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王子辰在2012年第八屆兩岸經貿文化論壇現場
大家好,我是山東分社對外部記者王子辰,今天我要給大家講的是在分社,我和外媒「掰手腕」。
「One China, no negotiations: Xinhua writer Wang Zichen warns the coming U.S. administration @realDonaldTrump http://xhnews/yvLZX」
「一個中國,不容商量:新華社記者王子辰警告美國新政府當局,抄送唐納·川普。」當一位印度記者朋友把這條推特截圖發給我時,我還是有一分惶恐的。
但我心中更多的,還是一份履職盡責的自豪感。雖然稿件前一天已被路透社採用,但在國家通訊社的官方推特裡,我的名字居然以「警告」的方式跟美國總統聯繫在一起,這讓我始料未及。
對於每一個中國人來說,一個中國是堅如磐石的信仰、不容逾越的紅線。當看到川普與蔡英文通話,還數次質疑一個中國原則時,雖然身在濟南而不是北京或者華盛頓,但我以為,一名國家通訊社的對外記者,仍然是有義務給他「上一課」的。
在國際輿論場中發出中國聲音,是每一位新華社對外記者的職責。2013年,入社從事對外報導兩年的我,被一則新聞激起了憤怒。當年10月,暴恐分子駕車撞向天安門金水橋,導致5人死亡38人受傷。在血淋淋的事實面前,CNN網站卻刊登了一篇題為《天安門衝撞案:恐怖主義還是絕望的吶喊?》的評論。而美國官方也屢次以「需要繼續觀察事態」的拖延說辭,持續迴避恐怖主義的定性。
這時,已經有一些英文採寫積累的我,很快寫下了工作後的第一篇英文評論——Call Tian』anmen attack what it was: terrorism(天安門襲擊就是恐怖事件)。稿件播發後,華爾街日報、紐約時報、BBC、NHK、共同社等外媒都採用了這條評論,對外部點評說,「分社記者直接採寫外文言論稿件,值得提倡」。
這給了我莫大的鼓勵。其實,我畢業於一所非著名高校,所學的也不是英文專業,但在對外前輩的指導下,尤其是在分社的培養下,我反覆告訴自己,作為一名國社對外記者,一定要把個人夢想融入中國新聞對外傳播的「新華夢」,通過一個個鮮活的故事、典型的人物、精彩的瞬間,反映我國發展進步和對世界的貢獻作用,使我們的報導真正成為海外觀察中國的指南、解碼中國的鑰匙。
去年3月的全國兩會上,時任財政部長對現行勞動合同法進行了長篇批評,很多媒體隨即展開了對勞資關係的探討。但身在中國規模最大的外宣機構,我們應該如何報導?
格局決定高度,站位決定眼界。尤其是在與西方媒體的同場競技中,只有主動設置有熱度、帶銳度的議題,才能講出、講好中國故事。
「千篇一律」、「毫無不同意見」,是外媒對中國每年兩會必定重彈的老調。而一位由全國人大任命的部長,在人代會期間,公開批評人大常委會制訂的現行法律,不正是反彈這一老調的鮮活案例嗎?就此,我在導語中開門見山、直接亮劍:中國財政部長在全國電視直播中對現行法律展開長篇批評。人民大會堂——這個中國政治民主的象徵——一直被外媒塗抹成容不下不同意見的固有印象,在今天顛覆了。
後來,這篇稿件China’s Finance Minister criticizes law on live TV被路透社、紐約時報、CNN網站等多段採用,也被外國專家評為當周最佳英文稿件。
「兩會」報導是我在分社從事對外報導的一個插曲。在分社時,無論是海洋城市青島的科技製造,還是孔孟之鄉曲阜的風俗傳統,都成為我和同事在山東挖掘、講述的「地方名片」、「中國名片」。最近,我們採寫的青島科學家開發「全天候太陽能電池」,以及人臉識別技術在濟南街頭投入應用的英文稿,被法新社六段採用和其他外媒大幅刊登。在達到對外報導一個個「小目標」的同時,我意識到,雖然分社對外報導看似沒有太多緊張和艱險,但也絕不只是簡單和平淡。
中國正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國際社會熱切期盼中國方案,新華社綜合實力和國際影響力日益提升。正是「新華夢」「中國夢」的持續深化,才讓我們一個個年輕記者離對外傳播的個人夢想、職業夢想越來越近。
最近,總社黨組提出加快構建內外並重的工作格局,把加強對外報導作為建設世界性通訊社的基礎工程,讓我們更加振奮。我相信,只要我們腳踏實地、久久為功,就一定能「讓全世界都能聽到並聽清我們的聲音」。
(王子辰,新華社山東分社媒體融合發展中心輪值主任,入社6年多來,採寫的多篇英文稿件被美歐主流媒體大篇幅採用。多篇調研和監督稿件得到中央領導同志批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