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建國初期公安機關剿匪反特那段光榮歲月,還有一個鮮為人知的故事——潛藏8年的國民黨高級特務鄭蘊俠在我省務川縣濯水鎮被抓獲。為將這個策劃指揮過多起血案的大特務抓捕歸案,周恩來總理曾指示西南公安部:活要見人、死要見屍。2009年7月,102 歲的鄭蘊俠走完了他的一生。臨終前他表達了最後一個沒有實現的心願——就是回到重慶校場口看看,站在歷史面前懺悔。
(圖為鄭蘊俠)
網
1958,
國民黨潛伏大陸最後一名少將特務在貴州落網
特務生涯
1907年,鄭蘊俠出生在江西一個官宦家庭,從小在四川、重慶兩地長大。父親鄭宗堯是留日東京帝國大學高才生,同盟會成員,回國後曾在孫中山的大元帥府任職。成年後的鄭蘊俠考入上海法學院法律系,後又考入黃埔軍校第四期。
北伐戰爭打響後,鄭蘊俠參加了北伐隊伍,在何應欽的第一軍軍法處擔任上尉軍法官。憑著上海法學院和黃埔軍校這兩張「過硬文憑」,他很快受到了當時國民黨陳立夫、陳果夫兄弟組織的 CC 系的青睞。鄭蘊俠清楚的記得,加入「青白團」(後來改為「青年社」)時是在陳果夫家的地下室完成的——「那個地方燭光慘澹,冷氣逼人,讓人覺得恐怖陰森。」
1938年3月,臺兒莊大戰打響,鄭蘊俠奉令率領一支政工隊支援前線,參加了炮火連天的滕縣守城戰,苦撐到援軍趕來,親眼目睹抗日名將王銘章壯烈殉國。對此,他曾滿含仇恨地改寫嶽飛的《滿江紅》:「駕長車踏破富士山缺。壯志飢餐倭奴肉,笑談渴飲東洋血」,以表達自己抗日之志。
但抗戰勝利後,「反共」卻成了鄭蘊俠的主要工作。著名的重慶「滄白堂事件」、「較場口血案」,鄭蘊俠便是重要的參與者和指揮者。
據鄭蘊俠回憶,1941年1月4日,皖南事變第二天,他的黃埔老師周恩來親自為《新華日報》題寫「為江南死國難者誌哀!」「千古奇冤,江南一葉;同室操戈,相煎何急?」的題詞,聲討國民黨頑固派。
時為重慶當局新聞檢察官的鄭蘊俠親自帶領小特務去《新華日報》搗亂,試圖阻撓共產黨向社會揭露真相。周恩來得知後指著鄭蘊俠的鼻子大罵他是黃埔學生的敗類,隨即帶領八路軍辦事處的工作人員義無反顧地走上街頭向重慶群眾發放《新華日報》。
事後,氣急敗壞的鄭蘊俠匿名向周恩來郵寄了兩顆子彈相威脅。
1946年2月6日,他接到上峰通知:中共10日要在重慶校場口舉行「陪都各界慶祝政治協商會議成功大會」,命令其伺機破壞。
2月10日7時,鄭蘊俠帶領大小特務進入會場。當大會主席、著名學者李公樸準備發言時,站在一旁的鄭蘊俠摘下帽子連揮三下,發出行動信號,早已布置在臺上的特務們一擁而上,對李公樸拳打腳踢。李公樸全身受傷出血,現場群眾見狀,高呼「不準特務行兇!不準打人!」這時,場外的特務也擁進來,對參加集會的民主人士和群眾一陣亂打。見郭沫若受傷不重,鄭蘊俠還指使旁邊的幾個特務:「架到後面去,好好招待他一頓。」
1949年,國民黨重慶當局將各種特務組織組成的「重慶反共救國總隊」納入正式編制,擴建為「國防部新編反共救國軍第一軍」,任命鄭蘊俠為少將政治部主任兼軍特別黨部書記長。為阻止解放軍進軍步伐,重慶衛戍總司令楊森召集鄭蘊俠等人組建了一支「東西山遊擊縱隊」,妄圖阻止重慶解放。但解放大軍一到,這支隊伍頃刻間便土崩瓦解。眼見大勢已去,鄭蘊俠也開始了他的逃亡生涯。
逃亡之路
1949年11月16日,距最後一班撤臺飛機起飛還有4小時,身為黨國重要人物的鄭蘊俠接到命令,讓他負責燒毀所有機要文件,撤出重慶。此時,重慶的兩座機場先後被我解放軍摧毀,唯一通往臺灣的路就是趕到成都,搭乘最後的航班。
「本來我是有機會逃往臺灣,沒想到我的司機李增榮被地下黨策反,途中對車子做了手腳。」鄭蘊俠回憶,自己幹了這麼多年的特務,做夢也不會想到,自己的司機竟然在他眼皮子底下被地下黨做了工作。
當他趕到成都時,解放軍已經進駐成都,逃臺的路被堵死。一個月前,中統建立的「反共救國軍別動縱隊第五總隊」司令部就設於成都附近的樂山,但由於情況不明,身為新一軍少將的鄭蘊俠沒有貿然與這些組織取得聯繫。
鄭蘊俠思前慮,逃亡的可選之地有三處,一是臺灣,再是尚未解放的海南島,三是滇緬金三角地區。臺灣、海南距離太遠,金三角則離四川比較近,再加上鄭蘊俠抗戰時期曾隨中國遠徵軍在這一帶執行過任務,對雲南到緬甸一線的道路和風土人情都相當熟悉,因此,鄭蘊俠給自己設計的逃跑路線是渡過川黔交界的赤水河、經由貴州去雲南然後越境到金三角,投奔李彌第八軍殘部。
漫長的逃亡即將開始,他必須湊夠盤纏。可就在倒賣銀元時,鄭蘊俠被突然衝進市場的解放軍戰士抓獲。憑著在中統練就了十多年的職業本領,他以木材商人的身份掩護,僥倖逃脫。
逃亡路上,鄭蘊俠見到沿途到處都張貼著「清匪反霸」、「除奸肅特」的標語,為避免麻煩,他將隨身攜帶的槍枝及身份證件全部偷偷丟進了江裡。
隱姓埋名
1950年3月,西南公安部安排部署「追捕殘敵」,將指揮實施重慶「白公館」大屠殺的看守所所長楊進興等一批在逃敵特納入追剿視線。根據鄭蘊俠的司機提供的線索,公安機關分析鄭蘊俠並未逃出境外,極有可能藏匿下來。於是,重慶市公安局抽調了28個偵查員,在川東、川南、川西、川北四個片區對他進行查緝。獲知鄭蘊俠是「中統」大特務,直接策劃和指揮過重慶「較場口血案」,周總理嚴厲批示對此人「活要見人,死要見屍」!
據鄭蘊俠介紹:當他逃到赤水河以後,就發現赤水河河邊崗哨林立。於是他連夜返回,繞道到合江、綦江一帶,準備返回重慶。
鄭蘊俠路過瀘縣老城的當天,全國鎮壓反革命運動已拉開序幕,剿匪部隊已在瀘州一帶實行宵禁。於是,他偽造身份,在涪陵一家榨菜廠當上了小工。
此時,大批志願軍部隊入朝作戰,糧食和醫藥短缺嚴重,炒麵、榨菜都被志願軍部隊列為優先級供應物資。因此,榨菜廠也就成為具有戰略保衛價值的目標。為加強防範,解放軍代表接管了榨菜廠。鄭蘊俠知道,自己必須儘快逃跑,必須快速找到新的偽裝身份、新的藏身地。
潛伏務川
1950年底,一個自稱「劉正剛」的中年男子來到貴州省務川縣濯水鎮,專門賣針線梳篦和火柴等小百貨。
漸漸地,當地人和雜貨郎越來越熟悉,每逢過年過節,他們都把他請到家裡熱情款待。可當地人萬萬沒有想到,這位看上去有些老實巴交的雜貨郎「劉正剛」,正是全國通緝的少將特務鄭蘊俠。
濯水,是一個理想的藏身地,這個地方只有一條丁字石板街,人口不到2000人,很少與外界有聯繫,由於地處川黔兩省交界處,倒是時常有些行商、遊醫、漆匠篾匠在鎮上盤桓逗留。
一天,鄭蘊俠在去蔡家坪的途中,一個熟悉的臉孔突然出現在面前。這人姓汪,以前在重慶曾有交往。於是,鄭蘊俠匆匆返回濯水,收拾了一下便潛往貴州德江、印江、思南等地當修理匠、補鞋匠,一跑八九個月。後來偷偷摸摸打聽,鎮上好像並沒啥動靜,他才又大起膽子返回來。
1953年,一場席捲全國的土改風暴很快吹擊到這個大山深處的小鎮,鄭蘊俠利用房東何大娘和鄰居們的純樸為自己掩護。但此時,鄭蘊俠也一直在思量自己,像他這樣一個40多歲的男人,沒有婚姻和家庭,在一個封閉的山中小鎮,是件極不正常的事情,他需要健全身份,多一重掩護,就在這時,一個叫邵春蘭的女人走進了他的生活。長相普通,經歷過戰亂和流浪生活的邵春蘭是山東人,她也渴望找到一個能夠託付終身的男人。
1956年,全國開始合作化運動,由於鄭蘊俠走南闖北見識多,他被鎮裡派到縣上學習,接著在濯水的合作食堂當上會計,後來又被調到當地的公私合營商店。
這時濯水的不少居民,已經隱隱覺察到這個「劉正剛」非同一般。濯水街上的老居民付先生說,當時他的叔父也在食堂工作,「劉正剛」一直聲稱自己「不識字」,但教他打算盤,第一天還什麼都不會,第二天就能把加減乘除打得十分順暢。直到1957年的一天,鄭蘊俠一時找不到自己的鋼筆,隨後說了句:「我的鋼筆咋不翼而飛?」沒有文化,卻把成語用的如此恰當,這引起了鎮裡幹部的注意,迅速上報到務川縣公安局。
一天,鄭蘊俠接到通知要去縣裡「學習」,到了縣裡一看,來此「學習」的大都是「有問題」的人,而自己則是「重點」對象。他心裡明白,已不可能再隱藏下去了。
束手就擒
一天,鄭蘊俠邁著沉重腳步走上合作社食堂的頂樓上,一咬牙閉上雙眼猛然跳了下去。可令他萬萬沒有想到的是,樓底下有個趕場的農民正在喝酒,順便把個竹背篼放在一個角落裡,鄭蘊俠從幾丈高的樓頂跳下來時,不歪不斜剛好一屁股坐到背篼中,僅僅只是肩上受了點輕傷。
就在鄭蘊俠想跑無處跑、求死也不能的時候,1958年5月20日早上,剛剛起床的他,便被黔、渝兩省的一群公安幹警堵在家門口,他立刻意識到:這一天終於來了。這天,他正式接到重慶市公安局的傳喚。至此,這位潛伏長達8年之久的中統高級特務終於被緝拿歸案。
原來,貴州省公安廳早就注意到了這個「外來者」,一直安排人監視著他的動向。接到務川縣公安局的報告後,省廳立即致函西南公安部核實情況。讓他從學習班回去,是公安機關看他在知道自己已經暴露的情況下,是否會與臺方接頭,並順藤摸瓜牽出一張間諜網。
獲得新生
1958年12月22日,重慶市召開萬人公審大會,公開處決了一批罪大惡極、身負血案的國民黨殘匪特務。在十天前的一審判決中被判處死刑後,鄭蘊俠沒有上訴,他知道等待著他的將會是什麼。但令他萬萬沒有想到的是,在這次終審判決中,他被改判為有期徒刑十五年。鄭蘊俠十分感激共產黨的不殺之恩,多次對人說:根據我的罪惡,不殺不足以平民憤,後來西南公安部按照中共中央懲治反革命新規定,可殺可不殺的不殺,不是我的命大,是中共的政策偉大,是中共給我的再生啊。
1975年10月,鄭蘊俠獲得赦免,他選擇了回務川定居。務川縣安排他到縣二中當了一名歷史教師,1981年鄭蘊俠還當選為縣政協駐會委員。為表達真誠的懺悔,鄭蘊俠專門前往貴陽,向小說《紅巖》中華子良原型韓子棟(原貴州省政協副秘書長)請罪,並以對臺宣傳為主,積極撰寫文史資料,揭露國民黨特務組織暴行。1996年,鄭蘊俠以自己在中統的親歷為素材,寫下《中統秘聞——一個健在的中統少將的自述》一書,如實反映了中統特務組織對黨和人民的種種罪行。
審閱:於立力
編輯:吳啟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