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戰在1950年爆發以後,經過近三年的艱苦戰鬥,中美雙方終於在1953年籤訂了停戰協議。停戰協議籤署以後,中國就開始陸續撤出了大量志願軍部隊,但是到了1956年的時候,在朝鮮駐紮的志願軍部隊還有二十多萬人,直到1958年才全部撤出了朝鮮。那麼,這麼多志願軍部隊在朝鮮駐紮了五年之久,這期間他們都做了些什麼呢,又為何會在1958年全部撤出了朝鮮?今天小編就來和大家聊一聊這個問題。
《朝鮮停戰協定》的籤訂
一、為何要駐軍朝鮮?
《朝鮮停戰協定》的籤訂,其實僅僅是意味著暫時的停戰,戰爭的狀態其實並沒有解除,只不過雙方由軍事上的鬥爭轉變成了政治和外交上的鬥爭。
停戰之後,在聯合國召開的會議上,通過了關於朝鮮問題的兩項決議,主張召開朝鮮問題政治會議,而參加這項會議的國家被限制在了參與戰爭的各國。在這個時候,中國卻被拒絕參加這項會議,美國給出的理由是中國並不是聯合國成員,意圖顯然是想通過操縱聯合國,把中國排斥在重大會議之外,以達到對他有利的決定。
當時,美國正試圖廢棄之前剛籤訂的停戰協定。我國政府隨即發表聲明,主張應該根據停戰協定的要求,先從朝鮮撤出一切外國軍隊後再來討論其他問題,並且提出了參加會議的國家應該包括參戰的所有國家,還應該邀請蘇聯等中立國家以圓桌會議的形式討論朝鮮問題。
後來,在蘇、英、法三國的共同推動下,非聯合國成員國的新中國參加了日內瓦會議。在會議上,美國仍然提出了要由聯合國解決朝鮮問題的方案,中國表示了反對意見,並提出了應該由中立國家參與公平解決朝鮮問題。到會議結束,關於如何解決朝鮮問題也沒有形成統一意見。
日內瓦會議
在這一期間,美國其實已經做好了長期在朝鮮駐軍的準備,並且和南朝鮮籤訂了《韓美共同防衛條約》。由於美國的這一政策,中國和朝鮮也籤訂了《中朝經濟及文化合作協定》,中國志願軍由此也就留在了朝鮮,並幫助朝鮮開始了戰後重建工作。
二、志願軍在朝鮮都做了些什麼?
在入朝作戰之始,毛主席就做出了指示要「愛護朝鮮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志願軍入朝作戰以後,一邊進行作戰一邊幫助朝鮮人民恢復生產,重建家園,可以說大多數的志願軍部隊都參加過對朝鮮的援建任務。
停戰協定籤訂以後,志願軍為了維護和平局面,繼續加強戰備工作,隨時準備面對敵人來犯,同時協助朝鮮人民開始了恢復經濟和重建家園。在這一期間,志願軍提出了「以建設祖國首都北京的勁頭建設平壤」的口號,做了大量重建工作。
據統計,志願軍在這五年中,共計修建了公共場所八百多座,民房四萬五千多間,恢復橋梁四千多座,修建堤壩四千多條,種植樹木三千六百多萬棵,運送物資六萬多噸。此外,還修築坑道一千八百多公裡,挖掘戰壕六千多公裡,修建地堡十萬多個,為之後朝鮮的地國防軍工體系打下了基礎。另外,志願軍還節省出糧食七百多萬公斤,幫助朝鮮人民渡過了最艱難的時刻。
志願軍向朝鮮人民發放救濟糧
三、毛主席提出撤軍
正當中國和朝鮮的關係逐漸走向惡化的時候,毛主席開始轉變了對朝鮮的態度。這個時候的中國由於經濟的發展和毛主席自身威望的升高,他開始謀求在國際共運上的領導權,而這就需要得到其他社會主義國家的支持。所以毛主席開始主動改善和金日成之間的關係。
在1957年的時候,毛主席在和金日成的會談時說到:
「鑑於朝鮮的局勢已經穩定,中國人民志願軍的使命已經基本完成,可以全部撤出朝鮮了。朝鮮人民可以依據自己的力量來解決民族內部事務。」
金日成聽了之後自然是大喜過望,很快就表示了同意和感謝。
毛主席接見金日成
隨後中朝雙方開始討論撤軍的具體安排。12月16日和25日,金日成向中國提出了兩個方案:
一是由朝鮮人民政府發表聲明,提出從朝鮮撤出一切外國軍隊的主張,中國政府積極響應;二是由朝鮮最高人民會議寫信給聯合國,要蘇聯在聯合國提出主張,以推動聯合國採取行動。
對於金日成的來信,經過同蘇聯方面協商後,中國政府很快作出回應。最後決定由朝鮮政府首先發表聲明,要求中美雙方撤兵,中國政府再表示相應和支持,然後開始單方面撤軍,到1958年底志願軍全部撤出朝鮮。
到了2月14日,按照雙方的安排,周恩來總理和陳毅副總理率領代表團對朝鮮進行了訪問。在訪問期間,雙方政府發表了聯合聲明,聲明表示志願軍將在1958年分三個批次撤出朝鮮。在這麼短的時間內,中國和朝鮮就達成了撤軍方案,這時的輿論就對我們比較有利了,而駐紮在南朝鮮的美軍則陷入了比較被動的地位。
四、志願軍撤離朝鮮
當時,志願軍在朝鮮總兵力25萬餘人,含有5個步兵軍、4個炮兵師、3個獨立坦克團、4個工兵團、7個汽車團以及志願軍領導機關、後勤部隊等。志願軍全軍各部隊按計劃分三批撤出朝鮮,返回祖國。
志願軍撤離朝鮮時,在平壤車站受到熱烈歡送的情景
第一批撤的部隊為步兵第23軍、第16軍、炮兵第12師、坦克第8團、工程兵第6、第8團、第19兵團領導機關,共約8萬餘人,於3月15日至25日撤回。
第二批撤出部隊為步兵第54軍、第21軍、坦克兵指揮所以及坦兵第5、第6團、炮兵第5師、高炮第62師、汽車第2、第7、第10團、後勤5分部及3個大站、2個醫院、志司通信團、舟橋第81團、工程兵第107團,共9萬餘人,於7月1日至8月14日撤回,其中步兵第134師因有任務提前於5月15日回國。
第三批撤出的部隊為步兵第1軍、炮兵第3師、高炮第605、第621團、汽車第5團、轉建第1團、志願軍後勤部、3分部和志願軍領導機關,共7萬餘人,於9月25日至10月26日全部撤回。
此外,還有臨時任務調回祖國的部隊1萬餘人,於各批之間零星撤出。
10月26日,志願軍總部發表撤軍公報宣布:
中國人民志願軍已全部撤離朝鮮。留在朝鮮停戰委員會的志願軍代表,仍將同朝鮮人民一道,繼續執行監督朝鮮停戰協定實施的任務。
安東市(今遼寧丹東)各界人民舉行集會,慶祝中國人民志願軍勝利回國
五、撤軍的意義
這次撤軍主要採取鐵路輸送,共動用了1萬多節車皮。組織這樣大部隊的行動,是一個複雜繁重的工作,規模大、時間長,經過春、夏、秋三個季節,由於中朝兩國鐵路方面的大力協助,克服了春寒、夏暑、秋雨等困難,使部隊順利撤出了朝鮮這次撤軍行動不僅是一次軍事行動,而且是一次意義重大的政治行動。
首都人民夾道歡迎從朝鮮戰場回國的中國人民志願軍代表團
首先,這次撤軍,使中朝兩國人民在共同反抗侵略的戰爭中建立起來的友誼得到鞏固和發展。
其次,志願軍撤出朝鮮,表達了中國方面對和平解決朝鮮問題的誠意,使得中國在處理這個問題上更加主動,而美國仍然堅持駐軍的態度使他變得更加被動。
雖然因為美國的態度,朝鮮一直處於南北分裂的局面,但當年同美國一起參加「聯合國軍」的其他國家軍隊最終撤離了南朝鮮,所以朝鮮局勢還是向著緩和的方向發展的。這些國家的撤離,一方面是因為美國在韓戰和越南戰爭中的失利,使他們感到失望,志願軍的撤離,也對他們態度的轉變產生了不小的影響。
同時,在志願軍撤出朝鮮的時候,國際社會上還發生了兩件事,一件是美國入侵了黎巴嫩,另一件是英國出兵約旦。這兩起事件使得中東的局勢更加動蕩,並引起了許多國家的譴責,因此聯合國通過了要求美國和英國軍隊撤出這兩個國家的決議。
這一決議的出臺,可以看出,在聯合國中代表和平的力量在不斷壯大,而美國對聯合國的操控能力開始減弱。志願軍全部撤出朝鮮後,美國和英國迫於壓力也全部撤出了黎巴嫩和約旦。
第三,在志願軍從朝鮮撤軍的期間後,當時的美國長期在我國臺灣海峽派出飛機挑釁,幹涉我國收復金門的行動。我國多次向美國方面提出警告,朝鮮平壤發生了三十多萬人的集會,以及世界其他愛好和平的國家共同聲討美國的霸權行為。美國在這個時候也不得不迫於壓力,有所收斂。
總的來說,志願軍撤出朝鮮期間,世界反霸權、反侵略的呼聲也越來越高,帝國主義的囂張氣焰在這一時期得到了遏制。可以說,志願軍撤出朝鮮,不但緩和了朝鮮半島的緊張局勢,也對世界和平運動的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
(本文轉載自今日頭條野讀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