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有多重要的事非要用電話聊?」電話作為通訊技術的一項重大發明,曾經在人際交往中扮演著重要的作用,然而,隨著網際網路的進一步發展,人們的溝通渠道和社交禮儀發生了重大的變化,非正式話語、網絡語言、表情包、顏文字大行其道,電話這種高效交流方式卻被一些人「排斥」著。
他們害怕打電話,也害怕接電話,有這種「症狀」的人自稱患上了「電話恐懼症」,他們到底在害怕什麼呢?為此,北青-北京頭條記者採訪了多位「中招者」。
想拉黑整個通訊錄
近日,在一熱門綜藝中主持人和嘉賓聊起了有關「電話恐懼症」的話題,引發共鳴。
有此類「症狀」的人,主要的表現為電話很少離手卻幾乎永遠設置成靜音狀態;即使贊同打電話是更高效的溝通方式,在有別的選擇的情況下能不用電話就不用;對於來電的第一反應是拒絕和緊張,甚至莫名焦慮。
以「電話恐懼症」為關鍵詞在某社交軟體搜索會發現,類似的情況在很多人身上都發生過,一網友表示自己有很嚴重的電話恐懼症,卻從未向任何人提起過,「電話裡我會結巴,會含糊,甚至突然陷入沉默,因為那時我已經緊張焦慮恐慌到大腦一片空白了。經常有種想要拉黑整個通訊錄的衝動。」
他稱也曾試著分析過原因,「電話的未知性和突發性都讓我感到恐慌,因為是即時交流,說出的話會直接被對方接收到,不像文字交流可以遣詞造句,修改刪除,甚至撤回。」該網友認為大部分電話都來得很突然,一遍一遍發出的噪音逼迫著自己去接受,每次接電話前都要做一下心理準備。
甚至有人稱連手機運營商的客服電話都不敢打,直到了解到客服也希望被溫柔對待後,才勇敢地讓客服幫開套餐了。
不打電話成新的社交禮儀
無事不電話,已經成為社交媒體時代新的社交禮儀和默契。不少年輕人手機常年靜音,接打電話全憑緣分。
正在北京一所大學讀研一的小黃,不喜歡接電話,也不喜歡打電話,除非出現特殊情況,否則他幾乎不會主動打電話給別人。「鈴鈴鈴……」,一陣急促的電話鈴聲響起。此時的他與往常一樣遲疑地看了一眼手機屏幕上的陌生號碼,又把眼神挪開,裝作沒有聽到。
「如果事情真的緊急,對方會發簡訊,或者再打過來,對方打很多次我才會接。」小黃解釋,他一聽到陌生的來電鈴聲,就會有慌張、心悸等反應,所以一般不會去接聽陌生的號碼。
身處職場的人對「電話恐懼症」似乎有著更深的體會,「每次聽到手機鈴聲一響,就有一種強制我繼續工作的感覺,心情都會特別不爽。比較親近的人都知道我不喜歡接電話,所以他們都會在微信上找我。」安安是某網際網路公司的HR,她描述自己每天的工作日常就是和面試者電話協調面試時間、地點等。
據粗略統計,安安每天要接打的電話數量在30-40個之間,因此,她在非上班時間都會把手機調成靜音,給自己一個短暫的逃離空間。「但是,我也不敢直接關機,如果有重要的客戶電話沒接到就慘了。」安安有些無奈地說道。
為拒接電話選擇撒謊
表面上看,電話恐懼症跟社交恐懼症有些相似,但兩者卻不能完全劃等號,很多人通過微信語音、QQ、郵件甚至面談等方式交流時,表現比較自然,也十分健談,卻唯獨對電話交流感到抗拒。
90後研究生小胡表示,即使是面對親人也不願意用打電話的方式溝通。他自認為與父母的關係相處得非常好,平常用微信交流時都很舒服,卻始終無法接受他們通過電話進行交流的方式。
同樣的,他在跟自己的老師溝通時更喜歡用微信或郵件的形式,「因為回微信、郵件可以遣詞造句很久,不知道說什麼的時候還可以用表情包來掩飾或緩解尷尬的氣氛,但電話交流我總是害怕抓不到對方想要的意思,我的反應也比較慢,通常不能夠及時地作出反映。」小胡坦言,自己是存在電話恐懼的。
他毫不避諱地表示,自己對電話的恐懼更多的是來源於導師,「每當看到來自導師撥來的熟悉號碼時,我就會不自覺地聯想到修改論文的事情。」
雖然很想拒絕但是又不敢不接,只能硬著頭皮按下接聽鍵,「有的時候我會先跟老師撒個謊,說我這邊正在忙,一會兒再回給您。實際上我是趁著這個時間差,快速地在腦海中思考老師可能問到我的問題,做好一切的準備,才敢鼓起勇氣給老師回電話。」在小胡看來,導師打來電話的意味著將有不太好的事情要發生,所幸有時候只是虛驚一場。
電話意味著壞事將發生
有同感的小佳也表示,相比於直接的電話呼叫,她更喜歡文字或者語音電話。上學時害怕接到老師電話,工作時怕接到領導電話。「直接打電話說明事情比較緊急,或很重要,溝通時要做出及時的反饋,對於經常腦子轉不過來的我來說,是很害怕馬上做出決定的。」
小佳回憶,大學本科快畢業時因需要轉出團關係,但由於信息溝通和操作失誤出了差錯,明明已經申請轉出了,輔導員卻始終看不到申請,「搞得我很緊張,每次看到老師來的電話,我都會倒吸一口涼氣,因為我實在是不知道怎麼辦了。」
後來在大學畢業的那年暑假,小佳在一家培訓班入職了,因為多數情況下接到領導的電話都是因為工作上的疏漏受到質詢,「漸漸地,一聽到來電,我就會下意識想到可能要溝通的主題,而正是因為害怕處理緊急和重要的事,我就產生了電話恐懼症。」
受訪者普遍表示,每月幾百分鐘的通話套餐使用率極低,多數情況下為0分鐘。而他們害怕的不是電話本身,而是電話背後傳達的訊息多半是不好的體驗,其中也包括推銷和詐騙類電話。移動通訊時代,人們深陷在社交網絡編織的牢籠之中,電話鈴聲一響,意味著一種事件參與的強制感,電話這一頭的人將被脅迫捲入一段無法拒絕的人際關係當中。正如著名的媒介研究學者麥克盧漢認為:「電話是一種要求參與的形式,它要求每一位同伴,具有電力兩極性的一切強度。」 通常,電話都會和較為正式、重要的事件聯繫起來,一段電話的到來,往往就意味著任務、工作,甚至壓力的來臨。
有數據顯示,近年來,語音通話時長在不斷下滑的同時,移動數據的使用量卻在呈倍數增長。越來越多的人不再選擇電話溝通這一傳統的交流方式,轉而用微信、郵件等即時通訊工具進行交流。有網友總結稱,「現在電話是用來接快遞的,簡訊是用來收驗證碼的,QQ是用來存照片的,朋友、家人的聯絡都是靠微信視頻完成。」
電話恐懼症是一種病嗎?
對於電話恐懼症,目前也沒有權威的定義。在很多人看來,它並不是一個心理問題,只是一個人造詞語。
據英國心理學家Guy Fielding早期的一項研究結果指出,年輕人中有大概10%-15%的人有電話恐懼的現象。
電話本身作為一種通訊手段,也有它固有的傳播劣勢。相較於「身體在場」的面對面交流,打電話時接受信息的渠道較為單一,無法從對方的表情、肢體、動作等非語言符號揣測對方的意思和狀態,這會給接電話的人帶來巨大的不確定性。實際上,根據心理學家赫拉別恩的研究顯示,人們在進行信息傳遞的過程中,語言的作用僅佔7%,剩下的93%都是靠非語言因素獲得的。然而,電話溝通明顯會忽略掉其他的關鍵因素,造成一種信息上的缺失,更難做出及時的反饋。
在中國政法大學認知心理學者劉雙慶看來,之所以有人會產生電話恐懼症,其主要是受到了「消極的認知圖式」影響。所謂消極的認知圖式,是指人們在認識事物時形成的一種消極態度、看法或思維定式。比如,如果一個人經常接到的電話是被叫去加班或者被批評,那麼下一次再聽到電話鈴聲的時候,就會不自覺地聯繫到之前不愉快的認知場景,推斷這又是一次面臨加班、被批評的電話,久而久之就會形成思維定式,進而產生焦慮情緒。
相較於微信上的文字溝通,心理學者劉雙慶認為,電話在當今社會被使用的頻率還是比較高的,因為它的好處是效率高、速度快,但是電話沒有給人思考和喘息的機會,這種即時的強制參與會讓人倍感壓力,而且參與的主動權也會被打電話者奪去,自己成為被動的一方。「西方高校老師在課堂上一般都不會給學生們留電話號碼,而是留郵箱,這是因為老師能夠選擇他合適的時間,統一處理學生們的問題,提高工作效率。」這種隔段回復的方式會讓人充分地思考可能發生的情況,給人更多的緩衝餘地。
同樣的環境,同樣的壓力,為什麼有些人會恐懼電話鈴聲,有些人就覺得還好呢?劉雙慶認為,這是由於自我效能感不同所導致的。自我效能感弱的人,抗壓能力也相對較弱、缺乏自信心,他們過于謹慎,害怕被拒絕,害怕得罪人,通常發生在討好型人格的人群中。所以這類人對電話的恐懼也會更容易發生。
而從傳播學的角度來看,人和技術之間的關係其實是一個相互的塑造,技術在為我們服務的同時,也在潛移默化地影響我們的日常生活。「打電話其實可以看作是一種傳播和溝通,相對於面對面的溝通,電話傳遞的信息相對會比較少一些,比如說你看不到對方的表情,有時候語氣也不會那麼直觀生動。」所以電話只是一個交流工具,有人對它的恐懼通常是對背後的人和「權力」的恐懼。
劉雙慶建議,想要擺脫電話恐懼的困擾,最重要的是要給自己積極的心理暗示,或者多參與一些社交,比如找自己信任的朋友陪伴,尋求一些社會的外部支持。「只要能夠獲得一次成功,後面也就會慢慢變好。」此外,不要強迫自己,比如在心情不好的時候可以選擇不接電話,避免影響到本就消極的情緒。
實習生 鬍子傲
內容來自北京頭條客戶端
[ 北京頭條客戶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