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影像記錄歷史,走進影院拾起沉痛記憶,絕不是為了渲染悲情,更不是為了宣揚仇恨,而是因為唯有從殘酷的戰爭中吸取教訓,才能構築起捍衛持久和平的精神大壩
近日,一部聚焦中國倖存「慰安婦」生活現狀的紀錄片《二十二》在上映6天後,成為國內第一部票房過億的紀錄片。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走進影院,凝視這些老人的日常生活,在一幕幕看似瑣碎平淡的畫面中,體味背後的隱忍與傷痛。越來越多的報導與影評,通過展示戰爭史料、揭露日軍侵略罪行,思考當下應該如何撫慰戰爭傷痕,捍衛和平。
當這些倖存老人的影像在觀眾心中揮之不去時,一則來自日本的報導顯得格外刺眼。據日本《每日新聞》報導,神戶市灘中學因使用收錄「慰安婦」歷史的教科書《一起學習人類的歷史》,遭到日本右翼勢力的恐嚇和威脅。據報導,該校校長在半年內收到200餘封抗議信。信的內容高度一致,將這所學校打入「左派」,指他們是受到「某些國家的思想洗禮」。據悉,至少有11所中學因使用該教材遭抗議。
該報導似乎正應了《二十二》影評中被大量引用的一句話——「她們在等待道歉,日本政府卻在等待她們死去。」眾所周知,日軍強徵「慰安婦」是二戰期間最醜陋、規模最大的戰爭性暴力罪行。然而戰爭結束70多年來,日本右翼勢力不僅不正視和反省這一罪行,反而以各種形式的軟硬暴力向海內外施壓,企圖抹殺歷史真相。日本右翼罔顧歷史正義,不斷挑戰人性與良知的底線,令人心寒。
「為什麼日本不能認錯?!」一名以色列年輕人看完《二十二》後無比憤慨地感嘆。他說,自己的太奶奶是一名二戰期間納粹對猶太人實施大屠殺的倖存者。而從1945年開始,戰後德國政府每個月給老人賠償,直到今年老人過世。反觀日本,幾十年來「慰安婦」倖存者的控訴,被日本法院以「個人無權利起訴國家」為由一次次退回。多少位老人抱著「我不能死,我是證人」的信念,終生為狀告日軍罪行四處奔走,卻直至生命盡頭也沒能等到日本政府的一句道歉。
冷漠比死亡更可怕。「如果我們再不看她們一眼,她們就像被一場雪覆蓋的山野,默默隱去。」在導演郭柯看來,這是一部跟時間賽跑的紀錄片。2014年中國大陸公開曾有「慰安婦」經歷的老人22位,等到電影上映的時候,電影中提到的老人僅剩8位。縱使生命終將凋零,絕不容許泯滅人性的歷史被歲月侵蝕,甚至被肆意塗改,更不能讓悲劇重演。用影像記錄歷史,走進影院拾起沉痛記憶,絕不是為了渲染悲情,更不是為了宣揚仇恨,而是因為唯有從殘酷的戰爭中吸取教訓,才能構築起捍衛持久和平的精神大壩。
如今,捍衛歷史真相、維護國際正義的力量正在不斷積聚。世界各地關於「慰安婦」的史料不斷被公之於眾,反映「慰安婦」問題的影片不斷湧現,「慰安婦」紀念雕像在多國設立。來自中國、韓國、菲律賓、荷蘭等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民間團體聯合向聯合國提交申請,希望將「慰安婦」相關資料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記憶名錄;聯合國等國際組織再三要求日本正視二戰暴行,敦促日本政府改正在「慰安婦」問題上的態度……我們有理由相信,良知終將戰勝邪惡,正義終將得到伸張。
《 人民日報 》( 2017年08月21日 03 版)
(責編:袁勃、王欲然)
讓文明之光照進網絡空間網絡已經無處不在。相應的,維護網絡空間安全和戰略穩定,涉及的問題非常之廣,非常之複雜。在網絡空間國際治理問題的討論中,各國學者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利益訴求,提出各種不同的關切,往往使具有緊迫性和複雜性的問題無法聚焦。因此,有必要從學術的角度,首先構造一個「網絡空間國際治理的理論模型」,把各國關注的問題加以匯聚和梳理,形成一個討論問題的共同框架。【詳細】
美國種族對立陷入「惡性循環」連續出現的對抗示威活動使美國陷入一片混亂之中。美國媒體分析,近段時期以來,美國國內因種族關係激化而引發的暴力事件愈來愈趨向對抗。美國媒體擔心,美國社會面臨極右之困的同時,左翼的暴力行動也有增多趨勢,美國種族對立正陷入「惡性循環」的危險。【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