」實現穩定雙向通信

2020-11-15 cnBeta

據中國航天科工集團消息,近日,「行雲二號」01星、02星之間實現了建鏈流程完整、遙測狀態穩定的雙向通信,標誌著衛星搭載的雷射通信載荷技術得到成功驗證,我國衛星物聯網星座實現星間雷射通信零的突破。

「行雲二號」01星、02星的雷射通信載荷質量為6.5千克,在軌功耗80瓦,是天基物聯網「行雲工程」的首發星,於2020年5月12日成功發射入軌,隨即開展在軌技術測試,目前所有核心技術均得到充分驗證。

行雲二號01、02星雷射通信模擬圖

據悉,星間雷射通信是一種利用雷射束作為載波在空間進行圖像、語音、信號等信息傳遞的通信方式,具有傳輸速率高、抗幹擾能力強、系統終端體積小、質量輕、功耗低等優勢,可以大幅降低衛星星座系統對地面網絡的依賴,從而減少地面信關站的建設數量和建設成本,擴大覆蓋區域、實現全球測控。

目前,星間雷射鏈路技術已成為全球衛星通信系統發展的關鍵技術。

公開資料顯示,全球中低軌道星座項目中,只有美國的Starlink星座、LeoSat星座提出了採用星間雷射鏈路實現空間組網的計劃。

在國內,行雲公司研製了國內最小的星間雷射通信載荷,實現了國內衛星物聯網星座雷射通信零的突破,打通了衛星物聯網星座間信息傳輸的瓶頸制約。

雷射通信載荷模擬圖

相關焦點

  • 中國衛星物聯網星座實現星間雷射通信零突破
    &nbsp&nbsp&nbsp&nbsp「行雲二號」01星、02星雷射通信模擬圖。來源: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網站&nbsp&nbsp&nbsp&nbsp北京日報客戶端8月18日消息,記者當日從國家航天局獲悉,近日「行雲二號」01星、02星之間實現了建鏈流程完整、遙測狀態穩定的雙向通信,這意味著「行雲二號」兩顆衛星搭載的雷射通信載荷技術得到成功驗證,我國衛星物聯網星座實現星間雷射通信零的突破。
  • 中國航天科工:2023 年前後建成由 80 顆衛星組成的天基物聯網星座
    IT之家5月12日消息 據新華社報導,5月12日,快舟一號甲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以「一箭雙星」方式,將「行雲二號」01/02星兩顆衛星送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取得圓滿成功。
  • 衛星移動通信現狀與未來發展
    4) 信道質量好、傳輸性能穩定。衛星通信鏈路一般都是自由空間傳播的視距通信,傳輸損耗很穩定而可準確預算,多徑效應一般都可忽略不計。 5)災難容忍性強:在自然災害如地震、颱風發生時仍能提供穩定的通信。 6) 通信設備的成本不隨通信距離增加而增加,因而特別適於遠距離以及人類活動稀少地區的通信。
  • 我國將在2023年前後建成由80顆衛星組成的天基物聯網星座
    據報導,5月12日,快舟一號甲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以「一箭雙星」方式,將「行雲二號」01/02星兩顆衛星送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取得圓滿成功。作為中國航天科工天基物聯網星座的首發星——「行雲二號」正式展開在軌技術驗證,並為智能貨櫃監管、極地環境監測、地質災害監測、氣象數據預報、海洋環境監測、海上運輸通信等多個行業提供應用測試。
  • 中國開建天基物聯網星座
    當天上午9時左右,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中國用快舟一號甲運載火箭以「一箭雙星」方式,將「行雲二號」01星(命名為武漢號)和「行雲二號」02星兩顆衛星送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取得圓滿成功。作為中國航天科工天基物聯網星座的首發星——「行雲二號」將正式展開在軌技術驗證和應用測試。
  • 新聞觀察:中國開建天基物聯網星座 市場應用前景廣闊
    央視網消息:昨天(12日),快舟一號甲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以「一箭雙星」方式,將「行雲二號」01/02星兩顆衛星送入預定軌道,這是快舟火箭、行雲衛星首次實現「合體」,也是中國首個衛星物聯網工程。
  • 【中信建投 通信】行雲工程2021年將發射12顆衛星,國家支持車聯網發展(通信周報2020年第36期)
    今年,中國電信與華為攜手在南京建立了全球首個多活平臺方案,並經過多次測試,於近日成功實現部署。據悉,方案基於中國電信天翼雲原生PaaS服務能力以及安全、可靠、強大的IaaS服務能力,並利用長三角地區的資源和地域優勢,首創平臺異地多活部署,實現單集群容量支持5000萬用戶。
  • 行雲二號發射成功_天基物聯網星座要來了
    打開APP 行雲二號發射成功_天基物聯網星座要來了 新浪新聞 發表於 2020-05-12 15:12:11 當天上午9時左右,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中國用快舟一號甲運載火箭以「一箭雙星」方式,將「行雲二號」01星(命名為武漢號)和「行雲二號」02星兩顆衛星送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取得圓滿成功。   作為中國航天科工天基物聯網星座的首發星——「行雲二號」將正式展開在軌技術驗證和應用測試。
  • 中國科學家提出深空探測通信衛星星座方案—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家提出深空探測通信衛星星座方案
  • 中國啟動「鴻雁」全球衛星通信星座系統建設
    人民網北京7月13日電(趙竹青)記者從12日在長沙召開的湖南商業航空航天航海裝備論壇上獲悉,我國今年下半年將發射「鴻雁」全球衛星通信星座首顆星。據了解,「鴻雁」全球衛星通信星座由數百顆低軌衛星組成,以星間鏈路實現衛星空間組網,計劃在2018年下半年發射星座首顆星,預計於2023年建設骨幹星座系統。「未來,鴻雁星座將在5G物聯網、移動廣播、導航天基增強、航空航海監視中,為全球各地的人與物實現移動通信保障與寬帶通信服務。」
  • 中國低軌通信衛星戰時意義重大 性能世界最強
    為實現在地球上任何地方的即時通信,自上世紀90年代後期,美國先後發射了上百顆低軌移動通信衛星,組建了包括銥星、全球星在內的星座通信系統,並在商業和軍事等領域廣泛應用。然而,由於沒有自己的低軌道通信衛星,目前我國80%以上陸地面積、95%以上海洋面積的通信網絡覆蓋仍然面臨難題,漁民出海、遠洋航行、山區林區作業尚無廉價而有效的通信手段。
  • 我國成功發射天通一號02星:提供全天候穩定通信服務
    據新華社報導,11 月 12 日 23 時 59 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成功將天通一號 02 星送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獲得圓滿成功。 天通一號衛星移動通信系統是我國自主研製建設的衛星移動通信系統,由空間段、地面段和用戶終端組成。
  • 新興低軌衛星通信星座發展
    作者:趙子駿、魏凡、鄒明,中國電科電子科學研究院,中國電科發展戰略研究中心專家  但在三大星座投入建設的十年間,地面蜂窩網絡逐漸從2G演化到3G,手機終端價格和流量資費不斷降低,衛星通信除了覆蓋範圍廣的優勢之外,終端成本、通信速率等方面均處於劣勢,導致三大衛星通信公司先後經歷了破產重組。雖然三個星座最終都起死回生,但佔據的無線通信市場份額遠小於蜂窩網絡,2015年三大星座的用戶總數才達到380萬,而同時期全球蜂窩移動用戶數量為73億。
  • CEO論道|展望低軌星座寬帶衛星通信系統
    令人感慨的是,儘管衛星通信系統早在上世紀60年代就已誕生,然而,目前絕大多數人們的生活與衛星通信系統構建的衛星網絡並無關聯。其實,在光纖網絡以及移動網際網路出現之前的很長一段時間,遠距離的寬帶數據通信,主要是依靠衛星通信系統來完成的,在上世紀90年代初期,網際網路剛剛進入中國的時候,中國連接世界其他區域的網絡只能依靠衛星組網。
  • 我國量子通信技術落地指日可待
    有意思的是,由於當時的設備操作會發出噪音,因此QKD也被業內調侃為「只有聾子才破解不了量子保密通信」。 儘管量子技術離我們的生活還十分遙遠,但是在探測、通信和計算機等領域,中國的量子技術已處於全球領跑水平。
  • 「鴻雁」全球衛星通信星座首顆星將發射
    本報長沙7月12日電  (記者餘建斌)記者從12日在湖南長沙召開的商業航空航天航海裝備論壇上了解到:我國今年下半年將發射「鴻雁」全球衛星通信星座首顆星。  「鴻雁」全球衛星通信星座由數百顆低軌衛星組成,以星間鏈路實現衛星空間組網,計劃在2018年下半年發射星座首顆星,預計2023年建設骨幹星座系統。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院長張洪太介紹說,「鴻雁」星座未來將在5G物聯網、移動廣播、導航天基增強、航空航海監視等場景中,為全球地區的人與物實現移動通信保障與寬帶通信服務。
  • 「芯視野」雖無法取代5G 衛星通信為何仍成為新基建「寵兒」?
    集微網報導(記者 譚倫)近日,關於衛星通信的話題爭議再次被點燃。先是矽谷「鋼鐵俠」埃隆馬斯克旗下的SpaceX將60顆Starlink衛星發射升空,宣告其雄心勃勃的衛星通信「星鏈(Starlink)」計劃拉開序幕,隨後中國首個天基物聯網——「行雲工程」首發星由「快舟一號甲」運載火箭發射升空。
  • 一周科技隨我探 | 行雲工程首發星發射成功;「墨子號」首次實現...
    北京時間5月12日9時16分,快舟一號甲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以「一箭雙星」方式將「行雲二號」01星和「行雲二號」02星2顆衛星送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取得圓滿成功。作為行雲工程的首發星,「行雲二號」將在軌開展天基物聯網通信技術、星間雷射通信技術以及低成本商業衛星平臺技術的驗證,並初步開展物聯網示範應用。
  • 【獨家】低軌通信星座發展的思考
    系統實用性問題低軌通信星座,特別是寬帶網際網路低軌星座的系統設計,需要考慮系統運行後能不能提供穩定服務、如何大規模應用等問題。對於Ku、Ka 等高頻段低軌網際網路星座,目前申報資料中的衛星數量大都在幾百顆、上千顆,一方面是提高面向用戶的常態化無縫覆蓋能力,另外也有利於實現頻率幹擾的協調和規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