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烏魯木齊5月24日電(馬新龍 鄧潔) 從1872年起,清政府連續4年向美國共派出120名少年留學生,這些少年的平均年齡只有13歲,被稱為「留美幼童」。他們在美國主要學習軍事和科技,留美幼童回國後,絕大多數人都為中國社會向近、現代化轉型做出了貢獻。有「中國鐵路之父」之稱的詹天佑,就是留美幼童之一。目前,已知留美幼童後裔在新疆的有4位。
留美幼童後裔鄧毅雲,廣東省珠海市上柵村人,1928年出生,現住烏魯木齊。他是第一批留美幼童鄧士聰、第二批留美幼童鄧桂廷的侄孫,也是第二批留美幼童唐元湛的親戚。
1949年,鄧毅雲參加革命,後成為鐵道兵團的一員。1950年5月1日,在甘肅天水成立西北鐵路幹線工程局,修建通往祖國西部邊陲新疆的鐵路。施工的第一階段是修建天水到蘭州的鐵路,在渭水河畔,鄧毅雲當起重機司機,給渭河一號鐵路橋和董家河鐵路橋打樁建橋基,然後又轉到渭河四號橋。1952年10月1日,天水至蘭州鐵路通車。當天,蘭州至新疆的鐵路破土動工,鄧毅雲隨築路大軍一路西進。1962年12月9日,蘭新鐵路鋪軌到達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首府烏魯木齊,此後鄧毅雲一直在烏魯木齊鐵路局工作,1985年4月離休。
鄧瑞媛,廣東珠海人,1929年農曆六月十四日出生,是第一批留美幼童鄧士聰、第二批留美幼童鄧桂廷的孫輩。鄧瑞媛的父親鄧宗堯也曾留學美國,回國後在上海交通大學和唐山工學院工作過。上世紀40年代任廣州電信局主管電話業務的總工程師,後又去美國。50年代歸國,在北京郵電學院、北京郵電科學院工作過。鄧瑞媛在嶺南大學教育系讀四年級時抗美援朝戰爭爆發,這位「西關小姐」毫不猶豫和其他同學應徵入伍。
1951年鄧瑞媛到烏魯木齊後在新疆軍區俄文學校學俄語,她深知「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將父母所送的金首飾捐獻給國家,為抗美援朝貢獻一份力量。鄧瑞媛從俄文學校畢業後在烏魯木齊八一中學任俄語教師,「文革」後調到烏魯木齊高級中學改教英語,一直是學校外語教學骨幹。國家恢復高考後她所帶的班英語成績多年名列烏魯木齊市前三名。鄧瑞媛一生從事外語教學工作,1987年退休,可謂桃李芬芳。
黃志航,1947年1月15日出生,祖籍廣東省梅州蕉嶺縣,是第一批留美幼童黃開甲的侄孫。黃志航就讀於上海橡膠工業學校大專班,1966年9月,他懷著報效國家的理想,放棄了上海優厚的生活條件,支邊來新疆,分配到重工業廳八一鋼鐵廠(現寶鋼集團新疆八一鋼鐵有限公司)。他從工人幹起,當過教師,後任公司行政處辦公室主任、公司黨委宣傳部辦公室主任等職務,是高級政工師。黃志航曾擔任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僑聯委員、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民革委員、烏魯木齊市頭屯河區政協常委、烏魯木齊市頭屯河區僑聯副主席。獲自治區優秀職教先進個人、全國僑聯「八五規劃做貢獻」《愛國奉獻獎》等稱號,2006年1月退休。
鄧潔,廣東珠海人,1957年4月29日出生,是第一批留美幼童鄧士聰、第二批留美幼童鄧桂廷的侄重孫。父親鄧毅雲、母親趙秀蓮均為蘭新鐵路建設者,修築鐵路進疆,火車通車烏魯木齊後,隨父母在新疆定居。蘭新鐵路進疆的過程是伴隨著一代人出生、成長的過程,鄧潔正是這一代人中的一員;讓鐵路繼續向前延伸,也是這一代人與父輩的承接。所以,她學習、工作都沒有離開鐵路,是烏魯木齊鐵路局電視臺主任編輯,鐵道部文協理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作家協會會員。1986年在電視劇《西出陽關》中任編劇,此劇在中央電視臺播出。散文《第二座歐亞大陸橋》、《這條鐵路這個站》在人民日報發表。還有其他作品在新疆電視臺、新疆人民廣播電臺、人民鐵道、新疆日報等報刊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