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
在一代代人接續奮鬥的徵程上
我們已走過千山萬水
解放日報、上觀新聞同步推出「歷史上的今天」欄目
鉤沉那些已然過去的「今天」
啟迪新時代的奮鬥者今天「仍需跋山涉水」
在新徵程上再創榮光
59年前的今天,1960年2月19日,在上海郊區的一片稻田裡,我國自己研製的第一枚液體探空火箭騰空而起。中華民族在走出地球、奔向太空的遠徵路上邁出了「第一步」。
上世紀50年代,中國開始了探索太空的努力。1958年5月17日,毛澤東主席發出號召:「我們也要搞人造衛星!」1959年,中央領導根據當時國情,決定在空間技術方面重點研究探空火箭。
這枚「T-7M」試驗型液體探空火箭,起飛總重量為190公斤,總長度5345毫米,箭體直徑250毫米,飛行高度達8公裡。
▲南匯火箭發射場的發射指揮所。(來源:上海航天)
火箭發射場選擇在瀕臨東海、人煙稀少的老港鎮東進村,由於沒有公路直達,安裝好的火箭必須先用車運到老港鎮,然後再轉用小船通過水路運輸。為了保密,每次都是在夜晚七八點鐘將火箭運往東進村進行調試,發現問題,又連夜將火箭運回工廠,重新研製改進。
▲南匯火箭發射場的發射控制間。(來源:上海航天)
當時火箭發射場的條件十分艱苦,指揮所是用草包裝上泥土臨時堆起來的,用蘆席圍成的發電站頂上蓋著油布篷。
▲利用打氣筒為我國首枚液體探空火箭加注。(來源:上海航天)
為了爭時間、搶進度,沒有專用的燃料加注設備,就用打氣筒作為壓力源來加注推進劑。為了保密,試驗工作不能使用步話機和廣播喇叭,指揮所要下達發射命令,只能靠打手勢、吹哨子和叫喊。設施雖然簡陋,但憑著一股幹勁,第一枚試驗型液體探空火箭終於一發成功。
▲毛澤東在上海參觀「T-7M」火箭。(來源:上海航天志)
1960年5月28日,毛澤東走進上海新技術展覽會尖端技術展覽室。展覽室的中央,擺著「T-7M」火箭的實物模型。現場的一位科技人員說:「我們搞這個沒有蘇聯專家,沒有資料,搞的人大多是平均年齡25歲以下的大中專學生。」毛澤東聽了很感興趣,連聲說:「好!好!」得知這枚火箭的射程高度為8公裡時,毛澤東說「不算太低,亦不算高」。他很快笑了,並舉起手中的產品說明書,在空中使勁揮了揮說:「了不起呀,八公裡也了不起!我們就要這樣,八公裡、二十公裡、二百公裡地搞下去!搞它個天翻地覆!」說罷,毛澤東走到火箭的身邊,輕輕在火箭的尾部拍了兩下,像一位父親拍打著兒子的屁股。
▲錢學森(左一)在上海南匯指導「T-7M」火箭發射。(來源:上海航天)
「T-7M」火箭在南匯共進行了12次發射試驗,由於發射場臨近上海,周圍地域較小,考慮到安全及保密等因素,1960年3月決定移師安徽廣德,建設603發射試驗場,在那裡先後進行了T-7M、T-7、T-7A等30多次探空火箭發射試驗。1960年9月,我國發射成功了「T-7」液體燃料探空火箭,並成為人造衛星上天前進行高空探測的基本型探空火箭。
此後,上海還先後研製了以風暴一號、長徵三號、長徵四號等為代表的4種探空火箭和4種大型運載火箭,成為我國航天科技工業的重要基地。
1998年2月19日,我國首枚試驗型液體探空火箭發射紀念碑在原發射基地南匯縣老港鎮東進村落成。紀念碑高度與當時的「T-7M」探空火箭總長度5345毫米一樣,碑座上端為高2184毫米的不鏽鋼火箭模型。
歷史上的今天還發生了什麼?
請滑動屏幕繼續閱讀
剩餘343字
1956年2月19日,柬埔寨首相諾羅敦·西哈努克抵滬訪問。
1986年2月19日,上海市法院判決強姦、流氓犯陳小蒙、胡曉陽、葛志文死刑引起全國震動,《人民日報》發表社論《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1999年2月19日,我國第一頭攜帶人血清白蛋白基因整合的轉基因試管公牛誕生。
1979年2月19日,中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國委員會在北京成立。
1982年2月19日,國務院關於發布《第三次全國人口普查辦法》的通知。
1990年2月19日,國務院同意將濟南市劃入沿海經濟開放地區。
1997年2月19日,中國社會主義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總設計師,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創立者鄧小平,因患帕金森病晚期並發肺部感染在北京逝世,享年93歲。
1979年2月19日,伊朗新伊斯蘭政府宣布與以色列斷交,支持巴勒斯坦。
2008年2月19日,澳大利亞科學家在南極洲水下發現新的海洋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