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式那麼多,為啥非要打電話?」 電話恐懼症「患者」的內心獨白

2021-01-12 青瞳視角

「到底有多重要的事非要用電話聊?」電話作為通訊技術的一項重大發明,曾經在人際交往中扮演著重要的作用,然而,隨著網際網路的進一步發展,人們的溝通渠道和社交禮儀發生了重大的變化,非正式話語、網絡語言、表情包、顏文字大行其道,電話這種高效交流方式卻被一些人「排斥」著。

他們害怕打電話,也害怕接電話,有這種「症狀」的人自稱患上了「電話恐懼症」,他們到底在害怕什麼呢?為此,北青-北京頭條記者採訪了多位「中招者」。

想拉黑整個通訊錄

近日,在一熱門綜藝中主持人和嘉賓聊起了有關「電話恐懼症」的話題,引發共鳴。

有此類「症狀」的人,主要的表現為電話很少離手卻幾乎永遠設置成靜音狀態;即使贊同打電話是更高效的溝通方式,在有別的選擇的情況下能不用電話就不用;對於來電的第一反應是拒絕和緊張,甚至莫名焦慮。

以「電話恐懼症」為關鍵詞在某社交軟體搜索會發現,類似的情況在很多人身上都發生過,一網友表示自己有很嚴重的電話恐懼症,卻從未向任何人提起過,「電話裡我會結巴,會含糊,甚至突然陷入沉默,因為那時我已經緊張焦慮恐慌到大腦一片空白了。經常有種想要拉黑整個通訊錄的衝動。」

他稱也曾試著分析過原因,「電話的未知性和突發性都讓我感到恐慌,因為是即時交流,說出的話會直接被對方接收到,不像文字交流可以遣詞造句,修改刪除,甚至撤回。」該網友認為大部分電話都來得很突然,一遍一遍發出的噪音逼迫著自己去接受,每次接電話前都要做一下心理準備。

甚至有人稱連手機運營商的客服電話都不敢打,直到了解到客服也希望被溫柔對待後,才勇敢地讓客服幫開套餐了。

不打電話成新的社交禮儀

無事不電話,已經成為社交媒體時代新的社交禮儀和默契。不少年輕人手機常年靜音,接打電話全憑緣分。

正在北京一所大學讀研一的小黃,不喜歡接電話,也不喜歡打電話,除非出現特殊情況,否則他幾乎不會主動打電話給別人。「鈴鈴鈴……」,一陣急促的電話鈴聲響起。此時的他與往常一樣遲疑地看了一眼手機屏幕上的陌生號碼,又把眼神挪開,裝作沒有聽到。

「如果事情真的緊急,對方會發簡訊,或者再打過來,對方打很多次我才會接。」小黃解釋,他一聽到陌生的來電鈴聲,就會有慌張、心悸等反應,所以一般不會去接聽陌生的號碼。

身處職場的人對「電話恐懼症」似乎有著更深的體會,「每次聽到手機鈴聲一響,就有一種強制我繼續工作的感覺,心情都會特別不爽。比較親近的人都知道我不喜歡接電話,所以他們都會在微信上找我。」安安是某網際網路公司的HR,她描述自己每天的工作日常就是和面試者電話協調面試時間、地點等。

據粗略統計,安安每天要接打的電話數量在30-40個之間,因此,她在非上班時間都會把手機調成靜音,給自己一個短暫的逃離空間。「但是,我也不敢直接關機,如果有重要的客戶電話沒接到就慘了。」安安有些無奈地說道。

為拒接電話選擇撒謊

表面上看,電話恐懼症跟社交恐懼症有些相似,但兩者卻不能完全劃等號,很多人通過微信語音、QQ、郵件甚至面談等方式交流時,表現比較自然,也十分健談,卻唯獨對電話交流感到抗拒。

90後研究生小胡表示,即使是面對親人也不願意用打電話的方式溝通。他自認為與父母的關係相處得非常好,平常用微信交流時都很舒服,卻始終無法接受他們通過電話進行交流的方式。

同樣的,他在跟自己的老師溝通時更喜歡用微信或郵件的形式,「因為回微信、郵件可以遣詞造句很久,不知道說什麼的時候還可以用表情包來掩飾或緩解尷尬的氣氛,但電話交流我總是害怕抓不到對方想要的意思,我的反應也比較慢,通常不能夠及時地作出反映。」小胡坦言,自己是存在電話恐懼的。

他毫不避諱地表示,自己對電話的恐懼更多的是來源於導師,「每當看到來自導師撥來的熟悉號碼時,我就會不自覺地聯想到修改論文的事情。」

雖然很想拒絕但是又不敢不接,只能硬著頭皮按下接聽鍵,「有的時候我會先跟老師撒個謊,說我這邊正在忙,一會兒再回給您。實際上我是趁著這個時間差,快速地在腦海中思考老師可能問到我的問題,做好一切的準備,才敢鼓起勇氣給老師回電話。」在小胡看來,導師打來電話的意味著將有不太好的事情要發生,所幸有時候只是虛驚一場。

電話意味著壞事將發生

有同感的小佳也表示,相比於直接的電話呼叫,她更喜歡文字或者語音電話。上學時害怕接到老師電話,工作時怕接到領導電話。「直接打電話說明事情比較緊急,或很重要,溝通時要做出及時的反饋,對於經常腦子轉不過來的我來說,是很害怕馬上做出決定的。」

小佳回憶,大學本科快畢業時因需要轉出團關係,但由於信息溝通和操作失誤出了差錯,明明已經申請轉出了,輔導員卻始終看不到申請,「搞得我很緊張,每次看到老師來的電話,我都會倒吸一口涼氣,因為我實在是不知道怎麼辦了。」

後來在大學畢業的那年暑假,小佳在一家培訓班入職了,因為多數情況下接到領導的電話都是因為工作上的疏漏受到質詢,「漸漸地,一聽到來電,我就會下意識想到可能要溝通的主題,而正是因為害怕處理緊急和重要的事,我就產生了電話恐懼症。」

受訪者普遍表示,每月幾百分鐘的通話套餐使用率極低,多數情況下為0分鐘。而他們害怕的不是電話本身,而是電話背後傳達的訊息多半是不好的體驗,其中也包括推銷和詐騙類電話。移動通訊時代,人們深陷在社交網絡編織的牢籠之中,電話鈴聲一響,意味著一種事件參與的強制感,電話這一頭的人將被脅迫捲入一段無法拒絕的人際關係當中。正如著名的媒介研究學者麥克盧漢認為:「電話是一種要求參與的形式,它要求每一位同伴,具有電力兩極性的一切強度。」 通常,電話都會和較為正式、重要的事件聯繫起來,一段電話的到來,往往就意味著任務、工作,甚至壓力的來臨。

有數據顯示,近年來,語音通話時長在不斷下滑的同時,移動數據的使用量卻在呈倍數增長。越來越多的人不再選擇電話溝通這一傳統的交流方式,轉而用微信、郵件等即時通訊工具進行交流。有網友總結稱,「現在電話是用來接快遞的,簡訊是用來收驗證碼的,QQ是用來存照片的,朋友、家人的聯絡都是靠微信視頻完成。」

電話恐懼症是一種病嗎?

對於電話恐懼症,目前也沒有權威的定義。在很多人看來,它並不是一個心理問題,只是一個人造詞語。

據英國心理學家Guy Fielding早期的一項研究結果指出,年輕人中有大概10%-15%的人有電話恐懼的現象。

電話本身作為一種通訊手段,也有它固有的傳播劣勢。相較於「身體在場」的面對面交流,打電話時接受信息的渠道較為單一,無法從對方的表情、肢體、動作等非語言符號揣測對方的意思和狀態,這會給接電話的人帶來巨大的不確定性。實際上,根據心理學家赫拉別恩的研究顯示,人們在進行信息傳遞的過程中,語言的作用僅佔7%,剩下的93%都是靠非語言因素獲得的。然而,電話溝通明顯會忽略掉其他的關鍵因素,造成一種信息上的缺失,更難做出及時的反饋。

在中國政法大學認知心理學者劉雙慶看來,之所以有人會產生電話恐懼症,其主要是受到了「消極的認知圖式」影響。所謂消極的認知圖式,是指人們在認識事物時形成的一種消極態度、看法或思維定式。比如,如果一個人經常接到的電話是被叫去加班或者被批評,那麼下一次再聽到電話鈴聲的時候,就會不自覺地聯繫到之前不愉快的認知場景,推斷這又是一次面臨加班、被批評的電話,久而久之就會形成思維定式,進而產生焦慮情緒。

相較於微信上的文字溝通,心理學者劉雙慶認為,電話在當今社會被使用的頻率還是比較高的,因為它的好處是效率高、速度快,但是電話沒有給人思考和喘息的機會,這種即時的強制參與會讓人倍感壓力,而且參與的主動權也會被打電話者奪去,自己成為被動的一方。「西方高校老師在課堂上一般都不會給學生們留電話號碼,而是留郵箱,這是因為老師能夠選擇他合適的時間,統一處理學生們的問題,提高工作效率。」這種隔段回復的方式會讓人充分地思考可能發生的情況,給人更多的緩衝餘地。

同樣的環境,同樣的壓力,為什麼有些人會恐懼電話鈴聲,有些人就覺得還好呢?劉雙慶認為,這是由於自我效能感不同所導致的。自我效能感弱的人,抗壓能力也相對較弱、缺乏自信心,他們過于謹慎,害怕被拒絕,害怕得罪人,通常發生在討好型人格的人群中。所以這類人對電話的恐懼也會更容易發生。

而從傳播學的角度來看,人和技術之間的關係其實是一個相互的塑造,技術在為我們服務的同時,也在潛移默化地影響我們的日常生活。「打電話其實可以看作是一種傳播和溝通,相對於面對面的溝通,電話傳遞的信息相對會比較少一些,比如說你看不到對方的表情,有時候語氣也不會那麼直觀生動。」所以電話只是一個交流工具,有人對它的恐懼通常是對背後的人和「權力」的恐懼。

劉雙慶建議,想要擺脫電話恐懼的困擾,最重要的是要給自己積極的心理暗示,或者多參與一些社交,比如找自己信任的朋友陪伴,尋求一些社會的外部支持。「只要能夠獲得一次成功,後面也就會慢慢變好。」此外,不要強迫自己,比如在心情不好的時候可以選擇不接電話,避免影響到本就消極的情緒。

實習生 鬍子傲

內容來自北京頭條客戶端

[ 北京頭條客戶端 ]

相關焦點

  • Qing聽丨「溝通方式那麼多,為啥非要打電話?」 電話恐懼症「患者...
    「到底有多重要的事非要用電話聊?」電話作為通訊技術的一項重大發明,曾經在人際交往中扮演著重要的作用,然而,隨著網際網路的進一步發展,人們的溝通渠道和社交禮儀發生了重大的變化,非正式話語、網絡語言、表情包、顏文字大行其道,電話這種高效交流方式卻被一些人「排斥」著。他們害怕打電話,也害怕接電話,有這種「症狀」的人自稱患上了「電話恐懼症」,他們到底在害怕什麼呢?
  • 社交恐懼症患者內心OS
    這是一個社交恐懼症患者的內心獨白。 前一段時間,舅舅帶著在家鄉的表妹大包小包過來找我玩,放下表妹自己就走了。還讓我好好治治我妹。 令人不解。我妹妹四肢健全心寬體胖的,為什麼要治治?
  • 一個抑鬱症患者的內心獨白是怎樣的呢
    對於抑鬱症患者來說,當產生了內心獨白之後,就會開始胡思亂想,就會想著自己怎麼那麼孤獨,自己怎麼那麼難受,自己怎麼那麼不被人理解,所有的所有都指向自己,指向最脆弱的自己,指向最痛苦的自己。想要打一個電話和人傾訴,翻開手機通訊錄,卻一個人都找不到,那種無助感,那種失落感,頓時覺得人生毫無希望感了。抑鬱症患者的內心獨白會思考自己抑鬱的時間已經有多久了。
  • 社交恐懼症患者天蠍座!
    點擊播放 GIF 0.4M社交恐懼症患者天蠍座1.認識新朋友很累,要找話題;又怕冷場,分寸要拿捏得當,麻煩死了,還是手機更好玩!2.天蠍是內向型人格,社交時會消耗能量,獨處時才會感到舒適,所以基本不會主動聯繫別人。3.天蠍的朋友並不多,刻意地去社交對天蠍來說是一種負擔,還不如自嗨來的輕鬆。
  • 剛剛,我確診為『貓咪丟失恐懼症』晚期患者!
    你有貓咪丟失恐懼症嗎?我就有!前兩天,喵先生我問了大家這個問題,發現很多鏟屎官都有「貓咪丟失恐懼症」,只不過有的症狀輕、有的症狀重。今天我們一起來看看,大家的症狀是不是和你的一樣吧!@天邊一隻雁: 每天我都要小寶,小貝,瓜皮,臭臭…這樣一個個數好幾遍,我有十隻貓……中期症狀:做噩夢等……@Eugenia_MM:我每天出門前都忍不住再進行確認下他倆是否在家,關上大門還要確認下是否尾隨我出來了,有的時候下樓了,還要回去確認下,還會給家人打電話 要求證明它倆真的在家。
  • 火爆快手的常艾非原唱歌曲《刺心》 受傷女生的獨白
    火爆快手的常艾非原唱歌曲《刺心》 受傷女生的獨白時間:2019-12-04 15:42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火爆快手的常艾非原唱歌曲《刺心》 受傷女生的獨白 我們每個人都生活在各自的過去中,人們會用一分鐘的時間去認識一個人,用一個小時的時間去喜歡一個人,再用一天的時間去愛上一個人
  • 巨物恐懼症到底有多痛苦
    經常上網的人都知曉,社交恐懼症已成為一個普遍存在的現象。宅男宅女越來越多,每逢節假日,他們寧願在家裡看經典的老電影,也不願意出門跟他人打交道。 一個有力的證據是,在知乎上,關於社交恐懼症的話題,獲得了76000+人的關注,並引發了17.3萬個討論。
  • 一名隔離在中風險地區幹警的內心獨白
    一名隔離在中風險地區幹警的內心獨白 2021-01-11 23:4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小男孩的電梯恐懼症
    我打量了一下孩子,他問了我要上的樓層,然後幫我按下。我說:「你上幾樓?你不給自己按?」小男孩笑笑說:「我和你一起出來,不敢一個人用電梯。以前我自己乘坐電梯時,被困住過,當時很嚇人,被救出後從來不敢坐,每天要上下跑近20樓層。後來太累了,我就看看有大人上電梯我才上!我家裡人說我這是『電梯恐懼症』!」
  • 16年接到3萬多起報警電話 曾差點崩潰的他為啥仍熱愛這份工作
    16年接到3萬多起報警電話 曾差點崩潰的他為啥仍熱愛這份工作 2021年01月08日 17:04:29 來源:四川新聞網 四川新聞網消息(記者 周鴻 攝影報導)
  • 《遇見你之後》第五集更新,5毛特效,延雨內心獨白滿分
    大概,在這部劇中,除了那5毛都不到的特效之外,其他的都真的不錯,這部劇的第五集已經更新,那麼在第五集中,有哪些不錯的看點呢?下面就跟大家來一起聊聊!作為神經全色盲患者的延雨遇到高柳翰,其實是一件非常幸運的事情,因為他能夠重新恢復有色彩的世界,但是同時也是一件不幸的事兒。因為,在延雨看來,當極端的Mono遇到Probe之後,佔有欲會非常強,從而做出對Probe不利的事情。二、延雨的內心獨白滿分沒有看過第五集的小夥伴,趕緊去看看!真的太棒了。
  • 自信心不足是影響愛滋病恐懼症的重要因素
    對於愛滋病恐懼症患者,按照恐懼原因,恐懼程度,性格人格成因等可以分為好幾類,如下我們就說說這一類恐友,不自信的愛滋病恐懼症恐友。但是他們卻是愛滋病恐懼症患者中一個極大的人群。用心理學來進行評價,這類愛滋病恐懼症恐友從本質上都是:在內心深處對自己抱有極大的負面核心信念,總是認為自己不夠好、能力不行才導致了自己目前遭此厄運,才覺得為什麼其他人常常出入風月場所遊戲人生都不恐艾,恰恰自己這麼一個極其平凡的人卻那麼的恐艾。恐懼到深入,不斷強迫自己,總覺得自己配不上美好的人和事物,其實這就是我們常說的不自信和低自尊。
  • 密集恐懼症的成因之謎
    Chrissie Giles 利維坦© Cosmos Magazine利維坦按:如果按照古典制約理論為基礎的厭惡療法醫治密恐者,恐怕要給患者看大量令人嚴重不適的圖片或視頻,以期達到徹底治癒密恐的效果……當然,效果想必因人而異
  • 聽說當代年輕人人均社交恐懼症?
    聽說當代年輕人人均社交恐懼症?熟悉是因為當代年輕人總喜歡將「社交恐懼症」掛在嘴邊,很多人都認為自己有社交恐懼症。陌生是因為很多人沒有真正了解社交恐懼症,也並不是真正的社交恐懼症患者,甚至將內向當成了社交恐懼症。
  • 木星離地球7億公裡,為啥還有人得「木星恐懼症」?看圖你就懂了
    然而有很多人卻有一種神奇的疾病,叫做木星恐懼症,明明木星距離地球的距離有7億公裡,為啥還有人得這種神奇的病呢?其實只要看一些圖片你就懂了,木星恐懼症,更常見的名字叫做巨物恐懼症。也就是說,很多人天生會對一些體積巨大的物體產生恐懼。
  • 三生三世枕上書-東華內心獨白 242東華的解釋
    見我還不搭理她,小白又說道:「要怎麼辦呢?啊,對了,我怎麼把這事給忘了?」 緩了緩,她才說:「我聽娘親說,我爹同意了?」見她似乎有些急了,福利也足夠了,再下去,小白真的會生氣了。我睜大一隻眼睛,看了看她,又閉上眼睛,回應她說:「嗯」小白又好奇地問:「那你到底同我爹講了什麼?他才同意的」小白,之前不是跟你說了,我們說好距離不能那麼遠。
  • 四名一線醫生的內心獨白:不忘初心,溫柔以對
    對於患者,醫生診治的每一步都看似直接明了;而對於醫生,每一次診治其實都需一番苦心孤詣的探索,如瀚海行舟,似眾裡尋他。面對疾病和醫學的不確定性,醫生能做的,唯有盡力。  今天,我們來看一組來自河南省人民醫院4名醫生的內心獨白,透過他們講述近期真實的一線工作經歷,感悟作為白衣天使的責任與擔當。
  • 武漢非新冠肺炎患者求醫路:癌症晚期、尿毒症、心梗等重症病人與...
    而化療是惡性腫瘤最常見的治療方式之一。他們不能等,也不敢等了。小妍焦急又無助,新冠肺炎是病,其他重症也是病啊!同樣不能等的是尿毒症患者。邢方從去年9月起在醫院進行血液透析,每周2~3次,每次4小時。最近一個多月,他已經輾轉三家醫院。不是他想折騰,而是因為他治療的幾家醫院都陸續被徵用為只接治新冠肺炎患者的定點醫院,無法再為尿毒症患者提供治療了。
  • 恐懼、孤獨、無助,抑鬱症患者在想什麼?這款遊戲也許能給你答案
    抑鬱症到底有多痛苦才會讓一個大家眼中「什麼都有的人」選擇以這種方式結束自己的人生?我在steam上發現了一款免費遊戲,模擬了抑鬱症和焦慮症患者內心體驗。這並不是給抑鬱症患者玩的遊戲,打開遊戲時也有字幕提示:「如果你正在經歷抑鬱症或焦慮症,請一定不要玩這個遊戲。」
  • 電話拿外賣,簡訊看驗證碼,你的手機還是那個傳統的通信工具嗎?
    現在,這些曾經習以為常的事情已經離我們遠去了,不要說記住號碼,對很多人來說,甚至智慧型手機裡的電話功能都已成為了一個擺設。我們正在疏遠電話嗎?打開手機裡的「電話」應用,看一看最近的通話記錄,也許你每天仍然要接打好幾個電話,但這些電話中,有多少是你已經存在電話本裡的朋友?又有多少是各種各樣的外賣、快遞,或是莫名其妙的推銷電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