辦年貨,這一浸潤著中國人複雜而特殊情感的消費行為背後,實則更是一種精神運動。如今,很多人感慨年味兒淡了,物質生活太豐富了,當欲望容易得到滿足後,便少了期盼和驚喜。
春節臨近,過年的年味兒越來越濃,各家各戶都在忙著辦年貨。不同於老一輩上街置辦年貨,
相關公司股票走勢
眼下的年輕人更喜歡「宅」在家裡淘年貨。跟隨長輩上街市買年貨的經歷,跟隨爸媽到親戚家上門拜年的經歷,80後們,你還記得嗎?
30多年來年貨變化,從最初的簡單到現在的豐富,我們可以從這些簡單的細節變化一窺三十年中國經濟的巨變。
80年代:「土豪」買電視上世紀80年代初,「鐵匠」趙佃傑一家已經成為臨沂市莒南縣板泉鎮的第一個萬元戶。為迎接1981年的春節,他們家購進了一臺17寸黑白電視機,趙佃傑的小兒子趙左濤回憶說:「那時候整個村子都沒有電視機,自從我家買了電視之後,全村的人都來看電視,晚上把電視放到院子裡,就像在部隊裡看電影一樣熱鬧,每天都看到半夜……」
在那個年代將買電視作為年貨的,還真是「土豪」行為,畢竟它是那個年代真正的奢侈品。
80年代:普通百姓添新衣雖然80年代人們生活水平已經有所改善,但是衣著消費水平的提高並不明顯。當時普通老百姓全家對春節生活的期盼就是添新衣。
「那時我幾乎只有一個願望,就是能用剩下的工資為兒子和女兒添置一套過年穿的新衣服,讓他們能體體面面地去給親戚們拜年。」74歲的老孟告訴記者,但是收入很低,置辦不了太多年貨。
1983年他還屬於三級工,一個月44元錢的工資。到了1987年工資超過100元。到過年時就用攢的錢買點布回來,自己在家用縫紉機給孩子們做衣裳。經常是辦完年貨買完布料,就剩不了多少錢了。
80年代的新衣大都是自己扯布做的,「那時候,衣服都是早就做好了,孩子眼巴巴看著,手指扒拉著數日子,等著大年初一穿新衣服。」於曉東說,那時候條絨是做衣服頂級的料子之一,穿條絨褲子走路,摩擦會有一種特有的聲音,「那聲音一出來,絕對拉風。」
80年代:時尚人群買手錶在1981年,施順才花了30元給小女兒買了塊鐘山表,興奮的小女兒特地跑到照相館留影,還把戴了手錶的手腕伸到鏡頭前,好像一個手錶模特兒,這張照片和已經停止不走的鐘山表勾起了很多人的回憶,「那時候有塊鐘山表可是不得了,至少要一個月工資,還得憑票,找人才能買到呢!」鐘山表在那個時代就是時髦的象徵,40多歲的謝女士看到這塊表還想起了自己母親的一件趣事,「我媽也趕時髦呢,但是沒錢買,就把自己的金耳環給賣掉了,然後買了一塊鐘山表。」
看到鐘山表,人們也想起來,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南京年輕人結婚流行「三轉一響一喀嚓」,「三轉」指的是自行車、手錶、縫紉機,「一響」是指收音機,「一喀嚓」則是指「海鷗」牌照相機,鐘山表、三洋收音機和「海鷗」照相機,如今都成了見證南京發展的展品。
80年代:果子、酒、蛋糕是送禮老三樣那時候走親串友大拜年,手裡也要拿些年貨的,而這些年貨也主要是以吃的為主:肉、雞、鴨、水果,有的還帶著白糖、雞蛋,稍講究一些的就有了用紙盒裝的點心。當時有首很著名的歌《回娘家》中就曾有描述新媳婦過年回娘家的情景:「左手一隻雞、右手一隻鴨……」
「走親戚串門送的禮是果子、酒、蛋糕,這就是點心。」市民江德麗說,那時候這些是送給親友禮品的標配。果子,是北方的一種麵食,和桃酥類似。「那時候的蛋糕比較硬,用透明的塑料包裝,送禮卻是很有面子。」水果當時也是拜年送禮的佳品,幾瓶水果罐頭或新鮮水果,體面又時髦。
「最想吃自己用碾子磨麵做的年糕。」70後市民於曉東說,那個年代過年前,村裡各家各戶都要磨黍米做年糕,村裡就一臺碾子,有時排隊要到半夜才能輪到。年糕因為諧音「年高」,是過年的應景食品。「蒸熟後,撒上白糖,那味道才是香。」於曉東說,現在市場上賣的那種年糕再也吃不出這種親手做的味道。
57歲的帥英說,那時年貨主要是母親在家裡準備,蒸饅頭、烙煎餅、買豬頭以及雞魚肉蛋是必不可少的之外,裁紅紙寫春聯、貼幅字、糊燈籠是最有意思的年貨準備。
90年代:「土豪」標配「大哥大」此時,VCD、空調、摩託車和「大哥大」等商品受到富裕家庭的追捧。
90年代:牛奶方便麵納入年貨進入上世紀90年代,物質極大豐富,人們吃穿不愁了,長輩再也不用背著孩子藏年貨了。購置雞鴨魚肉、海鮮產品和糖果等年貨是必不可少的,此外,方便麵和牛奶等也逐漸被納入年貨的範圍。
孩子的零食也發生了變化,俄羅斯的大列吧、巧克力和糖,取代了水果糖和國光蘋果。
90年代:普通百姓買電器最「潮」物資日益豐富,帶給人們的是更方便地購買生活必須品,過年的時候,家裡基本上能置辦新衣服,菸酒、茶葉、水果。而最時興、最「潮」的年貨變成了電器,以電視機和洗衣機為主。過年時,一些條件不錯的雙職工家庭往往會將積攢一年的工資拿出來購買一些「奢侈」年貨。家住在西城區的李女士回憶,她印象最深的一份年貨就是一臺彩電和一臺放像機。
那時候,始於上世紀80年代中期的中央電視臺春節聯歡晚會成為大家過年必不可少的「文化大餐」。
90年代:賀年卡、掛曆最流行在「80後」的記憶中,明信片、賀年片、掛曆在90年代也流行起來。一到過年,同學、朋友、兄弟姐妹之間會互相贈送一些賀年片,裡面寫上祝福的話。外觀也是各式各樣,有精美的,也有相對簡單一點的。
那時候,親朋好友之間的送禮也不再送副食了,都是檔次高點的菸酒。
90年代:時尚人群買柯達膠捲在90年代末期的中國一線城市街頭,隨處可見打著黃底紅字的柯達衝印店,膠捲絕對是裡面最搶手的商品。
當年柯達在中國市場所打出的全球最低價戰略,確實調動起了很多人的興趣,對於普通家庭來說,在90年代末,過年時買上一個柯達的彩色膠捲,相當於置辦必須的年貨。
90年代:電話拜年、呼機拜年盛行上世紀90年代後,隨著經濟條件的改善和長途電話費用的下降,電話拜年成為人們拜年首選方式。
「印象最深的就是年三十晚上開始響個不停的電話鈴聲。而父母也會守著準點給爺爺、奶奶準時拜年。」楊文濤作為「80後」深有感觸,「我也會給在異地的阿姨們打電話拜年,可很難撥通,因為每個人都在不停地打電話、接電話,這時的拜年雖然不用上門了,卻也因為線路忙,拜起年來很費勁。」
電話普及後,拜年開始變得更加便捷。而從電話拜年開始,人們也漸漸懶得出門,習慣用「躲在背後」的方式來拜年。
隨後,腰間的BP機也成為那個年代的拜年利器。除了電話聲音,每到過年傳呼機的蜂鳴聲曾此起彼伏地響在各地。
21世紀00年代:政府組織年貨大集到2000年,在政府主導下,各大城市的市區和城區開始創辦大型年貨市場,也是人們常說的「大集」,露天叫賣年貨的方式,吸引了不少市民。
例如,北京懷柔長哨營山貨大集最早建於2003年,至今的十幾個年頭裡,從最初的政府組織每年一屆,到最後農民自發的參與,最終形成了懷柔北部山區與河北省部分地區最大的土特產品集散地,如今,這裡不僅僅是四裡八鄉的人來趕集,北京城區的、河北的、天津的人們都慕名而來,目的已經不僅是為了買山貨,而是作為一種休閒方式。
一進大集立刻就被那熱火朝天的感覺吸引了,琳琅滿目的
農產品、副食品大多都是農民們自己家種植和養殖的,散養柴雞、家養豬肉、蘑菇木耳、年糕煎餅、核桃大棗,雖不如超市那麼齊全,有些卻是超市所沒有的,眼花繚亂看啥都想買,最後是滿載而歸。
21世紀00年代:煙、酒、茶、保健品成送禮「黃金組合」到了21世紀,大魚大肉早就不是人們所追求的,健康、綠色蔬菜成了人們的新愛,年夜飯也減少了油膩的大魚大肉。健康逐漸成為眾多百姓的第一追求。
隨著人們對於年禮的要求越來越高,加上商家的炒作和引導,春節禮品趨於多元化,並在包裝上不斷升級換代。臨近年關,各家店鋪、超市、賣出紛紛忙著將糖果、糕點、蜂蜜等包裝精美的禮盒,擺在店鋪門口最顯眼的位置。各類食品批發零售店鋪無一例外都將這些禮盒當做春節銷售的重頭戲。
2006年媒體的一項調查顯示,水果/糖果、營養保健品、菸酒等是「最暢銷的禮品」,尤其是前兩者,均佔到7成以上;鮮花也成為人們過年饋贈親友的流行禮物,有15.7%的人選擇購買鮮花。
21世紀00年代:時尚人群送鮮花鮮花作為一種比較時尚的商品也走進了平常人家,成為部分市民的禮品。帶一束鮮花,送一份溫馨,成為年輕人,包括部分中年人拜年的選擇。
相比之下,選擇糕點作為拜年禮品的並不是很多,糕點的喜慶意味大家都知道,結婚、過生日,蛋糕是必須的。也許是因為蛋糕之類的糕點畢竟高糖和高脂肪,同時保存也不容易吧,所以逐漸受到冷遇。
21世紀00年代:簡訊拜年盛行在那個「人手一機」的時代,簡訊拜年成了春節的「保留節目」。
數據顯示,2000年中國手機簡訊息量突破10億條;2001年達到189億條;2002年,數字飛漲到900億條,2003年,超過1371億條。2004年,達到2177條;2005年,增到3046億條。2006年,發送量近4300億條。2007年,達到5921億條。2008年,發送量達到6996.7億條。2009年,簡訊使用量達7809.66億條。2010年,全國各類簡訊發送量達到8317億條。
80後白領小吳表示,以前一到除夕晚上,總是要絞盡腦汁編輯簡訊祝福語發給親朋好友、領導,一發不可收拾,同時,自己也會收到一大堆群發的簡訊。
直到進入2010年之後,隨著微信、微博、飛信等「微拜年」的盛行,語音、視頻、卡通、動畫、輕應用等拜年手段齊上陣,簡訊才開始逐漸下滑。
21世紀10年代:不重禮盒不備年貨 現吃現買「現吃現買就行。」80後市民劉佳欣說,到了現在,大家吃的講究個新鮮、健康。今年過年,劉佳欣就買了幾斤乾果,準備當零食吃。
貨員告訴記者「大家現在買年貨更注重內容而不是形式了,散裝糖果賣的就比禮盒裝好很多, 20來塊一包的開心果、杏仁、核桃價格比較親民,買的人最多。」此外,她補充道,「我們禮盒裝的包裝在今年也做了些調整,包裝簡易了許多,定價也多在百元左右,兩三百定價的禮盒多就是擺在那裡,買的人很少。」
超市裡光糖果就有硬的、軟的、水果味的、奶味的、各色巧克力,不下二十種,各類生鮮供應充足,人們一年四季可以在超市裡買到以前在過年才吃的東西。
值得注意的是,大商超賣場裡,採辦年貨的更多是中老年消費者群體。而電商渠道,則是80後、90後年輕人的「主戰場」。
「在網上給奶奶訂了一件羽絨服,年前保證能到貨。」90後的江美男說,對於備年貨的記憶已經有些模糊了。父母需要的東西,早在過生日、中秋、端午、父親節、母親節等節日,或者平常都買了,過年備點什麼回家過年顯得沒有那麼特殊。
隨著網購的盛行,電商巨頭們也參與到年貨大促,以進口食材、農村年貨或全品類主打的大規模促銷,吸引80後、90後為代表的年輕消費群體。
21世紀10年代:時尚、健康禮品成「新寵」隨著科技的發展,高科技數碼產品,成為年貨中佼佼者。同時,各類健身器材和醫療器械,也進入不少人的年貨清單裡。手機、電腦等電子產品成為了年貨新寵,「健康年貨」的概念也在興起當中。譬如一些人性化的公司發健身卡,給員工贈送生活上的所需的物品。有的公司直接贈送羽絨服,保暖鞋,保暖襪之類的。
30歲的張小姐小時候年貨就是一件漂亮的新衣裳。今年她為自己買了一個LV的折扣包作年貨。市民孔先生最近從快遞處收到了花4000餘元在網上購買的一部智慧型手機,孔先生說,這部手機是他們家今年的年貨之一。
市民朱大爺的女兒兩個星期前就已發話:過年少些葷,多買些「綠色」菜品。記者在一些賣場看到,春節採辦年貨,高檔的粗糧野菜、海鮮製品等「綠色」產品更吸引市民。
現在因為「旅行過年」的方式興起,從旅遊地郵寄有當地特色的明信片來拜年,也漸漸成為一種時尚。去馬爾地夫過春節的王仁敏夫婦,就給親朋好友們每人郵了一張寫滿祝福及濃濃異國風情的明信片。
不管怎麼說,比起物質匱乏的年代,現在的年貨選擇是超級豐富,過年的方式也更多樣、新鮮了。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臨近大年根兒,街坊鄰居間問候最多的一句話恐怕便是:「年貨置辦得咋樣了?」那時候十幾塊錢就能過一個不錯的年;進入上世紀90年代,商品市場的變化更大了,隨著人們生活條件的改善,年貨的菜籃子也越來越豐富,除夕夜的餐桌上不再是曾經的老三樣,魚、肉、蛋,條件好的還增加蝦、蟹等海鮮;21世紀,隨著社會經濟的巨變,天南海北的年貨都能買得到,人們年貨消費的側重點也發生轉變。
每年一到臘月二十,故鄉街市上天天都有「集」,熙熙攘攘的人群,琳琅滿目的商品,連綿起伏的叫賣,將年味兒烘託得格外濃。跟著父親母親趕集買冬藕、芹菜、土豆、粉條、豬肉、鯉魚等年貨,也成了80後小夥伴們最幸福的童年時光。
如今,那些傳統老街市、大集市應如何轉型,才能重煥生機,既留住年味,又讓傳統年貨大街跟上時代的潮流呢?(綜合
新文化報、廣州日報等)
作者:綜合新文化報 廣州日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