廁所的歷史:經幾千年演化 國人曾用"廁籌"拭穢

2021-01-08 人民網

原標題:廁所的歷史:經幾千年演化 國人曾用"廁籌"拭穢

  中國旅遊研究院近日發布的今年第一季度全國遊客滿意度調查報告顯示,北京的旅遊公廁滿意度全國排名第三位。

  有歷史學家認為,人類文明並非從發明文字開始,而是從第一個廁所建立開始。廁所在現今人們追求的精緻生活中所佔地位之重要,從近來國人赴日搶購馬桶蓋的火爆場面便可窺一斑。廁所歷經幾千年的演化進程,記錄著人類從蠻荒時代一步步走向現代文明的足跡。

  室外「坑廁」掀開文明首頁

  人類先民很早就開始注意如廁衛生了。據考古發現,我國最早的廁所出現在5000年前西安半坡村氏族部落的遺址,當時的廁所只是一個設於房舍外的土坑,因古時農家廁所常用茅草遮蔽,故也稱「茅坑」或「茅廁」。我國最早的廁所記載,出現在西周的《儀禮·既夕禮》中:「隸人涅廁。」說的就是古人掘地為廁,待坑滿後,就命令奴隸把坑填上,再挖個新坑。「坑廁」可以說是中式廁所的始祖。

  從史料看,周代的宮廷廁所已設有漏井,穢物可自然落入池內。《周禮·天官》記載:「宮人,掌王之六寢之修,為其井匽,除其不蠲,去其惡臭。」「井匽」就是廁所的古稱,又稱「偃」。據《左傳》記載:公元前581年,晉景公姬孺「將食,漲,如廁,陷而卒。」精短的八個字傳神地記述了晉景公離奇的境遇。清代的《歷代社會風俗事物考》中說:「今山西各處之廁,皆下掘坎深約六七尺,廣如之,而橫兩板於坎上,履之以溲溺……下望黝然,深可沒頂,疑晉時遺制。」由此可見,晉景公的悲劇,緣於先秦時廁所的過於簡陋。

  西方早期的廁所,出現在公元前3000多年兩河流域文明的美索不達米亞平原。也是相當簡單的設施:地面上的一個孔洞,通向地下放置的可移動的罐子。相對野外隨地解決,這種簡易設施邁出了人類如廁文明的第一步——將排洩物置於可操作的範圍,防其四溢漫流,改善了定居點的環境。

  「豬廁合一」突出綜合利用

  據考證,廁所在秦漢時期稱為廁、溷、囿。「溷」在先秦時代一般專指豬圈,後來則指豬圈與廁所兩重含義。作為世界文明古國中的純農業定居者,我國先民很早就掌握了成熟的糞肥技術。至少在戰國末期,人們發現豬糞尿和人糞尿等在豬圈中充分混合發酵後形成的肥料是最好的農家肥。於是,秦漢時期出現了帶豬圈的廁所——「溷」。即建造時把廁所架高,有梯子坡道供人上下,讓糞便由此落入其下的豬圈,供豬食用。

  在我國遼陽三道壕西漢晚期村落遺址中發現,牲口圈與廁所靠近,圈裡有糞肥的痕跡。豬圈與廁所合一的生活習慣,使得兩個汙穢處集中於一處,減少了汙染源,清理起來更方便,有效利用了生活空間,同時也有利於資源的再利用。

  和先秦時期的「坑廁」相比,秦時的廁所已出現了隔牆和獨立的尿槽,專家推測隔牆是男女廁所出現區分的標誌。從漢代開始,廁所設計得更小巧、更安全。上流階層比較講究的廁所,通常是在家宅院外的豬圈之上建一所隱蔽小房子。西漢末期,廁所有了更具隱私性的圍牆,上廁所的陡峭木梯,被寬闊平緩的臺階或斜坡所取代;一些廁坑兩側還建有高出地表的腳踏;有的廁所中已經出現了兩個坑位,廁壁上設有窗戶或開有天窗來通風。到了六朝時期,廁所還設置了排汙圓洞,在內部結構和樣式上更加美觀,生活氣息更濃。

  根據考古發現,在我國漢代古墓中發現的陶製廁所,就是採用中國一般建築中最常見的形式,屋簷懸在山牆以外,這種設計能使廁所內的汙穢之氣迅速排出。在商丘市芒碭出土的漢景帝之弟梁孝王后陵墓中,還發現了中國最早的坐便冥器。這個建造於2000多年前的石質坐便器,不僅有靠背等裝飾,在其上方的牆上,還鑿有一個衝水的管道,其構造和原理與今天的水衝廁所極為類似。

  抽水馬桶象徵西方現代文明

  古代西方最早的水衝坐式廁所,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左右的米諾斯王國,在克裡特島的克諾索斯宮殿裡,人們將木製廁所座位修在排水渠之上,由僕人擔水倒入溝渠。由於設施在當時相當昂貴,僅僅是王室能夠享用。在抽水馬桶發明前,室外茅房、夜壺及封閉馬桶是古代西方人的三大排洩場所。

  直到中世紀,夜壺或者簡易的土罐,仍是普通人首選的衛生設備。即使是在法國宮殿,也只有國王與王后有便桶,其他人包括大臣以樓梯間當廁所。後來亨利四世下令必須到宮殿特定的陽臺上廁所。美國作家朱莉·霍蘭在《廁神》一書中描述:19世紀前,巴黎從窗戶直接潑出糞便的現象久治不絕,早期歐洲人直接把夜壺裡的東西倒向窗外;倫敦橋最初是公共廁所,汙物直接落入下面的泰晤士河,讓低處行人和船隻飽受「天女散花」之苦;路易十四有坐在馬桶上接待客人的癖好;啟蒙時代的歐洲城市還是汙穢遍地……

  這種情況直至1596年才逐漸發生改變。當時的英國人約翰·哈林頓爵士發明了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抽水馬桶。拉一下這種東西上面的扳手,急水躥出來把排洩物通通捲走,把馬桶衝洗乾淨,湧上來的乾淨水還可以把臭氣蓋住。和米諾斯宮殿的衝水設施一樣,抽水馬桶最初也是貴族玩物。由於沒有水閥和阻隔下水氣味的設計,也沒有配套的管線,最早的抽水馬桶沒能得到推廣,從王室貴族到普通百姓,仍鍾情於傳統的便盆和封閉式馬桶。

  1775年,第一項具有現代意義的抽水馬桶專利由亞歷山大·卡明斯發明。經過其後傑寧斯、克拉普爾、杜愛福等人的不斷改進,抽水馬桶變得方便而便宜。這時,經歷了大規模黑死病、霍亂等疾病的倫敦人意識到衛生的重要性。1845年,在英國召開的第一屆世博會上,約有80萬人耐心排隊領略了坐抽水馬桶的經歷。從此,抽水馬桶風靡英國,沒幾年,僅倫敦就有了20萬個抽水馬桶在運轉。抽水馬桶很快替代了便壺和便坑,走入平常市民家中。

  但當時人們用更新的技術將髒物清出室內,卻不加處理全部排到了泰晤士河中,而泰晤士河是市民飲用水源,這反而促進了霍亂的流行。直到19世紀後期,人們才意識到病菌與飲用水之間的聯繫。英國人開始將排汙管線布置在飲用水管線下遊,抽水馬桶被這些看不見的管線連接起來。正是有了城市一體化的排汙系統工程,才使得抽水馬桶有了革命性的意義,成為西方現代文明的象徵。

  到了1910年以後,抽水馬桶無論外觀還是構造原理,都開始與當今意義上的馬桶相差無幾。此時,西方的抽水馬桶傳入中國,最早接受它的是華洋雜處的上海富商,而住在中國舊式住宅裡的人們,還是堅持使用茅廁。

  移動馬桶演繹奢華如廁

  中國的移動廁所,有一個簡單而響亮的名字——「馬桶」。南宋人吳自牧在《夢粱錄》裡記載了臨安城的都市風貌:「街巷小民之家,多無坑廁,只用馬桶……」這是中國史料中第一次出現「馬桶」這一稱呼。由此可見,「馬桶」一詞並非舶來品。

  傳說,漢代名將李廣射死一隻猛虎後讓人鑄成虎形的銅質溺具,把小便解在裡面,表示對猛虎的蔑視,自此,夜壺有了「虎子」之名。唐朝時,因皇家有先人叫「李虎」,便將這大不敬的名稱改為「馬子」,再往後俗稱「馬桶」。以「馬」代「虎」,標誌著「虎子」具有了大便和坐便的功能,恰如騎馬。隨著時代的發展,馬桶漸成如廁主角,而歷代王室權貴的馬桶更是極盡奢華之能事。

  《西京雜記》記載,漢朝宮廷用玉製成「虎子」,由侍從人員拿著,以備皇上隨時方便。到了漢末,帝王們所用的封閉式馬桶,其形制和禮儀不斷登峰造極,如廁時不僅要更衣、焚香,旁邊還要有多人陪侍。馬桶底下多鋪設香木製成的炭灰,為除臭、消聲窮盡了想像力。

  據《世說新語》記載,西晉王室成員如廁時用幹棗塞鼻子防臭氣,用相當於近世的肥皂——「澡豆」來清潔。西晉首富石崇家的廁所建成高樓,廁所下面是填滿鵝毛的木格柵,糞便一落下,鵝毛就覆蓋上去。排洩完後,一旁侍立的童子立刻把木格柵換掉以防臭味。

  明代皇宮由宮內最下層宦官組成的淨軍之流, 每日推著淨車, 打掃坑廁, 清洗馬桶。宮中淨車5年修造一次,當時不少於195輛,嘉靖初年僅此開支即用銀約2750兩。清代皇帝寢宮中有了用於化妝、解手的「淨房」,可謂是皇宮中最早的「洗手間」。清宮的馬桶稱為「官房」,都用木、錫或瓷的材料製成,上開有橢圓形口,周圍襯上軟墊,口上有蓋,下面的便盆像抽屜一樣可以抽拉,木質便盆都裝有錫質內膽,以防滲漏,內鋪幹松香木細末,使糞便沒有散味的機會,動靜也不大,用完隨即由太監倒掉、洗淨。

  中國歷史上馬桶最講究的當屬後蜀亡國之君孟昶,他的便盆是用鑲滿七彩寶石的黃金製成,宋太祖趙匡胤繳獲孟昶的黃金馬桶後,曾感慨這種皇帝如何不亡國。無獨有偶,西方古代最考究的坐便盆,當屬英王亨利八世的鐘愛之物,是用黑色天鵝絨、緞帶及精美流蘇裝飾起來的藝術品,並特別鑲嵌了2000枚鍍金飾釘。

  公廁改寫城市衛生面貌

  西方最早的公廁可追溯到古羅馬時代。當時建在城市道路旁的公廁,由一排排懸掛在水槽上的十個以上座位所組成。羅馬公廁是社交場所,它沒有隔間,不分男女,市民們在座位上相互交談。人們在木棒頂端綁上海綿用來「善後」,海綿被浸泡在鹽水裡,一位用後衝刷一下再供下一位使用。

  我國古代城市早在夏商時代就開始建有公廁。中國古代最早提到公廁的文獻是《周禮》,稱建於道路旁邊的公廁為「路廁」。漢代城市公廁名叫「都廁」,那時公廁已開始有專人管理。《墨子·旗幟》就曾記述漢代公廁:「在道外設屏,以30步為周長,一般要垣高12尺以上。」我國南陽東漢墓中出土的公廁,男女兩個廁坑左右並列,其中一個便坑前有尿槽,另一個沒有,形制與現代已無區別。

  宋朝時期,汴梁等大都市的公廁採取由專人管理、專人收集、專倒一處的方式,已具有了行業的性質。當時專門收集糞便的人力車或牛車,定時沿著街巷挨家挨戶收集,再轉賣給需要糞肥的農民。這類公廁很多是收費的,糞肥的收入加上廁所門票,使得投資建城市公廁成為一門有利可圖的生意。而這種由專人管理的公廁,幾百年後才在歐洲出現。在工業革命前,人口稠密的東亞地區的大城市,因為糞便被收集用於施肥的緣故,雖沒有下水系統,但大城市依然能管好旱廁,在歐洲易通過糞便大規模傳播的疾病,很少在東亞的大城市出現。

  到了明末清初,不但城市公廁較多,鄉村廁所也非常規範。我國最早有文字記載的收費公廁就出現在清嘉慶年間。據《燕京雜記》記載,當時「北京的公共廁所,入廁者必須交錢」。「入者必酬一錢」,並可拿到兩片手紙。為了攬生意,廁主往往在廁外張貼大幅吸引人的布畫,豎廣告牌,上書「潔淨毛(茅)房」字樣。廁所裡還會擺上小說等書籍,供如廁者閱讀,爭取「回頭客」。

  但廁所收費也帶來了一個弊端。比如在缺水且人口規模巨大的北京等城市,從達官貴人到販夫走卒,都習慣了隨地便溺,糞便問題逐漸變成災難。官方雖有整風運動,但事實上城市還是成了一個巨大的露天廁所。這種現象直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才得到極大改觀。

  18世紀時的歐洲城市曾出現「鬥篷衛生間」。在大街小巷有一類專業人士,一手提著木桶,另一手舉著件鬥篷,內急之輩討價還價後,便匆忙鑽進圍起來的「密室」中暢快淋漓。工業革命後,大批人口湧進城市,人畜糞便開始成為環境災難。於是,英國倫敦於1852年修建了世界第一座抽水馬桶公廁。1870年後,抽水馬桶迅速在美國流行起來。之後的一個世紀,隨著歐洲國家和美國在全球的強勢地位,抽水馬桶與下水系統作為現代公共衛生的標準設施,擴展到全球的城市中,而東亞地區農耕式的「自然肥」處理法也因為化肥的出現、農業發展的變革而萎縮,最終統一於歐洲的如廁衛生習慣中。

  相關連結

  廁籌

  儘管造紙是中國早在漢代時的一大發明,但據史料記載,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國人都用細長條形的木片或竹片做「廁籌」善後。「廁籌」一詞最早出現於漢末三國時期的史書中。因其形頗似竹簡,故廁籌又稱廁簡。有人推測,緣於國人敬惜字紙的悠久傳統,人們才長期沿用廁籌。直到晚清,官方還明文禁止在可能用來拭穢的紙上印字。直到民國時期,一些寺廟的僧人還在使用廁籌。

  我國用手紙取代竹片的變革最早出現在宮廷廁所。據《明實錄·孝宗實錄》記載,明朝孝宗皇帝出於節儉,最早下令用紙替代絲綢做廁籌。而《元史·后妃傳》則出現了中國歷史上最早關於手紙的記錄:元朝裕宗徽仁裕聖皇后伯藍也怯赤當太子妃的時候,對婆婆非常孝順,甚至要在婆婆拭穢之前用自己的臉試試手紙的柔軟度。

  有此一說

  「廁遁」趣事

  「如廁」往往成為身處險境的人「脫險」的最好幌子。最善於從廁所逃命的要數漢高祖劉邦。在「鴻門宴」上,劉邦藉口上廁所,逃出項羽軍營,這是歷史上最有名的一次「廁遁」。其實劉邦還經歷過一次未遂的廁所綁架案。公元前199年冬,劉邦率兵討伐韓王信餘黨途中,受到其女婿趙王張敖的熱情款待。劉邦吃多後「如廁」,馬上感到氣氛不對勁,於是趕緊離開。事後果然有人告發:張敖的手下貫高在廁所的夾壁中布置了伏兵,準備趁劉邦蹲坑時將其綁架。結果貫高被「夷三族」,張敖被廢為宣平侯。

  東漢末年,劉備託庇於荊州刺史劉表。劉表的親信蔡環以設宴招飲為辭,欲趁機殺害劉備。劉備在席間察覺後,馬上重操「高祖」的故伎,以「如廁」為藉口逃走,這就是有名的「躍馬過檀溪」的故事。

  你知道嗎

  數據觀「廁」

  據統計,每人每天大概花費15分鐘在「方便」上,人的一生中,大概有兩年的時間是在廁所中度過的。這兩年時間中,有34%的人在發簡訊,33%的人在打電話,8%的人在堆積木,12%的人在刷牙,甚至有26%的人在睡覺。於是,與手機有關的兩項活動,使全球有5000部手機掉進馬桶……

  在馬桶上的活動,男女也有區別。有14%的男人會在馬桶上看足球節目,18%的男人會在上面玩猜字遊戲,58%的男人和29%的女人會在馬桶上看報紙,更有14%的人在思考他們下一頓要吃些什麼!

  在過去的200年中,現代公共衛生設施使人類的平均壽命延長了20年,廁所由此成為延長人類壽命的最重要因素。在公共衛生設施方面每投入6元,在節省醫療費用和提高生產力方面平均能得到42元的回報,回報率為1:7。

  根據聯合國的統計,全球約11億人仍有露天排便習慣。世界每年至少有120萬名5歲以下兒童因接觸排洩物而死於腹瀉。使用衛生的廁所可以使患痢疾的風險降低40%。

(來源:北京日報)

相關焦點

  • 廁所之神!頭頂三尺有神明,上廁所也不例外,廁神還是山東人
    而西方國家在16世紀之前仍沒有廁所意識,那時候你走在倫敦或者巴黎的街頭,說不定一盆糞水就會兜頭澆下來……中國古代的廁所多與豬圈建在一起,人糞與豬糞共同作為肥料被使用在農業上。《左傳》記載:公元前581年,晉景公吃飯時腹脹,便去上廁所,不小心跌落進糞坑裡淹死。《墨子》中曾規定廁所建造標準:「五十步一廁,與下同圂(hùn)。之廁者不得操」。
  • 日本人上廁所不能衝撞「廁神」
    廁所一向被人們認為是藏汙納垢之地,但日本人卻對廁所有著不一樣的理解,並且搞出不少名堂。日本人相信,所裡有「廁神」,能助人開運發財。  廁所造型五花八門  在日本,上廁所已經不僅僅是為了「方便」,還兼有休息、消閒、享受的功能。如今日本公共場所對廁所的造型非常重視,可謂別致各異,有的像古色古香的和式「茶館」,有的像教堂寺廟,有的像航天站、山洞隧道。
  • 文化臭旅·之一· 廁神和她們的廁所
    但不論是這些名字叫的是清新且高雅,還是粗野且低俗,人們知道,說的都是廁所。廁所是從什麼時候有的,這恐怕是沒有人能說的清楚,但肯定是很早以前就有了,不然那來的廁神呢?廁神,就是廁所之神。根據2014年廣電總局的「建國後動物不許修煉成精」的規定,可以想見這廁神是有歷史的。因為人也是動物,精也是神嘛,不然哪來的精神病呢?
  • 日本「廁所文化」, 為什麼被全世界推崇?原因難以啟齒
    在西方列強裡學習的過程中他們得到了更加深刻的進步,但是日本畢竟是學習了幾千年年的中國文化,受到中國文化的影響最深,甚至有很多中國失傳多年的工藝與傳統在他們那還能夠找得到。日本的文化雖然很多是學習外國的,但是自己還有一些自己比較獨特的文化,其中最出名的就要數「廁所文化」了,他們的側多文化在世界上都是一流的,很多國家都在自己的內部推崇。在日本上廁所的人就會有這樣的感受,怎麼他們的廁所比我們吃飯的場所還要乾淨?所以他們的廁所也會有這樣的標識:「請大家不要在公廁吃飯!」還有他們公廁裡近乎照鏡子一般的乾淨是任何國家都比不上的。
  • 春節小心消化不良:印度的廁所革命與中國的廁神紫姑
    無疑就是廁神。廁神是一位女性,在「神」的世界屬於特別的存在。其實,廁所很重要。在我們的文化中,廁所又被叫做溷藩、茅廁等。 如廁問題很重要,特別是春節、過節期間,吃的好東西太多,消化不良問題每年都出現。因此,廁所就很重要了。古代也會如此,在春秋戰國時期,公共廁所就出現了。當然,世界上最早的公共廁所出現在印度河流域、美索不達米亞等地區就出現了。
  • 古代的廁所,除了方便,還有什麼作用?「廁神」又是誰呢?
    遠古地廣人稀,既然是遊牧,搬來徙去, 趕牛羊逐水草而居,就可以隨處方便,不需營建廁所。有了原始農業,耕作雖粗放,亦需定居,建造廁所必提上議事日程。有了廁所後,在初民信仰「萬物有靈」的基礎上,廁神也就應運而生。我國的廁所肇始於何時?目前尚無具體時間考證。關於廁所的文獻記載,是這樣的:「春秋時期的晉景公有一天肚子發脹,去廁所,不慎掉進糞坑而淹死。」
  • 廁神才不管廁所呢,她是蘇東坡的女神!
    三宵娘娘,雲霄瓊霄碧霄,財神爺趙公明的三個師妹;戚姑,也就是劉邦最為寵愛的戚夫人,後來被呂后剁掉手腳,眼珠挖出,燻聾兩耳,藥啞喉嚨,關在豬圈裡(古時廁所與豬圈在一起),折磨至死……如果說這位是廁神,我真是晚上都不敢去廁所。
  • 古代民間廁所裡供奉有「廁神」,竟然還是位美女
    2月10日是正月初六,按照民間習俗,人們要在這一天清掃廁所並祭拜廁所裡的神明。農曆正月初六又稱為「馬日」。 自秦漢以來,傳統的看法是正月初一日為雞日,初二日為狗日,初三日為豬日,初四日為羊日,初五日為牛日,初六日為馬日,初七日為人日。中國民間傳說這是因為女媧創造萬物生靈的時候,先造的六畜,後造的人,因此初一到初六都是六畜之日。
  • 正月十五拜祭廁神,以及歷史上有關於她們的傳說!
    年關將至,形形色色的拜祭也是逐漸的開展開來,從前幾日的灶神財神爺,到臘月二十九祭拜先祖,可謂之是熱鬧之極。在我國,大大小小的神氐不少,而各種職位的,更是琳琅滿目,倒是頗有趣味。廁神,或許大家了解的不甚很多,畢竟在各地遺留下來的風俗,大都是喜慶的,諸如財神,福祿神,灶神等等,對於廁神來說,確實有點不登大雅之堂。然而有誰可知,這廁神其實並非供奉在廁所裡看廁所,而是代卜人事的吉兇和與人一起遊樂。在中國的歷史之中,廁神之位有三,曰紫姑,曰戚姑、曰坑三姑娘。紫姑是民間傳說中一個善良、貧窮的姑娘。
  • 在世界廁所日,帶你認識世界上的5個「廁所神」
    歷史上,世界人民在努力追求更好如廁條件的過程中,還在自家廁所裡找到神明,世代供奉。今天,壹讀君(微信:yiduiread)就跟大家聊聊住宿條件一級棒的「廁神」們。堅持寫稿沒去廁所的實習壹讀君丨安安1.日本人相信廁所乾淨是對廁神的尊重日本人認為保持廁所乾淨是對廁神的尊重,因此日常要保持廁所的衛生,這樣才能得到廁神的眷顧,才會有好事發生。不但如此,節慶日還有祭拜廁神的儀式。比如,在日本的東北地區,每年1月15日人們會在廁內點上蠟燭,放上長方形的糕點,以祈求一年的平安。
  • 中國廁所裡的神仙——廁神「三姑夫人」
    而在道教當中,又被稱為慈航道人,慈航仙姑真人、慈航大士,並且出現於在《歷代神仙通鑑》、《靈寶經》等道教典籍當中。慈航道人而三國時期的關羽更是因其忠誠、信義、仁智、勇武的精神,被佛、道、儒三教所崇信,在三教神仙體系當中擔任著不同的職位。
  • 廁所也有神?民間傳說若上廁所時遇到此二神,會有好運降臨
    莊子曾說:道在屎溺,其實也是在解釋神的存在理由,即使是作為汙穢的人體排洩物,其中也是有著天地大道的。不過有一點需要明白,廁神可不是管著你上廁所順利的神,你上廁所的時候也不必去祈禱,如果上廁所都要跪拜禱告一番,那不是太奇怪了嘛。其實廁神與別的神明職責也差不多,也是佔卜吉兇,管理人間家庭和睦祥順,保佑家家戶戶平安,如果要給其找一個差不多的例子,那就是灶王爺了。
  • 習近平三年兩次重要指示,"廁所革命"背後故事多
    早在2015年4月1日,習近平總書記就曾對「廁所革命」作出重要指示。近日,習近平再次就旅遊系統推進「廁所革命」工作取得的成效作出重要指示。三年兩次重要指示,推動了全國各地真抓實幹,不斷改善廁所環境,努力補齊影響群眾生活品質的短板。
  • 廁所大變樣,讓村民更方便
    ——這曾是農村廁所在人們心中的印象。小廁所連著大民生。近年來,為加快建設美麗宜居鄉村,我市將農村改廁工作列入農村人居環境整治、鄉村振興發展戰略的重要內容,精心組織,狠抓落實,農村「廁所革命」各項工作得到穩步推進,取得明顯成效,農村廁所大變樣。
  • 華夏眾神連載之~婚姻成願,保佑女孩的冷門大神:廁神紫姑
    古代的時候,人民是用公廁的,因為肥料是寶貴資源!而相應的廁所也就是國家所有,這也自然就有了電視上我們常看到的,有些民國劇,古風劇,有專門的人挑夜香!甚至一些幫派為了爭奪這些大打出手!那麼公廁這麼寶貴,萬一又髒又臭的沒有人來怎麼辦?豈不是影響了幫派的收入!所以古代的廁所不僅有人專門打掃。而且會比較乾淨。
  • 讓「方便」更方便——在第八個世界廁所日看「廁所革命」成效
    隨著「廁所革命」的深入推進,近年來我國農村廁所質量、設計應用、如廁文明等方面不斷進步,農村人居環境和農民生活質量得到明顯改善。  在被稱作「中國最北村莊」的黑龍江省漠河市北極鎮北紅村,冬季氣溫可達零下40餘攝氏度。由於天氣寒冷,冬季如廁曾是當地居民一大難題。  「冬天去外面上廁所,一來一回都『凍透』了。而且通往廁所的路覆蓋著冰雪,要打著手電筒小心翼翼地走,生怕摔倒。」
  • 妙齡美女喪命廁所竟被奉為「廁神」,民間婦女為什麼都供奉她
    一個婦女用稻草紮成一個姑娘,恭敬地擺在廁所裡,於是十分欣喜。路人:你為什麼要在廁所裡放一個娃娃呀?婦女:我在供奉廁神呢。我就是廁神,也就是民間供奉的司廁之神。這些凡人給我取了很多個名字,比如說紫姑、戚姑和三霄娘娘。他們大多會在正月十五供奉我。不過別看我現在成神很威風,仍是凡胎時,我可受了不少苦。
  • 廁所中也有女神丨壹讀精選
    可見傳統的日式廁所和中國的情況也差不多。凡陰翳之處皆是神秘之所在,子不能語,佛不可說。清初文學家王士禎撰《池北偶談》第十五卷中記錄一則趣聞,道是明代夏原吉,奉名到江南巡視水利,一日見一位共事的張姓給事如廁,便戲弄對方曰:「解衣脫冕而行,給事給事。」(取「急」與「給」的諧音)張給事應聲回到「棄甲曳兵而走,尚書尚書。」
  • 馬桶蓋的秘密:日廁所文化濃厚 專門有位「廁神」
    文章背後,是國人對中國製造恨鐵不成鋼式的擔憂。  很多人忍不住問:中國製造到底怎麼了?然而,在國內的智能馬桶蓋生產商眼裡,這個問題卻有著另外一種解釋:正是對待廁所、屁股的觀念,決定了智能馬桶蓋生產在不同國家的命運,簡單地說,是「屁股」決定了大腦。除此之外,被馬桶蓋戳中痛點的中國製造要想走向世界,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 世界廁所日,讓我們聊聊與「蹲坑」有關的事兒
    閱前科普:世界廁所日2013年7月24日,第67屆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將每年的11月19日設立為"世界廁所日"。該節日由一個非政府組織——世界廁所組織於2001年提出,在2013年7月24日確立 。每個人的一天時間裡,除了吃喝、睡覺、工作、通勤、學習之外,必須得做的事情是什麼呢?當然就是大小二便!不要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