忙忙碌碌一年又快過去了,還有四天2018年就要離我們而去,轉眼2019年就要來到了我們的眼前。翻看日曆,大家會發現一個問題,今年的大年三十是2月4號,正好也就是立春這一天。立春是24節氣中第一個節氣,它寓意著春季的開始,它在每年的2月的3至5日之間,立春又稱為歲首、立春節、正月節,立春的立有開始之意,春代表著溫暖、生長。立春作為24節氣之一,與立夏、立秋、立冬一樣,反映著一年四季的更替,此外還意味著新的一輪的開始。民間還有踏春採春的習俗。這意味著2019年沒有立春。在過去民間稱沒有立春年為「盲年」,對於盲年民間有很多說法。北方人普遍稱為「寡婦年」又稱為「滑頭年」在我國還有一些地區叫做「黑年」,都是指沒有立春的年頭的一種說法。
這種說法是怎麼由來的呢?
中國人一直遵從陰陽之初,從中國的太極八卦圖也能看得出來,在節氣上也能夠體現出來,古人認為盛極而衰。周而復始,就如同季節一樣冷熱交替。亦如同黑白交替,古代人相信,萬事萬物都是一種陰陽輪轉。易經上說:「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其意思是指宇宙間的萬事萬物都是分兩面的,有陰就有陽、有裡就有外、有白就有黑,它們兩個對立面是相輔相成、互利共生的。
自古以來,中國人就講究陰陽平衡,在古人的觀念中,陽代表白天陽氣盛亦為男性,陰代表黑天陰氣盛亦為女性,這也體現了太極的思想。古代有一種說法,「獨陽不生,獨陰不長」。盛極則衰、月盈則虧,陰盛則陽衰,陽盛則陰衰,在古人觀念認為陽指的是男人。陰是指的女人。從一年四季的角度來說春對應的是少陽,夏對應太陽,秋對應是少陰,冬對應太陰,一年之中無立春,也就是說無陽氣來臨,無陽則孤陰不生,既表示無男相配,所以民間有一種說法,無立春的農曆年,陰盛陽衰。在民間流傳一種說法,「寡年無春,不宜結婚」如果在「無春年」即「寡婦年」結婚,會對男性不利,有克服之象,這也是寡婦年的由來。
寡婦年這種說法科學嗎?
這是古代人一種認知局限的一種看法,現代來說寡婦年不宜結婚,這種說法並不科學,寡婦年的出現僅僅是曆法上算法的問題,也就是說我國天文曆法算法規律的產物,歷史上使用的曆法有陽曆陰曆和陰陽合曆紀年法,陰陽合曆「置正」後出現的結果。中國人喜歡討彩頭,認為寡婦年結婚不吉利。從科學的角度來說,無立春年只是農曆和公曆的巧合,是不同曆法的時間差造成的,根本不可能影響四季的輪迴,更不可能波及一個人生活,寡婦年是自然規律運行的必然反應,對人事沒有必然的聯繫,是一種不科學的說法。在古代由於人民對當時的自然現象及事件無法解釋,很多人就用盲年(寡婦年)來形容這種說辭,而且在一定範圍內進行傳播,形成了一種心理暗示,時間久了形成一種民俗。很多人都會有一種從眾心裡,從而造成誤導。
所以民間這種說法:認為寡婦年結婚的女性克夫,會成為寡婦,是一種迷信的說法,並沒有什麼科學的依據,娛樂可以但不要當真。寫作不易覺得有用就收藏點擊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