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網訊 5月4日,都市快報副總編徐行因抑鬱症,尋短離世,年僅35歲。
4月28日,新華社安徽分社副社長、總編輯宋斌被發現在其辦公室身亡。
來自都市快報的消息說,徐行是該報新媒體項目領頭人,工作擔子很重,從今年一月份開始就整夜失眠,吃安眠藥也無濟於事。
來自新華社系統的消息透露,宋斌是因為尋短身亡,留有遺書,他可能患有抑鬱症。
新媒體時代下新聞工作者的心理健康狀況到底如何?本報記者昨晚對話溫州醫科大學心理專家何金彩——
有失眠狀況的近四成存在抑鬱的超半數
記者:據您所知溫州記者編輯的心理健康狀況如何?
何金彩:我們曾聯合溫州市新聞工作者協會進行「溫州市新聞工作者心理健康狀況調查與研究」課題研究,對溫州1000多名一線新聞從業人員開展心理調查。隨機抽取460名男女對象,共回收問卷384份,最終有效問卷375份,有效率為81.5%。樣本有廣泛的代表性,可以反映溫州新聞工作者的整體情況。調查結果發現,在記者群體中排名前5位的心理問題分別是:疲勞、失眠、焦慮、抑鬱、強迫。其中,九成人存在疲勞,並且身體疲勞大於腦疲勞;近四成的人存在著失眠狀況,總體失眠率比較高,且年輕者更為嚴重;55.47%的人存在焦慮,50.4%的人存在抑鬱,65.33%的人有強迫現象。另外,近一半的人有軀體症狀,表現為腸胃不適、頭痛、背痛、肩痛、頸椎病等。
往往迴避抑鬱症失眠症
記者編輯治療依從性最差
記者:影響記者、編輯心理健康的最大問題是什麼?
何金彩:記者最大的心理問題是壓力過大(心理應激),而且又沒有解壓措施,慢性心理應激最易造成抑鬱、焦慮、失眠。三者相互影響,造成極大的痛苦,無助、無望、無力,最後可能就希望用死亡來解脫。
記者:哪些不良生活習慣會導致失眠?
何金彩:記者、編輯曾經加班到深夜甚至通宵,睡眠衛生習慣不良,生物節律紊亂等造成短暫失眠,不及時糾正,加上壓力沒有釋放,會形成慢性失眠。還有,不要以為年輕記者、編輯身體好通宵加班沒關係,調查顯示,媒體工齡短的年輕人反而失眠比例高;20到29歲之間的睡眠質量,比30到39歲這一年齡段要差一些。當然,他們的生活規律也存在問題,20到29歲被調查對象87%以上在晚上12點以後入睡。
記者:抑鬱症是因為對自我要求過高造成的嗎?
何金彩:有這個因素。
記者:您在門診中發現記者、編輯因為工作壓力大而患上抑鬱症、失眠症的案例多嗎?
何金彩:這樣的案例很多。在門診中碰到好多失眠比較嚴重的記者,建議吃藥。但是他們非常排斥吃藥,說「我就是不吃藥」。實際上,睡眠不好是一種壓力過大的信號,應及時治療,但最大的問題是他們往往迴避治療,不相信醫學或者西醫,所以這個群體治療依從性最差。
我曾經接診過一個媒體管理人員,他一直以為自己有心臟病,做了很多身體方面的檢查,但都沒有問題。後來經熟人介紹到我這裡看,我發現他工作效率很差,自我評價很低,睡眠非常差。他說自己很多次在樓上想跳下來,以此解脫。
其實,他這已經不是睡眠問題了,而是嚴重的情緒問題。壓力引起失眠持續一段時間,就會造成情緒問題,如焦慮、抑鬱等。
很多人在人前表現很強大,其實很無助,他們得有壓力在人前是難以啟齒的,認為自己是一個弱者。我希望大家能樹立起這樣一個觀念——你有壓力,不等於你沒有痛苦。要改變不願意面對壓力的誤區,要正視壓力。要認識到:我有壓力,是社會需要我;我壓力越大,是我承擔的社會責任越大。但是有了情緒問題要及時化解,要意識到壓力已經給我們亮出紅牌警告。
心理有病會體現在軀體
頭痛背痛肩痛腸胃不適
記者:心理疾病有外在的表現,我們看得出來嗎?
何金彩:能,很多人心理問題會體現在軀體症狀(軀體語言)。軀體症狀包括腸胃不適、頭痛、背痛、肩痛、頸椎病等。我們所做的「溫州市新聞工作者心理健康狀況調查與研究」顯示近一半的人有軀體症狀,
記者:有的記者採訪災難性事件,面睹死難現場後,回來往往是「很長時間不敢吃豆腐腦和臘腸」。您建議記者本人以及報社如何做好心理調節?
何金彩:記者面對災難現場,情感會受到巨大衝擊。而新聞職業的特點又要求記者客觀冷靜地採寫報導。情感和表達的矛盾必然會帶來心理衝突,從而引發焦慮、抑鬱等情緒。「很長時間不敢吃豆腐腦和臘腸」,這已表明記者已處於心理創傷應激狀態,但沒有得到適時的心理支持。建議對記者常規做心理創傷處理。但出現心理問題,首先要自知,自己要意識到這給問題;其次是單位要給予社會支持和人文關懷。
脾氣變暴躁要引起警惕
愉快運動是最好的解壓
記者:哪些情況是心理出現大問題、極易發生極端行為的臨界點?哪些現象需要引起家人和同事的警惕?
何金彩:最明顯的跡象是失眠、不明原因的疼痛、乏力或者消化道症狀,如果家人或同事發現其出現脾氣暴躁、易怒、工作效率下降、興趣下降、社會功能退縮等就要注意。
記者:對記者、編輯而言,有哪些自我調節方法?
何金彩:最好的解壓方式是愉快的運動(鍛鍊),大運動量更好,保持良好的睡眠衛生習慣和生活方式,營造和諧愉快的工作環境,並請專業的團體輔導等等。還有很重要的是出現問題不迴避,積極面對是防止出現極端行為的重要措施。
溫醫大附二院心理醫生戴王磊:「傷春悲秋」易引發極端舉動
昨晚,記者就「抑鬱症」話題採訪了溫州醫科大學附二院心理學專家戴王磊,此時已是深夜11時,但他欣然接受採訪——「因為我理解你們的工作以及壓力。在我所診治的抑鬱症患者中,有不少是媒體記者。所以,對抑鬱症這一『生命的死敵』大家要加強注意。」
接診過不少記者病人
戴王磊介紹,所謂憂鬱症,在國內等同於抑鬱症。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抑鬱症已成為世界第四大疾患,預計到2020年,可能成為僅次於冠心病的第二大疾病。「甚至有調查顯示,在2030年,這個病種將排行第一。」因此,危害性不容小覷。
「我的病人中,有不少媒體記者。」戴王磊說。如一位記者每個月都有很大的稿件任務壓力,但能發出來的稿件不多,於是,他一方面焦慮稿件任務完不成,另一方面又因為稿件質量不被單位承認,就老覺得自己能力不行。最後,被診斷出因長期壓力過大,已患有抑鬱症。
醫生警察也容易患抑鬱症
戴王磊在臨床診治中發現,記者屬於抑鬱症高發的職業群體,此外,還有警察、醫生、證券從業人員。為什麼這類群體會成為高危職業?戴王磊以都市快報副總編徐行的案例為例,結合都市快報總編朱建和「記者站網」關於徐行事件的報導內容,進行剖析。
朱建微博中介紹,徐行身擔多個部門的重任,工作時間較長,長期熬夜加班。「因此,可以看出他生活極其不規律,這是得抑鬱症的一個主要原因。」戴王磊說。他同時談到,記者、醫生、警察等職業,均具有突發性、未知性、高風險、高社會責任等特徵。因此,長期處於這種工作狀態中的人員,很容易因心理壓力過大而罹患抑鬱症。
「還有,從有關徐行的介紹中,他應該是個很追求完美的人。」戴王磊說,過於追求完美的人,做事情很投入,一旦事情完成沒有達到預期目標,或是無法按時完成,就會產生極強的焦慮感。
春季是抑鬱症高發季節
記者注意到因抑鬱症自殺的案例似乎都集中在3到5月間。如4月16日,中山大學研究生蔡潔挺因對學業和事業的絕望而自殺;4月26日,河南鄲城縣政協主席何林峰因抑鬱症死亡;2012年3月,南京抑鬱症女孩「走飯」(網名)自殺。
對此,戴王磊表示「春季,是精神障礙高發時期,抑鬱症尤其突出」。有調查顯示,春季精神障礙復發率極高,略佔全年復發率的70%。
「我們常說『傷春悲秋』,季節的變化,會引起內心的波動。」戴王磊說,冬春期間,都是抑鬱症高發階段,因為該階段氣候多變、寒冷,常陰雨連綿,會使人心生傷感,心情起伏較大,抑鬱症患者更容易作出極端舉動。
並且,春季比冬季更明顯。「因為抑鬱症發生,往往和環境不如意有關。舉個例子,某抑鬱症患者,長期不得志,在接近年末的冬季,他往往會對來年有所期待,總覺得來年會變好,然而,如果到了年後的春季,情況卻並未好轉,這種希望往往會變成落差更大的絕望。我們常說,新年新氣象,然而,新年伊始依然無法博個好彩頭,這對抑鬱症患者的打擊是很大的。」
此外,抑鬱症患者對氣溫、氣壓、溼度等天氣變化都很敏感,春天氣壓較低,很容易引起大腦激素分泌紊亂,導致精神疾病復發。
抑鬱症自愈的僅佔兩成
「抑鬱症可通過自測自評來進行最初判斷。」戴王磊介紹了「SDS抑鬱症自評量表」。他說,如果讀者們想對自己的抑鬱狀況進行評價,可上網搜索該表,並按照評測要求進行自測和估分。該表共20道選項。如果經檢測發現抑鬱程度較高,一定要到專業的心理科醫療機構進行治療。
戴王磊說,對抑鬱症治療,必須遵循心理科醫生所開具的藥方,嚴格服用足夠療程的藥物,同時,要進行「認知行為治療」(即心理醫生通過改變患者對己、對人或對事的看法與態度來改變心理問題),兩者缺一不可。
他再三強調,如有抑鬱傾向患者,不可抱希望於「自愈」。
「也有患者自己痊癒的,但比例僅佔20%」戴王磊說,「這類患者,往往大多伴有外界環境改變的因素才得以痊癒。比如,某個抑鬱症患者,一直運氣很差,生活工作不如意,因此患了抑鬱症,後來,他生活工作突然有了很大改觀,客觀環境改變,他心情一好,進而世界觀也隨之改變,抑鬱症就會不治而愈。但是,切不可抱有這種僥倖心理而消極治療,期待自行痊癒。」
本文轉自:溫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