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今年9月23日是中國首個農民豐收節,現下正值秋收季節,紅網、時刻新聞推出系列報導《大地頌歌·慶祝首個中國農民豐收節》,聚焦三湘四水新農村,談農事、曬豐收、曬幸福,稻花香裡說豐年。
大地頌歌①丨豐收的喜悅(組圖)
大地頌歌②丨豐收的顏色(組圖)
大地頌歌③丨祁東黃花遍地香(組圖)
他們,曾陪伴一代甚至幾代人在土地裡摸爬滾打一輩子;他們,承載著農耕文化重要歷史,是傳統文化的重要部分;他們,因為科技高度發達、農業高效生產而逐漸遠離我們的生活,遠離我們的視野。
「他們」是農具,千百年來農民朝夕相對的夥伴。就算漸漸消逝,我們也不忍心說「它們」。
在中國首個農民豐收節即將來臨之際,紅網小編為你細數六十年來的農事歷,見證湖南農耕文化的歷史變遷。
記憶一:耕整
「彎彎樹,彎彎柴,能把土地翻過來。」小時候,老師出到這樣一道謎語題時,同學們總會異口同聲地回答:「犁!」
一頭老牛,一彎老犁,一個扶犁的老農……繪就成一幅美輪美奐的鄉村耕種圖。這是1958年,發生在湖南省雙峰縣小富公社的一幕。
那時候,一頭牛、一把犁往往是農戶家裡最重要的生產工具,它們常年以來煥發著蓬勃向上的朝氣,散發著原汁原味的泥土芬芳,它們,也成為了湖南農耕文明的典型代表,成為中國農業文明的見證者。
2014年,湖南攸縣的農民還在堅持使用牛耕。
一名農民用樓梯在平整翻耕後的水田。
湖南省辰谿縣仙人灣鄉布村,農民用微耕機耙田。
20世紀初,各地逐漸開始實行機械化耕作,小型農機開始走進千家萬戶。圖為湖南一名農民駕駛機滾船在耕作。
2018年,雙峰縣荷葉鎮一名農民駕駛旋耕機在翻耕土地。
記憶二:育秧
俗話說「秧好半年禾」,育秧是一件要求頗高的技術活兒。育秧發展變化主要經歷了人工浸種火坑催芽、播種、覆膜到使用催芽機、全自動工廠化育秧的過程。
傳統的人工浸種、催芽。
井字鎮的農民將種穀播撒到秧盤上。2000年後,拋秧技術在井字鎮得到迅速發展,後來慢慢向其它鄉鎮發展。
2010年後,種糧大戶嘗試在天氣好的情況下使用直播技術。
農民用上了種穀催芽器,種穀發芽率有了較大提升。
井字鎮楊球村拋秧機用秧苗育秧基地。
技術人員仔細查看全自動化育秧的秧苗。
記憶三:插田
在我們湖南農村一直流行著這麼一句話:大人望插田,孩子望過年。為了讓全家人能體味到過年的豐盛,長輩們總是祈望自己的稻田裡有個好的收成。一家人披著蓑衣在斜風細雨中彎腰插秧的的身影不再常見,取而代之的是轟隆隆的「鐵牛」在田間徑直穿行。眼看著青蔥的禾苗逐漸變成金黃的稻穗,已經務農50多年的張老漢臉上露出喜悅的笑容,他說:「不管時代怎麼變,技術怎樣創新,手中的鋤頭把都不能丟,因為這是我們農民的命根子。」
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這就是傳統的手工插秧方式。
即使在農機普及化的今天,山區、丘陵地區也還是能見到手工插秧的場景。
2000年後,井字鎮率先推行拋秧技術。
2012年,井字鎮蓮塘村引進第一臺手扶式插秧機,農民們爭相觀摩。
繼手扶式插秧機後,農民們很快就青睞上了更高效的高速插秧機。
2017年,井字鎮農民企業家彭洪巽開發出全國第一臺高效有序拋秧機。
記憶四:植保
種水稻插完田後不久,就要中耕除草了。今天農村中耕都是用除草劑,可當年卻要捲起褲腿下田,幾人一排,每人撐根木棍,用腳把雜草踩到泥裡去。不過比起春插和雙搶來,中耕除草算是最輕鬆的活了,要碰到運氣好,還可捉到又粗又大的黃鱔,那就算打牙祭了。這張1974年攝於長沙脫甲公社的照片,就是社員在稻田裡中耕。
小富鄉的農民在撒石灰等土農藥防治病蟲。
小富鄉的農民用儲壓圓筒式噴霧器來防治病蟲。
井字鎮的農民在用電動式噴霧器噴灑農藥。
農民在用擔架式打藥機防治病蟲。
近年來,無人植保機開始被農民接受。
記憶五:扮禾
老湖南人都知道「扮禾」這個詞。今天農村收割水稻都是用打稻機,而且大都是電動的,但數十年前農村扮禾要用扮桶,扮禾要靠人力一下一下在扮桶上摔打,其勞動強度可想而知。隨著科技的進步,腳踩式扮桶、柴油和電力動力桶、小型收割機,以及大中型收割機逐漸出現,勞動量大大減少,勞動效率大大提升了。
圖為1963年湖南大學土木系學生到瀏陽文家市公社參加社教時與社員一起扮禾的情景。
一位農民在地上甩打稻穀。
在上世紀80年代土地承包到戶後,農戶逐漸用上了腳力打稻機。
到了上世紀90年代,農民逐漸用上了電力、柴油作動力的打稻機。
井字鎮一位農民駕駛改進後的龍舟牌收割機在收割稻穀。
高手在民間,當地農民根據實際情況改進收割機,將送糧筒加長了一截,一般可以將稻穀直接輸送到田邊的貨車裡了。
記憶六:曬穀
在農業社會,很多時候是靠「天」吃飯。晾曬稻穀雖然勞動強度不是很大,但最怕的是雙搶時下雨。如果收回來的稻穀不能及時敞開、曬乾,很可能會發芽壞掉。隨著進入工業時代和信息化時代,如今一些種糧大戶都開始使用稻穀烘乾機,晾曬稻穀不用看天的臉色了。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湖南農村大都是土磚房,根本沒有水泥坪。一塊平地,幾床蓆子,便成功解決了農民曬穀難的問題。
當地農民正在翻曬稻穀。
在生產隊時經常用這種工具拉攏稻穀。
往上面倒滿黃橙橙的稻穀,調好機關,右手慢慢的搖動,輕的飄走,重的留下,嘴上的笑,證明又是一年的豐收!
上世紀90年代後,雜質少、曬乾快、易收藏的水泥地成為農民曬穀的利器。
2016年,雙峰縣井字鎮福源種植專業合作社的社員使用烘乾機烘乾稻穀。
紅網時刻記者 譚衛豐 整理報導
李建新、徐翔、王岐偉、鄧建新、李秋江、SZTsmz等提供素材
來源:紅網
作者:譚衛豐
編輯:於佳麗 實習生:喻琳
本文為紅網原創文章,轉載請附上原文出處連結和本聲明。
本文連結:https://hn.rednet.cn/content/2018/08/27/8261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