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頌歌④丨湘中農事歷1958-2018(組圖)

2021-01-09 湖南頻道

  編者按:今年9月23日是中國首個農民豐收節,現下正值秋收季節,紅網、時刻新聞推出系列報導《大地頌歌·慶祝首個中國農民豐收節》,聚焦三湘四水新農村,談農事、曬豐收、曬幸福,稻花香裡說豐年。

  大地頌歌①丨豐收的喜悅(組圖)

  大地頌歌②丨豐收的顏色(組圖)

  大地頌歌③丨祁東黃花遍地香(組圖)

  他們,曾陪伴一代甚至幾代人在土地裡摸爬滾打一輩子;他們,承載著農耕文化重要歷史,是傳統文化的重要部分;他們,因為科技高度發達、農業高效生產而逐漸遠離我們的生活,遠離我們的視野。

  「他們」是農具,千百年來農民朝夕相對的夥伴。就算漸漸消逝,我們也不忍心說「它們」。

  在中國首個農民豐收節即將來臨之際,紅網小編為你細數六十年來的農事歷,見證湖南農耕文化的歷史變遷。

  記憶一:耕整

「彎彎樹,彎彎柴,能把土地翻過來。」小時候,老師出到這樣一道謎語題時,同學們總會異口同聲地回答:「犁!」

  一頭老牛,一彎老犁,一個扶犁的老農……繪就成一幅美輪美奐的鄉村耕種圖。這是1958年,發生在湖南省雙峰縣小富公社的一幕。

  那時候,一頭牛、一把犁往往是農戶家裡最重要的生產工具,它們常年以來煥發著蓬勃向上的朝氣,散發著原汁原味的泥土芬芳,它們,也成為了湖南農耕文明的典型代表,成為中國農業文明的見證者。

2014年,湖南攸縣的農民還在堅持使用牛耕。

一名農民用樓梯在平整翻耕後的水田。

湖南省辰谿縣仙人灣鄉布村,農民用微耕機耙田。

20世紀初,各地逐漸開始實行機械化耕作,小型農機開始走進千家萬戶。圖為湖南一名農民駕駛機滾船在耕作。

2018年,雙峰縣荷葉鎮一名農民駕駛旋耕機在翻耕土地。

  記憶二:育秧

  俗話說「秧好半年禾」,育秧是一件要求頗高的技術活兒。育秧發展變化主要經歷了人工浸種火坑催芽、播種、覆膜到使用催芽機、全自動工廠化育秧的過程。

傳統的人工浸種、催芽。

井字鎮的農民將種穀播撒到秧盤上。2000年後,拋秧技術在井字鎮得到迅速發展,後來慢慢向其它鄉鎮發展。

2010年後,種糧大戶嘗試在天氣好的情況下使用直播技術。

農民用上了種穀催芽器,種穀發芽率有了較大提升。

井字鎮楊球村拋秧機用秧苗育秧基地。

技術人員仔細查看全自動化育秧的秧苗。

  記憶三:插田

  在我們湖南農村一直流行著這麼一句話:大人望插田,孩子望過年。為了讓全家人能體味到過年的豐盛,長輩們總是祈望自己的稻田裡有個好的收成。一家人披著蓑衣在斜風細雨中彎腰插秧的的身影不再常見,取而代之的是轟隆隆的「鐵牛」在田間徑直穿行。眼看著青蔥的禾苗逐漸變成金黃的稻穗,已經務農50多年的張老漢臉上露出喜悅的笑容,他說:「不管時代怎麼變,技術怎樣創新,手中的鋤頭把都不能丟,因為這是我們農民的命根子。」

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這就是傳統的手工插秧方式。

即使在農機普及化的今天,山區、丘陵地區也還是能見到手工插秧的場景。

2000年後,井字鎮率先推行拋秧技術。

2012年,井字鎮蓮塘村引進第一臺手扶式插秧機,農民們爭相觀摩。

繼手扶式插秧機後,農民們很快就青睞上了更高效的高速插秧機。

2017年,井字鎮農民企業家彭洪巽開發出全國第一臺高效有序拋秧機。

  記憶四:植保

種水稻插完田後不久,就要中耕除草了。今天農村中耕都是用除草劑,可當年卻要捲起褲腿下田,幾人一排,每人撐根木棍,用腳把雜草踩到泥裡去。不過比起春插和雙搶來,中耕除草算是最輕鬆的活了,要碰到運氣好,還可捉到又粗又大的黃鱔,那就算打牙祭了。這張1974年攝於長沙脫甲公社的照片,就是社員在稻田裡中耕。

小富鄉的農民在撒石灰等土農藥防治病蟲。

小富鄉的農民用儲壓圓筒式噴霧器來防治病蟲。

井字鎮的農民在用電動式噴霧器噴灑農藥。

農民在用擔架式打藥機防治病蟲。

近年來,無人植保機開始被農民接受。

  記憶五:扮禾

  老湖南人都知道「扮禾」這個詞。今天農村收割水稻都是用打稻機,而且大都是電動的,但數十年前農村扮禾要用扮桶,扮禾要靠人力一下一下在扮桶上摔打,其勞動強度可想而知。隨著科技的進步,腳踩式扮桶、柴油和電力動力桶、小型收割機,以及大中型收割機逐漸出現,勞動量大大減少,勞動效率大大提升了。

圖為1963年湖南大學土木系學生到瀏陽文家市公社參加社教時與社員一起扮禾的情景。

一位農民在地上甩打稻穀。

在上世紀80年代土地承包到戶後,農戶逐漸用上了腳力打稻機。

到了上世紀90年代,農民逐漸用上了電力、柴油作動力的打稻機。

井字鎮一位農民駕駛改進後的龍舟牌收割機在收割稻穀。

高手在民間,當地農民根據實際情況改進收割機,將送糧筒加長了一截,一般可以將稻穀直接輸送到田邊的貨車裡了。

  記憶六:曬穀

  在農業社會,很多時候是靠「天」吃飯。晾曬稻穀雖然勞動強度不是很大,但最怕的是雙搶時下雨。如果收回來的稻穀不能及時敞開、曬乾,很可能會發芽壞掉。隨著進入工業時代和信息化時代,如今一些種糧大戶都開始使用稻穀烘乾機,晾曬稻穀不用看天的臉色了。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湖南農村大都是土磚房,根本沒有水泥坪。一塊平地,幾床蓆子,便成功解決了農民曬穀難的問題。

當地農民正在翻曬稻穀。

在生產隊時經常用這種工具拉攏稻穀。

往上面倒滿黃橙橙的稻穀,調好機關,右手慢慢的搖動,輕的飄走,重的留下,嘴上的笑,證明又是一年的豐收!

上世紀90年代後,雜質少、曬乾快、易收藏的水泥地成為農民曬穀的利器。

2016年,雙峰縣井字鎮福源種植專業合作社的社員使用烘乾機烘乾稻穀。

  紅網時刻記者 譚衛豐 整理報導

  李建新、徐翔、王岐偉、鄧建新、李秋江、SZTsmz等提供素材

來源:紅網

作者:譚衛豐

編輯:於佳麗 實習生:喻琳

本文為紅網原創文章,轉載請附上原文出處連結和本聲明。

本文連結:https://hn.rednet.cn/content/2018/08/27/826151.html

相關焦點

  • 大地頌歌長沙煉成記
    《大地頌歌》在梅溪湖大劇院完成了系列彩排、合成等工作,共使用了三個多月的時間,這也是保利院線全國接管的劇院中首次承接如此長時間的劇目製作工作。大劇院為了支持《大地頌歌》創作,不僅拿出了1800個座位的最大劇場和兩個排練廳,還調整了近60場演出檔期。 除了場務支持外,大劇院還從防疫、安全等方面全力保障《大地頌歌》創作的順利進行。
  • 湘潭大學:生於1958 - 湘大印象 - 新湖南
    (圖丨湘大人) 生於1958丨那片待墾荒地 站立在湘大圖書館前門的正中間,眼前一條寬闊的北京路直抵「風流碑」,高峻的三道拱門與藍天相接,聳立著的毛澤東主席銅像,嚴峻、肅穆。青草幽幽,花團錦簇。 「一軸一山一水」的空間格局,構築出一條長達310米的文化景觀主軸,這就是去年9月剛修繕一新的,湘大南門。
  • 《大地頌歌》方寸舞臺演繹精準扶貧溫情與力量
    《大地頌歌》所以當納蘭在湖南衛視看到由谷智鑫、何炅、張凱麗、萬茜領銜主演,全面反映湖南精準扶貧歷程為題材的大型史詩歌舞劇《大地頌歌》時,所感受到的觸動是無以言表的。《大地頌歌》精準扶貧貴在「精準」,《大地頌歌》亦是如此扶貧扶貧貴在精準,重在精準,難在精準,成敗之舉還是在於精準。
  • 《大地頌歌》京城熱演
    11月6日至7日晚,全面反映湖南精準扶貧歷程的大型史詩歌舞劇《大地頌歌》因參加全國脫貧攻堅題材舞臺藝術優秀劇目展演,在國家大劇院上演。李勁照例了解情況,服務了上千場演出的工作人員告訴他:「《大地頌歌》是觀眾反應最強烈的演出之一。」 此前,《大地頌歌》在湖南長沙已經公開演出了6場,場場爆滿。
  • 謝沅瑾大師教您看懂農民曆 每日吉兇、行事宜忌一手掌握
    「農民曆」是民間流通最普及的曆書,過去人們依照農民曆的時序原則進行農事,也已農民曆中的「行事宜忌」「每日吉兇」作為日常行事的準則。  農民曆由來已久,早期為了配合農業社會的行事,中國歷代都會由官方根據觀測天文運行的結果,統一頒定曆法,作為農事作息的主要依據,稱做「官曆」。
  • 大地上每一個彎下的身影,都將挺起光明
    《大地頌歌》資料圖大地最知道花開幾度草木如何盛衰四季如何流轉陽光到過哪些地方《大地頌歌》資料圖我們行走在中國的大地上,與一個個奮鬥的你不期而遇:十八洞村三任扶貧隊長「龍書記」,是一頭扎進蜂窩把整個村子變甜的你;當上了養蜂大戶的「懶貧戶」,是重拾信心熱愛生活的你;「全國脫貧攻堅模範」王新法,是披肝瀝膽義務扶貧的你
  • 大地的重量和世界的記憶——農具、糧食和蔬菜的詩化哲學
    從鞋具磨損的內部那黑洞洞的敞口中,凝聚著勞動步履的艱辛。這硬邦邦、沉甸甸的破舊農鞋裡,聚集著那寒風料峭中邁動在一望無際的永遠單調的田壟上的步履的堅韌和滯緩。鞋皮上粘著溼潤而肥沃的泥土。暮色降臨,這雙鞋底在田野小徑上踽踽而行。在這鞋具裡,迴響著大地無聲的召喚,顯示著大地對成熟穀物的寧靜饋贈,表徵著大地在冬閒的荒蕪田野裡朦朧的冬眠。
  • 幹支歷與民俗 農曆中的陽曆成分
    幹支歷,很少有人知道這種叫法,但是幹支歷的骨架——二十四節氣和用天幹地支搭配紀年、紀月、紀日、紀時,許多人都知曉一二。幹支歷,是用十天幹和十二地支兩兩搭配組成六十組不同的天幹地支(參見本人在本欄目已發文章《天幹地支及六十甲子的應用習俗》,為節省篇幅,這裡不再重複相關基礎內容)組合,用以標記年月日的曆法。幹支歷的核心內容是二十四節氣(參見本人在本欄目已發文章《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二十四節氣》)。
  • 《光榮大地》劇中人物12星座大揭秘(組圖)
    《光榮大地》劇中人物12星座大揭秘(組圖) 2012-01-12 10:12:00     作者:
  • 「失蹤」的「湘中琳琅館主」羅庶丹
    羅焌,字樹棠,別號排山,又號湘中琳琅館主。1918年改號「庶丹」,便有羅庶丹之名。他生於清同治十三年(1874)十月,光緒二十八年(1902)中舉人,卒於1932年3月。他不僅是一位著述豐富的中國古典文學研究家和一代名師,還是辛亥革命的元老,他的藏書在湖南也可圈可點。然而史志上很少提到這位先賢,成為失蹤者。
  • 大地母親,八卦中最平凡偉大的一卦——坤卦
    我國最早的醫學經典著作《黃帝內經》中指出:「智者之養生也,必順應四時而適寒暑。」意思是,養生之道,要順應季節的變化,迎合冷熱交替。天之四時春生、夏長、秋收、冬藏適時而行。冬季養生應以「藏」為主,加之大雪節氣已過,天氣愈加寒冷,即冬季養生時節到了。養生首養心。
  • 農曆不是陰曆,是值得中國人自豪驕傲的「陰陽合曆」!
    秦漢之前,中國已經有黃帝歷、顓頊曆、夏曆、殷歷、周曆等曆法。西漢初期,國家根據中國上古的「太陽曆法」和「太陰曆法」,總結歸納出了可以同時計算太陽和月亮及其星象周期運動的陰陽合曆「太初曆法」。 從此,中國人開始正式使用非常科學合理的「陰陽曆法」至今。
  • 丨XX玩樂團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到,2018年尾聲之際,一個有關「第十三個星座」的神秘視頻刷爆整個長沙朋友圈,酷炫的動畫及強大的星空引力懸念之後,十二個城市之星對應十二星座,緩緩拉開第十三個星座的面紗,龍湖·湘江星座浮出水面。龍湖宣布:入湘6年,長沙第7子,龍湖首個星座系產品正式命名。
  • 萊陽,假設不是1958年
    假設不是1958年撤銷萊陽專區,就不會有1962年萊陽、萊西兩縣分置。不難想像,萊陽現在是一座市區規模幾百平方公裡,人口超百萬的現代中等城市。1958年11月一個指令——撤銷萊陽專區!自此,萊陽發展的歷史車輪駛向了另一車道。假設不是1958年撤銷萊陽專區,現在膠東就多了一個現代中等城市,保衛這樣一個城市,26集團軍義不容辭,大概不會有1999年的移師濰坊。一個百萬人口的醫療保障,中心醫院首當其衝,它的規模大概現在不會亞於煙臺毓璜頂醫院。
  • 陽間的歷?陰曆……
    掌握了月亮盈虧的具體時間,就能預測由月相引起的自然現象:在陰曆基礎上融入的「幹支歷」,則是以十天幹和十二地支進行兩兩搭配,來標記年、月、日、時的曆法。幹支歷將一年劃分為二十四節氣,能最直觀體現季節轉換、氣候變化,以及動植物內在生理機能活動,用以準確指導農事與日常生活。
  • 老段,老段丨賞色
    今天這組圖,來自《ELLE MEN》7月刊寫真,攝影師:黎曉亮這金黃色寫真,就透著有錢丨賞色當嚴良遇上朱朝陽丨賞色她和甜茶在一起了???丨賞色
  • 舊時代生活指南,家家必備農民曆
    在書店或便利商店都可以買到農民曆,有些廟宇也可以免費拿取,有些香火旺盛的廟宇還有專屬的農民曆。 農民曆中最基本的是一整年所有日子的吉兇宜忌、生肖運程,如果沒有這些就不算一本農民曆。
  • 2018年春分是哪天 春分節氣的由來和傳統習俗
    ①春分日,太陽幾乎直射赤道,晝夜平分②"吃了春分飯,一天長一線",春分後太陽位置北移,晝長夜短③春分時節氣候變化劇烈,忽冷忽熱,體弱者注意調養預防④春分要豎雞蛋、吃春菜、喝春湯、吃太陽糕…桃紅李白春來啦!努力生活,不負春光,不負自己! ​》》推薦閱讀:春分和立春有什麼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