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肖從立春還是初一算起
(打開封存的舊電腦,發現文章都是十年前寫的)
2009年春節晚會伊始,主持人白巖松就說:「距離又一個牛年的到來還有不到四個小時的時間了(節目在晚八點開始)。」牛年(生肖年)真是從正月初一零時開始嗎?
2006年初,新華社轉發一則消息稱:「著名民俗學家葉春生教授提醒公眾,生肖是從立春而不是從正月初一開始算起的。」
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蕭放教授說:「生肖和紀年是兩個系統,生肖應該從立春開始算起。」新加坡易學會名譽會長陳耀寬表示,十二生肖的計算與天幹地支有關係,必須要等到立春到來,才算是新生肖的開始。上海師範大學人文學院院長孫遜教授認為,從命相學而言,的確是將立春作為下一年的開始,而從老百姓的習慣上來說,還是認準農曆正月初一是起點。上海民俗文化學會會長仲富蘭教授則表示:「這是一種混淆視聽的錯誤說法,它把『生肖'與『節氣'兩個不同的系統給混同起來了。」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趙書說,初一出生的孩子的屬相應與當年的幹支紀年中的地支相一致。天津市天文學會理事長、南開大學教授蘇宜指出,生肖就應從正月初一算起,從立春算起的說法不符合傳統。中國民俗學會會長劉魁立、中國民俗學會副會長烏丙安教授也認同屬相應當從大年初一開始算的觀點。北京天文館高級工程師寇文表示從來沒有聽說過從立春起算屬相的說法。他說,「立春」是嚴格根據太陽的位置,也就是陽曆而確立的,與一年的開始無關。而中國傳統的農曆則是陰陽合曆——平年12個月,大月30天,小月29天,全年354天或355天,由於農曆與陽曆約差11天,所以在19年裡設置七個閏月來進行調整。
其實,考查歷史,葉春生先生「生肖是從立春開始算起」是有道理的。
辛亥革命之前,立春是官方認定的「春節」,慶祝規模非常大,皇家和百姓一起慶祝;而農曆大年初一叫做「元旦」,只是民俗節日,遠沒有立春慶祝熱烈。辛亥革命後,開始採用公立紀年,規定公曆的1月1日為「元旦」,這樣農曆的正月初一就不再叫做「元旦」了。由於立春和大年初一不是同一天,而且往往一年中會有兩個立春,比較混亂,為方便百姓生活,1914年1月,民國政府(大總統袁世凱)頒布法令改稱農曆大年初一為「春節」,這樣立春就不再叫「春節了」,這個習慣一直沿用至今天 。
幾乎所有的古代文明,最初都是用陰曆(月亮歷)來紀時的。月亮盈虧朔望的周期非常直觀明顯,人們很自然就會把月亮繞地球一周(29天半)的時間設定為一個時間周期,也即中國農曆中的「一個月」。但是,月亮繞地球12周(即12個月)只有354天,與地球繞太陽一周(即一個「太陽年」)的365天合不上,只好閏一個月才能跟上太陽年的周期。
我們今天所說的24節氣,其實是12個「節氣」和12個「中氣」的合稱(從立春開始算起,逢單數為節氣,逢雙數為中氣)。它把一個太陽年平分為24等分,是純粹的太陽曆。漢武帝《太初曆》規定:以沒有中氣的月份為閏月;為避免出現兩個正月歲首,若遇到閏正月時,便改閏二月,這也是二月閏得最多的原因。
幹支紀年,即用天幹與地支配合紀年,六十年為一個周期。幹支紀月是指用幹支記錄月序,一般只用地支紀月,把冬至所在之月稱為子月,下一個月稱為丑月,立春所在的月份叫寅月。自《太初曆》以來,均以「寅月」為年首。幹支年以幹支月為基礎,而幹支月則以24節氣(太陽年)為基礎,因此,幹支年與以陰曆為基礎的農曆年並不吻合。在幹支紀時系統中,歲首不在正月初一,而在立春之日。立春大約相當於公曆的2月3日至5日之間。
十二生肖是十二地支的衍生物,所以,生肖的屬分也應該以幹支紀年為基礎。而幹支紀年的分割點就在立春,所以,生肖屬分也當以立春為界。
不過,自從國家採用公曆和公元紀年之後,幹支紀時事實上已經成為一種廢歷。民眾已經習慣於看公曆辦公,憑農曆過節,而所謂的生肖屬相本來只是一種口頭的規定性,一種可隨曆法變更而變化的口頭傳統,把它從幹支年移至農曆年,以正月初一作為屬分界限,也沒有未嘗不可。2009年立春在正月初十,如你的孩子出生在農曆正月初一至初九之間,那麼您的寶寶屬鼠還是屬牛?悉聽尊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