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相信很多人都看過石獅子,不管是以前的家宅大院還是現在的文物古蹟,正門口總會擺著一對石獅子。左邊是公獅子,嘴裡含著一個球,右邊是母獅子,腳下會有一個小獅子。而小時候的我,經常在老家的祠堂前玩耍,對於這兩隻獅子印象非常深刻,經常會爬到它們的背上戲耍,仿佛當年的自己就是孩子王。但長大後仔細想想,中國古代並沒有獅子,古人為何會讓石獅子鎮守宅院呢?
這得從獅子的起源說起。其實,獅子並不是中國的產物,歷史它主要分布於非洲,亞洲也有,不過只在印度、伊朗等地,中原大地上是沒有獅子的存在。在漢朝以前,並沒有獅子這個詞,而是叫狻猊,它是龍的九子之一,排行老五(也有說排行老八)。
歷史上對於狻猊的記錄很少,對於它的描述也是基本沒有。《穆天子傳》一書中是最早記載狻猊的:「名獸使足走千裡,狻猊、野馬走五百裡。」而後又有《爾雅·釋獸》記載:「狻猊如彪貓,食虎豹。」晉朝風水學家郭璞在這本書中注釋,「即師子也,出西域。」
在東漢時期,在絲綢之路的影響下,從西域進貢了一隻獅子,名為「師子」。在《漢書·西域傳上》有過記載:」烏戈地暑熱莽平,……而有桃拔、師子、犀牛。「這裡的「師子」就是我們常說的獅子,隋唐之後才將反犬旁加上,成為了真正的「獅」子。
讓獅子成為鎮守宅院的神獸,這得從東漢時期佛教盛行說起。絲綢之路的影響,不僅帶來了獅子,而且還帶來了佛教,並且在東漢時期逐漸發展。佛教中的狻猊乃是神獸,平生喜靜不喜動,佛祖見它有耐心,便把它收為坐騎,所以現在的佛座和香爐上會有它的畫像。
既然佛祖底下的坐騎,又加上它是龍的九子之一,東漢時期的皇帝就將它作為神獸鎮守宮廷,以保江山千秋萬代,而這種習俗也一直延續了下去,所以我們在故宮也能看到兩隻石獅子。到了唐朝時期,狻猊就不再作為皇室專用了,逐漸流入尋常百姓家,成為了鎮守宅院的瑞獸,寄予了家主的美好寓意。
明清時期,石獅子鎮守宅院已經成為了一種習慣,但凡是土豪官紳,都會在自家的宅院放置兩隻獅子,用來趨吉避兇,保佑家族世世代代昌盛。這也就是為什麼,在一些地方的宗族祠堂前會有兩隻石獅子,其目的就是為了保佑宗族香火延續不斷,繁榮鼎盛。
獅子雖不是中原大地上的本土生物,但是在中國文化的不斷融合下,將獅子與狻猊合二為一,才成為了現在鎮守宅院的瑞獸,而這才是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