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到2016,80後記憶中的那些年貨(組圖)

2020-11-15 搜狐網

  辦年貨,這一浸潤著中國人複雜而特殊情感的消費行為背後,實則更是一種精神運動。如今,很多人感慨年味兒淡了,物質生活太豐富了,當欲望容易得到滿足後,便少了期盼和驚喜。

  春節臨近,過年的年味兒越來越濃,各家各戶都在忙著辦年貨。不同於老一輩上街置辦年貨,

相關公司股票走勢

眼下的年輕人更喜歡「宅」在家裡淘年貨。跟隨長輩上街市買年貨的經歷,跟隨爸媽到親戚家上門拜年的經歷,80後們,你還記得嗎?

  30多年來年貨變化,從最初的簡單到現在的豐富,我們可以從這些簡單的細節變化一窺三十年中國經濟的巨變。

  80年代:「土豪」買電視

  上世紀80年代初,「鐵匠」趙佃傑一家已經成為臨沂市莒南縣板泉鎮的第一個萬元戶。為迎接1981年的春節,他們家購進了一臺17寸黑白電視機,趙佃傑的小兒子趙左濤回憶說:「那時候整個村子都沒有電視機,自從我家買了電視之後,全村的人都來看電視,晚上把電視放到院子裡,就像在部隊裡看電影一樣熱鬧,每天都看到半夜……」

  在那個年代將買電視作為年貨的,還真是「土豪」行為,畢竟它是那個年代真正的奢侈品。

  80年代:普通百姓添新衣

  雖然80年代人們生活水平已經有所改善,但是衣著消費水平的提高並不明顯。當時普通老百姓全家對春節生活的期盼就是添新衣。

  「那時我幾乎只有一個願望,就是能用剩下的工資為兒子和女兒添置一套過年穿的新衣服,讓他們能體體面面地去給親戚們拜年。」74歲的老孟告訴記者,但是收入很低,置辦不了太多年貨。

  1983年他還屬於三級工,一個月44元錢的工資。到了1987年工資超過100元。到過年時就用攢的錢買點布回來,自己在家用縫紉機給孩子們做衣裳。經常是辦完年貨買完布料,就剩不了多少錢了。

  80年代的新衣大都是自己扯布做的,「那時候,衣服都是早就做好了,孩子眼巴巴看著,手指扒拉著數日子,等著大年初一穿新衣服。」於曉東說,那時候條絨是做衣服頂級的料子之一,穿條絨褲子走路,摩擦會有一種特有的聲音,「那聲音一出來,絕對拉風。」

  80年代:時尚人群買手錶

  在1981年,施順才花了30元給小女兒買了塊鐘山表,興奮的小女兒特地跑到照相館留影,還把戴了手錶的手腕伸到鏡頭前,好像一個手錶模特兒,這張照片和已經停止不走的鐘山表勾起了很多人的回憶,「那時候有塊鐘山表可是不得了,至少要一個月工資,還得憑票,找人才能買到呢!」鐘山表在那個時代就是時髦的象徵,40多歲的謝女士看到這塊表還想起了自己母親的一件趣事,「我媽也趕時髦呢,但是沒錢買,就把自己的金耳環給賣掉了,然後買了一塊鐘山表。」

  看到鐘山表,人們也想起來,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南京年輕人結婚流行「三轉一響一喀嚓」,「三轉」指的是自行車、手錶、縫紉機,「一響」是指收音機,「一喀嚓」則是指「海鷗」牌照相機,鐘山表、三洋收音機和「海鷗」照相機,如今都成了見證南京發展的展品。

  80年代:果子、酒、蛋糕是送禮老三樣

  那時候走親串友大拜年,手裡也要拿些年貨的,而這些年貨也主要是以吃的為主:肉、雞、鴨、水果,有的還帶著白糖、雞蛋,稍講究一些的就有了用紙盒裝的點心。當時有首很著名的歌《回娘家》中就曾有描述新媳婦過年回娘家的情景:「左手一隻雞、右手一隻鴨……」

  「走親戚串門送的禮是果子、酒、蛋糕,這就是點心。」市民江德麗說,那時候這些是送給親友禮品的標配。果子,是北方的一種麵食,和桃酥類似。「那時候的蛋糕比較硬,用透明的塑料包裝,送禮卻是很有面子。」水果當時也是拜年送禮的佳品,幾瓶水果罐頭或新鮮水果,體面又時髦。

  「最想吃自己用碾子磨麵做的年糕。」70後市民於曉東說,那個年代過年前,村裡各家各戶都要磨黍米做年糕,村裡就一臺碾子,有時排隊要到半夜才能輪到。年糕因為諧音「年高」,是過年的應景食品。「蒸熟後,撒上白糖,那味道才是香。」於曉東說,現在市場上賣的那種年糕再也吃不出這種親手做的味道。

  57歲的帥英說,那時年貨主要是母親在家裡準備,蒸饅頭、烙煎餅、買豬頭以及雞魚肉蛋是必不可少的之外,裁紅紙寫春聯、貼幅字、糊燈籠是最有意思的年貨準備。

  90年代:「土豪」標配「大哥大」

  此時,VCD、空調、摩託車和「大哥大」等商品受到富裕家庭的追捧。

  90年代:牛奶方便麵納入年貨

  進入上世紀90年代,物質極大豐富,人們吃穿不愁了,長輩再也不用背著孩子藏年貨了。購置雞鴨魚肉、海鮮產品和糖果等年貨是必不可少的,此外,方便麵和牛奶等也逐漸被納入年貨的範圍。

  孩子的零食也發生了變化,俄羅斯的大列吧、巧克力和糖,取代了水果糖和國光蘋果。

  90年代:普通百姓買電器最「潮」

  物資日益豐富,帶給人們的是更方便地購買生活必須品,過年的時候,家裡基本上能置辦新衣服,菸酒、茶葉、水果。而最時興、最「潮」的年貨變成了電器,以電視機和洗衣機為主。過年時,一些條件不錯的雙職工家庭往往會將積攢一年的工資拿出來購買一些「奢侈」年貨。家住在西城區的李女士回憶,她印象最深的一份年貨就是一臺彩電和一臺放像機。

  那時候,始於上世紀80年代中期的中央電視臺春節聯歡晚會成為大家過年必不可少的「文化大餐」。

  90年代:賀年卡、掛曆最流行

  在「80後」的記憶中,明信片、賀年片、掛曆在90年代也流行起來。一到過年,同學、朋友、兄弟姐妹之間會互相贈送一些賀年片,裡面寫上祝福的話。外觀也是各式各樣,有精美的,也有相對簡單一點的。

  那時候,親朋好友之間的送禮也不再送副食了,都是檔次高點的菸酒。

  90年代:時尚人群買柯達膠捲

  在90年代末期的中國一線城市街頭,隨處可見打著黃底紅字的柯達衝印店,膠捲絕對是裡面最搶手的商品。

  當年柯達在中國市場所打出的全球最低價戰略,確實調動起了很多人的興趣,對於普通家庭來說,在90年代末,過年時買上一個柯達的彩色膠捲,相當於置辦必須的年貨。

  90年代:電話拜年、呼機拜年盛行

  上世紀90年代後,隨著經濟條件的改善和長途電話費用的下降,電話拜年成為人們拜年首選方式。

  「印象最深的就是年三十晚上開始響個不停的電話鈴聲。而父母也會守著準點給爺爺、奶奶準時拜年。」楊文濤作為「80後」深有感觸,「我也會給在異地的阿姨們打電話拜年,可很難撥通,因為每個人都在不停地打電話、接電話,這時的拜年雖然不用上門了,卻也因為線路忙,拜起年來很費勁。」

  電話普及後,拜年開始變得更加便捷。而從電話拜年開始,人們也漸漸懶得出門,習慣用「躲在背後」的方式來拜年。

  隨後,腰間的BP機也成為那個年代的拜年利器。除了電話聲音,每到過年傳呼機的蜂鳴聲曾此起彼伏地響在各地。

  21世紀00年代:政府組織年貨大集

  到2000年,在政府主導下,各大城市的市區和城區開始創辦大型年貨市場,也是人們常說的「大集」,露天叫賣年貨的方式,吸引了不少市民。

  例如,北京懷柔長哨營山貨大集最早建於2003年,至今的十幾個年頭裡,從最初的政府組織每年一屆,到最後農民自發的參與,最終形成了懷柔北部山區與河北省部分地區最大的土特產品集散地,如今,這裡不僅僅是四裡八鄉的人來趕集,北京城區的、河北的、天津的人們都慕名而來,目的已經不僅是為了買山貨,而是作為一種休閒方式。

  一進大集立刻就被那熱火朝天的感覺吸引了,琳琅滿目的

農產品

、副食品大多都是農民們自己家種植和養殖的,散養柴雞、家養豬肉、蘑菇木耳、年糕煎餅、核桃大棗,雖不如超市那麼齊全,有些卻是超市所沒有的,眼花繚亂看啥都想買,最後是滿載而歸。

  21世紀00年代:煙、酒、茶、保健品成送禮「黃金組合」

  到了21世紀,大魚大肉早就不是人們所追求的,健康、綠色蔬菜成了人們的新愛,年夜飯也減少了油膩的大魚大肉。健康逐漸成為眾多百姓的第一追求。

  隨著人們對於年禮的要求越來越高,加上商家的炒作和引導,春節禮品趨於多元化,並在包裝上不斷升級換代。臨近年關,各家店鋪、超市、賣出紛紛忙著將糖果、糕點、蜂蜜等包裝精美的禮盒,擺在店鋪門口最顯眼的位置。各類食品批發零售店鋪無一例外都將這些禮盒當做春節銷售的重頭戲。

  2006年媒體的一項調查顯示,水果/糖果、營養保健品、菸酒等是「最暢銷的禮品」,尤其是前兩者,均佔到7成以上;鮮花也成為人們過年饋贈親友的流行禮物,有15.7%的人選擇購買鮮花。

  21世紀00年代:時尚人群送鮮花

  鮮花作為一種比較時尚的商品也走進了平常人家,成為部分市民的禮品。帶一束鮮花,送一份溫馨,成為年輕人,包括部分中年人拜年的選擇。

  相比之下,選擇糕點作為拜年禮品的並不是很多,糕點的喜慶意味大家都知道,結婚、過生日,蛋糕是必須的。也許是因為蛋糕之類的糕點畢竟高糖和高脂肪,同時保存也不容易吧,所以逐漸受到冷遇。

  21世紀00年代:簡訊拜年盛行

  在那個「人手一機」的時代,簡訊拜年成了春節的「保留節目」。

  數據顯示,2000年中國手機簡訊息量突破10億條;2001年達到189億條;2002年,數字飛漲到900億條,2003年,超過1371億條。2004年,達到2177條;2005年,增到3046億條。2006年,發送量近4300億條。2007年,達到5921億條。2008年,發送量達到6996.7億條。2009年,簡訊使用量達7809.66億條。2010年,全國各類簡訊發送量達到8317億條。

  80後白領小吳表示,以前一到除夕晚上,總是要絞盡腦汁編輯簡訊祝福語發給親朋好友、領導,一發不可收拾,同時,自己也會收到一大堆群發的簡訊。

  直到進入2010年之後,隨著微信、微博、飛信等「微拜年」的盛行,語音、視頻、卡通、動畫、輕應用等拜年手段齊上陣,簡訊才開始逐漸下滑。

  21世紀10年代:不重禮盒不備年貨 現吃現買

  「現吃現買就行。」80後市民劉佳欣說,到了現在,大家吃的講究個新鮮、健康。今年過年,劉佳欣就買了幾斤乾果,準備當零食吃。

  貨員告訴記者「大家現在買年貨更注重內容而不是形式了,散裝糖果賣的就比禮盒裝好很多, 20來塊一包的開心果、杏仁、核桃價格比較親民,買的人最多。」此外,她補充道,「我們禮盒裝的包裝在今年也做了些調整,包裝簡易了許多,定價也多在百元左右,兩三百定價的禮盒多就是擺在那裡,買的人很少。」

  超市裡光糖果就有硬的、軟的、水果味的、奶味的、各色巧克力,不下二十種,各類生鮮供應充足,人們一年四季可以在超市裡買到以前在過年才吃的東西。

  值得注意的是,大商超賣場裡,採辦年貨的更多是中老年消費者群體。而電商渠道,則是80後、90後年輕人的「主戰場」。

  「在網上給奶奶訂了一件羽絨服,年前保證能到貨。」90後的江美男說,對於備年貨的記憶已經有些模糊了。父母需要的東西,早在過生日、中秋、端午、父親節、母親節等節日,或者平常都買了,過年備點什麼回家過年顯得沒有那麼特殊。

  隨著網購的盛行,電商巨頭們也參與到年貨大促,以進口食材、農村年貨或全品類主打的大規模促銷,吸引80後、90後為代表的年輕消費群體。

  21世紀10年代:時尚、健康禮品成「新寵」

  隨著科技的發展,高科技數碼產品,成為年貨中佼佼者。同時,各類健身器材和醫療器械,也進入不少人的年貨清單裡。手機、電腦等電子產品成為了年貨新寵,「健康年貨」的概念也在興起當中。譬如一些人性化的公司發健身卡,給員工贈送生活上的所需的物品。有的公司直接贈送羽絨服,保暖鞋,保暖襪之類的。

  30歲的張小姐小時候年貨就是一件漂亮的新衣裳。今年她為自己買了一個LV的折扣包作年貨。市民孔先生最近從快遞處收到了花4000餘元在網上購買的一部智慧型手機,孔先生說,這部手機是他們家今年的年貨之一。

  市民朱大爺的女兒兩個星期前就已發話:過年少些葷,多買些「綠色」菜品。記者在一些賣場看到,春節採辦年貨,高檔的粗糧野菜、海鮮製品等「綠色」產品更吸引市民。

  現在因為「旅行過年」的方式興起,從旅遊地郵寄有當地特色的明信片來拜年,也漸漸成為一種時尚。去馬爾地夫過春節的王仁敏夫婦,就給親朋好友們每人郵了一張寫滿祝福及濃濃異國風情的明信片。

  不管怎麼說,比起物質匱乏的年代,現在的年貨選擇是超級豐富,過年的方式也更多樣、新鮮了。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臨近大年根兒,街坊鄰居間問候最多的一句話恐怕便是:「年貨置辦得咋樣了?」那時候十幾塊錢就能過一個不錯的年;進入上世紀90年代,商品市場的變化更大了,隨著人們生活條件的改善,年貨的菜籃子也越來越豐富,除夕夜的餐桌上不再是曾經的老三樣,魚、肉、蛋,條件好的還增加蝦、蟹等海鮮;21世紀,隨著社會經濟的巨變,天南海北的年貨都能買得到,人們年貨消費的側重點也發生轉變。

  每年一到臘月二十,故鄉街市上天天都有「集」,熙熙攘攘的人群,琳琅滿目的商品,連綿起伏的叫賣,將年味兒烘託得格外濃。跟著父親母親趕集買冬藕、芹菜、土豆、粉條、豬肉、鯉魚等年貨,也成了80後小夥伴們最幸福的童年時光。

  如今,那些傳統老街市、大集市應如何轉型,才能重煥生機,既留住年味,又讓傳統年貨大街跟上時代的潮流呢?(綜合

新文化

報、廣州日報等)

  作者:綜合新文化報 廣州日報等

相關焦點

  • 2017年年貨大數據顯示 90後、80後為消費主力 蘭州人最愛網上買零食
    原標題:2017年年貨大數據顯示 90後、80後為消費主力 蘭州人最愛網上買零食  中國甘肅網1月24日訊 據蘭州晚報報導(記者 齊蓉暉)眼看就要過年了,你家年貨辦了嗎?
  • [穿越猴年時空]第一撥「80後」第一聲啼哭的那一年
    中國之聲在春節期間播出系列報導"穿越猴年時空",通過新聞報導、歷史資料和紀錄片的音響,回顧過去那些令我們記憶深刻的猴年社會生態,同時也以當下的趨勢作為基礎,大膽設想剛剛開始的這一個猴年--2016年,以及12年之後的下一個猴年--2028年,我們生活的世界會是什麼樣子。
  • 1980「猴大版」漲至150萬 揭秘80版庚申猴票為何值錢
    猴票單張面值從8分漲至1.2萬元  2016年猴年郵幣收藏市場近日迎來搶購高峰。  出現如此盛況的原因還要追溯到1980年,那年的猴票是我國發行的第一張生肖郵票,從那以後,每12年我國都會發行一枚生肖猴票。
  • 80後和00後終於有了共同語言,京東年貨節旺旺大禮包19塊9到手!
    臨近春節,喜慶團圓的氣氛越來越濃,炮竹聲聲除舊歲,吃好玩好又一年,備足年貨、開啟新的一年,成了國人們在春節回家前要完成的功課。今年京東年貨節期間,京東再度豪擲超級百億補貼讓利消費者,手機數碼、居家日用、生鮮果蔬、零食禮盒等全品類超值好物,讓每個「京東粉」都能夠置辦年貨爽到爆,紅火過年「奧利給」!
  • 1980年的流行歌曲
    1980年的流行歌曲我不知道有多少人經歷過1980年,如果有的話現在至少有40多歲了吧。如果你還記得當時的事情的話,那你一定還熟悉1980年的那些流行歌曲。讓我們來一起聽聽歌,回到1980年……有人跟我說,1980年是一個非常神奇的年代,因為從這一年出生的人就是我們口中的80後,也就是這個社會的中流砥柱。當作為80後數著月份算著自己的年紀的時候,突然發現我已經是42歲了,曾經青春輝煌一代也會慢慢變得更加地成熟。伴隨著所有1980年出生的朋友們一起回到出生兒提的時候,也許在那個時候媽媽正抱著你在聽這些歌曲呢!
  • 2016年日曆 2016年結婚吉日一覽表2016年日曆列印版,2(組圖)
    以下表格為日曆查詢表,2016年日曆表,2016年農曆表,農曆陽曆轉換,好包含了,節日、二十四節氣的體現等等。方便大家的查詢和對照。如果您的日常生活中也很需要,不妨點擊將該表格收藏至您的電腦中,以便日後的查詢與參照。  日曆表說明:淡藍色代表為二十四節氣日,紅色代表傳統節日。
  • 80、90、00、10年代火車上的春運記憶:由於嚴重超員,列車員會勸...
    陳也回憶起十多年前的春運記憶感慨萬千。在綠皮火車上靠吃東西、找人聊天、打撲克等活動消磨時間的記憶正在人們腦海裡漸漸遠去。你還記得你體驗過的春運嗎?近日,80、90、00、10 年代的旅客分別向瀟湘晨報記者講述了他們那個年代的春運故事。1月13日,長沙火車站,80後的歐女士帶著10後的女兒琪琪準備進站,她們要去北京參加舞蹈表演。
  • 大地頌歌④丨湘中農事歷1958-2018(組圖)
    大地頌歌①丨豐收的喜悅(組圖)   大地頌歌②丨豐收的顏色(組圖)   大地頌歌③丨祁東黃花遍地香(組圖)   他們,曾陪伴一代甚至幾代人在土地裡摸爬滾打一輩子;他們,承載著農耕文化重要歷史,是傳統文化的重要部分;他們,因為科技高度發達、農業高效生產而逐漸遠離我們的生活,遠離我們的視野。
  • 曬曬80後珍貴的英語教材(組圖)
    曬曬80後珍貴的英語教材(組圖) 2010-10-20 17:59:47 來源: 網易教育論壇 舉報
  • 60年代前的饑荒、70年代的紅薯、80年代的白米,記憶中的舊年代
    可以負責任地說,中國人能普遍吃飽肚子,是1980年代以後才有的事情。1980年代以前恰好是90後父母所生活的年代,常常聽父母提起他們兒時的趣事。其實那時挨餓的時候並不多,但家裡的大米確是不夠吃的,很多時候是紅薯當飯,一大鍋紅薯裡面點綴著少量白米,這是出生在那個年代的人們深刻的記憶。但有的人家人口多,口糧少,就會吃了上頓沒下頓,不過也不至於餓死人。
  • 2016年生肖猴票今起發售 1980版猴票價值100萬
    1980年發行的「庚申猴」票是標誌性的郵票,版票市場價則達到100萬元。  上午,作為每年首張發行的特種郵票,生肖票「丙申年」正式發售。該套郵票是我國第四輪生肖郵票的開篇之作,也是首輪猴票的設計者黃永玉時隔36年再執筆。
  • 金星星座速查表2:1980-1989年出生的80後小夥伴適用
    第六篇:金星星座星曆表-2(80後)下表是1980-1989年出生人群的金星星座,只要拿你的生日去找就行了,需要注意以下幾點:(1)以下統計使用北京時間,其他國家慎用。【維氏佔星】金星星座速查表 1980-1989(80後)——1980——12.23-1.16 水瓶1.16-2.10 雙魚2.10-3.7 白羊
  • 宏觀背景:從大到強,結構優先 ——當前中國對比1980年代美國系列一
    核心結論:①中國經濟進入由大到強的新時代,結構優先,類似1980年代的美國,GDP增速換擋後波動率下降,產業結構升級加速。②中美轉型期政策均從需求管理到供給改革,2018年供給側改革重心由「三去」轉向「一補」,政策向新經濟傾斜。
  • 那些年,深藏巷子裡的遊戲廳的80後記憶!北通阿修羅3回憶老遊戲
    最近因為疫情的關係,又得宅家裡了,忙了一年,突然靜下來其實也挺好的,很多人都吐槽在家無聊沒事幹,但是這成倍成倍的時間,浪費了真可惜,當然打遊戲就是最好的消遣方式了,說實話,像我們這群苦逼80後,小時候的記憶力不僅有街機遊戲廳,還有那些藏得很深的巷子裡的遊戲廳,裡面擺滿了PS2、土星遊戲機、世嘉遊戲機
  • 春節未至年貨「俏」 你在準備年貨了嗎?
    1 春節臨近備貨忙 巴城各超市「年味兒」濃  時下,隨著春節臨近,市民紛紛忙於購置年貨,連日來,我市不少商超皆是一派熱鬧景象。近日,記者走訪巴城各大超市了解到,超市已推出了特色購物或促銷活動,琳琅滿目的商品令人眼花繚亂。
  • 80後記憶中的十大經典網遊,你玩過幾款?
    在你的記憶裡,總有那麼一款遊戲是你最無法忘懷的;在遊戲的世界裡,總有那麼一款遊戲是別的遊戲無法超越的;在經典中,總有那麼一款遊戲是值得我們回味的。真正的經典,不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褪色,那些遊戲中的元素,會成為我們記憶中最珍貴的回憶。
  • 尋年味 辦年貨,1月8日,秦巴味到年貨狂歡正式拉開序幕!
    其實要說回家過年辦年貨,首選肯定備吃的,畢竟對於中國人來說,「民以食為天」這句俗語絕對是幾千年來中國人對吃最質樸的總結了。以往過年,誰家要是置辦了什麼當地不常見的特產年貨,那妥妥能化身最靚的崽兒,引來全村人圍觀。  說到買特產年貨,「秦巴味到」這家電商平臺你絕不能錯過。2021年1月8日,隨著時鐘指針跳過凌晨12點,秦巴味到的年貨節也在一陣購物狂歡中正式拉開序幕。
  • 重慶的朋友,讓你回到1980的老重慶過一天你願意嗎?
    在你眼中,1980的重慶是怎樣的?關於80年代的記憶,對於沒有經歷過的人而言,幾乎都停留在一張張黑白照片中。80年代的人民大禮堂80年代的朝天門這裡沒有現在的高樓,但顯得格外樸實,兩江水從它這裡匯合,非常美麗,朝天門也就成了重慶的一個標誌。
  • 80後喜劇人賴寶因心梗離世,曾為《今晚80後脫口秀》策劃撰稿
    7月20日中午,畫家何鐵生向南都記者證實,其朋友、原《今晚80後脫口秀》策劃、撰稿人賴寶昨夜突發心梗,在上海去世:「太意外了。我們在一起的時候,賴寶(心理狀態)非常好。」生於1980年的賴寶,人生定格在40歲。
  • 2016年丙申年(猴)郵票亮點搶先曝 黃永玉執筆[組圖]
    中國郵政自1980年開始發行生肖郵票到2015年已經連續發行了36年,1980年我國發行的第一枚郵票由黃永玉執筆設計。36年後,92歲高齡的他再次執筆,為即將到來的丙申猴年設計一套猴票,作為中國郵政第四輪生肖郵票的開篇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