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熟諳軍事的毛主席,為何提前洩密金門炮戰的消息?

2021-01-09 網易

  1958年8月23日新加坡,《南洋商報》發布了一則消息:金門即將發生炮戰。

  金門,即是中國福建省廈門海面上的金門島,

  彼時正在已敗退臺灣的蔣介石手中

  ,被建設成了"反攻大陸"的前沿陣地,遍地碉堡火器,是不折不扣的前沿陣地。

  雖說這樣一個地方發生什麼戰鬥也不奇怪,但奇怪的是報紙言之鑿鑿,說的就是當日之內會發生的事情,恐怕看到這則消息的讀者也會犯嘀咕:

  一家遠在新加坡的報紙,如何能預知福建前線的軍事行動呢?又有誰會拿這樣無頭無尾的消息當真呢?

  然而到了中午12點,

  金門島上的國民黨守軍只聽一聲巨響,

  萬炮齊發,上萬火球如暴雨般瀉地,把一個小小的金門島籠罩在一片紅光之中。

  

  守島蔣軍猝不及防,抱頭亂竄,傷亡慘重。若不是金門前線指揮官胡璉司令和他的美國顧問晚走出了地下指揮所幾分鐘,他必定要命喪當場。

  《南洋商報》的預告,竟然果真應驗了。雖然這家報紙的創立者是華僑領袖陳嘉庚,但是軍事機密事關重大,向來以保密為重中之重,如何能洩漏給一家外國報紙呢?

  頤和園一夕談,提問者是誰?

  1956年7月16日下午四點,中央人民政務院政務委員邵力子夫婦在頤和園接到了闊別多年的學生曹聚仁一家,隨後迎入園中,在那裡,周總理正等著他們。

  晚上,

  周總理、邵力子、張治中等與曹聚仁

  在昆明湖上泛舟閒聊之際,曹聚仁突然向周總理提出一個問題:早先總理關於和平解放臺灣的談話,其"票面價值"究竟幾何?

  

  曹聚仁雖是邵力子的學生,身份卻也不過是《南洋商報》派駐香港的一名記者而已,他何德何能,竟然敢以近乎質問的方式,來刺探周總理總理講話是否算數呢?

  周總理卻似乎並不以為意,鄭重其事地回答說:

  "和平解放的實際價值和票面價值完全相符。國民黨和共產黨合作過兩次,第一次合作有國民革命軍北伐的成功,第二次合作有抗日戰爭的勝利,這都是事實。為什麼不可以第三次合作呢?"

  得到周總理肯定的曹聚仁,

  回到香港不久便以《頤和園一夕談》為題,

  將此次談話重要內容發表於《南洋商報》。

  其實曹聚仁不僅是邵力子的學生,生於浙江上虞的他和多名浙江籍名人都是故舊。其中就包括在上海創辦《濤聲》報時結識的魯迅,以及另一位地位特殊的領導:蔣介石的兒子蔣經國。

  1941年,正是在蔣經國邀請下,

  曹聚仁在他管轄的江西贛南創辦《正氣日報》

  ,成為當時的東南三大報紙之一。

  

  蔣曹兩人,彼時交往密切,直到解放戰爭,曹聚仁沒有選擇赴臺,而是去了香港。"票面價值"之問,雖然出自曹聚仁之口,卻更像是出自蔣經國之疑,蔣介石之惑。

  昆明湖泛舟之行過後三個月,曹聚仁再次來到北京,

  這次他的目的地是中南海懷仁堂

  ,他將要見到的,便是言出必行,一錘定音的毛主席。

  毛主席和曹聚仁的談話持續了很久,曹聚仁這次對毛主席提出了一個核心問題:臺灣如果回歸,地位如何?更重要的是,臺灣回歸以後,如何安排蔣氏父子?

  毛主席的回答是:"如果臺灣回歸祖國,'一切照舊',臺灣可以實行三民主義,但是不要派特務來破壞,我們也不派'紅色特務'去破壞他們。""臺灣只要與美國斷絕關係,可派代表回來參加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政協全國委員會。"

  周總理補充道,

  蔣氏父子的職位自然是在中央安排

  ,且仍然可以管轄臺灣事務,包括陳誠,也可以安排不亞於傅作義的高位。

  

  毛主席最後給曹聚仁一張在大陸自由通行的門票:"你可以多看看,到處走走,看我們這裡還存在什麼問題,不要有顧慮,給我們指出。"

  曹聚仁又坦白相陳自己不是共產主義者,而是自由主義者。毛主席當即提出,讓他不妨再自由些。

  有了這些金牌,曹聚仁果然在1957年5月專程訪問浙江奉化溪口鎮,拍攝了大量當地風光,他還專門探訪了蔣氏祖居,

  和蔣母的墳墓"慈庵",並做了祭掃。

  遠在臺灣的蔣經國和蔣介石很快就收到了這些照片,隨照而來的還有一封信件,其中有兩句:溪口花草無恙,奉化廬墓依然,深深觸動了蔣氏父子的心門。

  至此,曹聚仁作為兩岸密使的身份已真相大白,他肩負的正是蔣介石和毛主席之間直接的交流溝通重任。

  金門炮戰,為何提前洩密

  1958年8月份,毛主席再次接見曹聚仁,此次會面之後,《南洋商報》就發表了文頭那則"洩密"新聞,大陸發動了對金門的炮戰。

  既然熟諳軍事的毛主席決定要打,為何又找曹聚仁故意透露這個消息呢?先來看當時的國際情勢。

  

  1958年7月15日,

  美軍派兵突然入侵中東小國黎巴嫩

  ,製造了黎巴嫩危機,蘇聯赫魯雪夫前來中國商討外交對策。

  政治大師毛主席當然不會錯過這樣的天賜良機,他打算利用美軍在中東無暇分身之際,一舉打下金門,先解決中國沿海的島嶼控制權,相應的軍事準備也緊鑼密鼓一一展開。

  但是隨著思考的逐漸深入,

  毛主席放棄了原先的想法,

  決定必須先摸透美國人是否會以幹涉黎巴嫩的力度,來幹涉解放金門的戰爭。

  於是他先和赫魯雪夫商談之後,發布中蘇兩國的公報之中有如下內容:

  "雙方在極其誠懇、親切的氣氛中,就目前國際形勢中迫切和重大的問題,進一步加強中蘇友好同盟互助關係的問題以及為爭取和平解決國際問題、維護世界和平而進行共同奮鬥的問題,進行了全面的討論,並且取得了完全一致的意見。"

  這樣就巧妙地形成了蘇聯為中國軍事行動提供支持的表象,讓美國人在採取行動之前不得不三思而行。

  

  此時美軍的偵查行動也獲知了福建沿海解放軍的軍事動向,

  美蔣雙方正在為此反覆爭執

  ,做應對預案,美國果然展示出了將要幹涉金門解放的姿態,並開始往臺灣方向調集大量軍力。

  美國言論激烈,內部卻分歧重重,因為美國和蔣氏政權之間由於解放戰爭的失敗已經互相多有嫌隙,若不是因為共產主義的壓力,美國根本不願意繼續扶持腐敗的國民黨政府。

  而且防守金門相比保住臺灣,

  是一件投入遠遠大於收益的行動。

  蔣介石的立場則相當明確,失去了金門,他就失去了反攻大陸的前哨,他就永久失去了再回到大陸執政的可能。

  甚至在大陸海空力量發展起來之後,澎湖和臺灣自身的安全都難以保證。金門對於蔣介石來說,根本不是能不能守,而是必須死守的問題。

  為此

  蔣介石把三分之一的軍事力量都部署在了金門區域。

  金門一旦失去,蔣介石手裡的力量和在臺灣的威望必定蕩然無存,美國人也必定會在臺灣內部找人將蔣介石取而代之。

  

  對於美國人來說,只要能保住臺灣這艘不沉的航空母艦,臺灣島上是哪個政權,是死是活都沒什麼關係。

  因此美國反覆權衡之後,

  漸漸傾向於任由中國共產黨解放金門

  ,來保證臺灣永遠在美國手裡。美國多次批評國民黨在金門駐軍無效且浪費,而蔣介石對此則表示激烈反對,雙方矛盾日漸激化。

  毛主席當然對這些情況洞若觀火,因此他最終轉變觀念,決定通過曹聚仁給蔣介石傳達金門炮戰主要矛頭在美而不在蔣的內涵,讓蔣氏父子明了此戰乃是政治戰而非軍事之戰。

  在炮戰的實際執行時,

  解放軍也通過"打蔣不打美"的方式

  ,讓蔣介石看清楚,美軍艦隊在遇到危險時首先考慮的是自身安危,並不會為了國民黨真正花費力氣執行"美蔣協防協議"。

  

  小島與全局,再次洩密

  自8月23日炮戰開始,美軍為了向金門運輸給養的任務開始日益不耐煩起來,美國為了早日擺脫眼前的困境

  ,決定放棄金門,轉而專守臺灣。

  但是這樣一來,如前所說,大陸雖然得到了金門,臺灣對面的力量卻將是對美國更為死心塌地的政權,共產黨的對手將由蔣介石變成直面強大的美國,中國分裂的危險大大上升了。

  對此心知肚明的蔣介石向毛主席發出了警報。1958年10月13日,毛主席再次召見曹聚仁,在周總理、李濟深、張治中、程潛、章士釗面前,

  毛主席告訴曹聚仁:

  "只要蔣氏父子能抵制美國,我們可以和他合作。我們贊成蔣介石保住金、馬的方針,如蔣撤退金、馬,大勢已去,人心動搖,很可能垮。只要不同美國搞在一起,臺、澎、金、馬都可由蔣管,可管多少年,但要讓通航,不要來大陸搞特務活動。臺、澎、金、馬要整個回來。""臺灣抗美就是立功。希望臺灣的小三角(指蔣介石、陳誠與蔣經國)團結起來,最好一個當'總統',一個當'行政院長',一個將來當'副院長'"。

  

  這後來形成了和平解放臺灣的"一綱四目"。毛主席決定臺灣、澎湖、金門、馬祖必須作為一個整體回歸祖國。並將解放軍停止炮擊金門的決定透露給了曹聚仁。

  10月5號的《南洋商報》再次"洩密",

  發布了7日後在沒有美艦護航的前提條件下停止炮擊炮擊一周的專訊,次日發布的中國國防部公告果然一字不差。

  而此時的金門已是彈盡糧絕,解放軍唾手可得。接到曹聚仁密報的蔣介石故意置之不理,結果解放軍如約停戰,他心頭頓時去了一塊大石頭。

  毛主席和蔣介石在祖國統一大義上最終還是保持了默契,

  形成了國共第三次小合作。

  金門炮戰以後也演變會只用宣傳彈打擊沙灘,"單打雙不打"的政治對擊,直到中美聯合公報發布才徹底停止。

  作為"洩密者"的曹聚仁為了兩岸統一來回奔勞,

  可算是對於祖國問心無愧

  可惜的是,1972年,沒能見到臺灣整體回歸的曹聚仁帶著無限遺恨病逝於香港。遺體最終在周總理的指示下回葬上海,並獲得了"愛國人士"的高度評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鏡頭下的58年金門炮戰:炮彈如雨般砸下,圖3是蔣介石視察金門!
    金門島位於泉州市西南海域,孤懸於廈門島東海外,扼廈港咽喉,面積151.65平方公裡,人口約10.54萬人,金門島與廈門市距離約10公裡,曾是一座前沿軍事島嶼。1958年8月23日下午17時30分,我解放軍猛烈炮擊開始了,掀起了金門炮戰序幕!
  • 1958年解放軍炮擊金門的真實原因探析
    1958年8月23日17:30左右,人民解放軍3萬多發炮彈齊發,猛烈炮擊當時國民黨控制下的金門島。這一突發的軍事行動,震驚了美國、蘇聯,乃至全世界。關於這場軍事行動的原因,歷來眾說紛紜。綜合分析,筆者認為此次金門炮擊戰,是中央指揮下的一次「一箭多雕、一石多鳥」的偉大決策。既有軍事鬥爭的一面,同時也有政治鬥爭的一面。
  • 1958年蔣介石和大陸聯手,「導演」了一出大戲,「騙」了世界21年
    1958年8月23日,隨著毛偉人一聲令下,福建前線的解放軍炮兵萬炮轟鳴,炮彈如暴雨般的落到了金門國民黨軍的陣地上,放眼望去,對岸的金門陷入一片火海和硝煙當中
  • 25萬志願軍駐紮朝鮮五年,1958年,毛主席為何提出撤軍
    停戰協議籤署以後,中國就開始陸續撤出了大量志願軍部隊,但是到了1956年的時候,在朝鮮駐紮的志願軍部隊還有二十多萬人,直到1958年才全部撤出了朝鮮。那麼,這麼多志願軍部隊在朝鮮駐紮了五年之久,這期間他們都做了些什麼呢,又為何會在1958年全部撤出了朝鮮?今天小編就來和大家聊一聊這個問題。
  • 1958年炮擊金門內幕
    為了回顧歷史,啟迪今天,《國家記憶》欄目5月29日起重磅推出十集大型文獻紀錄片《一九五八炮擊金門》。該系列首次深度、全面、權威披露炮擊金門這一軍事行動的歷史內幕,展現60多年前蔣介石集團「反攻大陸」計劃遭到重挫、美國「劃峽而治」的圖謀宣告失敗、海峽兩岸形成「一個中國」的默契過程,彰顯了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祖國終將統一的歷史必然。
  • 金門馬祖仍隸屬於「福建省政府」,民進黨「去中國化」的罩門
    然而,就算政治風向、國族認同可以靠執政者有意引導而改變,但臺灣與大陸存在的連結,卻如鐵證般無法磨滅,如文化上對臺北故宮的態度,地緣上金門馬祖特殊的行政地位,可說是民進黨推動「去中國化」工程的兩大罩門。民進黨2016年執政初始,對國民黨的「不當黨產」開鍘,起算時間訂在1945年8月15日二戰日本投降,有意切割國民黨在大陸與到臺灣的分界點,當時有藍營人士諷,乾脆把當年運來的故宮文物都還給大陸,這都反映兩岸那段「剪不斷理還亂」的歷史。文章認為,去年臺北故宮院長吳密察被問到「去中國化」問題,他說「不可能去中國化」,也說應從亞洲角度看臺北故宮對亞洲各地的影響。
  • 1958年赫魯雪夫訪華,談話觸及我國底線,毛主席霸氣回擊
    從最早的建交到互助再到最後的決裂,這背後的幾十年裡又有怎樣的風雲變幻,而中蘇關係開始決裂的徵兆是在1958年發生的一次訪華事件,這一年蘇聯的領導人赫魯雪夫訪華,提出了一些在他們看來十分正常但卻實打實觸及我們國家底線的要求。毛主席聽後霸氣的拒絕了蘇聯方的要求,此後中蘇關係開始走下坡路,那這些要求是什麼呢?蘇聯又為什麼會提出這樣的要求呢?毛主席又為何會直接霸氣回擊呢?
  • 深入小金門光影魔幻坑道
    早年當兵,尤其在金門當兵的人,肯定都喊過這段。      乍看之下,小金門這雄壯威武的單車道,是不是真的那麼嚴肅剛直?其實一點也不!木麻黃夾道、高粱田遍野,不時還可眺望海景,道路小有起伏,卻不會太困難,多數都是平坦的濱海田野路徑,即便不看那些軍事設施,鄉間景致也令人心曠神怡。
  • 新中國歷史上有過6次一級戰備,76年最特殊,最近一次是96年
    新中國歷史上有過6次一級戰備,76年最特殊,最近一次是1996年   相信大家會從一些軍事題材的影視劇,或是電影中,都有聽到過」一級戰備「這個詞,那麼大家知不知道,」一級戰備「代表了什麼意思?而又是什麼情況下會用到」一級戰備「呢?
  • 1958年金門陣地遭遇炮擊,蔣介石為何不擔心,反而高興地大笑?
    失去了大陸,蔣介石最為看重金門,在他的命令下,國民黨悍將胡璉曾在此拼死抵抗,金門距離臺灣遙遠,每隔一段時間,必須要有軍艦輸送補給,否則,島上的國軍難以生活。實際上,1950年3月,在韓先楚上將的帶領下,我軍強渡瓊州海峽,並順利拿下了海南島,至此,我軍掌握了豐富的渡海經驗,上級對此也有所籌劃。金門畢竟是彈丸之地,只要上級下發戰鬥命令,一日之內,我軍即可拿下。
  • #歷史上的今天# 1958年8月23日,為了懲罰國民黨軍隊...
    #歷史上的今天# 1958年8月23日,為了懲罰國民黨軍隊的挑釁和騷擾,中國人民解放軍福建前線部隊奉命開始警告性地大規模炮擊國民黨金門防衛部隊和炮兵陣地等軍事目標。1979年1月1日中美建交後,福建前線部隊奉國防部長徐向前的命令,自即日起,停止對金門等島嶼的炮擊。 (原標題:#歷史上的今天# 1958年8月23日,為了懲罰國民黨軍隊...)
  • 毛主席的軍事才能到底有多厲害?四渡赤水是經典,此戰是揚名
    毛主席是舉世公認的大軍事家,在世界十大著名軍事家中,僅中國人就有兩位,一位是孫子,一位是毛主席。 如果遍覽世界軍事史,我們會發現,偉大的軍事統帥極少同時又是偉大的軍事理論家,他們之中,要麼是直接參與到戰爭中,比如凱撒和拿破崙等,要麼則很少指揮過戰爭,比如孫子等,而毛主席不僅有著過人的軍事才能,還喜歡鑽研與實踐。
  • 1958年發生了什麼,讓劉伯承離開軍界
    1958年發生了一場嚴重的反教條主義鬥爭,最後以劉伯承被撤職和降職為結束。
  • 俄特種部隊進入巴基斯坦後,印巴發生大規模炮戰!15人死亡
    明明自己成為了和美國平起平坐的超級大國,為何還是整不服隔壁的小老弟巴基斯坦?明明自己已經成為了世界第三為何巴基斯坦還是不拿正眼看自己?巴基斯坦國土面積不到印度的三分之一,人口不到印度六分之一,在如此劣勢的情況下巴基斯坦依然堅挺死扛印度。
  • 淺談2018年為什麼那麼多娛樂名人隕落?
    回想起前不久搖滾歌手臧天朔、著名評書藝術家單田芳、文化界大師李敖等都是今年走了,在前不久娛樂圈最轟動一時的事件—範冰冰偷稅漏稅案件,也都是發生在今年2018年。2018年有什麼特殊之處呢?公元2018年為公曆平年,共365天,53周,農曆無閏月,共354天,農曆農曆戊戌年。
  • 韓戰爆發後,毛主席給軍事學院題寫八個大字並為院刊定名
    1951年1月15日,經毛主席和中央人民政府、中央軍委批准,在原華東軍大、華北軍大部分基礎上,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學院正式在南京紫金山下成立。劉伯承任院長兼政治委員,領導了學院創建工作。軍事學院院長兼政委劉伯承今天,是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學院成立70周年紀念日。
  • 1953年,抗美援朝勝利!志願軍為何在1958年才全部回國?
    1953年,志願軍取得了抗美援朝戰爭的最終勝利。可令當今人感到有些意外的是,志願軍直至1958年才全部回國。換句話說,志願軍在朝鮮多駐紮5年時間。那麼,志願軍為為何要到1958年才全部回國呢?在1953年到1958年這幾年時間裡,志願軍又經歷了哪些歷史事件呢?
  • 到大嶝島餵海豚,參觀八二三炮戰遺址,品嘗韭菜盒,聆聽南音古樂
    廈門的英雄三島佔地觀光園值得一去,這裡在1958年八二三炮戰中,是前沿陣地,每平方米的土地上,就落下了1.5顆炮彈。英雄三島南面是金門島,距離最近的地方,只有一千多米。圖中是陸軍37高射炮,在八二三炮戰中發揮了作用。
  • 建國68年6次啟動一級戰備,62年沒啟動76年最特殊
    1949年新中國成立至今的68年中,解放軍一共啟動過6次廣為人知的一級戰備。▲99A主戰坦克和空中突擊群第一次是1950年志願軍那次。一級戰備狀態下,部隊進入臨戰戰備動員,戰備值班人員晝夜坐班,戰備預備隊和軍區戰備值班部隊,按戰時編制滿員,所需裝備視補充能力優先保障;完成裝備的陣地配系,完善行動方案,部隊處於臨戰待命狀態。
  • 1953年為何籤訂停戰協定?毛主席想繼續打,蘇聯朝鮮不想打了
    1953年7月27日,朝鮮交戰最重要的三方:中國、朝鮮及美國在朝鮮板門店籤訂了《朝朝鮮人民軍最高司令官及中國人民志願軍司令員一方與聯合國軍總司令另一方關於朝鮮軍事停戰的協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