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淨空法師:佛菩薩形像之所以有功德,這裡頭有兩重意思
【複次地藏。未來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遇佛形像。菩薩形像。闢支佛形像。轉輪王形像。布施供養。得無量福。常在人天。受勝妙樂。】
佛菩薩形像之所以有功德,這裡頭有兩重意思,一重就是現前的利益,一重是以後的利益。如果是一個通達佛法的人,他得的利益是現前的;如果是不信佛法的人,他得的利益是後世的。由此可知,佛菩薩形像對一切眾生統統都有利益。明了佛法的人見到佛像他起恭敬心,如果更能夠明了通達教義的人,佛菩薩形像對他的影響就更大,他見到佛像,他就能夠返迷歸悟。譬如說見到本師釋迦牟尼佛,他立刻就想到仁慈、清淨。釋迦是仁慈的意思,牟尼翻作寂默,寂默就是清淨的意思,心要清淨,對別人要仁慈。見到這個佛像就會想到它代表的是什麼,立刻自己就得受用。見到阿彌陀佛,他立刻就想到無量覺,六根接觸六塵境界,樣樣覺而不迷,這是阿彌陀佛的意思。見到觀音菩薩,他就想到自己要大慈大悲,救苦救難。見到地藏菩薩,他就曉得我要孝順父母,尊敬師長。這個佛像是念念提醒你自己覺悟的,所以佛像的功德無量無邊。
同時在今天,在佛教宣揚上也是一種機會教育。西方有很多人他不懂,他也不知道尊重,他把這些佛像,你看中國自古以來,舊佛像,敦煌石室裡面那些造像,千百年的歷史價值,他們到那裡去把它弄出來,現在在家裡擺在客廳裡頭當藝術品欣賞。許許多多都是不完整的,整個佛像他拿不來,他把那佛像頭拿來。我們看到很多地方,供著一個菩薩頭、一個佛的頭,身體沒有了,這在前面講,這是出佛身血,果報不得了。可是他不是惡意的,他是善意,他不是惡意的,他把它當作藝術品欣賞,把它當作古董來欣賞,而且價錢還很高。遇到這一些我們就要給他機會教育,譬如看到觀音菩薩像,觀音菩薩那個頭像,你就告訴他觀世音菩薩代表什麼,他以後得覺悟,他一看到這個,就想我要慈悲,我對待人要大慈大悲,我應當要救苦救難,機會教育。
有很多同修,我最近在洛杉磯講經的時候,有幾個同修來問我,他家裡有佛像很多,又不能夠隨便把它拋棄,佛堂裡面也不太大,佛堂裡像都供滿了,他說還有好多,我可不可以掛在客廳?可以。因為你是學佛的,你的朋友不見得學佛,他不會到你佛堂去拜佛,他到你家來,會到你客廳坐坐,你客廳坐位就供著佛,掛幾張佛像,他一坐在那裡就會看到,給他阿賴耶識裡頭種佛的種子。如果他問,你就跟他講解,講解佛,機會教育。他要是不問的話,他話題扯不到佛法上;他一問的時候,你就扯上,你就告訴他什麼叫佛法,這是什麼佛,他代表什麼意義。供養這個佛像目的是常常提醒自己,這個功德就無量無邊。所以一定要曉得它表法的義趣,而不是盲目崇拜一個偶像。
盲目崇拜一個人,沒有意義,那個意義太淺了。譬如我們一般政府機關裡面供奉孫中山先生遺像,國父遺像,甚至於做成銅像。你一見到這個像,就要曉得我們要實行三民主義,這個功德就無量無邊,它就代表這個精神。真正愛國家、愛民族,救國家、救民族,一定要實行三民主義。這就是底下講的,『轉輪聖王形像』。轉輪聖王代表什麼?轉輪聖王是以十善教化老百姓的。所以我們見到轉輪聖王的像你就會想到十善,想到十善業,他代表的十善業,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不貪、不瞋、不痴,他代表這個。所以叫你天天見,常常提醒「我應該這麼做法」,這是供養像得無量福。布施供養得無量福,你的善心念念增長,你的噁心念念消除。一個人在內心裏面,善能增長,惡能夠消除,這個人怎麼會沒有福?當然得無量福,果報必定在人天,受勝妙之樂。這佛不說,我們要曉得,這是一定的道理。
【若能回向法界。是人福利。不可為喻。】
這是說回向的功德不可思議。大經裡面講三種回向,回向實際,就是回向本性,本性是清淨的,本性裡頭具足萬德萬能;第二是回向菩提;第三是回向眾生。菩提是智慧,有智慧的人他一定主動修善,他不要人勸勉。他修善決定不著相,他利益眾生絕不為自己,這種回向功德就不可思議。學菩薩道的人如果不修回向就不能登地。你看菩薩有三賢十聖,十住、十行、十回向,必須修回向之後這才能登地,就是地上菩薩。為什麼?因為三賢菩薩修的是菩提心,我們講的發菩提心,發了得要修,換句話說,發了之後你要把它做到。十住菩薩修「直心」,也就是我們常講的至誠心,儒家講的誠意,十住菩薩修誠意,待人接物都要誠意,不管對待什麼人,不管在什麼境界,都真誠,這是菩薩道的基礎。十行菩薩修「深心」,換句話說,就是修善根。十回向菩薩修「大悲心」,就是學大慈大悲,佛門常說,「慈悲為本,方便為門」。菩提心裏面三心特別著重在大悲心。前面兩種都是大悲心的基礎,前兩種基礎修成了,大悲心才能夠發揚光大,普度一切眾生。三心圓滿了,這登地,地上菩薩,摩訶薩。由此可知,回向功德之大。回向能夠破除我們的執著,能夠破除我們慳貪煩惱,這是煩惱裡面最重的煩惱,貪心、慳吝心。回向把這都破除,我不貪功德,我也不吝嗇,我所修的功德、我所修的福報統統貢獻讓大家去享受,破自己的慳貪煩惱。所以這個人的佛力『不可為喻』。
地藏經 (第二十五集) 1985/10 美國達拉斯 檔名:14-009-0025
2.淨空法師:佛菩薩凡是同願、同行,他們的名號決定相同
「地獄不空,誓不成佛」,地藏菩薩他來代表,發這樣願的人非常非常之多,凡是發這樣願、修這個行的,給諸位說,都叫地藏菩薩。所以地藏菩薩不是一個人,同名同號地藏菩薩無量無邊,凡是發這個願、修這個行的都叫地藏菩薩。所以我們學佛的人決定不能執著地藏菩薩只有一個,那你就錯了。觀音、文殊、普賢、勢至都不止一個。所以你在《華嚴經》裡所看到的,凡是同一個願、同一個行,他的名號決定相同,名號都是相同的。所以在盡虛空遍法界有無量無邊同名同號的佛菩薩。如果這樣說起來,地藏菩薩永遠在菩薩位子上成不了佛,那豈不是有無量無邊的菩薩都成不了佛?對的,沒錯,的確沒錯。但是要曉得,他們要不要成佛?他不要成佛。他要不要不成佛?他也不要不成佛。他心清淨,沒有成佛、不成佛,這才心清淨到極處。希望「不成佛」、「趕快成佛」,這都是凡夫心,妄想、分別、執著,那是凡夫心。聖人沒有這個心,心地清淨。
地藏經 (第十六集) 1985/10 美國達拉斯 檔名:14-009-0016
3.淨空法師:現在眾生更苦,佛菩薩示現必定就更多
【地藏菩薩方便力故。使令解脫。生人天中。旋又再入。】
這就是我剛才說的比喻。『旋』是很快,才出來馬上又回去了。如果照一般的講法,過去李炳南老居士在大專佛學講座,給我們說地獄的狀況。他說地獄一天,是我們人間兩千七百年,豈不是你到人間縱然活上一百歲、兩百歲,還不是幾分鐘又要回去了?才出來透一口氣又回去了。真的是這種情形,這是你佛學還相當有根底,地藏菩薩一勸你,動了一念善心你出來了,出來之後馬上就又迷了。
【若業結重。永處地獄。無解脫時。】
這是講你業很重,地藏菩薩在那裡說你不聽、不相信。這麼重的業障在地獄裡,地藏菩薩經常去地獄教化,你也不認識,見到菩薩理也不理。諸佛菩薩在哪一道教化,一定示現那一道的同類身才能教化。不是以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不是以這種身,這種身沒有福報的人見不到,見的是同類身,同類身就很不容易認識。我們這個世間佛菩薩應化的很多,古時候多,現在更多。為什麼說現在更多?現在眾生更苦,佛菩薩示現必定就更多。可是示現我們同類身,不認識?哪個人是佛?哪個人是菩薩?我們怎麼知道。一定要深明佛法,你對佛理了解得相當透徹,心地清淨,警覺性高,逐漸逐漸在周邊你就發現,真的有很多佛菩薩,時時刻刻在照顧我們。這些佛菩薩示現的相不一樣,有善、有惡,示現的境界有順境、有逆境,無非都是幫助我們覺悟、回頭。順境裡面幫助我們斷貪、斷貪愛,逆境裡面幫助我們斷瞋恚,讓我們的心在善惡、順逆境界裡面,得清淨心、得平等心。當我們在順境裡面生貪愛,逆境裡面生瞋恚,這就是經上講的又迷了、又墮落了,離開惡道沒幾天還是要回去。這是佛在經上也常講的,只要在六道輪迴,決定是在三惡道的時間長,三善道的時間短,一定的道理。如果你不能夠認清環境,不能夠接受教誨,你就是業障太重,『永處地獄,無解脫時』。這是事實真相,所以墮到地獄壽命無量劫。
【爾時惡毒鬼王。合掌恭敬。白佛言。世尊。我等諸鬼王。其數無量。在閻浮提。或利益人。或損害人。各各不同。然是業報。使我眷屬。遊行世界。多惡少善。】
前面我們曾經讀到,與會的這些大鬼王,本經列名有幾十位,『惡毒鬼王』他是班首,他是代表,排名在第一。佛告訴我們這一些大鬼王,都是法身大士,都是諸佛菩薩示現的,不是真正的鬼王。真正的餓鬼道,哪有資格參加釋迦牟尼佛這樣殊勝的法會?他是示現鬼王身,在鬼道裡面度眾生,實際上他是菩薩。像我們佛門裡常常放焰口,焰口臺對面一般用紙紮一個鬼王,青面獠牙,那個樣子很難看,叫焦面大士。是什麼人?觀世音菩薩。觀世音在鬼道裡面,也是示現鬼王的身分,他要示現人天身分,就度不了那一類眾生,在鬼道一定要現餓鬼身,這是觀音菩薩。
地藏菩薩本願經 (第三十集) 1998/5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14-012-0030
4.淨空法師:成佛之後不居佛位,再退到菩薩位子上來
諸佛成佛了,成了佛之後,決定不住在佛位上,再退到菩薩位子上來,行菩薩道。菩薩是學生的地位,佛是老師的地位,因為在老師的地位上就麻煩了。佛道是師道,提倡的是尊師重道,只有學生來求老師,老師不能任意去教學生,老師要是隨隨便便去教學生,學生對老師就不尊敬了。所以師道只聞來學,未聞往教,中國跟印度古時候都是這樣的。求學,你來求學,沒有老師到你家去教你的,沒有這個道理。誰可以到你家去教你?菩薩。菩薩是同學,同學就沒有這樣尊嚴,同學可以隨便。所以經上講「作不請之友」,你不來找我,我可以去找你,那是菩薩,菩薩方便了。我們的關係是同學關係,我們不是老師的關係,你要懂得。表演做老師的釋迦牟尼佛一個人,表演做同學的許許多多諸佛如來,示現成菩薩的身分,來跟我們做同學,來幫助我們。
實在講這些人早就成佛了,這是真正的慈悲。幫助佛來教化眾生,不是內行人幫不上忙、不能觀機,不是內行人不能問,問不出來。所以我常說,學佛就是唱戲、表演,經典就是劇本。你看諸佛菩薩在此地表演,表演得多活潑。特別是在《華嚴經》上看到,你看那個法會多少人!如果從經開始到整個經的結束參與的團體,不能算個人,參與的團體總共就有兩百二十八類,有這麼多。我們講從這麼多的團體,每一個團體裡面的人數都是無數無量,不就讓我們立刻就體會到,盡虛空、遍法界是一個大舞臺,所以他的人數才無量無邊。哪些人在導演?哪些人在當演員?全是諸佛如來。我們在經上看到,種種不同身分全是諸佛如來變現的,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隨類化身,隨機說法。
【緣此菩薩。久遠劫來。發大重願。利益眾生。是故汝等。依願流布。】
這是世尊的囑咐。『緣此菩薩』,「緣」是這麼一個緣分,「此菩薩」是地藏菩薩。『久遠劫來,發大重願』,「重」有兩個讀音,念重也行、念重也行。重,他的願很重,重是重複,他生生世世都發,所以說兩個音,兩個意思統統具足;你念重、念重都不錯,都講得通,它有兩個意思在裡頭,他的願望完全是利益眾生。在這個地方我們一定要明了,這是菩薩的本願;換句話說,也是我們學佛的大根大本。所以大乘佛法從哪裡修學?一定從地藏菩薩修學,你要沒有地藏的心願,你決定不是大乘人。在大乘法裡無論修學哪一個法門,都要以這個為基礎,那就是一定要普度眾生,真正是眾生未得度,我自己不能成佛。這時候不能成佛是不居佛位,地藏菩薩真的久遠劫都成佛,他的學生都成佛,他哪有不成佛的道理!不居佛位。也就是說不以老師的身分出現在世間,永遠是以同學的身分幫助一切眾生,就是這個意思。不作師,跟一切眾生作同學,是一切大眾的學長,以學長的姿態出現,不以老師的身分出現,真正的意思在此地。足夠資格作老師,不以老師的身分出現,這個我們一定要學習。就是主動的幫助一切眾生,幫助大家破迷開悟,離苦得樂。
地藏菩薩本願經 (第二十五集) 1998/5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14-012-0025
5.淨空法師:經裡這些名字好像枯躁無味,細想這裡頭很有味道
【爾時世尊。從頂門上。放百千萬億大毫相光。】
在這一品的一開端就有不思議之事,這個事就是佛放光現瑞。凡是佛放光,總有特別的因緣,換句話說,一定有特別殊勝之事,或者是有重要的開示,提醒我們大家要注意,要特別注意聽,所以才有這些瑞相顯示。白毫光,『從頂門上』,放毫相光,這一句是總說,下面一共有三十二句是別說。『毫』是講的白毫,白毫是在佛眉毛的當中,我們今天造佛像,眉毛當中給他畫一個圓圈,畫一個點,其實那不是個點,是佛的兩根白色的毛,很長,它卷在一起。白毫放光通常是代表中道,兩個眉毛是代表二邊,它在當中,一般講是代表中道。此地經文上講『放百千萬億大毫相光』,註解裡面給我們說的這是代表三德,這個三德就是法身、般若、解脫。「大」表法身的意思,「毫」表解脫,「光」這就是代表的般若智慧。諸位可以參看註解。我們再把下面這一段文念下來:
【所謂白毫相光。大白毫相光。瑞毫相光。大瑞毫相光。玉毫相光。大玉毫相光。紫毫相光。大紫毫相光。青毫相光。大青毫相光。碧毫相光。大碧毫相光。紅毫相光。大紅毫相光。綠毫相光。大綠毫相光。金毫相光。大金毫相光。慶雲毫相光。大慶雲毫相光。千輪毫光。大千輪毫光。寶輪毫光。大寶輪毫光。日輪毫光。大日輪毫光。月輪毫光。大月輪毫光。宮殿毫光。大宮殿毫光。海雲毫光。大海雲毫光。】
這三十二句每兩句是一對,一共是有十六對。並不是說佛有這麼多的毫相,不是的,這個白毫只有兩根,從兩根上放千百億光明,這是光明的名稱,只能夠略說幾種。如果要詳細說,那就是經上講的「千萬億」。千萬億的名號,那就太煩太煩,所以從千萬億名號當中略說三十二種十六對。這就說明佛光的作用不可思議。像這些可以說是相當相當的微細,一般凡夫的確很難體會。我們讀這個經,有的時候讀這些名字讀得太多了,也感覺到很煩,好像枯躁無味。如果是細細的去想一想,這裡頭很有味道。不要說佛光它這作用無量無邊,我們譬如說一個燈光,這是我們世間的。我們今天用電燈,電燈裡面有絲,那個絲也就像毫毛一樣,也只這麼一點點,它能放光,它也是放百千億毫光,諸位從這個裡頭去體會。它這個作用,你看看能照人,能照這個房子,能照茶碗,你一樣一樣去看它所照的作用,也能夠數得出幾十種、幾百種,一個毫光所照。才曉得這個光明裡面確確實實有無量無邊的功德。明白這個道理,你像我們看到太陽光,月亮的光,星星的光明,乃至於種種的燈明,凡是放光的你都能夠想像得到,確確實實這個光不是單純一種作用,有無量無邊的作用。問題就在你能不能體會?你能夠體會,受用不可思議。
地藏經 (第二十六集) 1985/10 美國達拉斯 檔名:14-009-0026
6.淨空法師::修補舊的寺廟、塔像,功德超過新建
【複次地藏。若未來世。有諸國王。至婆羅門等。】
這一句都是講能布施的人。『等』,包括我們大家都在裡面。
【遇先佛塔廟。或至經像。毀壞破落。乃能發心修補。】
這段是教給我們修補舊的寺廟、塔像,功德超過新建。這個道理在哪裡?理甚深甚廣,在我們現在講,舊道場有它歷史的根源,有它文化的背景。他這裡面說了三個意思,第一個「表人勝」,過去有很多人在這裡修行證果,我們走進這個道場,真的自自然然就起見賢思齊的念頭,生起這個心,這個力量很大很大。像我們今天如果到廬山看東林寺,立刻就想到當年慧遠大師在這裡念佛、在這裡成就,尊敬的心、效法的心立刻就生起來。新建道場沒有這個能力,所以修舊的功德超過新建。第二個「令他信」,這個道場源遠流長,自古至今代代不絕,因為新道場建立,別人到那個地方去參訪,信心總不如舊道場的信心堅固。第三個「為報恩」,報祖師大德之恩,祖師大德的道場要維護,我們今天到蘇州看到靈巖山的道場,就會緬懷印光大師的德行,這一定的道理。在海外這些弟子們,只要有機緣出錢出力,把祖師的道場恢復,報祖庭之恩。這就說明修舊的比建新的功德還要大。
『遇先佛塔廟』,祖師的道場。『或至經像』,經書,舊的經書那個價值高。舊的經書已經傳了多少代,你想一想前面多少人讀過,今天傳到我們手上,我們讀了之後還要傳給後人,這一份的恩情,你知道有多深?這是故舊超過新印。它這裡面有一份恩德感情存在其中,這是新印的經書裡頭沒有的,舊的本子有這份恩情在裡頭,所以舊的東西要修補。但是我們現在印刷的這些紙張修補不容易,這的確是西洋人的觀念,舊的就不要、就丟棄。中國過去這些古書可以修補,線裝書的紙質非常柔軟,在中國大陸印書最普通的是毛邊紙。我們今天諸位看到這個書是道林紙,這種紙張能保持多久?大概能保持一百多年,一百多年之後這個書就變成灰、變成粉,你看到這個紙張很好看、很漂亮,但經不起時間的考驗。中國的毛邊紙,你看到土土的、黃黃的、軟軟的,沒有外國紙張好看,毛邊紙可以保存五百年。比較考究一點的用連史紙,現在不曉得大陸線裝書有沒有連史紙,連史紙非常軟,過去民國初年上海哈同印的《頻伽藏》是連史紙,過去比較好一點的書都用連史紙來印,連史紙非常軟,可以保存一千年,如果有損壞可以裱褙,所以確實能夠保存幾千年沒有問題。這是中國文化跟外國東西不一樣的地方,外國東西好看不耐久,中國東西不好看很耐久。修補舊的經、舊的佛像,舊的佛像多少人拜過,多少人供養過,所以是『毀壞破落,乃能發心修補』。所以我們一定要有一個正確的觀念,不要以為修補舊的佛像功德不大,建新的功德大。新的建築得富麗堂皇,非常美輪美奐,不曉得修補舊的比新建的功德要大很多倍!實在講沒辦法說。再看底下這段經文:
【是國王等。或自營辦。或勸他人。乃至百千人等。布施結緣。】
這是講遇到這些舊的寺廟道場、舊的佛菩薩形像、舊的經典,你要是遇到之後,發心來給它修復修補。你一個人有能力自己做,好!你的功德圓滿,自己沒有力量,或者勸你的親朋好友大家一起來做,乃至於勸百人、千人,集合群眾的力量,你來提倡,跟大家說明這個事實真相、它的好處。但是舊的道場修復,那一定要禮請法師來住持,如果裡面已經有法師,也要請法師弘法利生。...
下面經文是說布施的福報:
【是國王等。百千生中。常為轉輪王身。】
這個福報就大了,『轉輪王』有四種,這個經上都有。
【如是他人同布施者。百千生中。常為小國王身。】
帶頭修布施的福報最大,跟隨一起修布施的,同樣結這個緣分,將來果報還在一起。『小國王身』是古時候的諸侯,大國王好像現在國家的總統,小國王就好像是部長、省長、縣市長,這些是古時候講的小國王。由此可知,一個國家、一個政體,從上到下過去生中都有緣分,不是偶然的,同樣在一樁事情修這麼大的福報。註解裡面說得好,都是經典裡面的意思,我們把注子念一念。「國王等行施」,行施的意思是廣義的,為群眾服務就是布施,真正是以慈悲心、清淨心、恭敬心為社會大眾服務,為人民服務,這個福報很大!「自合上升」,上升,他應該要生天,「何復報為人王耶」,為什麼他的果報是個轉輪聖王?為什麼他沒有生天?
下面引用,「如《五道罪福經》雲,人而豪貴,國王長者,從禮事三寶中來」。這就說明全世界都不例外,不但是政治上的領袖,任何行業當中的領袖,都是從禮事三寶中來的,這說明他的業因。「為人大富,財物無限,從布施中來」,我們在今天社會上能看到,世界上確實有很多富貴人家,財富以美金,都是幾十億、幾百億來計算的,他為什麼有這麼大的財富?過去生中修大布施得來的。可是這些人大概過去生中修福不修慧,今生得的大富不知道再修福,縱然有修福,做一點社會福利事業,回饋社會很少,在他整個財富裡面佔的比例很小,微不足道,這是他沒有智慧,他修福不修慧。如果他有智慧,那就完全不一樣,他可以拿他的財富幫助一個國家,幫助一個地區,將來他一定是這個國家的國王,一定是這個地區的首領,他修的福報大。「故知若不於佛法中修行布施,終不能獲斯勝報」,得不到這麼大的福報。這樣大的福報,決定是從布施上修得。只要你能夠如理如法的修學,殊勝的果報一定得到。
地藏菩薩本願經 (第三十六集) 1998/5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14-012-0036
【更能於塔廟前,發回向心。如是國王,乃及諸人,盡成佛道。以此果報,無量無邊。】
這是說布施佛家的道場,修補舊的經書、佛菩薩的形像,所得的功德。前面說能夠種這個因,果報是百千生中為轉輪聖王;由此可知,布施福報不可思議。佛在經典上告訴我們,人間的富貴最大的就是轉輪聖王;轉輪聖王所造的業因,這個經上有說,此地註解引用古德的說法,在第十三面第一行末後一句,「《妙玄》雲」,妙是《妙法蓮華經》,玄是玄義,智者大師作的。智者大師所說的這些話,都是引自經典當中,這段講「皆是散心持戒,兼以慈心勸他為福」,這句非常重要,為什麼他得這麼大的福。...
他那個福報怎麼修的?這是智者大師,在《法華經玄義》裡面告訴我們「散心持戒」,他不是專心,他持不持戒?持戒;「兼以慈心勸他為福」,心地善良,自己修福帶動許許多多人修福,他福報現前的時候,他自己是帝王,跟他一起修福的這些人,都是他的大臣、都是他的部屬,其中福報大就作小王。在過去制度總督就是小王,巡撫也是小王,巡撫就相當現在的省長,而總督通常是管兩個省,這都屬於小王身分;在邊遠地區附屬的藩王,小國的小國王,福報是這麼修的。「《釋籤》雲」,底下講釋籤,第二行末後一句;釋籤是玄義釋籤,玄義是智者大師作的,這是玄義的註解,湛然法師作的。他說的是,他講得比較詳細,都是引經來說明,「先行七法」,這是講一生行善,他行哪些善?第一個是「給施貧乏」,對於貧困的眾生他照顧,非常熱心照顧,所以在果報當中,他感得許許多多人擁護他,這是有恩德,報恩。第二「敬民孝養」,他對人尊敬,他能夠孝養,尤其是對於能夠孝養父母、孝養尊長的人,他是格外的尊敬。
第三「四時八節以祭四海」,這就是對鬼神的恭敬,前面這兩條是對人,這一條對天地鬼神,這一點現代人疏忽。我們人生在世與天地鬼神息息相關,人與人的關係要處好,人與天地鬼神的關係也要處好,古人懂得這個道理;不但中國的古人懂得,我們看看全世界的古人都懂得,都懂得祭祀鬼神。現在人把這些看作迷信,極力的排斥,鬼神的關係搞壞;換句話說,得不到鬼神的幫助,如果鬼神再從中作亂、再從中破壞,那我們就苦了,我們沒有能力招架。什麼時候這個世界還能夠恢復,像過去那樣的安定繁榮興旺,就看看大家有沒有覺悟,我們要跟天地鬼神和睦相處。在中國古禮,諸位看看三禮:《周禮》、《儀禮》、《禮記》,是把這個關係搞好。這是事實,不是虛假的,不是說把祭祀列在第一位,祭祀就是跟天地鬼神辦外交,你信就有,不信就沒有,沒有那麼簡單,你信有這個事情,不信還是有這個事情,這是個事實,一定要懂得。世間人雖然口裡面很硬說他不信,事實都經歷過,在生活當中都有體驗,聽到的很多,有許多人是親身經歷。這個事實我們一定要重視,祭祖先、祭天地鬼神。第四「時修忍辱」,所以他的福報能夠保得住,能夠在百千生中享受,原因就是他能夠忍辱,要是不能忍辱,再大的福報一生就享完,佛家講得好,布施是修福,忍辱是保持,你不能忍,你就保不住,很快的就報掉。後面還有三條,一定要斷貪、斷瞋、斷痴,這三毒煩惱。這是在生前修這七種殊勝的善因,然後又發心為大眾服務,所以才得到這個殊勝的感應,得到這麼好的果報。
從這一品經,這一品經在整個《地藏經》裡面,是最重要的一品;地藏經末後結歸到三寶,「名號品」是佛寶,「布施品」是法寶,後面「利益存亡品」是僧寶;三寶,佛不住世,三寶裡面是法寶最重要,勸我們修布施。「布施」這兩個字的定義,一定要很鮮明、很清楚,布施就是服務,布施一切眾生就是為人民服務、為社會服務,為十法界眾生服務,那是佛道、大菩薩道。所以我們不要把布施看錯,以為在佛門裡面捐獻一點財物,這就叫布施,你把布施看得太簡單、太狹小了。菩薩行裡面,佛跟我們說了六個原則、六條,經典裡面稱六度、六波羅蜜,就是菩薩行為的六個原則。第一就是布施,第二還是布施,第三還是布施;佛跟我們講布施分三類:第一類財布施,第二類法布施,第三類無畏布施,這六個、六條裡面第一是布施,布施裡面財、法、無畏都包括。第二是持戒,持戒是守法,第三是忍辱,守法跟忍辱都是屬於無畏布施;後面精進、禪定、般若,都是屬於法布施。
所以菩薩行,你要把它總歸納就是布施兩個字,布施兩個字的講法,就是為一切大眾服務。無論你是什麼身分,無論你從事哪一個行業,一切為眾生、一切為社會、一切為人民,那就是修布施波羅蜜。我們一個人,利生是為眾生做好榜樣,那就是修布施波羅蜜,一個人在世間心地好、品德好、行為好,給社會做一個好榜樣,這個身布施,身心都在修布施。我們的生活,無論過的是富裕或者是貧賤,富貴做一個富貴的好樣子,貧賤做個貧賤的好樣子,貧賤人守本分,安貧樂道,這就是布施;富貴人做富貴人的好榜樣,以他生活多餘的能夠周濟貧窮,富貴人的好樣子,有福與一切眾生共享。你從政為人民服務,你經商也為人民服務,你做工還是為人民服務。我們出家,出家人把佛法經教研究透徹,為一切眾生做詳細的講解,為人民服務,幫助大家破迷開悟,幫助大家提升生活的水平,出家人也是為人民服務。整個佛法沒有別的,說到最後總歸結,為一切眾生服務而已。我們自己發心為眾生服務,也勸導一切眾生都要為眾生服務,真正能夠犧牲自己,捨己為人,這個人就叫菩薩。念念念眾生,念念念社會整體,念一切人民,沒有念自己、沒有念自家,自己跟自家是這個團體裡面的一分子,整個團體好,自己哪有不好的道理?所以他有這麼大的福報,這個福報其來有自,我們明白了。下面這一段經文,你再能夠把服務的心量擴大,你的福報就更大。
【更能於塔廟前,發回向心。】
什麼叫回向心?我們今天服務的事是一個地區,或者更小一個團體、一個社團,一個地區,再擴大一個國家,今天說一個世界,這是我們在事上能做得到,前面所說的。回向的心,我們事雖然達不到,可是我們的心願達到,我們服務的心願是盡虛空、遍法界,不限於這個地球,這話說的空說的?不空,真有心願,那就不是空的。可惜我們現在沒有這個能力,哪一天要得了神通,飛行變化自在,我們確確實實是很樂意幫助十方世界一切眾生,就像諸佛菩薩一樣,在盡虛空、遍法界隨類化身,隨機說法,這是回向心。你心量拓開了,這心量一拓開,你果報就不是百千生中轉輪王身,那就不止。
【如是國王,乃及諸人,盡成佛道。以此果報,無量無邊。】
為什麼一回向就成佛?這一個回向心是佛心,心是佛心那怎麼會不成佛道?當然成佛。前面那個心不是佛心,是人心,在四種慈悲裡面講眾生緣慈悲,所以他果報是轉輪王身。這一發願回向這個心是佛心,這個慈悲是大慈大悲沒有條件的,「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所以決定成佛道。無論是發心帶頭勸導大家,或者是跟到一起做的,盡成佛道。盡成佛道,諸位要知道,這些人都發回向心,他才能成佛道。這其中這麼多人,如果有一些人不能發這樣的大心,那他還是不能成佛道,真正發大心的人成佛了。成佛果報才是究竟圓滿,在佛的果位上,應以轉輪王身而得度者,他就示現作轉輪王,應以天王身得度者,他就示現作天王,多自在!沒有這個大心量,雖然修這麼大福報,作轉輪王身,轉輪王身還是不自在,他不能夠隨意去作天王,他也不能夠隨意去作鬼王,他不能隨心所欲。如果是成佛、成菩薩,隨心所欲,任何身分都能示現,而且示現還不僅示現一個身,同時同處可以現無量身,示現種種不同的身分,這隻有在佛與大菩薩的果地才能辦得到。
所以發願回向就重要,世尊在《觀無量壽佛經》給我們講菩提心,至誠心是菩提心之體、本體,一切法都是從這個心裏面流露出來,都是從這個心裏面建立起來,人心要真誠,真誠到極處,不但沒有私心,連一個妄想都沒有,這是講體、本體。有體當然有用,用裡面分兩種,一個是自受用,一個是他受用,這話要用現代話來講,你用什麼樣的心對自己,用什麼樣的心對別人,對自己是自受用,對別人是他受用。佛告訴我們對自己是深心,深心是好善好德,自己能夠修善積德這對自己;對別人是發願回向,發回向心,發願回向是大慈大悲,發願回向就是發願為一切眾生服務。無論在什麼時候,無論在什麼處所,全心全力為大眾服務,這個服務完全是義務,不求絲毫報酬,世間人服務是要講報酬,佛菩薩服務沒有報酬,全部是付出的,現在話講義務,完全是義務。如果有義務這個觀念,那還不是佛菩薩,為什麼?他愛心還低一等,法緣慈,不是大慈大悲。大慈大悲連義務的念頭都沒有,他做的是真正義務工作,但是決定沒有義務這個念頭,這才是真正的佛菩薩,『以此果報』,就『無量無邊』。青蓮法師在註解裡面也引用一些故事,這故事諸位看,你聽我講了之後,這個故事可以看得懂,我們就不必多說了。
地藏菩薩本願經 (第三十七集) 1998/5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14-012-0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