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萬志願軍駐紮朝鮮五年,1958年,毛主席為何提出撤軍

2021-01-21 Mkcc卡爾學社


韓戰在1950年爆發以後,經過近三年的艱苦戰鬥,中美雙方終於在1953年籤訂了停戰協議。停戰協議籤署以後,中國就開始陸續撤出了大量志願軍部隊,但是到了1956年的時候,在朝鮮駐紮的志願軍部隊還有二十多萬人,直到1958年才全部撤出了朝鮮。那麼,這麼多志願軍部隊在朝鮮駐紮了五年之久,這期間他們都做了些什麼呢,又為何會在1958年全部撤出了朝鮮?今天小編就來和大家聊一聊這個問題。


《朝鮮停戰協定》的籤訂


一、為何要駐軍朝鮮?


《朝鮮停戰協定》的籤訂,其實僅僅是意味著暫時的停戰,戰爭的狀態其實並沒有解除,只不過雙方由軍事上的鬥爭轉變成了政治和外交上的鬥爭。


停戰之後,在聯合國召開的會議上,通過了關於朝鮮問題的兩項決議,主張召開朝鮮問題政治會議,而參加這項會議的國家被限制在了參與戰爭的各國。在這個時候,中國卻被拒絕參加這項會議,美國給出的理由是中國並不是聯合國成員,意圖顯然是想通過操縱聯合國,把中國排斥在重大會議之外,以達到對他有利的決定。


當時,美國正試圖廢棄之前剛籤訂的停戰協定。我國政府隨即發表聲明,主張應該根據停戰協定的要求,先從朝鮮撤出一切外國軍隊後再來討論其他問題,並且提出了參加會議的國家應該包括參戰的所有國家,還應該邀請蘇聯等中立國家以圓桌會議的形式討論朝鮮問題。


後來,在蘇、英、法三國的共同推動下,非聯合國成員國的新中國參加了日內瓦會議。在會議上,美國仍然提出了要由聯合國解決朝鮮問題的方案,中國表示了反對意見,並提出了應該由中立國家參與公平解決朝鮮問題。到會議結束,關於如何解決朝鮮問題也沒有形成統一意見。


日內瓦會議


在這一期間,美國其實已經做好了長期在朝鮮駐軍的準備,並且和南朝鮮籤訂了《韓美共同防衛條約》。由於美國的這一政策,中國和朝鮮也籤訂了《中朝經濟及文化合作協定》,中國志願軍由此也就留在了朝鮮,並幫助朝鮮開始了戰後重建工作。


二、志願軍在朝鮮都做了些什麼?


在入朝作戰之始,毛主席就做出了指示要「愛護朝鮮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志願軍入朝作戰以後,一邊進行作戰一邊幫助朝鮮人民恢復生產,重建家園,可以說大多數的志願軍部隊都參加過對朝鮮的援建任務。


停戰協定籤訂以後,志願軍為了維護和平局面,繼續加強戰備工作,隨時準備面對敵人來犯,同時協助朝鮮人民開始了恢復經濟和重建家園。在這一期間,志願軍提出了「以建設祖國首都北京的勁頭建設平壤」的口號,做了大量重建工作。


據統計,志願軍在這五年中,共計修建了公共場所八百多座,民房四萬五千多間,恢復橋梁四千多座,修建堤壩四千多條,種植樹木三千六百多萬棵,運送物資六萬多噸。此外,還修築坑道一千八百多公裡,挖掘戰壕六千多公裡,修建地堡十萬多個,為之後朝鮮的地國防軍工體系打下了基礎。另外,志願軍還節省出糧食七百多萬公斤,幫助朝鮮人民渡過了最艱難的時刻。


志願軍向朝鮮人民發放救濟糧


三、毛主席提出撤軍


正當中國和朝鮮的關係逐漸走向惡化的時候,毛主席開始轉變了對朝鮮的態度。這個時候的中國由於經濟的發展和毛主席自身威望的升高,他開始謀求在國際共運上的領導權,而這就需要得到其他社會主義國家的支持。所以毛主席開始主動改善和金日成之間的關係。


在1957年的時候,毛主席在和金日成的會談時說到:


「鑑於朝鮮的局勢已經穩定,中國人民志願軍的使命已經基本完成,可以全部撤出朝鮮了。朝鮮人民可以依據自己的力量來解決民族內部事務。」


金日成聽了之後自然是大喜過望,很快就表示了同意和感謝。


毛主席接見金日成


隨後中朝雙方開始討論撤軍的具體安排。12月16日和25日,金日成向中國提出了兩個方案:


一是由朝鮮人民政府發表聲明,提出從朝鮮撤出一切外國軍隊的主張,中國政府積極響應;二是由朝鮮最高人民會議寫信給聯合國,要蘇聯在聯合國提出主張,以推動聯合國採取行動。


對於金日成的來信,經過同蘇聯方面協商後,中國政府很快作出回應。最後決定由朝鮮政府首先發表聲明,要求中美雙方撤兵,中國政府再表示相應和支持,然後開始單方面撤軍,到1958年底志願軍全部撤出朝鮮。


到了2月14日,按照雙方的安排,周恩來總理和陳毅副總理率領代表團對朝鮮進行了訪問。在訪問期間,雙方政府發表了聯合聲明,聲明表示志願軍將在1958年分三個批次撤出朝鮮。在這麼短的時間內,中國和朝鮮就達成了撤軍方案,這時的輿論就對我們比較有利了,而駐紮在南朝鮮的美軍則陷入了比較被動的地位。


四、志願軍撤離朝鮮


當時,志願軍在朝鮮總兵力25萬餘人,含有5個步兵軍、4個炮兵師、3個獨立坦克團、4個工兵團、7個汽車團以及志願軍領導機關、後勤部隊等。志願軍全軍各部隊按計劃分三批撤出朝鮮,返回祖國。


志願軍撤離朝鮮時,在平壤車站受到熱烈歡送的情景


第一批撤的部隊為步兵第23軍、第16軍、炮兵第12師、坦克第8團、工程兵第6、第8團、第19兵團領導機關,共約8萬餘人,於3月15日至25日撤回。


第二批撤出部隊為步兵第54軍、第21軍、坦克兵指揮所以及坦兵第5、第6團、炮兵第5師、高炮第62師、汽車第2、第7、第10團、後勤5分部及3個大站、2個醫院、志司通信團、舟橋第81團、工程兵第107團,共9萬餘人,於7月1日至8月14日撤回,其中步兵第134師因有任務提前於5月15日回國。


第三批撤出的部隊為步兵第1軍、炮兵第3師、高炮第605、第621團、汽車第5團、轉建第1團、志願軍後勤部、3分部和志願軍領導機關,共7萬餘人,於9月25日至10月26日全部撤回。


此外,還有臨時任務調回祖國的部隊1萬餘人,於各批之間零星撤出。


10月26日,志願軍總部發表撤軍公報宣布:


中國人民志願軍已全部撤離朝鮮。留在朝鮮停戰委員會的志願軍代表,仍將同朝鮮人民一道,繼續執行監督朝鮮停戰協定實施的任務。


安東市(今遼寧丹東)各界人民舉行集會,慶祝中國人民志願軍勝利回國


五、撤軍的意義


這次撤軍主要採取鐵路輸送,共動用了1萬多節車皮。組織這樣大部隊的行動,是一個複雜繁重的工作,規模大、時間長,經過春、夏、秋三個季節,由於中朝兩國鐵路方面的大力協助,克服了春寒、夏暑、秋雨等困難,使部隊順利撤出了朝鮮這次撤軍行動不僅是一次軍事行動,而且是一次意義重大的政治行動。


首都人民夾道歡迎從朝鮮戰場回國的中國人民志願軍代表團


首先,這次撤軍,使中朝兩國人民在共同反抗侵略的戰爭中建立起來的友誼得到鞏固和發展。


其次,志願軍撤出朝鮮,表達了中國方面對和平解決朝鮮問題的誠意,使得中國在處理這個問題上更加主動,而美國仍然堅持駐軍的態度使他變得更加被動。


雖然因為美國的態度,朝鮮一直處於南北分裂的局面,但當年同美國一起參加「聯合國軍」的其他國家軍隊最終撤離了南朝鮮,所以朝鮮局勢還是向著緩和的方向發展的。這些國家的撤離,一方面是因為美國在韓戰和越南戰爭中的失利,使他們感到失望,志願軍的撤離,也對他們態度的轉變產生了不小的影響。


同時,在志願軍撤出朝鮮的時候,國際社會上還發生了兩件事,一件是美國入侵了黎巴嫩,另一件是英國出兵約旦。這兩起事件使得中東的局勢更加動蕩,並引起了許多國家的譴責,因此聯合國通過了要求美國和英國軍隊撤出這兩個國家的決議。


這一決議的出臺,可以看出,在聯合國中代表和平的力量在不斷壯大,而美國對聯合國的操控能力開始減弱。志願軍全部撤出朝鮮後,美國和英國迫於壓力也全部撤出了黎巴嫩和約旦。


第三,在志願軍從朝鮮撤軍的期間後,當時的美國長期在我國臺灣海峽派出飛機挑釁,幹涉我國收復金門的行動。我國多次向美國方面提出警告,朝鮮平壤發生了三十多萬人的集會,以及世界其他愛好和平的國家共同聲討美國的霸權行為。美國在這個時候也不得不迫於壓力,有所收斂。


總的來說,志願軍撤出朝鮮期間,世界反霸權、反侵略的呼聲也越來越高,帝國主義的囂張氣焰在這一時期得到了遏制。可以說,志願軍撤出朝鮮,不但緩和了朝鮮半島的緊張局勢,也對世界和平運動的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



(本文轉載自今日頭條野讀歷史)

相關焦點

  • 抗美援朝戰爭結束後,志願軍在朝鮮又待了5年?這五年都做了啥?
    1945年8月9日,三八線誕生,這成了日後朝鮮戰場的導火索。接著到1949年1月開始,三八線不斷爆發衝突,短短幾個月時間便有兩千多起。隨著衝突的增加,也不斷升級,1950年6月25日終於大規模爆發了。這天拂曉,朝鮮戰場爆發,不料開戰沒有多久,聯合國軍便介入。不僅幹涉戰爭,還轟炸丹東地區,試圖將戰火燒至鴨綠江邊。
  • 1953年,抗美援朝勝利!志願軍為何在1958年才全部回國?
    1953年,志願軍取得了抗美援朝戰爭的最終勝利。可令當今人感到有些意外的是,志願軍直至1958年才全部回國。換句話說,志願軍在朝鮮多駐紮5年時間。那麼,志願軍為為何要到1958年才全部回國呢?在1953年到1958年這幾年時間裡,志願軍又經歷了哪些歷史事件呢?
  • 韓戰結束後,為何最後一批志願軍5年後才離開,發生了什麼?
    於是在同年10年,我國為了保衛領土安全,再加上應朝鮮的請求,決定派兵同朝鮮一起作戰。就這樣一支名為志願軍的部隊由此誕生。從1950年10月,進入朝鮮作戰開始算起,有將近240萬人先後加入到這支部隊之中。在這場世界矚目的戰鬥中,我國志願軍打出了國威軍威。最終在我國的努力之下,將戰線打到了三八線,1953年7月,戰爭結束。
  • 抗美援朝1953年就已結束,為何94年最後一批志願軍才回國?
    當然在美國的飛機大炮面前,朝鮮招架不住,戰局變得非常的被動,被美軍打得落花流水,無奈向中國發起求救信號,毛澤東毅然決然決定抗美援朝,保家衛國。1950年10月25日,中國人民志願軍正式成立,雄赳赳氣昂昂,跨過了鴨綠江,一路上長途跋涉,不敢停留,直奔朝鮮。在長達三年的抗戰後,1953年7月美軍籤訂了停戰協議,雙方軍隊開始撤出了朝鮮。但是有一部分志願軍並沒有回國,而是繼續駐紮在韓國境內。
  • 1953年為何籤訂停戰協定?毛主席想繼續打,蘇聯朝鮮不想打了
    毛主席例如,關於志願軍2.1萬餘名被俘官兵,毛主席最先的堅持是被俘的俘虜都必須無條件返回交戰的一方,然而,由於美國從中作梗,最終,戰犯的遣返還是以美國提出的「自由遣返」為基本原則。正是因此,由於美國的默許和縱容,2.1萬餘名志願軍俘虜之中,有超過2/3、也就是1.4萬餘人「選擇」去臺灣。再比如,最先談判時,毛主席還提出了雙方軍隊徹底撤出朝鮮半島、美國海軍艦隊必須離開臺灣等條件,然而,這些要求都沒能得到滿足。為什麼最終籤訂朝鮮停戰協定的時間會是1953年7月?中國真的想妥協停戰嗎?朝鮮和蘇聯又持有怎樣的觀點?
  • 抗美援朝1953年結束,最後一批44萬餘志願軍,1994年才奉命回國
    這也就說明了一個問題,說明了當年的中國非常具有國際大無畏主義精神和無私奉獻精神,具有立足於國際,考慮全局的國際視野,具有不畏美國霸權主義帝國主義的反侵略精神,為了幫助別的友好國家,我國可以無私地抽調這麼多兵力,並且火力全開,不畏犧牲的跟帝國主義進行對戰,而且在戰爭結束後,我軍還留下了一批軍隊,一直駐紮在朝鮮,幫助朝鮮的戰後修復和城市發展,很多志願軍在朝鮮這片土地上,度過了十幾年的生活,
  • 1958年10月26日 中國人民志願軍撤離朝鮮回國
    1958年10月26日 中國人民志願軍撤離朝鮮回國 發布日期: 2016-10-26
  • 中國人民志願軍,入朝作戰將近3年,到底投入多少兵力?
    例如抗美援朝戰爭中雙方的火力情況、志願軍的統帥人選等等。今天,我們聊聊志願軍的總兵力問題。從1950年10月,到1953年7月,中國人民志願軍入朝作戰將近3年時間。在這麼長的時間裡,到底投入了多少兵力呢?今天,我們就聊聊這個問題。其實,每個階段的兵力都不一樣。首先,我們聊聊韓戰的起源。在古代歷史上,李氏朝鮮王朝曾經是明清兩朝的核心藩屬國之一,其他兩個藩屬國是安南和琉球。
  • 1953年抗美援朝勝利後,最後一批志願軍,卻在41年後才回國
    這次戰鬥從1950年開始,持續到1953年,在這幾年中,我國派遣了二百多萬志願軍,輪番到朝鮮戰場作戰。原本不把中國放在眼裡的美軍,被中國軍人用實際行動打趴。
  • 那一年,志願軍高唱著這首凱旋之歌回到祖國!
    著名作曲家傅庚辰做過這樣的評價:「三年戰爭產生了眾多的歌曲,它們是志願軍的心聲,是祖國人民的心聲,是中華民族堅強不屈昂首前進的心聲,是中華民族的燦爛文化、偉大精神在抗美援朝戰爭中的再現。這些歌曲激勵著、鼓舞著志願軍的廣大指戰員克服了艱難險阻最終贏得了這場戰爭的勝利。」嘹亮悅耳、激動人心,解放軍報微信將陸續推出「抗美援朝經典歌曲」系列文章,和你一起回顧當年那些鼓舞人心的歌聲。
  • 1958年10月,一直駐守朝鮮的第20兵團,為何一夜之間神秘消失?
    也不要忘記點讚哦~親,看的開心可以點個在看                                                                                                                                                             朝鮮停戰協定籤訂後
  • 韓戰中,美國第8集團軍,下轄4個師,到底多少兵力?
    當時,《資治通鑑》《史記》等中國經典書籍,屬於李氏朝鮮貴族子弟們的必讀刊物。在19世紀末期,經歷了明治維新之後,隔海對望的日本迅速崛起,並且開始了對外擴張。  1894年的甲午戰爭中,清朝被日本打得一敗塗地,日本迫使清朝籤署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隨後,朝鮮半島被日本所吞併,日本在朝鮮半島設立了總督府。這一情況一直持續到了1945年。
  • 範弗利特:志願軍的老對手,獨子戰死朝鮮,本人更被志願軍打離職
    1951年8月,範弗利特進攻983高地,僅僅9天時間,就在983高地消耗了36萬發炮彈,平均每天四萬發,這個彈藥量超過了二戰時期的最高值,達到了當時駭人聽聞的地步,被稱為範弗利特彈藥量。當時,範弗利特的做法也遭到了美國的抗議,認為範弗利特是浪費納稅人的錢,但不得不承認,其做法給志願軍造成了非常大的損失,是志願軍一個強大的對手。
  • 毛主席為什麼要派毛岸英去朝鮮?有傳言是為了鍍金?其實並不是
    後來好不容易去了蘇聯學習,1946年回到了延安,見到了自己的父親毛主席,也算是有了家人。只不過1950年一場戰爭讓這對父子從此陰陽相隔。沒錯,這場戰爭就是抗美援朝戰爭。那是在1950年6月,以美國為首的16個國家組成了所謂「聯合國軍」從仁川港登陸,這標誌著美國正式進行武裝幹預韓戰。很快,「聯合國軍」越過三八線,美、韓先頭部隊逼近鴨綠江。
  • 1962年中印戰爭,中國打贏了為何主動撤軍讓地?
    原標題:1962年中印戰爭,中國打贏了為何主動撤軍讓地? 據此,毛澤東提出了「備戰動員」方針,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裡,補充了4個滿員師,動員了新兵25萬餘人,並向福建前線調集了7個師,十幾萬人。 10月至12月,在中印在邊境激戰之時,臺灣國民黨人接連對大陸發起小規模突襲活動,早有準備的中國軍方輕而易舉地先後在廣東沿海地區殲滅了從海上登陸和空投的九股臺灣武裝特務共計172人,繳獲了一批美制通訊器材和槍枝彈藥。
  • 1958年,熟諳軍事的毛主席,為何提前洩密金門炮戰的消息?
    昆明湖泛舟之行過後三個月,曹聚仁再次來到北京,  這次他的目的地是中南海懷仁堂  ,他將要見到的,便是言出必行,一錘定音的毛主席。  毛主席和曹聚仁的談話持續了很久,曹聚仁這次對毛主席提出了一個核心問題:臺灣如果回歸,地位如何?更重要的是,臺灣回歸以後,如何安排蔣氏父子?
  • 1958年赫魯雪夫訪華,談話觸及我國底線,毛主席霸氣回擊
    從最早的建交到互助再到最後的決裂,這背後的幾十年裡又有怎樣的風雲變幻,而中蘇關係開始決裂的徵兆是在1958年發生的一次訪華事件,這一年蘇聯的領導人赫魯雪夫訪華,提出了一些在他們看來十分正常但卻實打實觸及我們國家底線的要求。毛主席聽後霸氣的拒絕了蘇聯方的要求,此後中蘇關係開始走下坡路,那這些要求是什麼呢?蘇聯又為什麼會提出這樣的要求呢?毛主席又為何會直接霸氣回擊呢?
  • 1953年朝鮮人民軍最高司令及中國志願軍司令與聯合國軍總司令籤訂...
    朝鮮人民軍最高司令官及中國人民志願軍司令員一方與聯合國軍總司令另一方在朝鮮板門店籤訂《朝鮮停戰協定》。這是青年大學習第十季特輯課後作業第三題,那麼《朝鮮停戰協定》是在什麼時候籤訂的呢?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 1958年,美軍發現駐朝志願軍20兵團神秘消失,6年後才知道答案
    1953年7月,歷時三年的韓戰宣告結束,中美雙方籤訂了停戰協議。這場戰爭志願軍打出了中國軍隊的威風,讓美軍至今回憶起都心有餘悸。雖然戰爭結束了,但是美軍依然保持著自己的存在感,時刻監視著我軍的一舉一動。
  • 金日成曾救助林彪於生死存亡間,認為朝鮮戰場中國出兵屬多餘
    也正是因為東北太過於重要,毛主席才會提出很多要求,像不惜重大傷亡拿下、務必堅守等等。甚至,毛主席提出東北戰局影響整個大局。03同樣,毛主席知道東北重要,蔣介石也知道。金這樣幫助中國,毛主席能當沒看見嗎?朝鮮出事之後,能不幫助嗎?正是因為一直記在心裡,後來才會為朝鮮出現戰事難過,才會支援朝鮮。那麼問題來了,後續為何朝鮮出現了那麼大的事?05日本戰敗後,朝鮮半島也隨之也被劃分,蘇軍是負責的北部,美軍是負責的南部。