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用高冷的外表包裹自己,用禮貌的微笑拒絕別人,我們無法直視別人的眼睛,我們拒絕多餘的社交,是因為社交失敗的尷尬遠比獨處的孤獨可怕。
這是一個社交恐懼症患者的內心獨白。
前一段時間,舅舅帶著在家鄉的表妹大包小包過來找我玩,放下表妹自己就走了。還讓我好好治治我妹。
令人不解。我妹妹四肢健全心寬體胖的,為什麼要治治?
沒想到不過兩天,妹妹的「病症」就顯露出來了。
妹妹剛開始做了滿滿當當的旅行攻略,想在泉城玩個遍。可到了出門的當口就拿各種理由推脫——「天氣太熱」「可能要下雨」都變成不想出門的原因。
敢情這是換了個地方刷手機?這是為什麼呢?
我和她進行了深度會談,發現問題所在......
原來表妹不是宅,而是害怕社交,她覺得比起和別人打交道,還不如在家一個人吃瓜刷劇。
在心理學上來說,這是一種神經症,名為社交恐懼症。
不得不說,我們正在反覆試驗證這種失望。社交恐懼症是由生理、心理和社會多方面原因引起的焦慮障礙。
作為神經遞質的一種,5-羥色胺負責向大腦神經細胞傳遞信息,當它過多或者過少時,都會引起人們的恐懼情緒。社交恐懼症的患者體內普遍存在5-羥色胺失調的現象。
除了生理原因,環境因素影響也很大。
如果患者小時候身處的環境較惡劣,在人際交往中受到了許多挫折,或者缺少父母管教,沒有學會必要的社交技能,也會導致社交恐懼。
患者本身的性格原因也是重要因素。
社交恐懼症患者普遍有完美主義傾向,他們希望一切順利、完美無瑕,因此害怕做事情出問題,害怕在別人面前丟臉,擔心別人和自己太過熟悉後,會看到自己的缺點。
從而選擇迴避社會,不願意和他人交往。
表妹小時候經常因為課業完成不好挨打,所以常常處於一種焦慮和害怕的情緒中。
舅舅舅媽擔心小女孩會不安全,還不讓她到處亂跑或出門和小夥伴玩耍。
這就導致她並沒有學會怎樣與別人相處,融入集體。
除了在學校上課,偶爾串串親戚,她的生活就是學習。
我們幾個小孩子間的相處中,她也很少說話,非常自卑。
社交恐懼症常常有下列臨床反應:
1、我怕在重要人物面前講話。
2、在人面前臉紅讓我很難受。
3、聚會及一些社交活動讓我害怕。
4、我常迴避和不認識的人進行交談。
5、讓別人議論是我不願的事情。
6、我迴避任何以我為中心的事情。
7、我害怕當眾講話。
8、我不能在別人注目下做事。
9、看見陌生人我就不由自主地發抖、心慌。
10、我夢見和別人交談時出醜的窘樣。
如果這些症狀你中了六條以上,就需要尋求專業醫生的幫助了!
人只有在關係中才能活得舒展,在一張人生溫情的關係網中,我們肆意伸展出需求,我們熱情交流著心事,我們不再孤獨,我們觸見真誠。
社交恐懼症的患者違背了一個人類社會的本性——
人是群居的社交動物,只有在人與人的交往中,才能實現社會的互助互惠。
心理學也鼓勵人們積極地參與人際交往,這樣可以在減少很多心理負擔,促進情緒宣洩。
社交恐懼症的治療方法中,不同心理流派有不同的治療方式,相對溫和的治療方式是情景治療和認知療法。
在假想的空間裡,心理醫生與患者模擬引起社交恐懼的場景,如果患者能適應假想中的焦慮,可以轉移到真實的社交場景中嘗試一下。
一步一步脫敏,讓患者適應與他人交往的情景。認知療法就是由心理醫生不斷灌輸正確的社交觀念,以改變患者的心理認知。
認知療法在心理治療中通常作為輔助手段。
如果患者的社交恐懼症並沒有非常嚴重,尚且能夠正常生活,只是在社交之前會有小程度的恐懼,下面是幾種調整心態的方法,或許可以幫助患者克服社交環境中的焦慮症狀。
放鬆自我
當身體因為恐懼而變得緊張時,試著將腳尖踮起,幾秒鐘後落下,然後再踮起,落下,配合胸式呼吸或是腹式呼吸。
如此反覆做30下,能夠緩解當下的軀體緊張。
避免尷尬
站在人群中時,如果雙手空空,就會讓人變得緊張,心情焦慮,一雙手也不知道是要放在胸前、放在口袋裡,還是乾脆搭在桌子邊緣。
可以隨便拿一些什麼。一張紙、一支筆都可以讓人感到安全,從而消除社交中的恐懼感。
看著對方的眼睛
社交恐懼症的患者最害怕的就是直視別人的眼睛,只要盯著對方看,就開始覺得渾身冒汗,仿佛對方是來自神話中的怪物,自己一句話說錯,對方就會張開血盆大口。
可以用系統脫敏的方式一點點注意別人的眼睛,先短暫地略過,然後注視一兩秒鐘,慢慢延長時間,最後再長時間地注視。
轉移注意力
社交恐懼症的患者總是將自己看作人群的中心,覺得別人都在盯著自己,審視著自己。因此,在說話、走路、舉手投足之間,都非常在意,生怕哪一個細節表現不好,被人家抓住把柄,嘲笑一番。
如果將注意力轉移到周圍環境、他人的表現上,就會從容許多。
將他人視作善意
更多的時候,社交恐懼症患者會害怕對方以不好的念頭揣測自己,但是其實當你這樣想的時候,別人也會這樣想。
做一些正念冥想,想像自己在一個安全的地方,對方也是沒有危險的人物。同時給對方一個友好的微笑,在這之後你會收穫一次美好的交際,長此以往,就能克服社交恐懼。
這是一個克服社交恐懼症患者的內心獨白:
我不再用高冷的外表包裹自己,不再用禮貌的微笑拒絕別人,勇敢地直視別人的眼睛,先做那個撐起雨傘的人,在那後來,我獲得了一個溫暖的擁抱。原來社交並不尷尬,趕走孤獨真好!
願我們所有人都能在關係中舒展自我,不恐懼社交,不害怕未來!
●文字編輯 | 曉 瑄
●審核編輯 | 劉 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